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發展回顧
一、“十五”時期陝西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回顧
“十五”時期是陝西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省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教育事業成就顯著,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
1、義務教育取得了新的進展。農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兩基”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義務教育在鞏固成果的同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103個縣(市、區)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97%。國小入學率達到99.20%,比“九五”末下降0.18個百分點;國中入學率達到97.95%,比“九五”末提高2.44個百分點;掃盲力度不斷加大,平均每年掃除文盲15萬人左右。“十五”期間“兩基”複查共31個縣(區)。累計已通過複查的縣(區)達到41個。截至2005年底,共創建省級教育強縣(區)7個。
2、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穩步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幼稚園2433所,在學人數49.3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6所(其中教育部門辦29所,殘聯辦27所),在學人數0.86萬人;在普通國小附設特教班144個,在校學生0.15萬人,普通國小隨班就讀學生達3.05萬人;全省三類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70%以上。
3、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截至2005年底,全省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達到147.43萬人,毛入學率達60.25%。全省共有普通高中639所,在學人數90.63萬人,分別較“九五”末增加了60所和47.91萬人,增幅達10.36%和112%。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共有中等職業學校567所,在校生規模達到56.8萬人,比2000年增長43.43%,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38.5%;2005年招生規模達到27.15萬人,比2000年增長91.74%,占高中階段招生總數的45.42%。在全省實施了職業教育“一網兩工程”(即建立職業教育為縣域經濟服務網路、實施強縣富民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三年累計完成實用技術培訓264.8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251.6萬人次,培育形成“米脂家政”、“藍田廚師”、“楊陵農科”、“渭北技工”和“秦巴茶藝”等五大勞務輸出品牌。
4、高等教育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達到72所,比2000年增加33所,成人高校21所,民辦高等教育機構26所,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88.15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由24.77萬人增加到66.69萬人,增長了169.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2.2%提高到23.5%,進入到大眾化發展階段。“十五”期間,全省普通高校共有畢業生466733人,已就業407062人,平均就業率達到87.22%,居全國前列。
5、繼續教育進一步發展,國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素質有了明顯提高。2005年全省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8.3年左右。
(二)素質教育大力推行,教育質量得到穩步提高
1、中國小德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認真貫徹中央[2004]8號和[2004]16號檔案精神,深化了中國小德育課程改革,在全省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了“三講兩實踐”系列教育活動,啟動了71個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並改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大力推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工作,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進網路、進公寓、進學生社團工作。
2、中國小課程改革全面展開。我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從2001年秋季起在全省啟動,到2005年秋季全省107個縣(市、區)全部進入課改。我省碑林區、眉縣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校本研究制度建設基地,省上還確定了421所省級校本研究制度建設實驗學校。
3、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國小、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基本達標,達標率分別達到98.09%和93.06%,較“九五”末分別增長了3.28和14.93個百分點;國小、國中專任教師中高學歷教師的比例明顯提升,分別提高了42.14和14.91個百分點;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合格率比例顯著提高,由“九五”末的59.07%提高到79.39%,增長了20.32個百分點;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從“九五”末的19750增加到42864人,專任教師中取得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教師所占的比例和高級職稱教師所占的比例分別達到了39.53%和40.08%,較“九五”末分別提高了10.47和3.65個百分點。教師隊伍中先進人物不斷湧現,共評選全國模範教師73人,全國優秀教師116人,全國先進(優秀)教育工作者18人;省級優秀教師114人,省級優秀教育工作者18人。教師待遇逐步提高。
4、高校黨建工作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和青年教師入黨的積極性顯著提高。截至2005年底,黨的關係隸屬在省委教育工委的31所普通高校大學生黨員比例達到13.11%,學生中申請入黨人數和入黨積極分子人數分別占到57.74%和31.34%,35歲以下青年教師中黨員比例達到47.89%。深入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
5、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西安交通大學作為全國首批3所試點單位之一,在全國率先進行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工作;陝西研究生創新教育計畫全面實施,創新能力和水平穩步提高,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數量累計達42篇,位居全國第四位。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體系基本建立,已評估本科院校4所,高職院校3所。“十五”期間共創建名牌專業140個,高職高專國家級試點專業14個、省級試點專業9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5門,省級精品課程257門,省級優秀教材70本,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8個,省級教學名師50名,其中6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評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8個,其中2個被評為國家級中心,各類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達到22個,共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5項,一等獎獲獎數量位居全國第4位。高等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
(三)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穩步推進,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提高
1、“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建設以及重點學科建設成效明顯。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三所大學“985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西北大學等六所院校“211工程”二期建設全面完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我省“211工程”建設高校達到8所。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績,2002年我省高校共獲得國家重點學科65個,位居全國第四位。第十次學位授權審批結束後,我省共有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8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5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95個,博士點56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32個,碩士點1414個。我省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研究生培養基地。西北大學舒德乾教授“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榮獲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西北工業大學張立同院士 “耐高溫纖維增韌碳化矽陶瓷基複合材料”項目榮獲200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以上述標誌性成果為代表,一批高校重點學科達到了國內和世界一流水平。
