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

貴州省“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

根據《中央貴州省委關於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有關教育法規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省“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
  • 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 保持: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 提高:全省各民族的人口文化素質
簡介,具體內容,

簡介

一、“十五”計畫實施情況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對貴州教育發展的道路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實踐,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兩基”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經過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省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具體內容

(一)取得的成績
1.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提高了全省各民族的人口文化素質,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
“兩基攻堅”取得了突破,基本實現“兩基”,2005年國中毛入學率達98.7%,比2000年的73.6%提高25.1個百分點。“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3.9%,比2000年的35%提高58.9個百分點。
2005年高中階段(含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成人高中)的在校生規模達到72.24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5%,比2000年的21.7%提高8.8個百分點。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數達到49.5萬人,比2000年的19.1萬人增長1.6倍;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達到22.74萬人,比2000年的21.4萬人增長6.3%。
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1%,比2000年的5.9%提高5.1個百分點。在學研究生達5935人,比2000年的914人增長5.5倍;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達到20.68萬人,比2000年7.98萬人增長1.6倍;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在校生達到11.41萬人,比2000年5.76萬人增長98.1%。
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2005年各級各類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達到329.4萬人,比2000年增長28.3%,其所占在校學生數的比例達到38.5%。
高層次人才培養數量大幅度增加。2001年至2005年共培養研究生0.23萬人,普通本專科畢業生12.81萬人,成人本專科畢業生13.79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28.6萬人。
2.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逐步提高
進一步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確立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和省地分級管理中等專業學校的新體制。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最佳化資源配置,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十五”期間,組建了遵義師範學院、貴陽學院、畢節學院三所本科院校,成立了11所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貴州大學與貴州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成新貴州大學,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簽署了省部共建協定,加速了建設我省高水平大學的步伐。
進行高等學校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後勤社會化改革。從2001年起,省人民政府將高校4000萬高校發展資金轉變為省屬高校發展貼息資金,變直接投資為間接投資,鼓勵和引導高校積極貸款,為高校吸引10億元的貸款資金,極大地改善各高校的辦學條件,解決發展的“瓶頸”問題。大力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各高校引進了社會資金4個多億修建了學生公寓55萬平方米,學生食堂10萬平方米。
辦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力量辦學得到較快發展,學校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成立了第一所民辦高等學校和8所以新機制運行的獨立學院。2005年全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共有1732所,在校生達到41.12萬人,比2000年增長72.8%。
招生、收費、考試、畢業生就業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得到積極推進。順利實施高考3+X考試課目設定改革,全面實現招生考試工作信息化管理。進一步規範教育收費,出台了普通高中收費“三限”政策和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政策。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積極推進以德育為核心,課程改革為載體的素質教育。推動課外文體活動工程建設。
3、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建成了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學科達4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達13個。高校科研經費從2000年的2892萬元提高到2005年的9802萬元。共承擔和完成了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845項,發表學術論文23108篇,出版著作550部,489項重大科研成果通過鑑定,其中部分成果通過技術轉讓、合作開發等產生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一些社科成果為省政府有關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4.教育投入不斷增加,辦學條件得到一定改善
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基本形成。教育經費總量增加,2005年,全省教育經費總支出129.56億元,比2000年增長1.6倍,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102億元,比2000年增長1.5倍,學、雜費支出15.3億元,比2000年增長1.6倍。通過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普九工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及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中用於教育的經費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累計投入62億元。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為“兩基”攻堅提供了保障。
各級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啟動高等學校日元貸款項目,貸款資金3800萬美元,同時,還使用了國內金融資金等。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條件比2000年有較明顯的改善。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占地面積達到1865.2萬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1.7倍;圖書達到1699.76萬冊,比2000年增長89.2%;教學儀器設備值達到11.61億元,比2000年增長2.4倍;校舍建築面積達到687.01萬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1.3倍。
