序言
“十一五”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黨中央提出的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通過編制“十一五”教育規劃,目的在於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理清發展思路,突出工作重點。在科學分析教育事業發展的形勢,把握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貴陽市教育發展的實際,明確“十一五”期間貴陽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健全貴陽市的國民教育體系,辦好貴陽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完善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和行動綱領,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春節期間視察貴州、貴陽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及《關於實施建設“大貴陽”戰略的決定》,為貴陽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建立貴陽市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本規劃的編制,主要是以
貴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人口總量(含流動人口)、人口密度與人口分布,尤其是學齡人口數量及其增減的發展趨勢為依據,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最佳化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進一步完善教育體制改革,是戰略性、巨觀性、政策性的規劃,是“十一五”期間貴陽市教育實現新跨越的宏偉藍圖。
本《規劃》由序言和關係到貴陽市教育事業發展全局五個方面內容組成,對教育事業發展所處階段及發展環境做出了分析判斷,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總體思路、主要任務,發展重點及對策措施等。整個規劃始終貫穿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長遠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指導思想。
內容
一、“十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分析
(一)教育事業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貴陽市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有了較大提高,各級各類教育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奠定了基礎。
1.義務教育:特別突出九年義務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花溪、烏當、清鎮、開陽、修文、息烽著重抓好“兩基”的鞏固提高工作,雲岩、南明、小河、白雲努力實現 “雙高普九”。2005年,貴陽市國小在校生達到37.5萬人,比2000年的在校生36.6萬人增加0.9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2%(指淨入學率)。貴陽市初級中學(包括職業國中)在校生達16.6萬人,國中階段在校生毛入學率達98%以上。國小和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分別控制在1%以內和3%左右。7―15周歲人口的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到或超過省的要求。國小和初級中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7.5%和95.2%,比2000年分別提高11.4和5.1個百分點。殘疾兒童少年的數量每年呈遞減趨勢。2005年殘疾兒童少年在校生達1687人,比2000年的2110人減少423人。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
2.幼兒教育:“十五”期間啟動0-3歲兒童早期教育的研究。2005年貴陽市在園(班)幼兒數達8.6萬人,比2000年的7.2萬人增加1.4萬人,增長19.4%;2005年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達到60%。
3.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含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專)加快普及程度。2005年,貴陽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達到6.13萬人,比2000年的2.86萬人增長1.1倍;2005年,貴陽市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人數為7.65萬人,比2000年的5.8萬人增長31.9%;市屬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2.1萬人,與2000年的2.1萬人基本持平。2005年貴陽市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62%。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2.7%,比2000年提高7.7個百分點。
4.高等教育:“十五”期間,貴陽市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迅速,辦學規模得到擴大,質量得到提高。實現了博士授予點零的突破,博士點達5個,碩士點達155個,2005年在學研究生達到5527人,比2000年增長3.65倍;2005年貴陽市在校生人數達14.56萬人,比2000年5.3萬人增長1.74倍。貴陽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29%。貴州大學和貴州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新的貴州大學,已進入211工程院校。貴陽金築大學與貴陽師專合併成功組建貴陽學院,為貴陽市高等教育的發展增添活力。
5.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採取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使各類人員受到不同層次和年限的職業教育和培訓。2005年,貴陽市成人高等學校3所,在校生人數達到8.4萬人;成人中等職業學校15所,在校生人數1.55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1129個,註冊學習人次達到32.8萬人。
社區教育網路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2002年前,市及各區、(市)縣均成立了由政府統籌協調的市、縣級社區教育委員會,雲岩、南明、小河、白雲區各街道和其餘區(市)縣有條件的鄉(鎮)亦成立相應的社區教育組織機構,為社區居民接受終身教育及各類培訓活動提供服務。
農村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以就業為導向,走農業、科技、教育部門相結合的路子,開展“綠色證書”教育,進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
6.民辦教育:民辦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2005年貴陽市民辦中國小在校生總數達到8.61萬人,占貴陽市中國小在校生總數的14.5%,比2000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民辦幼稚園(班)在園幼兒2.68萬人,占貴陽市幼稚園(班)在園幼兒總數的30%。各類民辦教育年吸納社會資金8000萬元,提供了7546個就業崗位,為6771名專(兼)職教師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湧現出部分具有較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的民辦學校,初步形成政府為主辦學與社會力量辦學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為基本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作出了貢獻。
