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廣東省教育發展狀況,主要成績,存在問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大力發展幼兒教育,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加強普通高中建設,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努力提高高校科研自主創新能力,積極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主要保障措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粵府辦〔2007〕88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七年十月十八日
“十五”時期廣東省教育發展狀況
在國內外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廣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增強發展後勁,提高國際競爭力,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十一五”時期是廣東省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歷史機遇期。各級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和強大動力。“十五”時期教育事業取得的重 大成就,為今後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廣東經濟持續平穩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為教育事業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也對全民整體素質和人
廣東省眾多非戶籍人口和農村富餘勞動力需有效轉移的實 際,迫切需要廣東省進一步深化教育事業改革,加快推進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為廣東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和實現富裕安康,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主要成績
1.各類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
——幼兒教育穩步發展。全省學齡前三年幼兒毛入園率從49.4%提高到65.45%,全省每萬人在園幼兒數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3位。
——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國小五年保留率一直保持100%;國中階段輟學率得到有效控制,國中毛入學率連續3年保持100%;國中三年保留率從88.4%提高到93.14%.
——高中階段教育迅速發展。全省高中階段在校生從152.6萬人增加到253萬人,年均增長10.6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從38.7%提高到57.5%.
——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普通高校從52所增加到102所。全省研究生在校生從1.3萬人增加到4.4萬人,年均增長27.54%;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從29.9萬人增加到87.5萬人,年均增長23.91%.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和現代遠程教育蓬勃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1.4%提高到22%,廣東省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
2.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顯著提高。
——基礎教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到2005年底,全省有4個市被授予教育強市稱號,20個區被授予教育強區稱號,118個鎮被授予教育強鎮稱號。全省評出中國小等級學校6400多所,省、市、縣優質學位達600多萬個,占全省中國小學位1/3強。素質教育向縱深推進,德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健康、穩步推進。學生身體素質和藝術修養進一步提高。教育資源庫建設和網路教育資源共享初見成效。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辦學特色更加鮮明,布局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到2005年底,全省國家級、省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達232所(其中技工學校57所),國家級、省級重點專業點達177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新的進展,校企合作辦學進一步加強,建立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中心)84個。
——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成效顯著。全省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分別從22個、11個增加到28個、14個;碩士、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大幅增加。全省高校的國家重點學科從15個增加到43個,居全國第8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6個。全省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的項目和經費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進一步增強。全省有中央財政重點建設職業技術院校3所,國家示範性建設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個。
3.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辦學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2005年,全省共有民辦幼稚園6128所,在園幼兒88.4萬人,占全省在園幼兒總數的41.3%;民辦中國小1393所,在校生149.3萬人,占全省中國小在校生總數的8.9%;民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50所(其中民辦技工學校27所),在校生11.2萬人,占全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下同)在校生總數的10.8%;民辦普通高校24所,本科獨立學院9所,在校生共12.1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3.8%;民辦職業技術培訓蓬勃發展。初步建立起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三級辦學、兩級管理”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實現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均有1所以上普通高校的目標。
——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以職位聘任和崗位管理為重點的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初步建立起“擇優聘任、能上能下、優勞優酬”的用人和分配激勵機制。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較大成效,初步建立起後勤社會化服務體系。
——招生就業改革取得新成果。在全國率先實現遠程網上監考、網上評卷試點和所有批次網上實時遠程錄取,初步建成覆蓋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和自學考試等國家教育考試信息化管理系統。率先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模式,形成了“以高校為基礎,三種模式相互配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模式。2001年?D2005年,省內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在90%以上。積極推進助學貸款,2005年全省共有79所高校開辦了國家助學貸款業務,有5.34萬名學生簽訂了貸款契約,貸款契約總金額達6.68億元,已發放貸款3.83億元,省財政貼息1472.3萬元。
4.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
