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時間:2011.1.16
  • 報告人:季建業
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1月16日在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季建業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顧
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10億元,增長13%。完成財政總收入1075.3億元,增長19.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18.8億元,增長19.4%。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67.8億元,增長18.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06億元,增長23.9%,其中工業投資1601億元,增長23.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為4.2%。
產業轉型加快推進。重點推動傳統支柱產業提檔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502.6億元、增加值1941億元,分別增長26.9%、14.9%。風電光伏等八大新興產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308億元,增長29%,占全市工業比重達27%。中電熊貓高世代面板項目、中興通訊二區、華為通訊、揚巴二期、上海大眾新型轎車、中環光谷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或竣工投產。首家被國家工信部授予中國軟體名城稱號。已認定軟體企業938家,軟體業務收入達1013億元,增長60%。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服務外包、旅遊會展等產業發展迅速。成功舉辦世博會“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紫金山峰會、金洽會、名城會、軟博會、台灣名品交易會、國際服務外包合作大會。國家批准設立金陵海關,江寧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超過28億美元,外貿出口總額248.85億美元,實現服務外包執行額26.5億美元。
科技創新全面展開。制定實施《推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發展創新型經濟行動計畫》。加快建設高新區、麒麟科技創新園、模範馬路創新街區等創新載體,白馬現代農業科技園升級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引進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35名,實施“紫金人才”計畫和“千企升級”計畫。組建物聯網、智慧型電網、智慧型交通、新材料研究院,成立7家省市級產業聯盟。在寧高校院所就地轉化科技成果2060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251億元,增長22.2%。頒布實施《南京市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實現技術契約成交額76.89億元。
城市建設“三個提升”開局良好。圍繞提升市容環境、城市品質和人居質量,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提升三年行動計畫》,科學謀劃南部新城、浦口新城等十大功能板塊規劃建設。完善老城南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南京長江隧道、繞越高速公路東南段、捷運一號線南延和二號線竣工運營,開工建設緯三路過江通道、捷運三號線和十號線、繞越高速公路東北段。滬寧城際鐵路建成通車,鐵路南站、京滬高鐵、寧杭和寧安城際鐵路以及長江四橋等建設有序推進。全面啟動雨污分流工程,建成雨污分流管線530公里。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35條幹道和607條街巷環境整治出新,拆除違章建築137萬平方米、各類廣告牌27萬平方米。整治滬寧城際鐵路沿線環境。玄武湖公園整治提升後與中山陵陵寢實施免費開放。建設公交場站20座,完成公車更新710輛。關停搬遷燕子磯地區化工企業51家。整合公安、城管力量,啟動格線化巡防管理,大城管體制基本形成。
城鄉統籌發展有序推進。制定實施《加快推進全域統籌、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南京行動綱要》,促進政策、資金、人才向郊縣傾斜,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1億元,增長15.3%,實現工業增加值1377億元,增長17.9%。都市型農業特色彰顯,新增設施農業6萬畝、高效農業17.5萬畝。推進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61個占補平衡項目。農業旅遊發展較快。農民健康工程、農村人才工程等八件實事進展順利。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91家。扶持126個經濟薄弱村新建標準廠房73.4萬平方米,解決了21個困難村辦公用房問題。
社會建設不斷進步。成功申辦2014年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和2013年亞洲青年運動會,南京成為中國第二個奧運城市。平安南京得到新的加強,穩妥處理一系列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制定《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高水平推進教育名城建設。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文化、體育民生工程惠及城鄉居民。隆重舉行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妥善處理“7.28”原塑膠四廠爆燃事故。出色完成援助四川綿竹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啟動援疆工作,援藏工作取得新進展。
民生工作得到加強。制定實施《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意見》,出台了完善提高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水平等十項改善民生政策,將使90萬人受益。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8萬,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8%。落實養老保險關係異地轉接政策,推進外來務工等人員參保和大學生醫保工作。企業退休人員人均上調養老金169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年目標兩年完成,覆蓋率
達99.0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達230元以上。對困難群體發放臨時物價補貼4123萬元。養老平台不斷夯實,福利機構達257家。發放市民卡334.8萬張。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1000萬平方米,開工660萬平方米,竣工300萬平方米。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強化。實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減少部門9個,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廢止和修改206件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12345”政府服務呼叫中心開通運行。政策評估機制不斷完善。全面強化應急管理體制,推動安全發展。加強廉潔從政建設,著力打造政風清明的公務員隊伍。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人民政協履行參政