2、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成績顯著。“十五”期間,高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5000項,其中國家和省上重大科研任務3000項;科研經費大幅增長,達到100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了3倍;取得授權專利479項。高校科研體制創新取得突破,“兩個結合”(高校與科研院所結合,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發區、地方經濟建設結合)穩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高新科技產業化取得新進展,創辦科技型企業100餘家,從業人員1.2萬人,實現總收入30多億元。
3、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發展。加強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範建設,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投入顯著增長。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人文社科類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5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5個,碩士點320個。在西安交大、陝西師大、西北大學等12所高校批准立項建設19個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四)教育經費投入顯著增加,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1、教育經費投入有了體制保障,教育經費逐年增長。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基本形成。全省教育經費總支出從2000年的72.12億元提高到2005年的179.82億元,增長了149.33%。全省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從2000年的40.25億元提高到2005年的90.53億元,增長了124.91%。
2、積極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等國家安排的重大項目,共爭取到國家專款18.2億元。共維修、改造和新建校舍636萬平方米,有力地促進了我省貧困地區和農村教育的發展。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2005年全省國小校數為20711所,比“九五”末減少了12625所;全省普通中學校數為2727所,比“九五”末增加了128所,校均規模從“九五”末的887人提高到1117人,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創建“中國小實驗教學普及縣(區)”66個。
3、教育信息化建設取得進展。實施了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覆蓋率達58%,加快了教育現代化進程。
4、高等教育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全省40餘所高校進行了新校區建設,新建教學行政用房324.14萬平方米,新建大學生公寓229.38萬平方米,新建師生食堂面積38.32萬平方米,高校基礎設施和校園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五)教育改革紮實推進,教育法規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1、辦學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投入體制改革,“以縣為主”的管理新體制初步確立;以建設綜合性、多功能的縣級職教中心和實行省、市兩級管理高等職業教育為重點,進一步理順了“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形成了以省為主,中、省、市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2、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全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含教育機構)發展到4447所,在校生人數超過100萬人,教職工達8.2萬人,固定資產總值達82.3億元。其中,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居全國領先地位,在校生達22.4萬人;民辦本科院校實現零突破,發展到5所;民辦高職學院由5所增加到10所;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發展到26所。民辦高等教育的在校學生數、萬人以上學校數、本科院校數、學校占地面積、館藏圖書總數均居全國第一。另外,還發展獨立學院9所,在校生達1.6萬人。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初步形成。
3、教育的雙邊和多邊交流與合作向高層次拓展。幾十所高校與歐美、亞洲30餘個國家及台港澳地區的高校簽訂校際交流協定。全省各類出國留學人員達5000人次。外國留學生人數比“九五”期間翻了一番,一直穩定在2000人以上。來華留學生層次進一步提高,學位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全省各類學校聘請外籍專家、外籍教師3600人次。全省共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1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30個,自費留學中介機構10個。
4、教育法規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證。先後出台了《陝西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陝西省義務教育實施辦法》、《陝西省學校校園周邊環境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了地方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深入開展了“四五”普法宣傳教育,認真貫徹實施了《行政許可法》,命名表彰了國家級“依法治校示範校”6所、“省級依法治校示範校”54所。狠抓了中國小校法制教育“四落實”(計畫、教材、課時、師資)工作,保障和促進了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省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建設創新型陝西,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經濟成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迫切要求教育優先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陝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區域間協調發展,迫切要求教育協調發展,推進教育公平。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鞏固執政基礎,迫切要求切實加強德育,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就業形勢嚴峻,教育人口的數量、結構、布局發生明顯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長,迫切要求把握髮展節奏,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面對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廣大人民民眾對教育日益增長的強烈需求,我們教育發展還不相適應,存在很多困難和矛盾,面臨新的挑戰。我省屬於欠發達省份,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制約了教育的發展水平;城鄉、各類教育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較為突出;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質量不能充分滿足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任務仍十分艱巨;體制改革、結構調整的任務仍十分繁重;資助貧困生、招生、收費、就業、校園安全等許多方面的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等等。我們必須採取相應措施,進一步深化改革,著力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體制性、機制性方面存在的障礙,逐步化解矛盾和問題,促進陝西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加快發展。
發展思路與主要目標
二、“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省教育工作全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普及、發展、提高”的方針,堅持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統一的要求,堅持教育與陝西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原則,統籌城鄉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注重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把握髮展節奏,鞏固發展成果,努力開創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發展思路與戰略重點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把素質教育貫穿於各級各類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各方面,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在整個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形成一批骨幹示範性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切實增強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
