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在加強巨觀調控的新形勢下,堅持統籌兼顧,積極創新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主要綜合經濟指標創近十年來最好水平,保持經濟良好發展勢頭,保持社會和諧良好局面,圓滿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

堅決落實巨觀調控措施,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910億元,增長17.3%;財政收入403.7億元(還原全部出口退稅因素為427.5億元),同口徑增長27.6%。在落實巨觀調控中抓住新的機遇,及時調整了經濟工作重點。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結構,一批高新技術、能源、交通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實現投資穩步增長。抓住沿江開發戰略機遇,最佳化配置土地、岸線等資源,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推動產業集聚,城市綜合功能進一步提升。加大開發區的整合力度,全力推進國家級開發區的優勢擴張,加快城區經濟載體建設,推動城區資源的優勢集聚,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加速商貿擴張,擴大消費需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5%。加大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全面實行農業稅全額補貼和糧食直補等政策措施,農業產出和效益顯著提高。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圍繞工業第一方略,制定了《加快工業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導向。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產業和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升級。著力培育一批有創新活力、有發展潛力的科技企業,軟體和系統集成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鋼鐵、電力等五大產業穩步發展,產值占全市比重超過65%。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95以上,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位居全省前列。堅持二、三產業並舉,充分利用對接CEPA機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舉辦了國際人才交流會、國際新產品展覽會等大型會展,承辦了世界旅遊推廣峰會,全面完成旅遊倍增計畫,旅遊總收入達到320億元,增長31.1%,城市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取得較大突破。以國有企事業單位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320家市屬國有工業企業“三聯動”改制基本完成,7家國有大型企業改制全面啟動,220家商貿、城建、農業等系統的企業改制基本結束。社會事業領域改革氛圍逐步形成,市屬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基本完成。農村土地徵用制度、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等農村改革穩步推進。大力營造創業致富的社會環境,制定了《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全市新增私營企業1.89萬戶,新增註冊資本208億元,民營經濟對全市發展的貢獻顯著提高。行業協會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培育了一批新型中介組織。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長江三橋等一批重大項目市場化融資取得突破,制定了城市建設、軌道交通等發展基金管理辦法,促進了城市建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主動適應巨觀形勢,突出沿江開發大平台的優勢,突出出口加工區等新載體的優勢,突出人才資源豐厚的優勢,在大項目招商引資上取得新的突破,福特汽車、博世-西門子家電、華寶通訊等一批大項目在寧落戶。完善產業配套,加強跟蹤服務,推動優勢企業增資擴股。全市實際利用外資25.7億美元,增長27.2%,地方出口60億美元,增長50%。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國內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實際引進市外資金125億元,達成千萬元以上項目281個。
堅持以工業化推動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郊縣工業園區整合,開闢工業發展新空間,郊縣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加強政策扶持和服務,引導城市產業向郊縣輻射,吸引社會資本向郊縣投入。郊縣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啟動雄州、淳溪、永陽三個新城和祿口等九個重點鎮建設,農村水泥路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做好經濟薄弱鄉鎮的幫扶工作。把農村八件實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狠抓各項關鍵措施的落實,確保順利推進,促進了農村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