議政職能,辦結市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463件、政協提案572件。民族、宗教、信訪、人防、司法、工會、雙擁、外事、華人華僑、台灣事務、婦女兒童、老齡、慈善、殘疾人、人口計生、檔案、地方志和社會科學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南京發展歷程極不平凡,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搶抓機遇,積極應對國內經濟環境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攻堅克難,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過去的五年,是南京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整體實力不斷提升的五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0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00億元,三項指標實現翻番。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2.8:46.7:50.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8.4%。
過去的五年,是城市空間不斷拓展、功能不斷完善、城鄉面貌不斷變化的五年。“一城三區”、“一帶三港”建設全面展開,拓寬了城市發展空間。以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的快速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捷運實現了網路化運營,增強了城市承載能力。全面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建成區綠地率提高到41%,森林覆蓋率達到26%,改善了市容市貌。城市文化內涵進一步彰顯。先後榮獲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過去的五年,是民生不斷改善、社會保障不斷加強、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的五年。全市以區縣為單位實現省定小康目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31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50元,年均分別增長13.6%、12.2%。所有區縣被評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縣,教育名城框架體系基本形成,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達到100%。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8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五年控制在4%以內。
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的五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及“三網融合”的試點工作全面展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農村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及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實際引進外資累計達113億美元。
五年的機遇挑戰並存,五年的奮鬥成果豐碩,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五年的經驗彌足珍貴。實踐證明:只有始終以科學發展統領全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推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只有始終堅持搶抓機遇,應對危機,迎接挑戰,務實奮進,才能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只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凝心聚力實現發展的新跨越;只有始終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的關係,才能形成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只有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環境,才能不斷增創發展的新優勢。
二、“十二五”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十二五”時期,南京仍處於科學發展極為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邁向新的目標,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國際國內產業結構的變革,將加速南京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構建城市現代產業體系;長三角重要門戶的建設,將強化南京中心城市地位,增強承東啟西的區域功能;國家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將提升南京首位度和能級,增強集聚輻射力;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將加快南京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創新型經濟發展;青奧會的舉辦,將拓展南京國際交流合作的領域,推動城市國際化進程。
“十二五”時期,是南京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未來五年,是南京進入後工業化階段,以科技創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轉型時期;未來五年,是南京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城市現代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互動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是南京全域統籌,構建城鄉一體新格局的推進時期;未來五年,是南京市民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環境更加優美的提升時期。
根據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堅持科學發展、奮力走在前列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轉型創新跨越發展為主線,以建設人民幸福城市為根本目標,以籌辦2014年青奧會為重大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富民優先、城鄉一體化、綠色發展和城市國際化戰略,到2015年,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向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邁進。
“十二五”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是: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元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00億元以上。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6%以上,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到7000億元以上。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番、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翻番、服務業增加值翻番、工業增加值翻番、固定資產投資翻番。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先進制造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主體、都市型生態高效農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階。實施農民收入五年倍增、城鎮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計畫。實施全民創業計畫,讓更多民眾在創業中致富。實施弱勢群體關愛計畫,切實解決好民眾的實際困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99%,城鄉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達到68%,公共運輸分擔率達到40%。保障性住房在目前實施100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再增加1000萬平方米,努力實現“居者有其屋”。