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的數量逐年遞增,學歷水平明顯提高,職稱結構漸趨合理。國小專任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比例從26%提高到68.11%.中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國中從17.2%提高到36.32%,普通高中從67.5%提高到83.62%,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63.7%提高到76.81%.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從20433人增加到54257人,增長165.5%;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從7924人增加到20542人,增長159.2%.現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22人,國家和省級特聘教授34人,博士生導師1802人;國家級高校教學名師6人,省級高校教學名師15人。
5.教育投入明顯增加。
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教育經費逐年增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基本得到落實,全省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從2000年的17.4%提高到2004年的21.8%.改革高校撥款方式,實行高校生均綜合定額預算管理辦法,高校投入明顯增加;實行高校基建貸款政府貼息制度。積極推進教育收費政策調整與改革,中國小全面實行“一費制”,高校收費管理政策調整積極推進。
6.順利完成廣州大學城建設。
在省委、省政府,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1年多的建設,2004年9月廣州大學城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入駐新生3.8萬人。2005年9月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建成校舍總建築面積538萬平方米,入駐高校10所,入駐學生增加到11萬人。廣州大學城建設的順利完成,拓展了廣東高校的辦學空間,為廣東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存在問題
1.九年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區域、城鄉、校際及群體間教育發展不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明顯落後於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依然面臨辦學條件差等突出問題。
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滯後。高中階段教育總體規模偏小,結構不盡合理。2005年全省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僅為70.7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57.5%,遠遠落後於先進省份。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短缺,優質學位依然緊張。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相對滯後,仍未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高等教育辦學水平不夠高。高等教育規模仍然偏小,每萬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05.3人,在全國排第18位。結構有待調整,學科專業不盡合理,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全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偏少,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偏弱,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數量偏少。科技創新能力偏弱,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和社會貢獻率有待提高。
4.師資隊伍整體實力不夠強。經濟欠發達和偏遠地區中國小骨幹教師流失比較嚴重。高中教師學歷水平偏低,學歷達標率在全國排第16位。職業技術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高校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差異較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渠道單一,保工資、保運轉、保發展的保障水平較低。普通高中發展資金缺口較大。職業技術教育投入偏少。高等教育經費仍然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科學的監管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發展全局,以建設教育強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分類指導,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為廣東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發展思路
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針。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更加注重教育質量、效益的提高和結構的最佳化,更加注重教育的均衡協調發展,更加注重解決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廣東省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和諧發展。
1. 繼續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鞏固提高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合理調整農村學校布局,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辦學質量和水平,促進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2. 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保持高校招生的合理增長,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和最佳化結構。重點支持高水平大學向國內一流目標挺進,重點扶持若干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強的省屬重點高校向國內一流大學邁進。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名牌專業、精品課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重點實驗室、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 體水平和綜合實力。
3.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繼續積極發展普通高中,擴大辦學資源和優質學位。推進職業技術教育戰略性結構調整,進一步整合最佳化職業技術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促進與產業的緊密結合。
發展目標
建設教育強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全省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其他地區的中等城市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全省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和主要指標位於全國前列。
——幼兒教育入園率有較大提高。2010年,幼兒毛入園率達到80%.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2010年,全省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國中毛入學率繼續保持100%,國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8%左右,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同步接受義務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0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85%,實現高中階段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在校生規模大體相當。
——繼續提升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以上。