----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進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建設,不斷深化“兩個結合”,大力培養創新型建設人才。
----依法扶持與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切實提高民辦高等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大力發展民辦中職教育和學前教育,積極推進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基礎教育學校建設,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政府對教育事業統籌協調力度,加強機制、制度創新,積極調整教育體系結構,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全面、健康、協調發展。
----維護教育系統的穩定和安全。進一步加大學校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力度,切實加強校園安全工作。切實落實維護穩定與安全的工作責任制,建立與健全預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及時化解矛盾,努力為青少年成長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2010年主要發展目標
1、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6年全省實現“普九”,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十一五”期間,義務教育重在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和質量,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九”。做好創建教育強縣工作。到2010年,全省建成20個教育強縣和500個教育強鄉鎮。
2、幼兒教育入園率有明顯提高,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0 %以上。
3、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義務段三類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到85%以上。努力普及殘疾適齡人口義務教育,積極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
4、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達到150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85%左右。關中地區及陝南陝北有條件的城鎮在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的同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5、高等教育穩步發展,保持在全國的優勢地位。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120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到30%左右,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一半以上。其中,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達到90萬人左右,在學研究生8.4萬人左右,其中博士生達到 1.3萬人左右。
6、努力提高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與服務能力。力爭使我省若干所高等學校在全國和世界高等學校中的影響力有明顯上升,一些重點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高校教育工作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高校科研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集聚一支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取得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7、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占全省中職學校在校生的25%,民辦高校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20%。在各級各類民辦學校中創建一批骨幹、示範學校,努力提高民辦教育的辦學水平。
8、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社區教育,使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特別是國中和高中後職業技術培訓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較大發展。
通過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陝西特色的“體系完善、質量較高、結構合理、發展均衡”教育體系。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
重點工作推進
三、重點工作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推進素質教育
1、堅持 “德育為首”,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加強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科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隊伍建設;在各中國小開足開齊政治課、思想品德課,將中國小德育工作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進一步形成中國小全員抓德育的工作局面。通過不斷深化和提升“三講兩實踐”系列教育活動以及每年舉辦省中國小科技節,培養中小學生文明、科學、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到2010年,全省每市、縣建設一所青年校外活動場所,並逐步實現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把中國小心理諮詢室建設納入中國小建設標準,有計畫、分步驟在全省中國小校逐步建設一批標準化的中國小心理諮詢室。加強高校思想文化基地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豐富教育形式,注重教育實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榮辱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團隊精神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加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規範教材管理制度,修訂完善課程標準,建立中國小課程實施的管理制度和專業支撐體系,建立對基礎教育質量評價、反饋、指導體系。加強學校教學研究,提高教師隊伍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總結和推廣有效的教育教學經驗,實施對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的獎勵表彰。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加強幼兒早期教育的科學研究,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特殊教育注重對殘疾兒童少年生活能力和各種實用能力的培養。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將素質教育貫穿於教育全過程。
3、改革和完善學校考試、評價制度,逐步建立起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考試評價體系。結合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開展,制定並實施好我省2010年高考改革方案,使其更加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有利於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和減輕學生負擔,有利於考試的科學公正、安全高效與準確規範;改革招生制度,探索綜合評價、多樣化選拔的錄取機制,增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力、社會實踐經歷等因素的考察。
4、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藝術和國防教育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要按規定開足開齊開好體、音、美課程,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證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目標得到切實落實。加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的貫徹力度,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繼續深入貫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提升藝術教育質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國防教育和學生軍訓工作。
5、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未成年人的勞動觀念和創新意識。鼓勵和支持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積極為中小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提供場所或基地,力爭到2010年,全省70%的學校有勞動實踐基地,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造條件。
(二)以農村教育為重點,全面加強和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