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5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培育和引進一批國際國內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力資本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6.8%。加快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建設,加速轉化創新成果,集聚更多的高端產業、高新技術、高級人才,形成南京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建成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創新型城市。
城市功能品質新提升。以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為目標,重點建設鐵路、航空、水運和城市軌道交通、過江交通,新建軌道交通176公里,通行里程達250公里,構建中心城區、區域內、城際間相互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以提升城市功能為目標,全面建設南部新城、浦口新城等十大功能板塊,加強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旅遊會展、商務服務等功能建設,最佳化布局教育、衛生、文化等資源,增強城市服務能力。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不斷推進城市環境整治、生態建設和城市管理,充分彰顯人文、生態、濱江、宜居的城市特色。
城鄉統籌構建新格局。以最佳化提升、重點開發和生態保護主體功能區為要求,最佳化區縣產業布局和發展空間,推進農地重整、村鎮重建、要素重組,加快建設新城、新市鎮、新社區,加速郊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動郊縣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區縣縣通輕軌、幹線公路連街鎮、區域供水全覆蓋、城鄉公交一體化”,初步形成城鄉一體發展新格局。加強水利防洪排澇設施建設,重點提升流域性河道及其重要支流的防洪能力。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堅持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建國家生態市和森林城市。實施藍天清水工程,全面整治大氣環境、水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再生資源利用。建設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園,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濱江兩岸百里風光帶、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風光帶,青龍山、牛首山—將軍山、老山、幕府山和棲霞山“一園四帶五片”,以及主城百個以上小遊園,使南京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繼續推動“法治南京”、“平安南京”建設,保持社會穩定,打造全國最安全城市。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工程、歷史文化名城解讀工程,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挖掘歷史文化名人資源,建設一批重大文化項目,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展示南京文化魅力。實施基礎教育惠民工程,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開展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大力弘揚新時期市民精神。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繼續深化改革,加強法治政府與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放開領域,釋放活力,支持民營企業做強做大,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4600億元。推動開發園區從投資拉動向創新拉動轉型,從產業集聚向核心技術和高端人才集聚升級。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實際利用外資2015年當年達70億美元,服務外包執行額突破130億美元。
全力以赴辦好青奧會。堅持開放、創新、節儉、安全的方針,做好青奧會籌辦工作,推進場館維修、青奧村建設。以奧運精神、中國文化和南京元素為主題,開展青奧宣傳,激發全民參與青奧的積極性。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南京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確保辦成一屆人文青奧、綠色青奧、活力青奧。
三、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實施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市委十二屆二十一次全會的安排,2011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創新型經濟,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著力最佳化生態環境,著力改善民生,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以建設和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九十周年。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8%,民營經濟註冊資本增長20%;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2%;環保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量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4%左右。
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和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要認真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著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創新型經濟
落實國家、省支持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結合。繼續推進“紫金人才”計畫,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400名。推進產業“核心技術突破”計畫,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南京集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100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4%以上。著力培育服務外包產業,做好積體電路設計、醫藥研發外包,促進產業向研發和服務兩端延伸。
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大力推動高新區、麒麟科技創新園、模範馬路創新街區“三核多點”創新載體建設,促進國家和省級開發區建立科技園中園,推進南京產業技術研究院、智慧型電網、物聯網、微電子等創新平台建設。鼓勵扶持專業孵化器建設,新增孵化器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引導大中型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設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全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工業銷售收入比重達2%以上。新建一批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省、市級企業院士工作站,新認定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0家,累計達到190家。建設國家物聯網測試認證中心和10家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發展研發設計、科技諮詢信息評估等專業化科技服務機構。
