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十二五”發展規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攻堅時期。市政公用事業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作用,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於積極應對城市發展環境的新變化,在新起點上實現省會建設跨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發展現狀
   “十一五”時期,我市以重大項目建設為契機,全力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市政公用設施日趨完善,服務保障功能不斷增強,城市功能形象明顯提升。
(一)市政公用設施體系進一步健全。
1.道路交通服務功能明顯提高。新建、改擴建快速路37公里、主幹路238公里、次幹路228公里,完成了200條市政道路建設整修、1100餘條主次幹道和背街小巷整治。到2010年,人均市政道路面積達10.4平方米(按340萬人口計算),路網密度達4.2公里/平方公里(按建設用地330平方公里計算)。“三橫三縱”快速公交線路網路初步形成,我市成為全國首個快速公交成網運行的城市。配合主次幹道建設提升和背街小巷整治,新增路燈5.11萬餘盞,實現了二環路以內道路照明全覆蓋。2.城市排水設施更加完善。實施了水質淨化一廠、二廠工藝升級改造及擴建,新建水質淨化三廠、四廠及濟南高新區污水處理廠,新增城市污水日集中處理能力23萬立方米;建成運行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114座,污水日分散處理能力達到18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85%以上,並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實施了8條河道(段)綜合整治及重點低洼片區防汛工程,累計整治河道約59公里,城市防洪除澇能力大幅度提升。3.城市供水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加大供水行業管網建設和低壓片區改造力度,啟動制水工藝改造工程,供水普及率、水質監測能力和供水水質明顯提升;完成濟西一期應急供水工程建設,實施了藥山片區供水工程,建成奧體等7個供水加壓站,提高供水增壓能力17.8萬立方米/日,新建供水管網500公里,基本形成“六縱六橫”供水格局,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7.5%。4.城市燃氣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加大天然氣氣源引進力度,形成4路主氣源供氣格局,服務區域覆蓋主城區、東部和西部城區及黃河以北部分地區。新建4個天然氣門站,門站年接收能力達17億立方米。新建950餘公里城市燃氣管線,城市管道燃氣普及率達63%。5.城市集中供熱布局不斷最佳化。加大熱源廠建設力度,新建蓮花山等熱源廠5座,改擴建熱源廠2座,新增供熱面積3058萬平方米。加快實施“汽改水”供熱改造,改造管網約119公里,完成“汽改水”供熱面積1400萬平方米。積極推進既有建築供熱改造,到2010年,建成區集中供熱面積達66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50.8%。
(二)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1.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成立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管理辦公室,組建了15支應急保障隊伍,實行“五統一”聯動機制,編制完善了《濟南市市政公用系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濟南市市政公用系統防汛應急預案》和城市供氣、供水、供熱等8個部門預案,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明顯提高。2.行業管理和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積極完善科學規劃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不斷提升行業管理水平。確立“民生為先、服務為本”的公共服務理念,重視完善行業監管體系,實現了“被動落實”向“主動服務”轉變。健全各行業服務監督和反饋體系,注重行風建設,暢通公眾訴求渠道,改進服務方式,實現隨機服務向標準化服務轉變。3.市政公用行業改革加快推進。供水行業實現原水、制水、供水業務三分離。統一整合市區東部供水企業,市政公用部門負責行業監管,做到政企分開。實施燃氣行業市場化改革,積極引入外資、外企和先進管理經驗,緩解了行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提高了管理效率。供熱企業實施資源初步整合,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運行效率,並引入民間資本,為下一步改革奠定基礎。通過實施改革,政府職能逐步從傳統的具體管理企業和直接運營向統一行業規劃和市場準入、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價格監管等方面轉變。
