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濟南市“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文單位:濟南市人民政府
文 號:濟政發〔2006〕38號
發布日期:2006-10-20
執行日期:2006-10-20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現將《濟南市“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濟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十月二十日
內容
濟南市“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一、“十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回顧和現狀
“十五”期間,我市提出並全面踐行“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理念,不斷深化對教育體制、管理機制和教育過程的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實現了健康協調發展。
(一)樹立“讓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新理念,引領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
“十五”期間,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解放思想,提出了“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發展理念。通過教育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努力實現教育公平;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存量不斷增長,滿足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的需求,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教育事業發展堅持了“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總切入點,以全面改革創新為總要求,以全面加強管理為總抓手”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常規工作抓改革,創新工作抓突破,全面工作抓管理,一切工作抓落實”的工作方法,構建了“中心提升、周邊發展、城鄉互動、優質均衡”的戰略格局。
(二)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協調發展,教育質量明顯提高。
1.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十五”末,全市學前兒童入園率市區達95%,農村達82%以上,農村學前入園率比“九五”末提高了12個百分點。各類殘疾兒童入學實現了“零拒絕”,並實施免費教育,全市形成“以大多數殘疾兒童到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市特殊教育學校為示範、以鄉鎮中心國小殘疾兒童附設班為骨幹”的辦學格局,盲童、聾童、弱智兒童入學率分別達95%、96%、98%,比“九五”末分別提高了3個、1個、3個百分點。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國小畢業生升學率、國小在校生鞏固率全部達到100%,國中在校生鞏固率達98.5%;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達到89.29%,大大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比“十五”計畫的85%提高了4.29個百分點。實施“膨脹名校”策略,擴大優質高中資源,普通高中在校生數持續增加,由“九五”末的5.59萬人增至10.51萬人,增幅達88%.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比例達56∶44,基本做到協調發展,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7%.“十五”期間,有29處普通中國小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學校,省級規範化學校的處數已達79所;52處幼稚園被評為省級實驗示範幼稚園,2所幼稚園成為山東省十佳幼稚園;2個區被評為省級教育工作示範縣(市)區,35個鄉鎮被評為市級教育工作示範鄉鎮。
2.職業教育規模、檔次、效益、質量等方面有了較大提升。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整合發展職業教育。確立了“定位準、辦法活、盯市場”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思路,整合職業學校布局和專業,城鄉職教聯動,跨區域合作。中等職業學校由“九五”末的106處調整為“十五”末的86處,專業開設總數由329個調整為112個,其中30個專業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專業。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近10萬人,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達到44%.中職升高職的比例達到20%,畢業生“雙證書”考核達標率95%,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17處職業中專被評為國家和省級重點職業中專,5所學校被評為省級教學示範學校,6所學校、16個專業進入全省“十、百、千”工程。
3.地方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民辦高校實行屬地管理體制,中等師範學校改為“五年制”師範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成立了濟南職業學院和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新辦了8所學歷教育民辦高職學院和23所非學歷教育民辦高校。市屬高校由“九五”末的4所,在校生不足1萬人,發展到11所,在校學生超過3.7萬人。
4.成人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市職工全員培訓率達58%,職工教育初步形成了“立體化、多元化、全程化、規範化”的企業教育體系,建成14處行業教育中心、30處大中型企業教育培訓基地,全市累計培訓職工450萬人次,比“九五”期間增加了18萬人次。社區教育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有5個區成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占全省首批實驗區總數的1??3,2個區被評為國家級實驗區。市內5區85%的街道(鄉鎮)建立社區教育中心學校,有社區學院3處、社區教育中心77處、社區教學站364處、社區教育覆蓋率達70%,社區教育累計培訓街道居民156萬人次,進城務工經商人員34萬人次,下崗待崗職工1.5萬人次。農村成人教育由掃除青壯年文盲轉移到對剩餘勞動力的培訓,培訓量達到490萬人次,92個鄉鎮建立成教中心,其中35處達到市級教育示範標準,有2600餘名村級幹部參加學歷培訓,6萬餘名農民接受“綠色證書”培訓。“十五”期間全市參加成人高等學歷教育10萬餘人,參加成人中等專業教育4萬餘人,高等教育自考專業已增加到85個,自考報考數達到123萬人次,271萬科次,共有22755人通過自考取得大專以上學歷證書。