7.教育經費持續增長,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 “十五”期間,貴陽市教育經費逐年增加。2005年,貴陽市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12.27億元,比2000年5.15億元增長了1.38倍,五年年均增長19.24%。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加大了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息烽實行義務教育工程,貴陽市農村中國小校危房進行了改造,累計投資9000萬元,建成新校舍23萬多平方米。農村國中寄宿制學校按年度有計畫的推進,著力推進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2004年,貴陽實驗三中建成投入使用,2005年,貴陽一中金陽新校實現整體搬遷。烏當、開陽、息烽、白雲等4個高中擴招國債項目已完工,其他區、縣也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優質高中建設的投入。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五”期間,通過國債資金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約40億元,用於貴陽市各高校的校園基礎設施和教學科研設備建設,提高了高校的辦學條件和水平。
8.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十五”期間,貴陽市全面完成了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的覆蓋。建成96個鄉鎮中學計算機網路信息站,建成936個村級國小遠程教育地面接收站,完成貴陽教育城域網一期工程建設,建成了一批校園網路,有效推進了“校校通”工程和城區“班班通”試點工作,初步形成了“天網”、“地網”、“網際網路”三網合一的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提前6年完成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十年規劃。2005年,貴陽市中國小計算機人機比達到19∶1,為2000年的1.5倍,其中中學計算機人機比達到了11∶1。
9.紮實穩步地推進教師隊伍建設。貴陽市教師隊伍學歷層次不斷提高,2005年國小教師取得專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62.5%,國中教師取得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44.8%,已有一定數量的高中教師取得了教育專業碩士學位。
10.招生、收費、考試、畢業生就業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化。順利推進了招生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管理,確保了招生工作公平、正常、有序地進行,圓滿完成了我市的各級各類招生任務。進一步規範教育收費,認真執行了普通高中收費“三限”政策和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政策。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積極推進以德育為核心,課程改革為載體的素質教育。2005年,貴陽市課改實驗學生達56萬人,全部國小、國中教師都參加培訓。推動課外文體活動工程建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中國小校改進和加強德育工作,推進考試評價制度,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開展了全市各類人員的國語水平測試工作。加強校園安全和周邊環境治理。
11.逐步完善了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制度。推進“兩免一補”,為農村地區部分家庭貧困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在高等學校實施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
12.理順了基礎教育管理體制。2005年按照《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精神,為了使基礎教育分級辦學管理體製得到較好落實,把原來由市里直接管理的23所國中及部分完中分別移交到三城區管理,結束了貴陽市多年來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不規範的歷史。
(二)存在問題分析
貴陽市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供給與教育需求、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學校教育發展相對較好,社會教育發展較差;學歷教育發展相對較好,非學歷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發展較差;城市教育發展相對較好,農村教育發展較差;公辦教育發展相對較好,民辦教育發展較差。具體表現為:
1.教育投入仍然不足。2005年部分區、縣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20%,距全國平均水平尚差10多個百分點;“十五”期間教育經費雖逐年增加,但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教育事業發展速度,部分學校辦學條件不能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直接影響了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影響了教育的發展,各級各類的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大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2.教育發展不平衡,城市和農村差距在擴大。由於歷史的原因,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義務教育城鄉差距明顯,農村高中教育亟待擴大。城市教育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流動人口的湧入,原有的中國小、幼稚園滿足不了需要;城市部分學校校際之間差距有擴大趨勢,高等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教育體制管理和資源分布亟待整合,農村高中學校很少,國中升入高中階段出現“斷層”現象,部分區、縣的部分鄉(鎮)國中學生輟學現象較為嚴重。
3.大部分民辦學校規模小、條件差,教學水平低。
4.貴陽市屬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存在萎縮和停滯狀況,跟不上現實需要;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與周邊城市相比較低,教學科研水平不高,專業設定不盡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
5.師資隊伍學科結構和教師資源分布不合理,全市高中教師緊缺,農村學校教師缺編,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質量參差不齊,教師繼續教育體系不健全,投入不到位。
6.人才培養模式滯後於經濟社會變化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偏重書本知識傳授、追求學歷文憑的“應試教育”傾向尚未根本改變。
7.各級各類學校的規範性辦學有待進一步制度化管理。
二、“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環境條件分析
面對國際、國內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形勢,我市教育事業發展正面臨著機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發展新環境:
------以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為基礎的世界新經濟趨向正成為教育加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量。國際上以信息網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趨勢;日趨激烈的國際高層次人才爭奪戰,要求我國加快教育發展,擴大培養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儘快縮小人力資源差距和知識差距,以增強國際競爭力,應對激烈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這既是嚴峻的挑戰,更是有利的發展機遇。
------我國加入WTO,經濟、貿易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泛珠三角地區經濟融合、合作升級的步伐不斷提高和“南、貴、昆”經濟帶逐漸形成,跨國、跨地區教育資源配置以及教育資源的共享極大地推動各國、各地區教育的發展。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的投入。
------貴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的實施是實現教育加速發展的根本保證。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優先,已成為貴陽市的共識。全社會教育投入應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貴陽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結合本市現有的社會、經濟條件,提出了“工業強市”、建設“大貴陽”的發展戰略。這從根本上提出了擴大教育規模,擴展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和實現教育形式多樣化的要求,更給教育面向社會發展需要進行機制創新和結構最佳化提供了深化改革的有利時機。