5.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通過各種形式,改進和加強了教師的培訓、進修工作,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2005年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4.6%、94.4%、82.4%,分別比2000年提高了5.3、10.9、13.9個百分點;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2.1%,比2000年提高12.5個百分點;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比例達到21.9%,比2000年提高12.3個百分點。
6、逐步完善了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制度
推進“兩免一補”,為農村地區部分家庭貧困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在高等學校實施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為主體的資助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
(二)存在的問題
1、教育發展整體水平偏低,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我省教育的整體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在全國位次靠後。我省在2005年才基本實現“兩基”,而2000年全國已基本實現“兩基”,2005年“兩基”人口覆蓋率為93.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30.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2.2個百分點;我省沒有中央部屬院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個百分點。
2、教育經費仍嚴重不足
政府財力和老百姓承受教育消費的能力弱,教育經費“欠帳多”。“十五”期間教育經費雖逐年增加,教育經費的增長不能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許多學校的辦學條件不能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直接影響了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影響了教育的發展。“兩基”攻堅欠債13億,省屬高校欠債11億元。2004年全省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普通國小為55.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0.71元;普通國中為138.2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6.32元;普通高中為141.3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8.95元;職業中學為122.31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45.39元;普通高等學校為725.5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72.89元。
3、教師隊伍的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盡合理
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學歷層次較低,綜合素質亟待提高。部分貧困地區的教師需求與財政供養產生矛盾,不能按照學校的編制配齊教師,2005年農村中國小還有1.83萬名代課教師。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高學歷教師比例偏低。我省國小、國中階段生師比分別為25.8:1、21.9:1,比全國平均水平(19.4:1、17.8:1)高;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國中階段教師學歷合格率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0.8個百分點;普通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1.1個百分點;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8.4個百分點。
4、各類教育和地區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
2005年底還有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未實現“兩基”,基礎條件差,財政十分困難,是“兩基”攻堅的硬骨頭。已通過驗收的縣“兩基”鞏固、提高的任務十分艱巨。義務教育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差異大,特別是部分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薄弱。城市擇校現象較嚴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受教育問題嚴峻。高中階段教育和民辦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緩慢,形成制約整個教育體系協調發展的“瓶頸”,約有54%的國中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中階段學習。
5、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弱
我省現有的碩、博士學位授權點少、研究生規模小,不能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科研能力弱,為經濟社會服務能力有待加強。部分高校、中等專業學校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招生、專業設定不盡合理,造成部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部分學校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有待改進,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技能性、實用性人才緊缺。
二、“十一五”環境條件分析和總體思路
(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人類社會面臨著深刻的變革。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與振興,越來越依賴於人才的數量和科技、教育的發展水平。時代賦予教育新的使命和豐富的內涵,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要求。
“十一五”既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持續推進,使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日趨突出;二是科學發展觀的確立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為促進教育的協調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三是西部大開發持續推進,將進一步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四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為加快教育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五是人民民眾收入不斷增加,對教育的需求趨向高質量、高層次和多樣化;六是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城鎮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要求教育加快人才培養,引領經濟發展。這些都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也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
同時,我省教育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國民受教育年限偏低,低素質人口較多,部分民眾對送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受經濟發展水平所限,教育投入短缺,辦學條件薄弱,優質教育資源匱乏;自然條件差,教育成本高;職業教育薄弱,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規模小,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將迎來高峰期;教育體制有待理順,機制不夠靈活,這些都給貴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挑戰,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資源投資,全面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和能力,使我省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加、結構趨於合理、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民的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更加增強,為貴州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與智力基礎。
(二)總體思路