5.民辦教育有了新的增長。“十五”末,全市共有民辦教育機構518所,比“九五”末期的376所,增加了142所,其中:民辦學歷和非學歷教育高校31所,民辦中等學歷教育學校14所,初等學歷和非學歷培訓學校473所,共開設專業門類73個,年培訓能力達到12萬人次。
6.教育外事工作不斷得到深化。“十五”期間,累計派出各類團組117個,赴國外及港澳台地區進行教育交流活動1366人次;接待國外及港澳台地區各類教育考察團組107個,計1681人次。全市外籍教師聘請資格學校增至29所,在濟工作的外籍教師達70多人。接受外國中小學生資格學校18家,現有60多名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的中小學生在濟就讀。
(三)深化教育體制、教育過程、教育評價和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1.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製得到了不斷完善,農村縣(市)區教師工資全部實現統發,教師工資和中國小公用經費有了明顯增加,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拓展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資源配置得到最佳化。市區基本實現國小、國中一體化管理,“九年一貫”制的學區管理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基本實現了市級統籌,協調發展。
2.改革教育評價和招生考試制度。國小全面推行了等級制評價制度,建立了以成長記錄為主要內容的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單使用制度。不斷改革高中階段招生考試辦法,擴大第一批次錄取學校數量,改進高中指標生招生錄取辦法,增加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實驗操作能力,對部分職業學校部分專業實行免試錄取,收費實行票款分離。
3.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啟動並推行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驗。“十五”期間,在加強學習型、專業型、服務型教科研隊伍建設基礎上,堅持“抓評價、促改革;抓課改,促創新;抓管理,促質量;抓建設,促發展”的工作主線,努力做好課程改革、課程資源開發、教育評價、校本教研製度建設、考試改革研究、教師和校長的專業成長等工作。實施“農村教育振興行動”,加強了農村學校的教學研究和管理,開展了“百校牽手”、“教育志願者”、“支教支校”、“名師義教”等活動,使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4.加強學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出台了一系列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檔案規定,對中國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創新中國小德育內容和方法,構建富有實效性的德育序列化體系,加強德育課程建設,濟南市經過審批的校本德育課程已達149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實施全員育人,重點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強化環境育人,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年”活動,為學生創設理想的成長環境和發展空間。
5.各學段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國小畢業生合格率已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合格率達到98%以上,高中畢業會考合格率達到91.2%以上;中小學生體育鍛鍊標準達標率為95.99%,優秀率25.05%,比“九五”末分別提高了1.2和3.5個百分點,“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率為98%,優秀率34%;2005年全市普通高考錄取率達到8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16個百分點,比“九五”末提高了5個百分點,其中本科錄取率達到30.7%,高於全省平均錄取率2個百分點。每年高校保送生人數占全省保送生人數的一半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5%.“十五”期間,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得國際金牌9人、銀牌18人、銅牌38人。獲得全國一等獎1074人,二等獎1791人,三等獎2378人;獲得省級一等獎1542人,二等獎2209人,三等獎2648人。獲獎的人數及獲獎等次居全省之首。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通過實施“雙百工程”、“名師建設工程”、“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師德教風建設”、“教師學科素質大賽”等,採取學歷教育、校本研修、教師論壇等多種形式,做好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基本完成了歷史遺留下的中國小教師學歷補償教育任務。各類學校教師學歷達標率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位於前列。“十五”末,國小、國中、高中教師的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98.67%、93.91%、94.37%,比“九五”末期分別提高了2.41、8.84、12.17個百分點,我市國小教師專科以上學歷的達到48.16%,國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的達到49.61%,比“九五”末期分別提高了30.25和28.01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全市中國小有3.5萬餘名教師、1600餘名校長、200餘名教育行政幹部接受省級以上的培訓,256名教師獲國家優質課獎勵,241名教師獲省級獎勵,12人被確定為齊魯名師培養人選,89人被確定為濟南名師培養對象,70人被授予市級以上各類榮譽稱號。選派了778名骨幹教師赴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外基地和北京、上海培訓。職業學校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到了74%.