促進創新成果轉化。以拓寬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鏈環節為主線,推進南京和國內外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工作,兌現科技創新政策。積極探索科技金融改革,發展科技銀行。推進智慧財產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建設,建設專利技術產業化示範基地,構建青奧會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
實施“智慧南京”計畫。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電信網、廣電網融合試點,著力搭建“三網融合”公共平台。滾動推進“千企升級”計畫,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推進棲霞區、化工園和江蘇軟體園“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推動智慧型交通、智慧型城管、智慧型環保、智慧型醫療等重點工程,拓展套用市場,帶動信息產業的跨越發展。
(二)著力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轉型發展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優勢,聚焦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全面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建設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為契機,城區重點促進軟體、信息服務、金融保險、商務商貿、現代物流、旅遊會展、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服務業高地。建設更高水平的軟體名城,重點推進雨花軟體園、徐莊軟體園、江蘇軟體園等基地建設,加快發展基礎軟體和電子商務,軟體業務收入達到1500億元。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啟動金融城建設,打造河西金融集聚區,加強與歐美、日韓和台灣地區的金融交流與合作。全年新增2家省級、4家市級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總部經濟,促進蘇寧、雨潤、聯創、金鷹和博世等一批有影響的企業總部做優做大做強,吸引國內外企業總部入駐,打造一批稅收超億元的商務樓宇。建設南京國際博覽中心二期。加強與中外運長航、中國郵政等企業合作,建設龍潭公鐵水聯運和祿口空港物流園區,促進物流由功能性建設向體系性建設躍升。整合旅遊、文化資源,開發旅遊景點,最佳化旅遊環境,推出特色旅遊。培育國際性會展品牌。開展紀念辛亥革命百年活動,籌備鄭和航海節。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八大新興產業發展,率先在新能源、智慧型電網與電力自動化、通信、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產業取得戰略性突破,新興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0億元,增長30%。積極推進國網、華電等智慧型電網科研產業基地和電力工業自動化產業園、協鑫新能源科技園、浦廠高速鐵路客車及城際動車組產業化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液晶谷、無線谷、生物醫藥谷等十大新興產業基地。
做強做優支柱產業。確保中電熊貓高世代面板項目投產,推進中電熊貓冠捷液晶模組及整機、瀚斯寶麗觸控面板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總量達1800億元,增長25%以上。推進上汽南京生產基地投入100億元、整車產能100萬輛、建成一個汽車零部件基地、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的“四個一”建設項目和長安南京基地的汽車與發動機建設項目。繼續推進揚巴二期工程和藍星安迪蘇蛋氨酸項目等建設,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等特色產業,延伸石油化工產品產業鏈。加快以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支柱產業的步伐,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
加大消費、投資拉動。積極培育乘用車、農村、旅遊、文化等消費熱點,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堅持擴大投資與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形成消費、投資良性互動增長機制。加大產業有效投入,確保完成工業投入2000億元,增長25%。引導、推進各開發園區轉型發展,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大項目入園。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新增私營企業1.5萬戶、個體工商戶2.6萬戶。推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引智轉變,豐富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企業來寧設立研發、銷售、結算中心和地區總部。組建金陵海關,繼續推進綜合保稅區申報。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發展。
(三)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堅持規劃引領,加快城市轉型發展,最佳化城市功能布局,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繼續建設京滬高鐵、鐵路南站、寧杭和寧安城際鐵路,基本完成滬寧城際鐵路站房和南京站換乘中心建設,啟動馬群綜合換乘中心建設。加快祿口機場二跑道、T2航站樓和六合機場建設。加快建設長江四橋和繞越高速公路東北段、緯三路過江通道,全力推進六合至江都、溧水至馬鞍山、高淳至蕪湖等高速公路建設。實施繞城公路城市化改造、老寧杭公路改造。加快建設捷運三號線和十號線,開工建設捷運四號線一期和機場線。堅持公交優先發展,健全公交運營投入機制和財政購買公共服務機制。開工建設北河口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工程,加快建設220千伏南站和寧北輸變電工程,新建、改造燃氣管網100公里。
推進功能板塊建設。河西新城重點推進中央商務區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金融城、海峽城、青奧村等城市綜合體。南部新城重點建設鐵路南站交通快捷轉運體系和區內基礎設施。浦口新城重點加快建設江北濱江大道、七里河環境綜合整治、城市綜合體等項目。麒麟科技創新園重點建設科技綜合體、麒麟公園和百水河整治工程。燕子磯新城重點加快小化工企業關停搬遷,啟動濱江大道建設。下關濱江商務區重點啟動濱江岸線改造和大馬路地區修繕。江心洲生態科技島重點抓好拆遷安置房、展示中心和道路管網建設。城南歷史文化街區重點啟動門東片區的保護與建設,修繕蔣百萬故居、胡家花園。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重點加快觀音門、仙鶴門—滄波門等區段的保護與建設。
彰顯人文古都特色。深入挖掘名城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啟動老城南歷史街區保護工程,保護肌理風貌,延續歷史文明。推進金陵大報恩寺塔重建、六朝遺址博物館、明皇宮遺址公園、鄭和寶船主題公園、江寧織造府等項目建設。深入推進頤和路等以民國建築為核心的近現代建築的保護建設。保護修繕明城牆玄武門—神策門段和黑龍江路城牆遺址。改造雨花台紀念館,建設渡江紀念館二期。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展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
強化城市環境整治和管理。完善城區市容環境、治安防控和交通秩序一體化、格線化管理模式。繼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整治幹道25條、背街小巷600條,完成危舊房及工礦棚戶區改造80萬平方米,房屋出新整治800幢,出新小區70個。提高道路機掃率。推行垃圾源頭分類收集,最佳化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施地下管線數位化建設工程。擴大智慧型交通控制系統範圍,推廣“綠波帶”、“潮汐”信號控制技術。鼓勵單位內部停車位向社會錯時開放。