1、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推動貴州教育的均衡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宗旨,促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相互協調,促進城鄉教育的相互協調,促進教育與經濟的相互協調,促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的相互協調,促進教育事業的推進與教育行風建設的相互協調。堅持處理好“兩基”攻堅與“兩基”鞏固提高的關係,堅持處理好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的關係,堅持處理好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合理規劃具體高校規模的關係,堅持處理好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的比例關係,堅持處理好職業教育擴大規模與深化自身改革、適應市場需求的關係,堅持處理好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與畢業生就業狀況相適應的關係,統籌各級各類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制訂科學的教育目標和任務,提出切實可行的保障政策和措施,基本建立起適應貴州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國民教育體系,造就數百萬高素質勞動者、上百萬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將貴州的人口負擔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為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作出貢獻。
2、戰略重點
全力以赴,奮力攻堅。以農村教育為重中之重,全面完成“兩基”攻堅任務,不斷鞏固提高“兩基”成果。
明確方向,重點突破。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抓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善條件,擴大規模。著力加強以“兩基”為重點的教育基礎設施,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調整布局結構,使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躍上新台階。
發展內涵,提高質量。倡導科學、全面的質量觀,把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抓住機遇,實現跨越。構建現代遠程教育平台,大力推進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努力實現貴州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3、“十一五”主要預期目標
------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2007年“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國中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2010年力爭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目標;努力普及殘疾兒童、少年九年義務教育;確保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
------積極發展幼兒教育。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班)率達到45%左右,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基本滿足學齡前兒童入園(班)需求。
------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最佳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左右,力爭在市(州、地)所在地和部分縣(市、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使中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規模翻一番,促使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規模的比例大體相當。
------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迅速發展,辦好一批示範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力度,初步建立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左右。抓好高等教育改革和結構調整,按照“211工程”要求建設好貴州大學,集中力量辦好3所省級重點建設高校和4所省級重點支持建設高校,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本科院校。
------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建成全省教育網路系統和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中心。
------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各級各類學校的校舍、圖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和體育、衛生、藝術設施基本達到規定的標準,全部消除現有D級危房,危房率得到有效控制。學生宿舍、食堂、廁所、水源基本符合國家建設標準。職業教育實訓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各種類型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和社會教育不斷發展,終身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由學習者個人為主體、用人單位充分支持、政府對弱勢人群予以必要資助的終身學習保障機制逐步確立。人民民眾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全省6歲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
三、“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完成“兩基”攻堅,鞏固“兩基”成果,努力改變農村教育落後的狀況,提高基礎教育的辦學水平
2010年前,全省88個縣(市、區)全部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鞏固“兩基”成果,提高“兩基”水平。
加強農村中國小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以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為依託,設定國中的鄉鎮基本建成一所寄宿制國中,農村國中住校生人數達到應住校生人數的70%左右。繼續精心組織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和“普九工程”。
為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除雜費,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以流入地政府和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控制在1%以下,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在3%以下。
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擴大普通高中規模,使在校生規模達到60萬人左右。建設100所左右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積極發展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努力提高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建設好45所特殊教育學校,使在校生規模達到2萬左右。
建立辦學質量評價和監控體系,制訂和完善中國小、幼稚園辦學水平評估標準,全面提高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
(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堅持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努力擴大辦學規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40萬人以上。每個縣建設好一所中等職業學校(職教中心),新增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0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所,省級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0所。
立足為“三農”服務,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揮農村學校的綜合功能,繼續開展“綠色證書”教育,緊密聯繫農村實際,在農村初、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教育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推進農村職業教育,實行靈活的教學和學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和職前職後完成學業。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對進城務工農民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完成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累計達1500萬人次以上,幫助農村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脫貧致富的本領。