(五)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教育經費穩定增長,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基本形成。2004年,全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支出為27.9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14.17億元,財政性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6.48%;教育費附加的徵收和使用有力緩解了教育經費不足。2001-2004年全市財政性教育投入累計達56億元,可比口徑年遞增15%.教育投資效益明顯提高,“資金跟著項目走”成為教育投入的主要依據原則。全市教育經費安排實行了“部門預算”,有力地支撐了各項教育事業重大發展決策的執行。“教育資產增值項目”的實施,使教育資產得到了二次利用,發揮了現有教育資源的作用。
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十五”期間,全面實施了以迅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為出發點的“五個一”教育資源最佳化升級工程和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營造了全面提升、重點最佳化、校校升級的新局面。全市校舍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城鎮學校新征土地3930畝,新建校舍面積286.28萬平方米,校舍改造累計總投資19.3億元,其中修繕費6.9億元,基本建設費12.4億元。“十五”期間我市教育技術裝備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我市各類功能實驗室有6229個,配備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額達7.36億元;圖書館(室)2119個,學生和教師圖書總計1305.85萬冊,新增圖書450餘萬冊;配備微機5.5萬台,師機比4.6∶1,生機比14.8∶1,800所學校擁有校園網,其中“十五”期間新建校園網731個,全部開設信息技術課。有7個縣(市)區和全部的市直屬學校通過省級實驗教學普及督導評估驗收,市中區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普實”任務。市區中國小實驗室及教學儀器、音體美器材和圖書資料配備全部達到國家一類標準,部分農村中國小也達到國家一類標準。全市基本完成了第一輪中國小布局調整任務,國中學校處數由“九五”末的245所調整為現在的203所,國小處數由“九五”末的1273所調整為889所,農村國中基本實現了2-3萬人設一所學校的要求,市區中國小結構布局調整,緊緊圍繞省會城市的開發建設,新建了一批高標準現代化學校。
(六)加快農村教育改革,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啟動並實施了農村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投資1.41億元,消除農村中國小危房,投資4000餘萬元,解決14萬農村中小學生自帶課桌凳、購置微機教學設備等問題。對貧困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大力實施“愛心助學”工程。章丘市和歷城區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全市對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免除了“一費制”所有費用。共減免農村中小學生費用3386萬元。近年來全市用於資助貧困學生的資金累計達2790.98萬元,受益學生達105541人。解決了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就學問題,在全國率先取消借讀費,設立了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專門學校,明確了定點學校。在特殊教育方面投資1800餘萬元把特教中心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特教學校,各縣(市)區也重點辦好一處適應當地需求的特教學校,對殘疾學生全部實施免費教育。重視民族教育的發展與建設,近年來投資3000餘萬元,先後對20餘所民族學校進行了新建或擴建,並設立少數民族教育專款,在招生中對少數民族考生實行加分錄取的優惠政策。
“十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還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一是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基礎設施配備不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還不能滿足省會城市現代化建設需要,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教育發展不夠均衡;二是鞏固提高“雙基”的任務還相當重,同時還面臨著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繁重任務,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教與全國全省職教會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三是隨著城市建設不斷加快,大量住宅小區開發建成後,教育配套設施建設滯後,使新建小區適齡兒童入學難問題日益突現;四是各項教育改革的力度、深度、廣度不夠,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沒有真正有效地全面展開;五是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不足,特別是農村教育的投入明顯不足,教育投入“三個增長”還不能依法確保,“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六是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流失狀況不容忽視,保持“兩基”達標和控輟任務相當艱巨;七是民辦教育的發展有待規範,民辦教育風險的防範機制有待健全。
二、“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環境分析及其對教育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5年。教育事業既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任務也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從國際環境看,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全球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繼續推進,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外部空間。國內環境面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國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快速變革增長,教育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教育的布局結構、人才培訓模式、教育規模質量的定位應儘快主動適應這些變革。教育事業發展在構建新的教育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管理體制等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
“十一五”期間,國際、國內的環境變化也給我市教育改革和發展帶來許多機遇。一是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層次的最佳化升級,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人才數量層次、人才結構提出了新要求,為教育改革創造良好條件。二是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消費結構將加快升級,教育普及和文化體育消費的速度加快、層次提高,對教育的多元化、多樣性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城市建設進一步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未來5-15年城市面積和城市人口將翻一番,城市文明將加速普及,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向城鄉一體化轉變,全市教育布局結構調整,農村教育城市化進程有著廣闊的空間。四是隨著社會結構轉型的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創造學習型社會,對教育的內涵、外延以及責任要求有了新的變化,教育發展必須構建良性運行的“大教育”格局。五是社會改革開放的深入,資源節約與生態型城市的建設,工業產業調整,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保障體制建立,城鄉和諧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立,維護社會公平,消除教育的貧富差距,實現均衡發展,這都為教育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和後勁。因此,“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要在人才培養的規格、結構、數量和質量上,滿足“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的需要,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技術實用人才的培養要滿足現代化省會城市建設的需要。