(四)著力推進全域統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繼續全面實施《加快推進全域統籌、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南京行動綱要》,加速郊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加快建設郊縣先進制造業基地。最佳化產業布局,強化工業園區建設、重點企業培育和重大項目實施,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地。江寧重點發展智慧型電網、汽車製造、無線通信、新能源等產業。棲霞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浦口重點發展軌道交通、汽車製造、生物醫藥、軟體信息等產業。六合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循環經濟等產業。溧水重點發展汽車、家電等產業。高淳重點發展機械裝備、輕工等產業。同時,郊縣要以軟體、物流和農村消費等為重點,發展郊縣現代服務業,努力推進郊縣產業實現新跨越。
加強城鄉一體規劃建設。推動城鄉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城鎮建設規劃“五規融合”。力爭開工浦口—六合軌道交通,做好祿口—溧水和高淳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全面加快南京至高淳新通道建設,改造建設江北大道。實施高淳、溧水、六合長江引水等一批區域供水工程。建設市域交通幹線網路。繼續推進農村公路標準化改造,新改建農村公路450公里。最佳化新城、新市鎮、新社區空間規劃,提高公共設施配套標準。抓好10個統籌城鄉發展先導鎮(街)試點工作。推進75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建成60個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完成200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任務。
建設都市型生態高效農業。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實施農業“1115工程”,加強“菜園子”建設,推動10萬畝設施農業建設工程,以溧水白馬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為龍頭,打造江寧、浦口、六合沿湯銅公路、寧淮高速公路設施農業帶,高淳環固城湖設施漁業與食用菌產業區和近郊休閒設施農業區。全年新增高效農業15萬畝、高效漁業5萬畝。加快江寧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二期和雨潤放心肉保障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降低蔬菜等農副產品成本。做響南京農業嘉年華品牌,實現農業旅遊收入24億元。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引導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向新城、新市區布局,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市區名校、大醫院與農村學校、醫院的合作,選派一批優秀教師和醫生下鄉支持農村。繼續實施“十萬農民創業、百萬農民就業”工程。繼續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全面落實糧食綜合直補等各項惠農政策。繼續加快村級能力建設和農村實事工程,對一區兩縣和8個經濟欠發達鎮進行全方位幫促。
推動區域聯動發展。落實《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編制《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加快南京都市圈協調發展,強化南京對都市圈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共同推動建設寧鎮揚科技創新合作區,推進軌道交通、環境保護、旅遊發展、民生制度同城合作發展。加強與皖江城市帶的交流合作。做好寧淮掛鈎工作,對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縣和新疆伊寧市、特克斯縣。
(五)著力建設生態文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創建國家生態市和森林城市為抓手,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全面改善和保護環境。實施藍天工程,重點治理惡臭污染企業,基本完成燕子磯地區化工企業關停並轉和化工園區大氣環境整治。推進“綠色施工”,控制和減少工地揚塵。全面實施第四階段國家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淘汰黃標車2萬輛。實施清水工程,全面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完成玄武湖片區、金川河流域等雨污分流工程,完成鐵北污水處理廠一期和城北污水收集系統工程,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10萬噸,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左右。開展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加大秸稈禁燒工作力度。
加強生態建設。進一步推進紫金山—玄武湖中央公園、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濱江兩岸百里風光帶、秦淮河上下游百里風光帶建設,進一步規劃青龍山、牛首山—將軍山、老山、幕府山和棲霞山生態公園,建設主城20個以上城市公共綠地小遊園。加快建設化工園區、工業集中區與生態敏感區之間的綠色隔離帶。全市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複評。浦口建成國家生態區,溧水通過生態區縣省級考核,創建一批國家生態鎮和生態村。
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倡導綠色發展和綠色消費,實施污染減排工程,確保主要污染物穩定達標率在95%以上。推進南鋼產品結構技術改造,做好石化、電力等重點行業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企業的節能工作。全年完成清潔生產審核企業80家。加快推進化工園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建設,循環經濟試點企業達70家。大力推廣建築節能、可再生能源套用等綠色能源技術,積極推進新型牆體材料的使用,努力建設低碳城市。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加人民幸福感
高度重視和加快改善民生,積極解決民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不斷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滿意度。
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全面落實就業和失業登記制度,加強城鄉勞動力就業失業的動態管理。新增城鎮就業人數17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萬人。重點幫扶城鎮零就業家庭、雙失業職工、被征地農民等困難人員就業。培訓技能人才,開展各類職業培訓15萬人次。全面落實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全社會創業,培育自主創業人員1萬名。力爭扶持1000名畢業生創業。
全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重點推進外來務工人員、非公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深入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引導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參加更高水平的養老保險。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和籌資標準。落實城鄉低保和完善優撫對象優待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及時啟動臨時生活補貼機制,認真做好殘疾人的各項優惠工作。推進全民醫保,做好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險工作,確保在寧高校、中職、技校新生全部參保。基本實現醫療、工傷和生育三險同城聯網就診結算,落實與相關城市的異地就醫。