——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教育布局結構、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形成一批有全國影響力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果。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水平 較高的師資隊伍,擁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學科帶頭人。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強的重點學校、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文科重點研究基地;一批學校逐步躍居全國同類學校的前列;一批重點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高校科技自主創新實力明顯增強,一批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成效明顯,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明 顯提高。
——建立健全終身教育體系。建立融自學考試、廣播電視教育、現代遠程教育、成人教育、學前教育、職業培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為一體的社區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建成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50個,建立健全形式多樣、結構合理、手段先進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區框架,努力滿足人民民眾對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需求。
主要任務
大力發展幼兒教育
1.完善辦園體制。加強政府的統籌力度,發揮各級政府在幼兒教育發展中的巨觀調控和監督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採取多種形式舉辦幼稚園,形成以公辦幼稚園為骨幹和示範,以民辦幼稚園為主體,公辦與民辦幼兒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格局。
2.大力發展農村幼兒教育。以鄉鎮中心幼稚園建設為龍頭,力爭每個鄉鎮舉辦1所以上規範化中心幼稚園,每個縣建設好1所以上公辦示範幼稚園。
3.加強社區幼兒教育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建立多種形式的社區幼兒教育活動場所,構建社區幼兒教育服務網路,大力推進家庭早期教育指導和服務工作。
4.積極扶持殘疾幼兒教育。在特殊教育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舉辦殘疾幼兒康復和教育班,積極鼓勵幼稚園開展殘疾幼兒隨班就讀活動。支持社會力量建立各種類型的殘疾幼兒教育和康復機構。
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從2006年秋季起,在全省農村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從2007年秋季起,免收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2010年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
2.全面改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危房。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用房、學生生活用房和教師校內工作用房的現有C、D級危房進行全面維修或重建,到2007年底全部完成C、D級危房改造任務。
3.合理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撤銷規模過小、布點分散的學校。加大力度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問題,義務教育學校最高班額控制在50人左右。繼續推進小班制教學試驗。
4. 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建立健全教育經費均衡安排、師資隊伍定期輪崗的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就近免費入學制度,辦好每一所學校,全面提高縣域內義務教育的整體水平。繼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經濟欠發 達地區的辦學條件。
5.鞏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水平。繼續推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規範化和九年制寄宿學校建設,擴大寄宿制民族班規模。繼續辦好內地新疆班、西藏班。
6.努力辦好義務教育特殊學校。每個地級以上市建立1所規範化特殊教育學校;視力、聽力、智力等三類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建立1所 綜合性的特殊教育學校;在鄉鎮中心學校附設特殊教育部(班)。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保留率與當地義務教育水平相當。支持辦好廣東育新學校,確保在押未成年犯和未成年勞教人員接受義務教育。推動有條件的市設定專門學校,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的嚴重不良行為的適齡少 年實施義務教育。
7. 積極探索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有效辦法。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流入地政府和公辦學校的主力作用,把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同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面向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學校。
8.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以新課改為契機,調整和改革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
大力加強普通高中建設
1.繼續加快普通高中發展。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發展普通高中的責任,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普通高中的扶持力度,加快普通高中發展步伐。進一步推進學校布局調整,普通高中逐步向縣城或中心鎮集中。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辦好殘疾人普通高中教育。
2.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辦學水平。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強化學校管理,全面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1.努力擴大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規模。堅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的方針。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達到174萬人,“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00萬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
2. 推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戰略性結構調整。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充分發揮職業技術教育的優勢,在辦好現有職業技術院校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一批新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山區及東西兩翼要集中力量在地級市市區辦好若干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有條件的縣(市、區)要整合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資源,集中力量辦好1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或技工學校,並以此為依託辦好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大力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山區及東西兩翼更加緊密的合作辦學,推動和扶持有條件的職業技術院校集團化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珠江三角洲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每年要從山區及東西兩翼招收5萬名以上國中畢業生,學生畢業後優先滿足當地企業用工需求。努力辦好殘疾人職業技術教育,有條件的職業技術院校可試辦特殊教育班。