(三)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成效顯著。積極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進市政公用事業科技進步。1.城市道路。加強了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層、電力過路“隧道”工藝施工、道路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等新技術的研究和套用,提高道路建設質量。
2.城市供水。建立城市供水安全預警監控系統,完善了從源頭到用戶水龍頭全過程水質監測體系,無機—有機聚合多孔固相萃取材料研製及其套用、山東省城市供水藻類污染特徵及水廠除藻工藝研究與工程示範項目、城市供水微囊藻毒素測試技術裝備及其套用研究項目、科技創新水專項建設等科研項目已取得成果。
3.城市排水。重點實施了污泥資源開發工程、城市污水製備直飲水技術研究、城市污水化學除磷工藝技術研究、氧化溝高水位預警系統研究、城市防汛預警決策支持系統(一期)等科研項目。
4.城市燃氣。建立了城市燃氣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系統、城市地下燃氣管網泄漏監測系統,完成了國家“863”科技節能項目—濟南市工況下代用燃料汽車運行考核研究,改造天然氣公車1100餘輛,我市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示範運行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5.城市供熱。完成了兩台正轉鏈條鍋爐改造為高低混合流速循環硫化床鍋爐技術研究、循環流化鍋床爐內脫硫新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等科研項目。6.數字市政。建成城市防汛指揮調度系統、城市照明監控系統、12319熱線服務系統,供水、供氣行業建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為基礎的業務管理系統和以數據採集與監視控制的安全運行監控系統,業務職能管理初步實現了信息化,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四)節能減排深入推進。充分發揮路燈監控系統智慧型遙控功能,採用“分時分級”控制模式,實現路燈節電每年遞增5%。堅持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化學需氧量(COD)等污染物年減排總量達1.1萬噸,完成了國家規定的減排任務。積極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十一五”時期城市節水總量累計12850萬立方米,再生水回用量達到10萬立方米/日,公共供水地下水開採量降至3.5萬立方米/日;單位生產總值取水量由2005年的24立方米下降為2010年的13.5立方米,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從2005年的22.7立方米下降至2010年的12.6立方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由2005年的92%提高至2010年的94.5%,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通過實施“汽改水”工程、取代供熱區域內小型分散供熱鍋爐運行等節能改造措施,累計節約標煤1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萬噸。新建熱源廠建設嚴格落實節能環保要求,脫硫效率達到90%以上,除塵效率達到99%。“十一五”期間,我市市政公用事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市政公用設施承載能力不足。面對新一輪城市大規模建設,應對一批城市綜合體的成長,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劇;市政公用總體發展水平還不能做到“補齊欠賬、適度超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相對於城市發展滯後,城市承載能力相對不足。二是市政公用設施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市政公用設施結構不盡合理,有待進一步調整最佳化;部分設施老化,運行效率較低,城市安全運行保障能力不足。