切實解決老百姓關注的現實問題。住房問題是市民關注的重點現實問題,加快岱山、丁家莊、花崗、上坊等組團保障性住房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今年新開工600萬平方米,竣工300萬平方米,儲備廉租房1800套,建設中低價商品房40萬平方米、公共租賃房50萬平方米。改善已建成經濟適用房小區的配套設施。切實關注物價走勢,合理控制房價和菜價。市、區(縣)政府分年籌資50億元以上,重點實施1983年以來農村集體土地被依法徵用後的失地人員參加城鎮社會保障,發放企業退休職工獨生子女家庭補助。提高企業託管職工、符合政策規定的“老軍工”“老知青”“老職工”、退養社區居委會主任生活補貼標準,並建立長效增長機制。調整規範征地拆遷標準,依法、文明、陽光推進征地拆遷。對全市適齡幼兒每年每戶發放2000元學前教育助學券,促進學前教育發展。
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開展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建設工程,6個以上區縣達到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建設標準。繼續推進基本藥物制度,深入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名院、名科、名醫”建設。啟動建設河西新城、南部新城的綜合醫療中心。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施建設,確保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率達55%以上。健全政府、市場多元投入機制,完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體系,擴建市示範性養老服務中心,新建和改造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04家,新增養老服務床位4600張。完成市殘疾人托養中心和康復中心建設。加快南京殯儀館新館建設。推進河西新城文化中心、南京檔案新館、方誌館等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市90%文化館、圖書館達國家二級館以上標準。全面開展青奧會和亞青會籌備工作。出台《全民健身實施計畫》,進一步提高居民身體素質。
創新社會建設管理機制。堅持安全發展,深化“平安南京”建設,重點做好防洪搶險、防化救援、防暴處突、防範控制“四防”隊伍建設。規劃建設多功能的防災救災減災中心。實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抓好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創新城市綜合管理,加強街面、社區、單位、視頻監控、區域協作和虛擬社會等防控網建設。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積極化解信訪重點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繼續強化食品藥品質量、交通、消防和危險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加大對消防設施投入。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實行安全生產“一票否決”。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加強和諧社區建設。繼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確保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複查。
四、建設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目標、新的任務和人民民眾新的期盼,政府工作人員責任重大、使命神聖。我們必須敬畏人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自覺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敬畏法律,把政府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嚴格依法行政,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敬畏權力,始終銘記權力來源於人民,為人民掌好權,不以公共權力謀私利,不負人民重託。以“為民”作為政府宗旨,以“法治”規範政府行為,以“善政”改善政府管理,以“清廉”樹立政府形象,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一)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在政府機構大部制改革完成後,重點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強化統籌協調、改善保障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創新公共服務投入機制,著力增強財政支出的公共性,今年財政安排傾斜民生、傾斜農業、傾斜科技創新、傾斜城市功能提升、傾斜城鄉統籌發展。改革財政分配機制和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合理劃分市、區兩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激發區縣內生髮展活力。理順部門職責,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完善最佳化行政審批服務流程。發揮社會組織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建成市級行政服務中心,發揮“12345”政府服務呼叫中心功能,更好地服務全體市民。
(二)切實提高政府決策水平
出台《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則》,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前置合法性審查、風險評估、跟蹤反饋和責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完善政府重大項目投資諮詢評估決策機制。加強開放式決策制度建設,進一步發揮人民來信來訪、社情民意調查、網路等溝通平台作用。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不斷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堅持政府新聞發布和重要行政事項、公共政策社會公示制度。強化資源整合、政策集成和協調溝通,提高政府整體效能和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著力增強行政執行能力
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四年行動計畫”。完善政府績效評估和考核機制,健全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度,落實首問首辦責任制。進一步完善權力陽光運行機制,最佳化權力網上運行流程,構建效能督察、民生督察、項目督察三位一體的“大督察”格局。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與工作監督,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切實做好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及政協提案辦理工作。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以及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高度重視司法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公眾監督。
(四)大力推進公務員隊伍建設
不斷提升新形勢下各級政府駕馭全局科學決策的能力、開拓創新幹事創業的能力、統籌發展的能力、做好民眾工作的能力、應急處理的能力。以提高公務員的行政水平為重點,抓好公務員的學習、培訓和管理,全力打造學習型專業化公務員隊伍。繼續開展市級機關處室和服務視窗作風建設民眾評議、“向人民匯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嚴格執行《廉政準則》,全面落實幹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快轉變幹部作風,弘揚敬業專業精神、拼搏奉獻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民眾中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