3.構建省、市、縣、鎮、村五級職業技術培訓網路。積極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就業再就業培訓工程、智力扶貧工程、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創業富民培訓工程和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工程,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機構年培訓量達1000萬人次以上。到2010年,全省技能人才總數比2005年翻一番,達到1300萬人,占全省第二、三產業作業人員的60%,技能人才等級結構有所改善。全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力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4.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建成省級示範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40所(其中技工學校40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300所(其中重點技工學校100所),重點建設專業(點)300個(其中技工學校重點建設專業100個)。建設公共實訓基地8-10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訓中心300個(其中技工實訓中心100個),企業實訓基地300個。創建一批國家級示範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重點職業技術院校和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在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一批職業技能鑑定站。
5.深化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以技能訓練為核心,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根據廣東省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設定專業和調整專業結構,改革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建立彈性學習制度,滿足各類求學者的學習需求。
6.加快高級技工學校和技師學院建設。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啟動建設5所國家級示範性高級技工學校或技師學院、10所省級重點高級技工學校或技師學院、20個省級高級技工學校或技師學院示範性專業,並以此為依託,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培訓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加快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1. 進一步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經濟發達地區在辦好現有高校的基礎上新辦高校;建設好廣州大學城等大學園區,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的聚集效應。最佳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進一步擴大本科教育規模,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 教育。最佳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重視基礎學科建設,大力發展套用學科,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興、交叉學科,加大扶持與廣東省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大力提高工科類專業比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類本科專業,積極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急需專業,使高等教育的專業門類更趨合理。
2.大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高校建設。繼續推進已列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立項範圍的重點大學建設,加強省級“211工程”建設。繼續加強其他省屬重點本科院校的建設。重點支持辦學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的院校,使之保持或躍居全國同類院校的前列。
3.加強研究生創新培養體系建設。爭取新增兩所左右博士學位授予權高校和3所左右碩士學位授予權高校。最佳化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學科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區結構。爭取新增兩個左右研究生院。做好學位點的定期評估及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查工作。開展全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建設50門左右研究生精品課程。繼續評選“南粵優秀研究生”。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4. 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完善教學激勵機制,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強教學資源建設,促進教學資源共享。加強教學制度建設,構建教學質量保障新機制。繼續推進高校電子圖書館和教 學資源中心建設。建設300個左右省級名牌專業和300門左右省級精品課程,培養50名左右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名師,建設200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和培育500個左右國家級、省級教改項目和教學成果。
5.深化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實施廣東省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實踐工程。開展省級示範性高職高專院校的遴選和建設,爭取其中8所進入國家級示範性高職高專院校行列。開展省級高職高專示範性專業建設,爭取有100個專業進入國家級和省級示範專業行列。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爭取有100門課程進入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行列。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每個地級以上市建立1個以上區域性公共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爭取有100個進入國家級和省級示範性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行列。努力建設好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努力提高高校科研自主創新能力
1.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起廣東高校科技自主創新體系,成為全省科技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起既有利於發揮高校學術和學科優勢,又有利於隊伍整合和資源共享,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相得益彰的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2.加強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積極推動高校科研創新團隊計畫,建立80個左右科研創新團隊。培養一批科研學術骨幹和高水平學科帶頭人。
3.推進科研創新平台建設。建設60個左右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其中一批建設成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30個左右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中一批建設成為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4.繼續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管理。建設200個左右省級重點學科,其中20個左右的學科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5.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加強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多形式、多層次合作。積極推進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積極發展、規範管理高校科技產業。建設15個左右高校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8個左右廣東省大學科技園,有兩至三家高校上市公司,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6. 實施廣東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計畫。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著力研究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著力推進人文社會科學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加強科研及學術交流與合作,推進科研管理創新。培養中青年學術骨幹和大師級人物。加強教育科學研究。