1、認真組織實施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畫”,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全面完成陝西省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
2、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合格學校建設,加大政府對困難地區、薄弱學校和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加強學校基本設施建設,逐步解決超大班額問題,使所有農村中國小具備基本的教學儀器設備、圖書和體育活動設施。繼續支持農村學校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實現“雙高”(高水平、高質量)普九,努力推進城鄉之間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大投入,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要求,做好新一輪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
3、努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啟動和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穩定高中發展規模,按照“梯次推進、內涵發展、整體提高”的原則,加快高中標準化建設步伐,創建10―15所省級示範高中。
4、加強中國小教科研工作。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校本教研,強化重點課題研究,實施教研室標準化建設,提高教科研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搞好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工作,推廣先進教改經驗和優秀教法,努力提高基礎教育質量。
5、加強語言文字工作。出台我省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在完成西安市國家一類城市語言文字評估達標的基礎上,全面啟動我省二類城市語言文字合格城市創建工作,力爭評估驗收3―5個城市;在有條件的城區啟動三類城市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大語言文字的推廣套用力度,加強語言文字水平測試機構和測試員隊伍建設。
(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
認真貫徹落實《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到2010年中職在校生達到70萬人左右。
1、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構建以骨幹示範性職業教育學校為龍頭,城鄉職業學校為主體,鄉(鎮)、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新建26個縣級職教中心,創建500所省級示範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80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2、加快技能人才培養步伐,大力實施“五大工程”。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的培養。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和農民增收,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能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實施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為提高在職職工、城鎮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打下基礎。實施“人人技能工程”,力爭使所有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3、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就業為導向,推進“四項改革”。即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轉變,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切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訂單式培養,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加快建立彈性學習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東部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和就業市場,進一步推進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職業院校的聯合招生、合作辦學。
4、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實施“四個計畫”: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在重點專業領域建成100個門類比較齊全、裝備水平較高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畫,支持創建一批規模大、水平高的縣級職教中心;實施職業教育高水平示範性院校建設計畫,重點建設5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支持5―6所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重點建成20個左右產業覆蓋廣、辦學條件好、產業結合緊密、人才培養質量高的特色專業群;建成150門左右優質專業核心課程;60種特色教材和教學課件;利用現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務平台,研製推廣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加強高職院校間對口交流,促進我省高職教育整體質量的提高;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建設和完善職業教育專業師資培訓基地5個,每年培訓1000名職業學校骨幹教師。
5、推進制度創新,營造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全面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建立、完善各級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落實企業對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合理分擔政策,採取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支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形成政府主導、行業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的職業教育新局面。引導社會逐步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四)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不斷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1、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把握髮展節奏,相對穩定招生規模,切實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到提高質量上來。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就業能力,使高等教育質量在“十一五”期間有新的提高。要引導高等學校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和質量觀,牢固確立教學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投入,改善教學條件特別是實驗與實習條件。改革教學內容,推動新一輪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啟發式教學,倡導研究性學習和本科生科研活動,建立學生到企業和科研院所實習的長效機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符合時代要求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教學管理,改進教風和學風,嚴格考試紀律。完善教學名師獎勵制度,推進教授和名師上講台講授本科生基礎課。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健全教學評估制度,逐步建立以高等教育機構自評為基礎、政府評估與中介機構評估相結合、社會和公眾廣泛參與的評估體系,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和分類評估。進一步加強重點專業、教學名師、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等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2、深入推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斷提高創新教育水平。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繼續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舉辦“西部大講堂”,設立研究生導師崗前培訓和青年導師培訓中心,建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基地和省級研究生創新教育基地,設立研究生創新基金,評選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認真做好學位授權申報審核工作,努力新增若干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和一批與我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積極扶持陝南、陝北學位授權點建設。開展學位授權點評估,進行研究生課程質量監測,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陝西學位與研究生質量監督保障體系建設,使我省若干所省屬重點高校能夠進入教育部批准的研究生院建設行列。