三是體制機制尚需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的問題仍然存在,供排水、供熱、燃氣等公用事業改革尚需實質性突破,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四是公用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資金短缺。由於資金短缺和虧損嚴重,公用企業負債率高,再融資能力缺失,發展後勁嚴重不足。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變市政公用事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立足點,緊緊圍繞“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思路,按照“補齊欠賬、滿足需求,適度超前、支撐發展”的總體要求,加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創新,為打造實力濟南、魅力濟南、宜居濟南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加強銜接,創新理念。以《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為依據,與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及相關行業規劃相協調,把系統化、數位化、現代化理念貫穿於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管理之中。2.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充分考慮城市長遠發展需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適度超前,既立足於當前建設實際,又適應未來發展需求。3.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以城市遠期發展戰略為指導,明確近期發展目標,突出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建設,統籌城鄉建設、舊城最佳化提升與新區開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進區域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4.民生為本,共建共享。堅持以人為本,以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建立有利於資源統一調配與合理開發的約束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廣泛採納意見建議,滿足社會各方面需求。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現代化的城市道路、供水、供熱等市政公用設施體系。1.城市道路及路燈。新增道路長度534公里,人均道路面積達13.2平方米,路網密度達4.8公里/平方公里。完善市政設施管理體制,提升路面質量和道路兩側環境,主次幹道完好率達95%以上。實現中心城建成區主要道路路燈全覆蓋,路燈完好率、亮燈率、維修及時率保持99%以上。2.城市排水防汛。基本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和防洪除澇體系。實施22條防洪除澇河道整治,全面解決低洼地區排澇問題。雨洪水綜合利用實現新突破,雨水設施建設和排放行為管理逐步規範。3.城市污水收集處理。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主城區旱季污水不進支流河道。堅持污水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主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力爭達到6公里/平方公里,污水收集率達95%以上,污水處理率達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達20%。4.城市供水節水。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常規供水能力達176萬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長度達3000公里,用水普及率達99%,出廠水水質達到直飲水標準。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取水量降至12立方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4.5%。5.城市燃氣。基本形成以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焦爐煤氣等氣源為輔的供氣格局。全市各類管道燃氣用戶增長到98萬戶,新鋪設及更新城區燃氣管道680公里,燃氣氣化率達98.5%,管道氣化率達80%。焦爐煤氣逐步退出城區燃氣市場,液化石油氣年用氣量達到8萬噸。