------貴陽市教育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問題。人民大眾對接受優質教育的強烈願望,與實際教育供給能力不足構成現階段我市教育發展的基本矛盾。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尚未較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克服與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是實現教育新的發展目標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三、“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總體思路、主要目標
(一)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牢固樹立人力和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大力整合教育資源,努力做到教育公平,初步實現城鄉義務教育標準化辦學。謀劃發展,規劃未來,按照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持續發展的方針,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提高全市教育的整體水平,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以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為方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創新能力,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貴陽市教育的整體水平,培養適應貴陽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為基礎,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三年教育為重點,逐步形成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合理結構。
(二)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提高貴陽市各族人民接受教育的水準,貴陽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以上。
------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努力降低農村國中階段的輟學率。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貴陽市十個區、縣(市)到2010年基本實現義務教育標準化辦學。以貴陽市盲聾啞學校為依託的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設,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採取措施確保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接受義務教育。
------積極發展幼兒教育。貴陽市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達到70%,所有鄉鎮建成中心幼稚園。有條件的村建設好幼稚園,擴大規模。
------大力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步伐,到2010年,高中階段入學率要達到70%以上到80%,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各區(市)縣都能擁有省級標準的優質普通高中;發展普通高中教育與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與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大體相當。擴大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整合市屬中等職業學校資源,轉變辦學模式,支持鼓勵發展民辦職業教育;每個區(市)縣重點建設一所職業教育中心(中等職業學校)。
------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抓好高等教育改革和結構調整,按照“211工程”要求,支持建設好貴州大學。貴陽學院抓好硬體設施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科設定和師資水平的提高。重點建設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和衛生護理職業學院。到2010年,力爭貴陽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達20萬人,貴陽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40%左右。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全面推進農村遠程教育信息化工程,進一步推進貴陽市“校校通”工程的建設。貴陽市100%的普通高中,90%的國中和80%的國小與網際網路或中國教育衛星寬頻網聯通。
------完善教師教育體系,促進職前職後銜接,市、縣、校三級教師培訓網路基本形成,按編制配齊學科教師,充實學科結構,取消農村代課教師,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使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新進入的各類教師100%達到國家規定的資格要求;國小專任教師80%以上達到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國中專任教師80%達到大學本科學歷並擁有學士學位;高中階段專任教師中10%左右達到碩士學位,職業教育學校的“雙師型”教師達30%左右;高校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到國家標準。師德師風建設取得成效。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各級各類學校的校舍、圖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和體育、衛生、藝術設施達到規定的標準。
------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各種類型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不斷發展,終身教育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構築學習型社區。
四、“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重點任務
(一)發展重點。
------基礎教育以農村義務教育為重點,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實現義務教育標準化辦學。按標準新建、改擴建國中、國小,解決貴陽市城鎮居民、農村子女和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經費依法增長。重點推進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傾斜力度,按編制配齊學科教師,取消代課教師。
------重點發展職業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改革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內容,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需求和市場需要辦學,在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抓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善條件,擴大規模。解決高中階段瓶頸問題,按標準新建、改擴建一批優質高中和農村高中,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高等教育輸送合格人才。
(二)主要任務