3、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加強分類指導,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根據我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自身特點,科學定位,合理確定辦學規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制定《陝西省“十一五”高校設定規劃》,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分布變化的需要,合理設定高校,最佳化高校布局結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整最佳化高等教育學科和專業結構,大力培養經濟、社會、文化、國防等各方面發展的急需人才。
4、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繼續實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成若干所國內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和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重點學科,建設一批支撐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勢學科和急需學科,使高校成為解決地方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
5、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和全省科技大會精神,加快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加強科研基地建設,整合高校優質資源,再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構築自主創新平台。以國家重大需要和我省10個重點領域和30個重大科技專項為導向,以科技創新平台為載體,加強科技重大項目的集成和培育,增強高校承擔國家和省上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以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為依託,繁榮和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水平全面提升。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和重大專項、科技產業化項目,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建設創新型陝西培養和造就一批創新型人才和複合型創業人才。大力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合作,強化成果轉化意識,積極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機制,加大高校科技成果工程化資助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6、認真實施“促進畢業生就業工程”,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引導高校根據人才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招生專業和教學內容。積極完善並進一步落實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政策,組織實施到基層就業或服務的專項計畫,大力開拓就業空間,採取有力措施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自主創業或靈活就業。繼續加強就業指導教育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力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使網上招聘成為主要的就業服務形式,儘快實現與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聯網貫通。
(五)加快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1、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繼續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全省統一的教育骨幹傳輸網,構建科學高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資源套用平台,推進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套用。繼續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完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切實保障運行經費,提高遠程教育工程套用水平。積極組織實施現代遠程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構建互聯互通的網路環境,加強基礎教育資源建設和套用工作,實現全省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力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整合,努力提高信息化套用水平。以信息化帶動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的變革,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加強高校科研信息化平台和各類資料庫建設,逐步建立高效的信息資源共享制度。
2、進一步完善教育結構和體系。加大政府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充分利用中國小布局調整後的富餘辦學資源,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加強普通高中質量建設,使其再上新的台階和水平。積極推進成人教育改革,明確成人教育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理順成人教育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關係,改革成人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繼續開展自學考試。大力發展網路、電大等現代遠程教育以及社區教育等多樣化、低成本的繼續教育。積極推進掃盲後的繼續教育。支持貧困邊遠地區教育發展。調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層次與結構,拓寬不同教育類型之間相互溝通的渠道。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職前與職後教育的溝通,堅持學歷教育與培訓並重,建立縱橫交錯、相互溝通的城鄉教育網路,為國民構築更加暢通的成才之路。
3、加快構建學習型社會。按照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要求,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構築全民終身學習服務體系與平台,實現公共教育資源的最大開放度,提高公共教育資源社會共享率。發揮社區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基礎性、先導性、滲透性作用,為富民、安民、惠民、樂民服務。到2010年,社區教育在省內各市普遍開展,以省轄市為重點,逐步向縣(區)和有條件的鄉(鎮)推開,進一步擴大社區教育試驗範圍,創建一批全國、全省社區教育試驗區、示範區。發展多種類型的學習型組織,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和培訓。發揮學校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推進學校和教育設施向社會開放。鼓勵學校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為社會提供教育與培訓服務。充分利用農村中國小校的教育資源,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培訓。切實加強城市下崗職工培訓工作。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健全彈性學習制度,使學習者隨時能夠進入學習過程,分階段完成學業。鼓勵民辦教育與培訓機構參與學習型社會建設。
(六)以教師為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1、初步構建適應全省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師管理制度。嚴格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和中國小新任教師公開招聘制度,把好教師入口關,轉換用人機制,實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評聘結合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度,制定和完善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政策措施,建立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的機制。加強中國小編制管理,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建立區域內公辦學校之間中國小教師和校長定期交流輪崗制度,打通職業院校從行業、企業招聘教師的渠道,完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的聘任與管理制度。改進高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完善高校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公開招聘、業績評價和薪酬分配製度,探索高校從社會各界招聘教師的途徑。健全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嚴格管理,不斷最佳化教師隊伍。
2、大力加強教師和學校幹部管理隊伍教育與培訓工作。加強師德建設,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加強師德教育和宣傳,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認真搞好各類培訓基地建設。依託高校和企業擴建一批全國重點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完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繼續加強高校師資培訓基地建設,做好高校、中等職業學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工作;充分發揮以陝西師範大學為龍頭、陝西教育學院和陝西省國小教師培訓中心為兩翼、各地教師教育院校為依託、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為站點的陝西教師教育網路聯盟作用,加強中國小教師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學校管理水平。