積極促進民辦教育發展
1. 健全民辦教育管理制度。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清理、修訂和制定一批民辦教育規章和規範性檔案。進一步規範民辦學校準入條件,完善民辦學校設定評議制度、辦學水平評估制度、招生廣告備案制度和資產、財務管理監督制度,完善民辦學校董事會 (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2. 營造有利於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把民辦學校用地納入當地公益事業用地計畫予以安排,非經營性教育設施用地可享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新建、擴建民辦學校,政府應按公益事業用地及建設的有關規定給予優惠。對民辦學校的用地、基建、水、電及其他辦學有關方面的規費優惠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民辦學校依法享受 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對淨資產狀況和辦學信譽良好的民辦學校給予信貸支持。
3.明確管理職責,加強統籌協調。各級教育部門統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民辦教育工作,各級勞動保障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分別負責有關民辦教育工作。各部門要加強相互協調和配合,規範民辦教育管理,促進民辦教育發展。
4.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省財政每年撥出3000萬元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用於獎勵和資助民辦教育。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政府可根據本地區實際及財力狀況,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
大力發展社區教育
1. 建立健全社區教育統籌機制。加快構建“黨政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民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和運行機制。把社區教育作為評選教育強市、教育強縣(市、區)和教育強鎮的重要內容。繼續開展國家級和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工作,積極創建各級各類學習型組織,建成 省級示範性農民文化技術學校250所,省級示範性學習型社區50個,力爭在90%以上的城市和60%以上的農村開展社區教育。
2. 完善城鄉文化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積極開展在職人員崗位培訓、下崗人員再就業培訓、弱勢人群生存發展技能培訓、外來進城務工人員職業培訓以及適應城鎮社會生活培訓、老年人群社會文化活動。繼續推進統籌“農科教結合”,協調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縣、鎮兩級農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積極 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
3.加快各類繼續教育發展。加快自學考試發展,積極支持廣播電視大學和現代遠程教育發展。鼓勵高校採取多種形式發展各類成人教育。
4. 推動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高校、普通中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黨團校和社會各類培訓機構要主動積極向社會開放,承擔更多的學習和培訓任務。調動社會各級組織、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學校校外培訓基地。現有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文化設施要逐步免費向學生開放。
(九)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1.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和“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為主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本道德規範教育、全面素質教育。
2.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重點,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幫助他們自覺養成“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的良好品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學科建設,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切實加強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堅持和完善領導定期到高校作形勢政策報告制度。強化社會實踐教育,力爭全省高校每個院(系)都建成一個相對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政治堅定、作風優良的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廉政文化進校園和思想政治教育進網路、進社團、進學生公寓。認真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動計畫”。繼續做好校園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建立科學的學校維穩工作機制。建立高校黨政領導班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期目標責任制,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 課建設和學生管理工作評估,並將其作為學校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黨建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
4. 加快中國小德育課程的改進和建設。實施中國小班主任能力建設計畫,推進廉政文化進校園和青少年廉潔教育活動,切實抓好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大力推進鎮中心國小以上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要加強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爭取全省所有縣(市、區)至少有1個以上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專用場所。構建科學的中小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評估機制。
5. 加強學校體育、衛生、藝術教育和國防教育工作。提高學校體育、健康、藝術課的開課率,加強師資隊伍和課程建設,加強學校衛生防疫與食品安全工作。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建設一批體育、藝術特色學校和健康促進學校,加強學校體育場館、藝術設施和示範基地建設,建立學校體育、藝術評價體系和學生體質健康評 價體系。
(十)大力推進教育體制創新。
1. 創新辦學體制。義務教育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非義務教育實行更加靈活、開放、多樣的辦學體制。積極推動公辦職業技術院校吸納民間資本和境外資金,探索建立以公有制為主導、產權明晰、多種所有制並存的辦學體制。鼓勵和支持民辦普通高中發展,大力發展民辦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鼓勵發展民辦 高等教育,積極支持公辦高校轉制的探索。
2. 創新管理體制。經濟發達地區建立以縣級政府辦學為主,鎮級政府大力支持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以縣級政府辦學為主,省、市政府大力扶持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社會參與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完善高等教育“三級辦學、兩級管理”體制。整合高等 教育資源,除省級教育、公安、法務部門外,其他省直單位不再直接管理普通高校、成人高校。