三、“十一五”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落實“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最佳化調整,建立加大教育投入機制,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鞏固普及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振興農村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高等教育、發展成人教育。著眼於提高教育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整體功能、著眼於大教育體系的建立、著眼於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著眼於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著眼於促進教育創新,著眼於學習型城市的建立,主動適應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各級各類人才和勞動力需要,基本形成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合理、相互銜接和溝通、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終身教育體系。
(二)工作原則。
1.堅持教育統籌發展的原則。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教育發展觀和人才觀,按照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統籌區域教育發展、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市內外教育發展,實施“中心提升、周邊發展、城鄉互動、優質均衡”策略,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突破重點、分類指導,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2.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原則。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教育在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把握好教育發展的速度與節奏,推動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實現教育與經濟的密切結合,更好地為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根據新一輪城市發展規劃、經濟結構、區域布局、農村鄉鎮一體化和城市開發建設重點,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教育布局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
3.堅持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鞏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質量,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要正確處理好各級各類教育發展之間的關係,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的發展,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方針,在數量與質量的關係上,更要注重質量;堅持發展與提高並重,既要擴大教育規模,拓展教育空間,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又要重點建設好一批高水平的示範性學校,發揮在全市和全省教育改革和創新中的帶動作用。
4.堅持積極穩妥推進的原則。要正確處理好教育發展、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始終以改革促發展,強化省會意識,努力形成重點發展、全面發展、均衡發展的新格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深化教育體制、教育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立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和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的新教育體制和體系;同時,改革和發展都要以穩定為前提,要從國情、市情的特點和經濟實際支撐條件出發,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科學確定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維護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的大局。
四、“十一五”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主要指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10年,要建立起與省會城市和學習型城市基本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全民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全市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十五”末的9.4年提高到12年以上;城鄉勞動者的職前、職後教育有較大發展,新增勞動力普遍達到高中以上學歷水平;各類專門人才擁有量基本適應省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每萬人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達到1300人左右,比“十五”末提高約400人。適齡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保持全國發達地區的較高水平。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十一五”末,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本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力爭達到或接近4%.基本建成基礎、職業、成人、高等教育相互銜接、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二)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主要指標和任務。
1.國小和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100%,國小鞏固率保持在100%、國中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全市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城市和農村3周歲以上幼兒入園率分別達到98%和85%以上;重視發展特殊教育,繼續保持特殊教育與九年義務教育同步發展。各級各類學校基本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設學標準。城市新建小區要按照規定要求同步配套建設中國小校、幼稚園,並按省定設學標準設計建設。市區進一步完善學區九年一貫制,農村進一步落實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逐步實行鄉鎮或學區國中國小一體化管理。
2.進一步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最佳化普通高中的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十一五”末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率達到92%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比基本保持在1∶1.全市國辦普通高中全部達到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爭創3-5所示範高中。全市三分之一的職業學校要達到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的標準;其他職業學校達到省級重點職業學校的標準;力爭有1處職業教育實訓基地、10所職業學校、30個具有特色的示範專業進入全省職業教育“十、百、千”工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學校的比例超過30%以上。
3.高質量地發展高等教育。加強市屬高等學校建設,支持駐濟高校建設,擴大市屬高等教育規模,提高辦學水平,辦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駐濟高校的高等教育資源,提高市屬高等教育質量。