1.統籌城鄉基礎教育發展,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普九”鞏固提高工程。貴陽市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國中階段入學率達97%以上,全市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1%以內,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辦好特殊教育學校(班),建設以貴陽市盲聾啞學校為依託的市特殊教育中心,擴大辦學規模,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0%以上。2010年前,貴陽市基本實現義務教育標準化辦學。要根據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人口總量、人口密度與分布,特別是學齡人口增減,分城中心區、區(市)縣政府所在地、鄉鎮三大塊,科學規劃中國小布局調整。“十一五”期間,貴陽市預計要轉移20萬人口進城,城區和縣鎮學齡人口受教育人數相應增加。按中國小標準化建設要求,使全部的鄉鎮以下中國小得到新建和改擴建,城區和縣鎮的薄弱中國小校全部得到改造,保證城鎮居民子女就近入學、農村留守子女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需要。加強農村中國小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做好六區(市)縣(花溪、烏當、清鎮、開陽、修文、息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和“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及設備購置工程”。用2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農村中國小小伙房建設、小廁所改造、小基地創業、“三小”工程,切實改善農村中國小師生學習生活條件。2006年,貴陽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都享受免收雜費,對雲岩、南明、白雲、小河、高新5個區和18個貧困鄉(鎮)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對城市低保家庭接受義務教育的子女實行“兩免”。到2008年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提供教科書,到2010年都享受到免收寄宿生生活費。
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鼓勵和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多形式舉辦幼稚園,形成以公辦幼稚園為骨幹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興辦幼稚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農村鄉鎮均要建設好中心幼稚園,力爭貴陽市三年兒童受教育率達70%以上,學前一年兒童受教育率達90%以上。
統籌規劃城鄉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穩步推進優質高中建設。貴陽市十個區、縣(市)均要改擴建一至二所高級中學,擴大高中辦學規模,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民眾的需求,為高等教育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同時,新建一批具備一定規模的農村高中,進一步整合企業高中資源,大力發展民辦高中。
2.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要整合資源,擴大辦學規模,解決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薄弱的狀況,為貴陽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培養一批技能型人才,著力解決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辦學條件簡陋、教學實驗設施老化、實訓設備的技術配置落後生產實踐等問題,改擴建一批市級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及增加設施設備,每個區(市)縣重點建設一所職業教育中心(中等職業學校)。同時,選擇鄉鎮人口較集中,學齡人口增長較快的,辦好農村高中部、職業高中或綜合中學。積極鼓勵支持民辦普通高中或民辦職業高中的辦學。
繼續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按照職業教育面向“三農”服務的要求,實行基教、職教、成教“三教統籌”,有效整合教育資源,走農業、科技、教育部門相結合的路子,繼續開展“綠色證書”教育,緊密聯繫農村實際,在農村初、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教育內容。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加強對進城務工農民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與行業、技術推廣合作,推廣“訂單培養,聯合辦學”等培訓模式。有條件的鄉(鎮)要相應建立職業教育實習基地,要調整辦學思路,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把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作為職教中心的工作重點,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3.實施加快高等教育發展工程。拓展高等教育資源,鞏固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高校科研水平。積極籌措建設專項資金,國債資金和高校後勤貸款資金,進一步完善高校基礎設施和教學科研設備。加強學科建設,調整專業結構,合理整合資源,構建適應市場競爭和與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學科專業體系。全力支持貴州大學建設“211”工程工作,使之成為西部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及推進高新技術發展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貴陽學院要結合貴陽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實和增加學科門類,推進重點學科建設,提升教師的學歷及業務水平、科研水平,開辦社會所需的套用學科,力爭擴大校區規模,2010年使本科在校生人數達到9000人。整合原貴陽師專和貴陽師範學校、貴陽幼兒師範學校辦學資源;完成教師教育分院建設,為全市中國小教育、教師培養和培訓發揮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間,為培養貴陽市中、高級技術人才,解決人才匱乏,加快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結構調整,適應貴陽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重點建設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和貴陽衛生護理職業學院。
4.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城市的形成。把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作為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途徑,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領導,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民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各級各類學校要不斷拓寬學校教育的服務功能,進行學校資源向社區開放的試點,為市民終身學習提供豐富資源和多種途徑。定期或不定期舉行以幹部培訓、學歷提升、知識更新、專題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報告、講座等內容為著力點的各類成人培訓,提高貴陽市成人教育總體水平。大力開展職工在崗、轉崗、下崗再就業培訓。到2010年,逐步創辦一批多功能社區學校,為社區居民接受終身教育及各類培訓活動提供服務。
5.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保障民族教育與貴陽市教育的協調發展。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市、區(市、縣)兩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民族地區校舍建設,經費投入的力度。市級財政從2006年起每年安排200萬元用於民族地區學校建設。在民族地區中國小普遍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活動。開展和加強“雙語”教學,積極鼓勵、選拔優秀大專院校畢業生和優秀教師到民族地區任教,改善教師、學科結構。加強民族地區中國小校長和教師的培養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抓住西部大開發有利時機,“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重點向民族地區傾斜和支持。