3. 創新內部管理體制。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契約管理”的原則,切實落實全員聘任制。強化教師考核制度,加強聘任後管理和履職考核。逐步推行教育職員制度。擴大學校分配自主權,建立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重點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建立學校編制動態管理制度。壓縮非教學人 員,提高專任教師比例,專任教師占學校人員總數的比例,高校應達到60%以上,普通高中達到85%以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達到82%以上,國中達到88%以上,國小達到92%以上。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推進城市中國小校後勤改革。
4. 創新招生考試制度。完善高考制度改革,加強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與推進素質教育兩者間關係的研究。建設國家教育統一考試保密印刷及命題基地。進一步完善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實施“陽光工程”的有關辦法。規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招生,搭建“學生自主選擇、學校擇優錄取”的公開、公平、公正的招生平台。
5. 創新畢業生就業制度。完善“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和政府、高校、社會、用人單位通力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強高校、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就業教育,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扶持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加強就業市場建設,在完善省級畢 業生就業市場的基礎上,建立粵東、粵西、粵北等區域性畢業生就業市場,進一步完善“廣東大學生就業線上”網站建設。加強就業市場管理,規範就業市場秩序。
(十一)加快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
1.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培養計畫”,使廣東省高校有更多專家學者進入國家“長江學者計畫”、“科研創新團隊計畫”及“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繼續實施高校特聘教授崗位計畫,特聘教授上崗人數爭取達到40人左右。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千百十人才工程”建設力度,實施“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畫”,對35歲以下具有研究生學歷和良好培養前途的優秀青年教師進行定額資助和重點培養。繼續實施基礎教育“百千萬人才工程”。繼續加強職業技術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技工學校培養“800位名教師工程”。
2. 多渠道擴充教師隊伍。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有計畫地選拔一批優秀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充實中國小和高校教師隊伍。通過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到各級各類學校任教。建立校際有序流動機制,盤活教師資源。建立高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切實解決引進教師住房 難問題。建立企業優秀技術人才到職業技術院校任教制度。
3. 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切實加強師德和學術道德建設。最佳化教師學歷結構,形成學前和國小教師以專科生為主、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本科生為主且碩士生占一定比例、高校新聘專任教師具備碩士以上學位的新三級專任教師學歷學位結構體系。國小教師具有專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80%以上;國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60%以上;高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達到95%以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任教師學歷基本達標,“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60%以上;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教學科研型高校達到80%以上,教學為主的本科高校達到70%左右,高職高專院校達到35%以上。努力最佳化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職稱和年齡結構。
4.健全城鄉教師隊伍交流機制。實施“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區計畫”,積極推行城鎮、經濟發達地區優質學校教師對口支援山區、農村薄弱學校的制度,逐步實行區域內學校教師輪崗制度。從2006年開始,全省城鎮中國小教師首次聘任高級職務時,必須具有在山區、農村薄弱學校工作1年以上經歷。制訂優惠政策和措施,引導和鼓勵高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中國小任教。
5. 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堅持面向全員,突出骨幹,傾斜農村,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主要內容對中國小教師進行新一輪全員培訓。繼續加強職業技術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職業技術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財政撥付教師培訓經費的制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教師培訓經費的 扶持力度。加強各類教師培訓機構建設,推進教師職前職後培訓一體化。
(十二)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
1.加快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加快農村中國小計算機室建設,2010年,全省國小從四年級開始全面開設信息技術課。
2.加強教育科研網建設。改造省教育科研網的主幹網,提升省教育科研網的頻寬和速度。推進全省高校和中國小網路建設,提升高校網路建設和套用水平。2010年,實現全省各級各類學校網路互聯。
3. 加強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加強中國小教育網路信息資源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開展高校網上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和基於網路資源的課程教學改革試驗。不斷提升教育科研網教育信息資源在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中的套用水平。積極穩妥推進職業技術教育信息網路和專業教學資源庫 建設。
(十三)擴大教育的區域和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1. 積極促進泛珠三角區域教育交流與合作。全面貫徹落實《關於加強泛珠三角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的框架協定》,爭取一批合作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進一步健全泛珠三角區域教育部門教育交流合作的組織和工作機制,積極發揮常設秘書處作用。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交流與合作。鼓勵高校開展校際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 作。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加強畢業生就業信息交流,實現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的網路連結。
2.積極推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吸引國外、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推進學校與國外、境外學校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到境外辦學。
3. 著力推進粵港澳台教育交流與合作。加強與港澳地區教育部門、高校、中國小和教育社團的聯繫,大力推動與港澳地區各個層次的雙向交流,採取多種形式開展與港澳地區青年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工作。以開展民間教育交流為重點,拓展對台教育交流的渠道,積極推動校際合作和兩岸學生的雙向交流。
4. 積極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堅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保證質量、積極穩妥發展”的方針,不斷擴大各級各類學校招收留學生的規模,進一步完善留學生教學、生活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加強漢語國際推廣,辦好國際孔子學校。進一步加強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學。