6.城市供熱。供熱承載能力和保障能力明顯提升,供熱主管網長度達到1600公里,熱水供熱能力達到3104兆瓦,熱水供熱總量達到1.12萬吉焦,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2億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55%。7.數字市政。建設以電子政務系統為核心的市政公用行業管理系統,建成分散式、架構統一、標準規範、內容完整的市政信息資源資料庫平台,構建縱向互通、橫向互聯的數字市政監控監管樞紐框架和市政業務資源網,創建符合新需求、新架構的市政監控管理模式,搭建集成化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數字市政系統。8.安全生產。基本形成完善的安全生產法規制度、企業管理、教育培訓、技術支撐、應急救援和安全文化建設體系,一般事故隱患的整改治理率達95%以上,重大事故隱患及時整治率、搶修及時率、事故結案率均達到100%。企業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覆蓋面、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率、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三、發展重點
   (一)城市道路。
1.擴大路網容量,最佳化路網結構。建設及改造快速路約30公里,主幹路約200公里,次幹路約190公里,支路約100公里,道路整修110餘條,擴大路網容量,調整路網結構,提升服務水平,提高通行能力。配合舊城改造和綜合體建設,改造老城區主次幹道,提升支路以下等級道路功能,增大路網密度。新建二環西路快速路,與北園大街、二環東路及順河高架路形成快速路網路。分批實施緯十二路等8條主幹路、緯一路等11條次幹道、七里山西路等22條支路改擴建工程;分期啟動順河高架路等72條道路整修工程。優先加強濱河新區、東部新區、西部新區的主次幹道建設,擴大路網容量,提升服務水平。分期分批建設長清區南外環等3條快速路,清河北路等49條主幹道,生產路等80條次幹道,水屯北路等44條支路,啟動汽車廠東路等42條支路整修工程。結合各區行政區劃調整,分期分批對原有公路及鎮屬道路實施城市化改造和維護。分期分批建設跨小清河、臘山河等橋樑23座;對天橋和二環南路危橋實施改造。
2.完善城市道路慢行系統及過街設施。加強慢行系統研究,分期分批啟動慢行系統試點建設,為“十二五”期間慢行系統逐步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3.加強道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開展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研究,並編制規劃。結合新區道路建設及老城區道路改造工程,統籌敷設地下管網,發展城市“綜合管廊”。配套開展“綜合管廊”建設管理研究,探索管理機制及模式,依法制定相關管理辦法。
4.不斷提高市政設施管理水平。逐步推進市政設施管理全覆蓋工作,強化城市道路的周期性維護與專項整修,及時修補損壞路面,提高路面和設施質量;採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加強橋樑和隧道管理控制,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和效率。建立路網綜合地理信息系統(GIS-T),為提升道路綜合管理水平、最佳化道路交通組織提供高效決策支持平台。加強城市支路、街巷系統研究,促進房地產小區內部道路和外部城市支路之間的有效銜接,為“十二五”期間提升支路、街巷路網功能,提高微循環能力提供理論指導。5.實現中心城建成區主要道路路燈全覆蓋。重點實施路燈整治、路燈設施安全運行、路燈保障能力提升(含數位化路燈建設)和路燈節能改造四大工程,適時對市區內陳舊路燈分期、分批、分段更換為新型節能路燈,籌建城區東部港溝、西部大學科技園、西部新城區路燈管理維修中心。路燈節能依託路燈監控管理系統,實行分時、分級、分段控制,採用新技術、新光源路燈等,年節電率達到5%以上。
(二)城市排水防汛。