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調整高等職業學校的專業學制,全方位推進“產教結合”、“校企結合”等辦學模式,進一步最佳化專業設定,建成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學校4所。
實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新增技能型緊缺人才省級示範培養培訓基地10個。
(三)穩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提升高等教育辦學層次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拓展高等教育資源,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層次人才。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達45萬人左右。
以貴州大學為重點,建設我省高水平大學。按照“211工程”學校建設的標準,努力推進貴州大學各方面建設。
加強學科建設,調整專業結構,合理整合資源,構建適應市場競爭和與我省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學科專業體系。圍繞我省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能源、環境、交通、磷化工、煤化工、冶金、材料、菸酒、航天航空、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旅遊、特色農業、生態畜牧業、林業、製藥、地域文化等領域的相關學科,最佳化現有42個省級重點學科,新增20個左右省級重點學科。篩選、重點建設5個學科,按國家級重點學科的標準進行建設。
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爭取增設2-3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使博士點達到20個左右,碩士點達到250個左右,專業學位點明顯增多,在學研究生人數達到1萬人左右。
努力提高高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產、學、研”結合。建成20個省級重點、2~3個國家或國家部委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承擔更多的國家和省的重大科研項目,解決一批我省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技術難題,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認真組織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提高與教學改革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改革評估辦法,引進社會監督。大力推廣教學成果,推進大學外語教學改革。
合理調整結構,最佳化資源配置。支持黔東南州、安順市、銅仁地區、黔西南州、六盤水市積極創造條件,在現有的師範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組建1所實行省地共建的本科院校;各市(州、地)建設好1所綜合性、社區性高等職業學校;在條件較好的中等師範學校基礎上組建2~3所師範專科學校;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單獨或聯合舉辦高等職業學校;支持條件較好的1~2所省屬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
加強高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以市場為導向,深化各項改革,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四)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師資隊伍
按編制配齊教師,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國小、國中、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100%、98%、90%左右,國小教師中具有專科學歷比例達到50%左右,國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學歷比例達到30%左右。縣(市、區)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70%左右,“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40%左右;高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50%左右。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30%以上。師德師風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加強高等學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力爭使我省核心專家群體和重點專家群體中50%以上的專家分布在高等學校。
加大培養力度,做好高校教師教學與學術梯隊的建設,高級職稱教師所占比例在32%以上。在省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基地設立特聘教授崗位,各高校重點建設一支水平較高、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學科、學術帶頭人隊伍。
加大人才引進工作力度。堅持引才引智並舉,採取多種形式,重點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和重點學科急需人才。
各級職業學校要強化靈活適用的教師聘任制度,推行職教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實踐、實習制度,著力建設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比例明顯提高,教師學科專業結構較大改善,信息技術、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基本滿足實際需求。
加大教育幹部培訓工作力度。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具有較高政治理論素質和開拓創新精神,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管理知識,懂教育,善管理,作風優良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育幹部隊伍。
師德教育經常化、制度化,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使廣大教師忠誠教育事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
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重點加強農村和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鼓勵骨幹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或兼職,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中國小任教,鼓勵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兼職。提倡高校教師互聘,實現高校教師資源共享。
(五)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
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
抓好學校體育、美育、健康教育等工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良好的個人品質。
加強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最佳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套用環境。
(六)積極發展民族教育
重點幫助民族地區做好“兩基”攻堅工作,使民族地區按期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
在民族地區城鎮逐步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建設示範性普通高中,重點支持每個民族縣重點建設好一所中等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
重視民族高等教育,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積極支持貴州民族學院建設發展,加快進入一流民族大學的步伐。擴大民族院校辦學規模,辦好民族高等職業學校。
在民族地區中國小普遍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活動,根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培養“雙語”師資,在中國小開設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增進民族團結。
在實施的“西部助學工程”、“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省貧困地區學校工程”,深圳、青島、寧波、大連四城市教育對口幫扶等工作中,重點對民族地區進行傾斜和支持。