加強農村師資教育和培訓,以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畫為龍頭、以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實施為依託,不斷創新和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吸引更多具備合格學歷、持教師資格證書的優秀人才從事農村教育教學工作,緩解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合格教師短缺現象,推進區域教師隊伍的協調發展。
3、提高舉辦教師教育院校的辦學層次和水平,完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力爭“十一五”期間中國小教師學歷全部達標,並在此基礎上使國小教師具有專科學歷、國中教師具有本科學歷、高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分別提高到70%、50%、5%以上。新補充的國小教師具有專科學歷達到100%;新補充的國中教師具有本科學歷達到80%以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80%以上,“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水平基本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普通高校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按照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和高職高專的不同類型,分別達到80%、60%、40%、30%以上。
(七)認真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努力推進教育公平
1、按照構建和諧陝西的要求,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一步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在經費投入與資源配置上,向農村學校傾斜,確保農村教育投入落實。
2、全面加強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工作,依法保證其就學權利。深化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改革,落實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的資助政策,逐步推行免費義務教育。2007年基本落實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的資助政策。建立和完善高中階段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制度。同時,關注並處理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就學問題。繼續大力推進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工作。進一步完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包括獎學金、困難補助、減免學費、勤工助學的高等學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實行高校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的“綠色通道”。建立高校畢業生到國家需要的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國家助學貸款國家代償機制。設立普通高校艱苦專業獎學金,繼續動員、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對貧困家庭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資助活動。完善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
3、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科學規劃,落實有關政策,進一步解決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建立和完善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資助制度。
4、推進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嚴格考試管理,確保考試安全、公正。加強招生管理與服務現代化信息平台建設。繼續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建立和完善學校招生自我約束機制和信息公開制度。強化招生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使招生更加公開、公平、公正。
5、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切實規範學校收費行為。加強學校收費管理和制度建設。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逐步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進一步規範公辦高中收費政策,加強對學校收費項目和標準的管理。堅決執行教育收費公示和校務公開制度,向社會公示收費項目和標準,並在一定範圍內公布學校財政和收費資金的開支情況,接受廣大民眾和社會的監督。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規範收費行為,堅決制止並嚴肅查處各種亂收費行為。
(八)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和國內的合作與交流
推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向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發展。積極開拓民間國際合作,加強與國外高水平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措施,鼓勵和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以各種形式來陝服務。繼續加強出國留學選派工作,增加出國留學專項資金投入,設立地方高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出國研修項目,認真執行“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進一步加強對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機構的監督。貫徹《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促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的合作辦學。逐年擴大來華留學生的規模,提高來華留學生層次。加強與港澳台地區在教育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積極開拓國際教育服務市場,鼓勵有條件的教育機構開展境外辦學試點。大力推廣對外漢語教學,加強對外漢語教學人才的培養。
保障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加大政府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統籌力度
各級政府要真正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對教育的規劃、指導與協調職能,做到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優先謀劃教育發展,在財政分配時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在資源配置中優先滿足教育需求。當前,要抓緊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保障機制,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對於教育投入情況和發展情況,各級政府要向同級人大專題報告,以提高社會公眾參與度,加強社會各方面的監督。要抓緊建立對縣級人民政府和縣級黨政領導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制度,形成表彰獎勵機制。要加大對教育的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營造教育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形成全社會關心教育、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教育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1、繼續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晰中央、省、地(市)、縣、鄉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管理責任。完成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不斷深化高等教育“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理順政府、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協調處理好有關部門間的關係。
2、大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全面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權益,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與規範,促進民辦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鼓勵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探索、試驗符合國家有關法規的辦學新模式。積極探索民辦教育的多種實現形式,不斷拓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使非義務教育中的民辦教育所占比重明顯上升。