1.南部山體截洪蓄洪工程。九曲截洪溝。在二環南路南側修建截洪溝,實施九曲截洪溝(九曲莊—馬武寨—七賢莊—大澗溝)改造。截流九曲莊、文莊溝及南部山體山洪,將其向西分流至大澗溝,有效解決南辛莊西路的馬路行洪問題,緩解白馬山地區的內澇問題。二環南路以南截洪蓄洪。主要在城區二環南路(外海山莊—山東大學興隆山校區段)南側、旅遊路南側、省道103線兩側等,沿道路設定山體截洪溝,將其南部山洪及因部分大型居住小區建設硬化路面而形成的地面徑流,通過截洪溝截流後,分段排入十六里河、石青崖河、興濟河,解決英雄山路道路行洪問題,並使白馬山地區道路積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經十路南側截洪:充分利用經十路南側的羊頭峪北溝,局部改造原有排水暗渠,增加其沿路收水能力,將經十路南側地面徑流雨水截入該溝,分流至廣場東西溝,緩解經十路以北道路行洪及積水問題。2.河道綜合整治。興濟河河系綜合整治。完成興濟河、龍窩溝、袁柳河河道改造收尾工作,啟動十六里河、石青崖河道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南大槐樹溝、老八里橋溝河道拓寬改造工程。柳行頭河河系綜合整治。加快完成柳行頭河、黃台南路邊溝綜合整治工程,啟動東圩子壕、仁智街邊溝河道綜合整治,實施馬家莊西溝、老龍溝等支流河道拓寬改造工程。東部片區河道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大辛河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小漢峪溝、龍脊河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實施韓倉河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小清河北部排澇河道綜合整治。針對小清河北部低洼片區自然地勢低、汛期排澇困難等問題,完善該片區豎向規劃並統籌片區開發實施排水改造,按照河道生態修復或生態重建的理念,對現有北太平河、徐李溝、藥濼河、洛林溝等排澇河道進行擴寬改造,形成完善的區域排水管網和泵站體系,提升片區排澇能力,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萬盛大溝綜合整治。實施萬盛大溝拓寬改造,解決城區北部低洼易澇問題,並有效改善老商埠區排水問題。西客站片區及其外延區河道整治。對臘山河、峨眉北溝、峨眉山河、峨眉東溝及西支流、陡溝、大澗溝等河道進行整治,解決西客站片區及其外延區域排水問題。3.市政雨水設施改造。結合市政道路改造,繼續對市政道路的雨水收水、排水設施同步進行改造提升。雨水斗。採用單組四篦雨水口,增大收水能力,且雨水連線管選用管徑不小於300毫米的管道;道路局部低洼,且易出現積水地段適當增加單組雨水斗數量。雨水乾管。在提高排水下遊河道防洪標準的前提下,提高雨水排水設計標準,重點道路的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取3年,一般道路的排水設計暴雨重現期取2年。河道沿線收水設施。為確保路面雨水儘快排入周邊河道,市政道路建設過程中適當增加雨水直排進入河道的收水口等設施。4.低洼片區改造。白馬山片區。結合實施龍窩溝、袁柳河河道綜合改造工程,解決低洼易積水問題。完善二環南路以南山體截洪措施,將上游山洪分流至大澗溝;完善片區雨水收水及管道系統,將片區內路面雨水及時排至龍窩溝、袁柳河;建立清淤疏浚長效機制,確保排水系統通暢。王舍人片區。結合實施小漢峪溝、龍脊河河道綜合改造工程,在完成上述河道拓寬改造的前提下,完善片區雨水收水及管道系統,將片區內路面雨水及時排至改造後的河道。並設定相應的監控及照明設施,確保在較大降雨時對重點區域實施有效監控和疏導。蓋家溝及小清河北部低洼片區。結合小清河北部排澇河道綜合整治,在完成北太平河、徐李溝、藥濼河、洛林溝等河道拓寬改造的前提下,根據濱河片區發展規劃,合理布局雨水排水設施。5.積水路段改造。每年對汛期道路積水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於新出現的路段積水點,通過工程或非工程措施進行改造。同時,結合實施城區道路改造,對局部實施重力排水較為困難的位置,酌情設定雨水強排泵站,確保道路通暢。6.雨洪水利用。研究制定《濟南市雨洪水收集利用設施建設管理辦法》、《濟南市雨洪水控制與利用管理辦法》等,對雨洪水控制與利用進行系統規劃研究,並完善雨洪水收集、蓄滯、調控等相關技術體系。在市區新建小區、大型公共建築、廣場、公共綠地等處,系統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嚴格控制硬化路面面積、綠地及滲水鋪裝路面比例,保持開發前的雨水下滲能力,實施雨水資源化利用。在山體設定魚鱗坑、塘壩,植栽闊葉林木,減輕雨水對山體的直接沖刷,增加雨水下滲量,減少山洪對下游城市的衝擊。在河道上游斷面寬廣、坡降高差較大的河道,採用取消河底鋪砌、增加谷坊蓄水等措施,提高河道的緩蓄和下滲量。在具備良好地勢條件的位置,設定下沉式休閒廣場、足球場地等公共場所,平時作為市民休閒、運動的公共場所,汛期大雨時可作為雨水分洪、下滲場地,減輕城區防洪壓力,提高雨水利用量。7.完善城市排水防汛維護保障體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城市河道管理條例》等,進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汛維護保障體系,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城市河道、排水設施建設、維護、管理地方性法規、技術標準和監督考核機制。
(三)城市污水收集處理。