(七)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以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通過實施“高校計算機校園網建設工程”、“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全省70%高校建成計算機校園網,並接入中國教育科研網。農村國中基本擁有計算機教室,農村國小有衛星教學收視點,國小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有條件的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建有校園網或區域網路,形成覆蓋全省的遠程教育網路體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現代遠程教育管理機構,配備至少2名專職技術人員。建設全省教育城域網,實行省、地、縣教育行政部門辦公信息化,信息互通互連。積極推進招生考試信息化、現代化進程。
加強信息化專職教師隊伍和設備管理人員隊伍建設。
整合高校計算機城域網、電大衛星電視網和中國小遠程教育網的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天網、地網合一,共享共用。
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套用為重點,加強各學科教師的培養培訓,提高現有信息技術和現代遠程教育設備設施的使用效益。
普及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將信息技術課列入中小學生必修課程,2010年前95%以上中學和鄉鎮中心完小開設信息技術課。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和科研的有機整合,促進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的改革,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八)加速發展民辦教育
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制訂我省貫徹實施意見和辦法,按照積極發展、規範管理、改革創新的原則,清除各種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和體制障礙,強化政府服務意識,切實保障民辦教育的合法權益,為民辦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使民辦教育占整個教育的比重明顯上升。
深化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鼓勵發展民辦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努力扶持城鎮地區民辦幼稚園的發展。逐步形成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按照“民辦、獨立、優質”的目標,推動現有的8所獨立學院規範獨立,規模發展。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引進國內外名校在我省舉辦高水平的教育機構、分校和獨立學院。
健全和完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加強管理和服務。對民辦學校的內部管理,特別是對財務管理進行指導、監督。
(九)加強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
推動各高校與國外教學、科研實力強的高校建立新的校際關係,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不同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提高外語教學水平,逐步增加外籍教師到高校擔任專業課教師的比例。
每年聘請一批外國專家、外籍教師到我省學校任教和講學。
繼續組織好“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爭取更多國家留學基金資助項目,支持我省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出國進修學習,開闊視野,提升水平。
抓好“春暉計畫”等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吸引優秀留學人員到我省服務,開展科研合作、技術諮詢等活動。加大對留學回國人員科研資助的力度。
加強貴州教育的對外宣傳。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到我省學習和進修。
四、“十一五”期間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深化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1、積極推進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
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機制,實現教育人權、事權、財權相統一。進一步明確鄉(鎮)、村兩級在農村義務教育管理中的責任。
大力推進完全中學的初高中分離,探索發展綜合性高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高中階段教育。在城市以社區為依託,舉辦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幼兒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在農村充分利用國小學齡人口下降和布局結構調整後剩餘的教育資源,發展幼兒教育。
強化各級人民政府在統籌職業教育發展方面的責任,建立並逐步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企業、社會力量等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鞏固和完善中央、省、市(州、地)政府分級負責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高等學校布局結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探索政府統籌規劃、巨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體制。積極促進各類高等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規範社會力量與普通高等學校按民辦機制合作舉辦的獨立學院,實現社會創新活力、資金資源與現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有效拓展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深化高校的招生、收費、學籍管理與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相關政策,理順關係,強化管理,提高辦學設施的使用效益。
繼續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學校法人制度。高等學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進依法辦學、民主治校、科學決策,健全學校的領導管理體制和民主監督機制。中國小要實行校長負責、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教代會參與管理與監督的制度。企業、行業要積極參與職業學校的管理,職業學校可逐步建立由行業、企業代表組成的理(董)事會制度。
繼續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科學核定編制,實行定期調整、動態管理,按照“精幹、高效”的原則,設定學校機構和崗位。依法實施教師資格制度。轉換用人機制,完善教師考核制度。推行中國小和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聘任(用)制度,實行“資格準入、競爭上崗、全員聘任”。大力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制改革,提高新聘教師學歷學位層次。深化學校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師德建設,將師德修養和教學實績,作為選聘教師、評聘專業技術職務和確定待遇的主要依據。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實效。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中國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積極推進校本教研製度建設,加強中國小實驗教學改革和技術課程實踐基地的建設。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學生評價制度、教師考核制度。深化教材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中國小教材審查制度和教材選用監管制度;建立國家和省兩級新課程的跟蹤、監測、評估、反饋機制,加強對基礎教育質量的監測。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轉變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辦學和辦學機制模式,實行靈活、多樣、開放的人才培養模式,把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和就業能力的培養。推行靈活的“學分制”、“訂單式”和“連鎖式”教育,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並重的“雙證書”制度,積極為未能升學的青年提供各種就業培訓。
