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南京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十五”以來,我市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各項目標任務提前完成。全市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初步形成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教育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十一五”期間是我市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期,也是進一步提升我市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機遇期。在此期間,全市將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南京教育應當領先於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的進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知識貢獻和智力支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教育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 所屬地區:南京市
  • 檔案類型:條令條例
  • 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主要措施,

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形成較為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把南京建成“歷史積澱深厚,質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師眾多,風格特色鮮明”的教育名城。

基本原則

1、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使教育發展領先於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進程。
2、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堅持統籌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統籌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更加關注弱勢群體、薄弱學校和教育薄弱地區的發展,促進教育不斷走向公平。
3、堅持以“建一流教育,創教育名城”為引領。堅持以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為主要動力,以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為根本保障,促內涵發展,創教育品牌,努力實現從國民教育體系到全社會教育的全面提升。
4、堅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導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業創新創優”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5、堅持加快教育管理方式的轉變。堅持遵循規律,依法治教,依法行政,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促進教育事業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

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要圍繞“建一流教育,創教育名城”總體目標,率先發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為加快富民強市,推進“兩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作出貢獻。
到2007年,全面達到全面小康社會階段的教育發展指標,基本建立較為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到2010年,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歷史積澱深厚,質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師眾多,風格特色鮮明”的教育名城。
(一)“十一五”期間,要努力推進全市教育三大轉變:
一是從相對單一的教育供給轉變為豐富多樣的教育服務;
二是從注重教育的規模擴張轉變為突出教育內涵發展;
三是從“全面普及、全面合格”轉變為“全面優質、全面滿足”。
(二)“十一五”期間,南京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要努力凸顯三大特徵:
一是具有“現代公民”的特徵。切實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努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夠成為具有現代意識、現代科學人文素養、現代文明行為的現代公民。
二是具有“國際通用”的特徵。注重在全球化視野下培養人才,為造就熟悉國際語言、具有國際眼光、通曉國際知識的國際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徵。適應現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讓一大批學生成為基礎寬厚、素質全面、精通一個領域、兼備多種才能、具有“創業創新創優”精神的人才資源。
(三)“十一五”期間的工作目標:
* 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十五年基礎教育。學前三年幼兒教育入園率達到9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以上,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9%以上;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8%,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新增勞動力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達到15年。
* 強化教育特色,使南京成為適宜讀書求學、適宜投資辦學的教育之城、學習之城。學校教育資源與社會教育資源互通共享,處處有學習之所,人人皆學習之人。各類成人教育年培訓達100萬人次。教育成為南京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優勢。
* 提升南京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引進10個以上國際高水平教育機構、非教育機構來寧合作辦學。全市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超過70個,新建1~2所與國際教育組織融通對接的國際學校,並積極開展境外辦學活動。全市有條件的中國小、幼稚園面向境外學生開放,吸納外籍學生來寧留學。
* 全面實現教育信息化。全市中國小“校校通”覆蓋率達到100%,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程度達到世界中等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教育網路建設和套用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2、教育質量一流
* 優質教育資源快速增長。接受優質教育的學生數增長翻番。城市國小“小班化”教育學校覆蓋率達60%,國中達20%,農村國小、國中試行“小班化”教育。85%以上的普通高中達到優質高中標準;60%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達到國家重點職業學校建設標準。
* 教學改革深入推進。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現代課程體系。強化教學常規管理,最佳化教學過程,深化教學評價改革,落實研究性、實踐性教學環節,不斷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以促進學生生動、主動、和諧發展為目標,瞄準國內外一批學科前沿的發展成果,結合我市實際,創建一批重點學科、骨幹專業、精品課程和具有南京風格的高質量教學模式,在全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 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促進青少年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在確保不讓一個孩子輟學的基礎上,努力創造不讓一個孩子厭學的條件和環境。要致力於讓學生喜愛學校、喜愛教師、喜愛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等以上教育初步形成“現代公民、國際通用、一精多能”的人才培養特徵。
3、師資隊伍一流
* 彰顯師德建設特色。激勵廣大教育工作者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湧現一大批師德先進群體和模範個人。
*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全國領先。依法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工作。教師隊伍配置合理,結構最佳化。全市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其中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國小教師比例達到80%以上,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國中教師達到70%以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高中教師達到12%。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專業教師達到80%以上;具有國際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人數在全國同類城市名列前茅。
* 培養一批德藝雙馨、教有專長、在全國具有較高聲望的名校長、名教師、名學者。
4、教育服務一流
* 適應城市發展需要,滿足社會多規格人才需求。調整職業教育結構,提升中、高等職業教育水平;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培訓,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高等院校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綜合創新體系建設。
* 增強教育的多樣性,滿足家庭多樣化教育要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為市民提供更多的選擇教育機會;鼓勵創辦特色學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積極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暢通出國留學和就地留學的國際教育通道。
* 落實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多層次人生目標追求。針對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不同特點,在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努力提供適合不同對象的教育服務,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獲得適合的、主動的、可持續的、多樣化的發展,逐步形成“人人有發展、個個能成功”的多層次、多維度“立交架構”的教育體系。繼續實施中小學生才藝拓展計畫,培養學生的才藝素養。強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向滲透,探索構建普職學生“自由選擇、自主轉換”的就學機制,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充分的教育準備。
* 建立扶困助學機制,滿足困難人群的基本教育需求。2006年開始,免除城鄉“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適齡子女的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信息技術教育費、社會實踐活動費、體檢費;2007年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雜費、信息技術教育費;2010年免除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雜費、信息技術教育費、課本費。建立經濟困難家庭學生接受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助學制度,保證每個學生不因家庭經濟貧困而輟學、失學。繼續做好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義務教育工作,依法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主要任務