6.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遵循教育規律,要以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講話為契機,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放到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強教育教學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抓好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貴陽實驗區工作,積極推進農村中國小課程和教學改革,建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各項保障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抓好學校體育、美育、健康教育等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良好的個人品質。
加強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最佳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套用環境。
7.加快發展民辦教育。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依法加強政策引導、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民辦教育給予支持與扶持加快發展。努力提高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健全和完善民辦學校管理機構,加強管理和服務,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基金,改善民辦學校辦學條件。到2010年,民辦中國小校在校生數占貴陽市的比例達20%,民辦學前教育的比例達40%,兩所以上民辦學校建成省級示範性高中或省級重點中職校。
深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鼓勵發展民辦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努力扶持和規範城鎮地區幼稚園的發展。逐步形成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在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和確保義務教育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民辦教育的多種辦學形式,形成多元辦學格局。
8.實施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全面推進農村遠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大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力度,對中國小校、師範學校的師資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水平。在每所中國小設立計算機教室,所有高中學校、國中,和部分國小與計算機網路連線。實施校校通工程,鄉(鎮)國中和國小都要通過接收站與中國教育衛星寬頻網聯通。“十一五”期間要建成貴陽市教育資源庫,開發和集成教育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普及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將信息技術課列入中小學生必修課程。2010年前95%以上中學和完小開設信息技術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促進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與改革,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9.實施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工程,通過多渠道,努力做好提升中國小教師學歷學位層次的工作。健全市、縣(區、市)兩級教師培訓機構,加大投入,加強綜合實力。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專項經費,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培養一支數以百計的縣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的“名師”骨幹教師隊伍。
試行並推行中國小正(副)校長任職資格制、聘任制和職級制,建立教師人才市場,抓好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和幹部教師交流制度改革。
師德教育經常化、制度化,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忠誠教育事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
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重點加強農村和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鼓勵骨幹教師到邊遠和薄弱學校任教或兼職,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中國小任教,鼓勵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兼職。
五、“十一五”期間的主要對策措施
(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緊緊圍繞貴陽市發展大貴陽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面提高教育發展水平。
(二)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市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
------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投入以中央、省兩級財政為主,管理“以縣為主”,同時明確鄉(鎮)、村兩級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中的責任。增強市對高中階段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統籌管理的責任,擴大區、縣級政府對所轄區域內學前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管理的責任,義務教育堅持就近入學原則,加大對薄弱學校改造力度,進一步將市屬完全中學劃入區級人民政府管理。
------大力推進完全中學的初高中分離,探索發展綜合性高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高中階段教育在城市以社區為依託,舉辦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幼兒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
------積極促進各類民辦教育發展。繼續實施對民辦學校建設貸款貼息,進一步規範各級各類民辦學校的辦學行為,努力實現公、民辦學校的同等待遇,形成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促進職業學校做大做強。認真落實國家關於職業教育的各項政策、法律、法規,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企業、社會力量等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高等學校布局結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政府統籌規劃、巨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體制。進一步深化高校的招生、收費、學籍管理與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進一步和落實相關政策,理順關係,強化管理,提高辦學設施的使用效益。
------繼續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學校法人制度。高等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進依法辦學、民主治校、科學決策,健全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和民主監督機制。中國小要完善和深化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代會參與管理與監督的制度。職業學校可逐步建立由行業、企業代表組成的理(董)事會制度。
------繼續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強編制管理,建立中國小編制年度報告制度和定期調整制度,實行動態管理。核定編制,要認真落實增編因素,充分考慮農村中國小校區域廣、生源分散等特點,切實保證農村中國小教學的基本需要,對城市、縣鎮中國小按學生規模核定編制;按照“精幹、高效”的要求,科學設定學校機構和崗位,依法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改革學校人事制度,轉換用人機制,完善教師考核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聘任(用)制度,實行“資格準入、競爭上崗、全員聘任”。