1.污水收集。在老城區及濱河新區,結合已經建成的沿河截污管,對河道兩側範圍內的道路排水管線進行改造,主要完成護城河、工商河、興濟河、東濼河、西濼河、全福河河道兩側截污管線的外圍延伸,將污水直接接入截污乾管,實現雨污分流。對老城區道路下雨污混流的雨水溝渠實施截污改造。改造英雄山路等超負荷污水乾管。根據污水普查成果,改造雨污混流的污水次乾管和支管,達到分流目的。對全市範圍內的排水管線進行定期清淤維護。根據城市發展需要,著手研究城市初期雨水處理問題。在東部新區,結合實施水質淨化三廠配套管網建設,新建辛祝路、祝舜路、化纖廠路、白菜路、鳳凰路、旅遊路6條道路的污水乾管及支管,完善東部片區污水收集系統,提高污水收集率。根據道路建設計畫,對西部新區未完成的污水管實施建設,完善污水收集系統。2.污水處理。隨著濱河新區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對水質淨化三廠進行擴建,擴建規模為10萬立方米/日。同時,利用來自水質淨化三廠的回用水水源,建設黃台電廠回用水項目,年回用水量最高達1500萬立方米。針對孫村片區、唐冶片區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的情況,在東部新區新建1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日。在西部新區擴建水質淨化四廠(擴建規模為3萬立方米/日)及西區污水處理廠(擴建規模為2.5萬立方米/日);新建臘山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日。按照“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思路,在較大型的居住區、工業排水大戶、大型公共建築及部分河道上游因地制宜建設17處污水分散處理站,總規模為14.2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後直接用於創造濱水景觀、綠地澆灌等,減輕城市排水管網系統負擔。對中心城區範圍內的遙牆鎮、董家鎮、党家鎮、港溝鎮等小城鎮,根據其規模和發展前景,適當設定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單座污水處理設施規模為1萬立方米/日。將污廢水就近收集後就地處理排放,有條件的可根據駐地企業用水需求進行回用。結合實施3座大型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回用水工程建設,配套建設相應的中水輸水管線,水質淨化一廠新建長約10公里的中水輸水管線,分別為明湖熱電廠、北郊熱電廠輸送冷卻補充水;水質淨化二廠新建長約18公里的中水輸水管線,為濱河新區綠化和道路噴灑提供水源;水質淨化三廠新建長約12公里的中水輸水管線,分別向濟鋼集團、濟南煉油廠和濟南化肥廠輸送水源。
加大污水處理廠、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和運行管理力度。結合實施河道截污工程,完善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按照技術先進、節能低耗、提高效益的原則進行工藝設計和配置設備,力爭節能減排。3.污泥處置。對我市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自來水廠的污泥、污水管道疏浚污泥、河道疏浚污泥等進行化驗分析,結合城區主要產泥大戶的位置,在東部新區和西部新區分別建設1座日處理能力為350噸的污泥處置廠,將城區產生的污泥實施無害化、穩定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
4.完善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維護保障體系。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城市污水處理及維護管理地方性法規、技術標準和監督考核機制。嚴格貫徹執行《城市排水許可管理辦法》、《濟南市市政工程設施管理條例》以及國家現行的相關政策法規和維護管理技術標準。
(四)城市供水節水。
1.水廠建設。實施濟西二期調水工程(水源來自長清區歸德鎮曹樓水源地),供水能力達10萬立方米/日。以德州趙官煤礦地下水為備用水源,總供水能力為10萬立方米/日。建設中途加壓泵站規模為20萬立方米/日。改造鵲華水廠和玉清水廠現有淨水工藝,並達到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改造後兩水廠供水能力均達到40萬立方米/日。對南郊水廠(搬遷至南康水廠)和分水嶺水廠進行淨水工藝改造,供水能力均為5萬立方米/日。新建東部水廠,近期規模20萬立方米/日,新建東湖水廠,規模20萬立方米/日。加快泉水先觀後用進程,建設園林式水廠1座。泉水先觀後用規模為5萬立方米/日。