(一)素質教育深化工程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構建大中國小縱向銜接,學校、家庭、社會橫向溝通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加強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全市中國小心理危機援助機制。加大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的力度,強化社會實踐環節。
全面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強綜合實踐課程建設,加強對新課程的校本研究,積極構建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有學校個性特色的教育教學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最佳化教學過程,完善發展性評價制度,落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各項措施。加強中國小“五室”(技能創造室、圖書閱覽室、心理諮詢室、網路學習室、校史室)建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造能力。重視做好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國小教育與國中教育的銜接。
(二)職業教育全面提升工程
按照經濟產業結構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最佳化職業教育布局,整合職業教育、職工(農民)教育和社區教育資源,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在培養技能型人才和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做大做強20所中等職業學校,創建10所國家級示範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建設50個骨幹示範專業,建設10個國家級、省級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和全市職業教育共享實訓基地,培養20萬名中、高等專業技術人才,其中包括5萬名IT產業中、高等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校企合作,建設一批現代製造業和新興服務業實訓基地,建立和完善企業與行業參與、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培養模式。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開展生產實踐、技術推廣、技能培訓活動,促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為“三農”服務。以創建全國社區教育先進城市為抓手,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三)農村教育提優工程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快推進城鄉教育統籌發展,實現農村教育的快速提升。要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政府負責、分級管理、區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在落實縣級政府主要責任的同時,充分調動鄉鎮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的積極性;要把農村教師工資、生均公用經費和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經費等義務教育經費全額納入區縣級財政預算,確保教師工資、省市規定的教師津貼按時足額發放,儘快解決農村教職工醫療保險問題,提高教師社會保障水平,確保各類學校的正常運轉和辦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著力解決農村中小學生義務教育在建設中形成的債務問題。加大對“一區(六合)兩縣(溧水、高淳)”的教育扶持力度,保證郊縣新增教育財政投入的70%用於“一區兩縣”的教育發展。實行農村教師“優崗計畫”,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鼓勵和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
(四)教師人才高地建設工程
繼續實行教師“凡進必考” 的準入制度,確保新錄用教師的質量。完善教師教育體系,加大在職教師培訓力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教育,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調動教師積極性。實施人才強教、人才強校戰略。繼續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從2007年開始,中國小新進教師全面實現本科化。繼續鼓勵在職教師攻讀教育碩士。實施新一輪“四五園丁工程”,加快培養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十一五”期間新增特級教師和省級學科帶頭人50名、市級名校長50名、市學科帶頭人500名、市優秀青年教師500名。同時,選派1000名骨幹教師、教育管理幹部到境內外高等院校、知名中國小、進修深造或掛職鍛鍊。
(五)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和安全保障工程
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展新一輪“學生體質健康增強年”活動。繼續實施《南京市中國小(幼稚園)食堂量化分級管理辦法》、《南京市學校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長效管理辦法》。加強校園安全,確保學校建築物、構築物安全。到“十一五”末,全市中國小食堂、廁所、宿舍、衛生室、飲用水和用水、校園環境六項指標全面最佳化;全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總體水平達到或超過全國同齡學生水平。
(六)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工程
實行新的《南京市普通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推進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依法加強城區中國小教育設施控制性保護和新區中國小配套的規劃性保護。啟動“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扶持計畫”,改善農村幼稚園辦學條件。最佳化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到“十一五”末,全市中國小、幼稚園達到新頒布的辦學條件標準,其中 40%的幼稚園達到“江蘇省示範幼稚園”辦學條件標準,60%的完全國小達到“江蘇省實驗國小”辦學條件標準,85%的國中達到“江蘇省示範國中”辦學條件標準,85%的普通高中達到“江蘇省三星級學校”辦學條件標準。
(七)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工程
以“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為目標,創新辦學模式,增加名校數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推進優質教育普及化發展。在科學認定 “名校”標準的基礎上,鼓勵各類名校通過聯合、嫁接、連鎖、合作等多種方式發展壯大,確保名校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同步推進;鼓勵各類名校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業以及文博場館等合作建立教學實驗基地、研究性學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師資培訓基地、學生才藝和技術技能訓練基地等,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八)大力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工程
積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機構來寧投資辦學、合作辦學。積極開展以學科、學術、學者、學生為主體的國際教育交流,鼓勵學校與國外、港澳台地區教育機構進行雙學歷培養、互派留學生、雙語教學等實驗。積極引進國際高質量課程,吸引高水平外籍教師來寧教學。積極吸引境外學生來寧留學。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加國際教育組織活動,不斷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加強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和測試工作,進一步促進國際勞務輸出。在境外建立一批教師培訓基地,有目的、有計畫地選派教育管理幹部和骨幹教師到境外進修或進行科研合作。