四、重大建設項目
(一)基礎教育領域。
主要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危房校舍改造、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規範化建設和普通高中擴招校舍建設等工程。
(二)職業技術教育領域。
主要推進示範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縣級職教中心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訓中心(基地)等建設工程。
(三)高等教育領域。
主要推進高等教育建設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211工程”和高校重點學科、名牌專業、精品課程等建設工程。
(四)教育信息化建設。
主要推進省教育科研網、基礎教育專網、高校數位化校園和網路資源建設。
主要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領導體制。
各級政府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建設教育強省。切實抓好本規劃的組織實施,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落實省、市領導掛鈎聯繫高校制度。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府職業技術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
(二)加快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進程。
1.努力完善教育法規和規章體系。加大地方性教育法規和規章的“立、改、廢”力度,不斷完善有關幼兒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民辦教育、殘疾人教育、終身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投融資、招生考試,以及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校園安全等方面的地方性教育法規規章體系。
2. 大力推進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依法行政,轉變職能和管理方式,精簡審批項目,公開審批程式,提高辦事效率。加強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建立和完善教育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依法監督辦學活動,維護教育活動正常秩序。依法保護教育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益。切實落實高校辦學自主 權。
3.強化依法治校和依法辦學的自覺性。完善各級各類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學校章程,增強辦學主體依法自主辦學、自主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教育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投入體制。
1.不斷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各級財政必須優先保證教育的投入,確保教育財政性撥款做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2.進一步完善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方式。建立和完善省屬公辦高校以生均綜合定額撥款為主的預算管理體制,地方政府、部門和行業舉辦的高校參照執行。建立高校貸款預警制度,避免學校貸款轉嫁為財政風險。
3. 進一步建立健全以省政府統籌落實為主,省、市、縣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包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雜費保障機制、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機制、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和中國小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各縣(市、區)政府必須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確保教育經費持續穩 定地增長。
4.最佳化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財政支出結構和教育支出結構,按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大體相當的比例,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進一步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城市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技術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各級財政應根據本地區實際及財力狀況設立職業技術教育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骨幹學校、重點專業建設和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養培訓。
5.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改革現行收費管理體制,完善高校收費管理政策。完善職業技術教育收費政策,進一步規範職業技術院校的收費項目和標準。
6.鼓勵和支持拓寬籌資渠道。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投資和捐資辦學。支持非義務教育學校通過社會融資、教育服務、科技開發和發展校辦產業等途徑籌措教育經費。
7.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管。各級教育、財政、審計、監察等部門必須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管理和監督制度,確保教育經費及時足額撥付到學校並按規定使用。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強化預算管理,不斷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
8. 建立健全扶貧助學制度。完善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免收書雜費和生活費補助制度。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財政加大對高中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補助力度。完善高等教育階段以“獎、貸、助、補、減”和開闢綠色通道為主體的助學政策體系。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專項補助制度。繼續實施職業技術教育智力扶貧 工程,招生規模每年1.2萬名。鼓勵和支持個人和社會組織建立非營利助學基金或設立獎學金,捐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加強統戰工作,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四)完善教育督導和教育評估機制。
1. 加快教育強市、教育強縣(市、區)、教育強鎮建設進程。堅持抓好縣級主要領導幹部基礎教育實績考核督導工作。建立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督導制度,建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機制,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規範化建設的督導評估。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質量監測督導制度。加強教育督導機構、隊伍和信息網 絡建設。建立健全職業技術教育督導評估制度。
2.建立健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機制。逐步建立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教育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加強教育評估隊伍的建設,規範教育評估行為。
(五)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
最佳化領導班子的年齡、學歷、知識和專業結構,推進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全面推進高校領導幹部任期制,建立高校領導幹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政務校務公開制度。深入推進廉政建設,初步建立有廣東特色的教育、制度和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繼續全面推進“固本強基”工程和“理想、責任、 能力、形象”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