積極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加強“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加強農村國中“綠色證書”教育。充分利用農村中國小資源,特別是農村的村小,通過日校辦夜校等多種形式,積極面向廣大農民民眾普遍開展掃盲、實用技術和文化培訓。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積極開展農村基層管理人員的能力培訓,提升農村基層管理人員的素質和管理能力。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加大為“三農”服務力度,採取項目合作、技術轉讓、知識諮詢等方式,在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農村文明建設上,發揮高等教育為“三農”服務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要把培養“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作為根本任務。
深化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建設精品課程,改造和充實基礎課教學實驗室,建設一批示範教學基地和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強化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大力普及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高等學校的套用學科專兼職教師隊伍要更多地吸收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改革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加強教育經費管理
1、進一步完善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各級政府依法確保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在決算時達到“三個增長”的要求;構建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全部免除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在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逐步將農村教育經費投入納入政府公共財政體制範圍。努力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對農村中國小“保工資、保運轉、保全全”的長效機制。從2006年起,省級每年安排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資金2.03億元,義務教育貧困學生“一免一補”專項資金1.68億元,發展高中專項資金2000萬元,職業教育專項資金4000萬元(逐年遞增,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安排5000萬元、6000萬元、8000萬元、1億元),高等教育專項資金1.1億元(其中“211工程”建設專項資金5000萬元),省級其他教育專項資金4200萬元。地、縣兩級均設立相應專項資金。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用於舉辦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財政性經費逐步增長。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20%,主要用於職業學校實驗實習設備的更新和辦學條件的改善。
努力使普通高等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積極爭取中央加大對我省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減少財政轉移支付中間環節。縣級人民政府要確保落實《貴州省教育經費籌措管理辦法》(省人民政府第73號令)中關於“國家和省確定的農村稅費轉移支付各項資金用於農村教育的比例不低於50%,但不包括教師工資”的規定;在原有的教育投入政策框架和教育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爭取加大中央和地方專項經費投入力度,繼續實施好各項重大教育工程項目。
2、進一步完善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
認真貫徹落實《貴州省教育經費籌措管理辦法》中關於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政策措施。
制定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和出資辦學,推動民辦教育的發展。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逐步建立、完善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
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積極為社會提供技術服務,通過科技創新和知識貢獻,多渠道增加教育經費。探索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經費的辦法。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發展校辦產業。
建立企業、個人、社會團體捐贈教育的激勵機制,制定和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及公民個人向教育捐贈的稅收抵扣政策。
積極支持和鼓勵國際金融機構、外國政府、港、澳、台地區及其他海外社會團體來貴州投資辦學、捐資辦學和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發展貴州教育事業。
適當運用財政、金融、信貸手段發展教育事業。
3、加大對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十一五”期間實現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家庭貧困學生的“兩免一補”。
逐步加大對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
在高等學校繼續實施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為主體的資助家庭貧困學生的政策,大力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
繼續動員和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家庭貧困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資助活動。
4、加強經費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專項資金實行項目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審計與監督,杜絕挪用、擠占教育經費的現象;加大巨觀監控力度,防範財務風險。
牢固樹立艱苦奮鬥、勤儉辦事業的思想,防止結構性浪費,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校收費責任制。堅決制止亂收費,認真落實學校收費公示制度和收費巡查制度。
(三)堅持依法治教,確保教育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
認真執行《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強化教育執法,從嚴治教,加強管理。
加強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建設,積極推動政府部門和學校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推行政務公開、校務公開,促進科學管理、民主管理。
加強教育法治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重視教育法制建設,維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推進教育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宣傳工作,增強全社會的教育法制意識,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強化教育督導工作,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建立對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制度,逐步健全與教育決策、執行相協調的督導與評估體系,嚴格監督檢查和過程管理,形成廉潔高效的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
(四)狠抓落實、明確責任,保障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制訂相應的子規劃,細化目標任務,併科學合理地提出按年度推進的時間表,確保“規劃”的目標任務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本“規劃”的內容,結合本地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實際,科學合理地制訂本地“規劃”,針對實際,突出重點,強化特色。
高等學校編制“規劃”,要重點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和“校園建設”規劃。
各地、各高校要在“規劃”的政策措施的基礎上,解放思想,立足創新,科學謀劃,提出切實可行的貫徹落實意見,並精心組織實施。
加強領導,規範管理。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將“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層層分解,條條落實,明確責任,建立考核制度,將對“規劃”的貫徹落實情況作為各級領導任期考核的重要內容,兌現獎懲。
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