4.重組並最佳化配置成人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多種形式辦學,以滿足市民對各種形式、規格、層次教育的需求。加強學習型、和諧型社會建設,促進市民社會文化素質的明顯提高,全市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2-3年。進一步擴大農村成人教育的規模、培訓層次,更加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
5.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辦學,完善我市的民辦學校設定審批和管理制度,重點發展10到20所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民辦學校。
五、“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的工作重點
(一)大力推進農村教育振興,促進教育公平、均衡、優質發展。
推進《2005-2007年濟南市農村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實施,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雜費,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的比例(簡稱“兩免一補”)。重點解決好農村教育發展中的農村學校建設、農村學校校長和教師素質、農村學生就學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充分調動縣鄉辦學積極性,完善農村中國小教育發展的保障體制。設立專項資金,加強農村中國小的教學設備儀器和圖書館建設,“十一五”期間農村中國小的教學儀器全部達到國家一類以上配備標準。振興農村教育,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均衡、和諧發展。
(二)以推進新課程改革為中心,加強教學研究和教育科研,全面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
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構建富有特色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課程審查機制和教材選用機制,推進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評價與考試制度,注重評價內容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成績評價制度。建立“按需服務、分類指導”的教科研工作模式,完善科學有效的教育質量監控制度和檢測手段。積極開展校本研究,普及先進的教育理論,創造和推廣優秀的教育改革經驗和成果,推進教育教學領域的整體改革,促進校長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和諧快速發展,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
(三)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努力提高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效性。
實施中國小教師德育素質工程,改革中小學生的評價激勵機制,積極推進學校與社區、親職教育結合,加強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各類校外基地的育人功能。進一步發揮科技、體育、藝術、衛生、國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和班主任隊伍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加強學校文化建設,讓學校文化充滿生命力和活力,富有感染力、號召力和凝聚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思維,在中小學生中形成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學會創造、破除迷信、思想活躍、實踐能力強的良好風氣。積極而科學地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高效的學生心理輔導體系。各級各類學校全部推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辦法),在城市學校(學區)中,推廣使用智慧型化監測儀器,建立學校(學區)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
(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強教育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的功能。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滿足人民民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繼續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和“分級管理、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大全市職業教育的統籌力度,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一所設施完善、特色鮮明、在校生規模達到3000人以上的職教中心。
加強全市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綜合實力。每個縣(市)區建設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中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加強示範專業建設,構建一流水平的示範專業體系。推動職業學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實施校企合作計畫。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實踐性教學,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加強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建立和完善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服務體系。
全面啟動實施濟南市“農村職業教育振興五個一工程”。每年提升一所設施完善、特色鮮明、年招生1000人以上、在校生規模超過3000人的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創建一處設備先進、管理規範、資源共享、開放的示範實訓基地;培訓100名高水平“雙師型”專業教師;縣(市)區各提升一個具有全市一流水平的示範專業;開展一次大型的專業技能展評活動。
(五)最佳化整合成人教育,突出地方高等職業教育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創新成人教育工作體系。以學習型企業創建工作為重點,推進企業職工教育新發展,以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重點,推進農村成人教育新發展,以基礎建設和主題活動為重點,推進社區教育新發展,以調整、最佳化成人中專為重點,推進成人中等學歷教育新發展。積極創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農村成人教育由掃除青壯年文盲轉移到加強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養上,重點進行實用技術的培訓。積極鼓勵重點行業、企業教育中心的發展,推進我市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鄉鎮、學習型城市的建設。
促進市屬高等教育資源與駐濟高校資源的統籌協調發展和利用。著眼於主動適應我省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省會新一輪發展需要,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合理定位,整體規劃,集中力量,重點扶持。加大教育投入,加強市屬高等學校建設,支持西部大學城和東部高職教育聚集區建設。提高濟南師範等學校的辦學層次和教育質量,積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加強對濟南職業學院等院校和駐濟民辦高校高職院校的管理。逐步建立科學的教學保障體系、管理監控機制和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積極支持高校發展重點學科,打造精品專業,加強校企聯合,拓展實驗實訓基地。
(六)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發展民辦教育,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重點進行辦學體制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重點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進一步規範對民辦學校的監管,完成《濟南市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辦法》的修訂,探討民辦教育防範風險的預警機制,明確舉辦者的經費來源、產權歸屬、法律責任等關係。加強對民辦學校的辦學方向、教育方針、教學質量、依法辦學進行監督。積極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拓寬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學校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合作關係或開設國際班,研究組建濟南國際學校,主動適應我市對外改革開放的需要。