主要措施

(一)廣開渠道,建立教育投入穩步增長機制
各級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公共財政體制下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依法確保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堅持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費主要由政府承擔。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合理調整非義務教育收費標準。適當增加學費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培養成本中的比例。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投資辦學和捐資助學。充分挖掘現有教育資源的潛力,在教育布局調整中盤活的教育資源收益,應全部用於公辦學校建設和教育發展。
完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加強對教育經費的績效考核和審計監督,不斷提高使用效益。進一步規範教育收費行為,嚴肅查處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和挪用擠占教育經費的行為。
(二)加快制度創新,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市、區縣、鄉鎮(街道)發展教育的職責。農村義務教育實行“政府負責、分級管理、區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職業教育實行“市縣(區)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強化各級政府在發展職業教育方面的責任。市屬高等院校要科學定位、發揮優勢、自主創新、提高質量,努力形成自身特色。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在非義務教育階段、非均衡發展領域,實行更加靈活、開放和多樣的辦學體制,“聚天下之資源,辦天下之學校,育天下之學生”,形成多元化投資辦學局面。將民辦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和落實有關政策措施,為民辦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辦好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示範性高中、職業學校和幼稚園的同時,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領域進行合作辦學。建立健全激勵和風險防範機制,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力度,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擴大教育對外交流,開拓國際教育服務市場。
深化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和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推進校本建設,充分發揮校長依法自主辦學的積極性。在完善“一校一章程”的基礎上,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推進社區參與學校管理和建設的機制,形成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良性互動。加強學校文化建設,促進學校文化個性發展,增強學校文化的影響力、競爭力。
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中國小、職業學校,深入推進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全面推行校長聘任制和校長負責制。堅持和完善教師“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契約管理”的制度。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使分配向一線教師傾斜。建立區域內中國小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推動教師城鄉互助交流。建立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擇優聘任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健全校長考核、培訓、激勵、監督、流動等制度。
(三)堅持依法治教,切實加強教育法制建設
增強法制意識,規範辦學行為和教育行政行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治教、依法辦學的自覺性,不斷規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教育管理行為和辦學行為。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會依法參與、學校依法辦學的良好局面。
加強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規體系。認真抓好普法工作,提高全社會依法治教的自覺性。堅持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教育執法力度,堅決查處各種涉及教育的違法事件。
進一步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建立對區縣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導評估機制,加快推進區縣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在繼續進行“高質量高水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督導檢查的同時,加強對素質教育和區域教育發展整體水平進行定期的督導評估。積極培育教育質量評估社會中介組織,探索社會參與教育發展水平和教育質量評估的有效途徑、方式和方法。
(四)加強領導,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
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先導性、基礎性、全局性作用,做加快教育發展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動員和引導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教育事業。要重視和加強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把教育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強巨觀指導和統籌協調,主動解決教育發展中的矛盾和困難,積極推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為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各有關部門要緊密協作,不斷改善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為加快教育發展多辦實事,共同推進“一流教育、教育名城”和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