3、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律地位,完善學校法人制度。以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製度為重點,不斷推進學校制度創新與完善,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不斷推進學校各項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規範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學校管理,推進和加強學校的校風、學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辦學規範、管理有序、監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和機制,推進學校科學、民主、依法、依規辦學。加快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後勤保障體系。
(三)依法加大教育投入,為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1、強化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責任,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與公共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體制,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從2007年起,省、市、縣各級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按決算每年增加0.5-1個百分點,確保“三個增長”,力爭到2010年全省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達到20%。
2、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制。義務教育由政府負全責,逐步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明確各級政府承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具體責任,按新機制落實各級政府分擔農村義務教育辦學經費。完善非義務教育辦學成本分擔機制。高中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逐步增加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努力增加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的高等教育投入格局。完善教育財政轉移制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捐助教育或出資辦學。擴大彩票公益金收益用於教育的份額。
3、進一步規範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牢固樹立勤儉辦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撥款辦法,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公共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規範、改進各類學校的財務管理,加強項目管理,努力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加強對公辦學校貸款的管理,控制貸款規模,注重防範並努力化解貸款風險。進一步落實教育經費專戶管理,基礎教育各項投入納入各級教育經費專戶。嚴禁挪用、截留、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預防和查處各種違規違法行為,確保經費安全。
(四)加強教育法制建設,提升依法治教水平
1、完善和加快地方教育立法。按照法制統一的原則和法定的立法許可權,進一步推動地方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積極配合《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的立法工作,抓緊提出《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的修改草案,努力完成好“一立一修”工作。
2、堅持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探索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完善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加快推進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工作,不斷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水平。
3、堅持依法治教,深入貫徹落實《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學位條例》、《陝西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等有關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營造教育系統良好的法制氛圍,努力實現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任務。
4、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加強教育督導工作,強化教育執法,逐步建立對教育實施狀況的監控體系。進一步加強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建立起能夠切實履行教育督導職責的督導機構和專業化督學隊伍。
5、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完成基於省政府專網聯繫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統建設,實現電子自動化政務辦公。豐富、完善我省各級教育政務網站的功能、內容,提升辦站水平,使其真正成為民眾喜愛和依賴的服務平台。
(五)切實加強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按照德才兼備和“四化”方針,認真選配好高校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堅持以思想政治和治校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強高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駕馭學校改革和發展的能力。堅持和完善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規範決策程式,提高決策的質量和水平。
2、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改進工作方式,創新活動內容,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擴大黨的工作的覆蓋面,增強高校黨建工作活力。抓好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為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保證。繼續做好在大學生和青年教師中發展黨員工作。
3、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理想與信念教育為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拓展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切實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六)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為建設
大力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為建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責任追究,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統特點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抓好教育系統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切實加強政府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監督與管理,特別是對基本辦學條件和辦學行為的監督與管理。依法規範學校的辦學行為。加強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良好的學術風氣。健全經濟責任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內部審計監控制度,切實加強對學校收費、基建工程、物資採購、後勤等工作的管理和監督。
(七)完善長效機制,紮實開展工作,努力維護教育系統穩定大局
進一步加強穩定安全工作長效機制建設,健全機構,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全面落實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定期排查整改機制、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進一步加強日常穩定安全管理,提高應急管理水平。繼續推進“平安校園”創建活動,進一步改善學校穩定安全設施建設,提高學校穩定安全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安全教育,進一步落實安全教育進教學計畫、進課堂、進教材工作,增強學生安全防範、自救逃生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積極推進警務進校園工作,提升校園治安管理水平。大力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進一步淨化校園周邊環境。繼續開展穩定安全管理專項培訓工作,全面提高學校穩定安全管理人員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積極構建政府依法管理、民辦高校依法辦學、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民辦高校管理工作格局,保證民辦高校穩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