形成充滿活力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深入推進“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和名師工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三)牢固確立教育投資是戰略性投資的觀念,是保障教育發展的根本措施。統籌城鄉教育和普教與職教經費投入,促進城市與農村教育共同進步。
------各級政府依法確保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在決算時達到“三個增長”的要求;逐步提高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教育費附加要用於改善中國小、職業教育辦學條件,不得抵頂教育事業撥款。城市維護建設費中用於改善中國小基礎設施的比例到2010年達到10%。
------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增加投入與加快改革並舉,將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與以中央和省、市政府為主的投入體制結合起來,創造條件,使財政增加教育投入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在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將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範圍。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各區(市)縣政府要按時足額撥付農村教育經費,逐步增加教育投入,每年新增的教育經費主要用於發展農村教育,確保國家和省確定的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各項資金用於農村教育經費的比例不低於50%(不包含教師工資)。市、縣兩級要加大投入,加快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爭取國家和省對我市的支持,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力度,繼續實施好各項重大教育工程項目。
------進一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制定和完善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社會各部門、單位和個人捐資助學、集資辦學、以融資、參股等形式參與政府辦學,推動民辦教育的發展。在非義務教育階段,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學費收費標準要與人民民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積極為社會提供技術服務,多渠道增加教育經費,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大力提倡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捐資助學,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發展貴陽教育事業。
------健全和完善教育援助制度。設立中國小助學金,繼續實施“職業教育券”制度,加快對城鄉結合部進城務工農民工聚集的地區中國小建設,為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創造條件。在高等學校繼續實施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為主體的資助家庭貧困學生的政策。繼續動員和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家庭貧困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資助活動。
------加強經費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改革教育撥款辦法,最佳化資源配置,使教育經費投向與取向相一致,避免結構性浪費。專項資金實行項目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要發揚艱苦奮鬥、勤儉辦學精神,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杜絕挪用、擠占教育經費的現象。任何單位和學校不得自立名目,提高標準收費。堅持教育收費公示制度,規範教育收費行為,切實治理亂收費。
(四)全面提高教育水平,積極發展規模教育,建立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合理的教育結構。
------在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根據貴陽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全國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職業學校專業設定,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把重點放在為城鄉基層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和具有高技能的勞動者。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努力擴大中、高等實用型技能人才隊伍,加快緩解貴陽市生產一線實用型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認真研究職業學校的管理體制和結構、布局等問題,採取聯合、合併等方式實現教育資源的重組。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要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處理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關係。積極發展面向居民的社區教育和現代化遠程教育,為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而進行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建立優勢互補、覆蓋全市的教育培訓網路,形成終身化、網路化、開放化、自主化的終身教育體系。
------要建立教育社會評估和監測機制,加強教學科研、教育質量監督,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加快探索建立教育質量評估和監督制度,制定科學化、規範化的教育質量評估和監督的措施與辦法,改變主要由教育部門對教育質量進行評估和監督的狀況。積極探索社會參與教育質量評價和監督的有效途徑、方式和方法。積極建立和發展教育質量評估和監督的社會中介組織。公正、公平的評價意見要作為衡量工作、制定政策、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接受社會各界對教育的監督。
------強化教育監督,各級政府要主動接受人大對教育工作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專題報告教育工作,虛心聽取社會各界對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的督查部門要加大對政府有關部門教育政策執行、職責履行等方面的督查力度,進一步健全完善地方教育督導工作制度,改進和完善對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進行督導評估制度。
(五)堅持依法治教,確保教育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認真落實《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行政許可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強化教育執法,從嚴治教,加強管理。推行政務公開、校務公開,促進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加強教育法律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重視教育司法,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推進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法制觀念,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1:關於貴陽市“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編制的說明(略)
附屬檔案2:貴陽市“十一五”教育重大建設項目一覽表(略)
附屬檔案3:貴陽市“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指標體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