六、“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切實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工作,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地位,把教育納入城市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好。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定期深入學校調查研究,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建立教育工作責任人制度,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督導。
(二)強化法治與監督,堅持依法治教。
不斷完善教育工作的法規、規章建設,依法推進教育事業發展,依法深化教育改革,依法維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依法規範教育和辦學行為。
各級政府教育督導部門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質量和素質教育的評估機制。繼續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加強與完善教育執法隊伍和制度建設,規範教育市場的有序競爭,構建中國小、幼稚園辦學水平監控體系,加強對農村教育和民辦教育的督導評估,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優質發展。重點推進“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落實,調整縣、鄉財政體制和支出結構,將中國小教職工工資全額納入縣本級財政預算,實行教職工工資統一標準、按時足額發放,解決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不足的問題。
(三)切實增加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加強教育稅費征管工作。
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已頒布實施的籌措教育經費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十一五”末,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本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力爭達到或接近4%.逐步提高市和縣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在保證正常教育事業費和基建投資逐年增長的前提下,加大對教育重點項目的投資。預算外教育統籌部分全部返還教育。建立和完善與公共財政體系相適應的財政投入保障的長效機制,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30%.建立和完善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兩免一補”的比例和數額。到2007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全部享受免除雜費,“十一五”末86%的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享受免除書本費,50%住校生享受補助生活費。高中階段在校生享受“兩免一補”的比例達到30%.逐步提高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水平,到2010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國小達到或超過80元,國中達到或超過120元。加強對城、鄉教育稅費的征管工作。徵收的教育稅費要及時撥付教育行政部門,主要用於義務教育的發展。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要按標準足額徵收。繼續鼓勵社會、個人和企業投資辦學和捐(集)資助學。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工作,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進一步加強教育內部審計工作。
(四)全社會形成合力,以高度責任感共同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貫徹落實全國、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全市職業教育規模化、集約化、連鎖化辦學。各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要各司其職,與教育系統緊密配合,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要歡迎、支持學生參加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並提供必要的條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或就業人數500人以上的企業,都要至少確定一所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校企合作的夥伴。要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和文化建設,堅決抵制各種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對青少年的毒害;加強社區建設,積極創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家庭、鄰里和學校周圍環境。加強學校管理,完善學校安全工作防範體系,落實安全責任制。積極推行勞動預備制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的就業準入制度,拓寬就業渠道。
(五)創新管理體制,建設高素質、高水平的教育幹部和教師隊伍。
進一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著力實施“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切實做好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三個環節。在幹部任用、教師聘任和分配製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健全充滿活力的人才激勵機制。依法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加強教師編制管理,調整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實施“教師優崗計畫”,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實施“名師建設工程”,創新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建立市特級教師、首席教師和教學成果獎勵制度,在全市遴選100名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通過5年培養培訓,使他們在政治思想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學術水平、教育教學能力與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大幅度提高,逐步成長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濟南名師。全面深化聘用(任)制度,加強聘後管理,不斷完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定、聘任、分配和人才流動機制。按照“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契約管理”的原則,實行教師聘任制度。結合教師資格制度的實施,面向社會招聘教師。實行教職工告誡制度。推進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的改革,推進縣級教師培訓資源整合,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成立濟南市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建立中國小師訓乾訓基地,實現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一體化。力爭有3至5所縣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進入全國示範性縣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必須達到專業教師總數的90%以上。建立和完善教師考核、督導制度,創造條件推行校長職級制,促進校長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創新幹部培訓和黨建工作模式,提高各級教育幹部的管理水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必須堅持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事業發展,努力實踐“讓更多的人接收更好的教育”理念,使教育事業為“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