2.老城區用水低壓片區和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對400處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移交;對甸柳莊、魯藝小區等18個水壓低、漏損大的居民小區進行管網改造;新建無影山加壓站等8個加壓站,解決管供水網運行壓力不足問題。3.分質供水。按照優水優用、就近供水的原則,結合實施西部新城及綜合體項目建設,實施分質供水工程試點、推廣。在風險分析及控制研究的基礎上,對適當區域實施直飲水系統示範工程。4.供水管道。改建供水管道約100公里,新建供水管道約500公里,改造和完善管網計量監控設施,完善供水管網布局,降低漏損率,提高供水安全保障。
5.戶表計量。加快推進戶表計量工程,在完成戶表計量改造、實現抄表到戶的基礎上,推行階梯式水價。
6.節水工程。繼續推進節水和再生水利用各項工作,實現節水2000萬立方米/年。強化節水宣傳,不斷增強居民節水意識,加快實施階梯水價。加強再生水工程建設管理,加大節水型設備和器具的套用推廣力度,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為核心,加強工業企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快實施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減少供水損耗。
(五)城市燃氣。
1.氣源。“十二五”期間,我市城市燃氣主氣源為管道天然氣。“十二五”末,中心城區規劃天然氣需求量為10.32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作為我市城市燃氣輔助補充氣源。隨著市區焦爐煤氣鑄鐵管道改造和天然氣置換,焦爐煤氣逐步退出城市燃氣領域,僅作為濟鋼集團生產生活用氣及周圍部分小工業企業用氣。
2.燃氣管網及設施。為保障管網安全運行,老城區實施危舊管網改造。配合東舍坊片區等村莊整合項目及城市綜合體建設,新建及改建燃氣管線約70公里。配合市區道路及宿舍小區施工,更換已經超過使用年限的燃氣管道約45公里,改造灰口鑄鐵管道約170公里。新建管線主要集中在市區緯十二路、經四路、張莊路、二環南路、北園大街延長線、清河北路等。配合濱河新區華山片區等開發建設,鋪設天然氣管網約70公里。在濟洛路片區建設服務站1處,服務周邊天然氣用戶。隨著東部新區的歷城區村莊整合等項目建設,新建中壓燃氣管線約150公里,配套建設燃氣服務站7座。建設遙牆門站到市區東部的供氣幹線—鳳凰路中壓輸氣管道工程,管線長度約15公里,為市區東部地區提供氣源保障。遷移中石化濟—青天然氣管線,同步建設孫村門站一處,向東部產業帶供氣。配合西部新區的西客站等片區建設,結合道路建設鋪設中壓管線長度約50公里。以經十路為界,南北區域各建設燃氣服務站2座,建設安全運營綜合調度中心1座,建設平安高中壓調壓站至党家高中壓調壓站的次高壓管線約10公里,配套建設党家高中壓調壓站,保證市區南部用戶用氣。配合長清片區城市建設,鋪設天然氣管網約40公里,爭取實現區內主要道路全部敷設燃氣管網的格局,提高城市管道燃氣普及率。
建設連通華山門站、遙牆門站及孫村門站的次高壓輸氣管線約45公里,建設擔山屯調壓站至黃崗調壓站之間的次高壓連通管線約15公里,提高我市整體供氣水平。為提升濟南燃氣管網的應急保障能力,規劃建設兩座液化天然氣調峰基地,單座建設容量為折合標準天然氣600萬立方米。其中,位於長清區歸德鎮的液化天然氣儲存調峰基地力爭於2012年達到300萬立方米的儲存能力。加快市區內現存液化石油氣瓶組站併網工作,將東郊馬山坡液化石油氣儲配站遷移至濟南煉油廠南側。3.汽車加氣站。為改善我市大氣環境質量,“十二五”期間建設2座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按照程式建設10—15座天然氣汽車加氣子站,供氣總規模控制在60萬立方米/日以內。到2015年,車用壓縮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年用氣總量達1.79億立方米,具備供應6000輛大型公車、1萬輛計程車及部分社會家庭轎車、長途運輸車輛的能力。根據城市建設發展情況,適時調整既有壓縮天然氣加氣站布局,形成布局合理、服務便捷的站點網路。加快推進燃氣汽車改裝工作,進一步規範燃氣改裝行業標準,吸引更多的社會車輛使用天燃氣。
(六)城市供熱。
1.城市集中供熱熱源。對老城區北郊熱電廠(擴建2台70兆瓦高溫熱水鍋爐)、金雞嶺熱源廠(擴建1台70兆瓦高溫熱水鍋爐)、丁字山熱源廠(擴建1台58兆瓦高溫熱水鍋爐)、西客站熱源廠(擴建2台70兆瓦高溫熱水鍋爐)等實施改建、擴建;啟動建設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熱電聯產項目,項目規模為2台390兆瓦(9F級);根據西客站片區及濱河新區的發展進程,積極推進城市集中供熱建設,穩妥選址新建城市熱源廠。擴建蓮花山熱源廠2台70兆瓦高溫熱水鍋爐。根據新東站的建設進程及華山片區的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城市集中供熱建設,穩妥選址新建城市熱源廠。在東部城區結合唐冶片區城市綜合體的建設,適時啟動唐冶熱源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一期工程為2台70兆瓦高溫熱水鍋爐(最終建設規模6台70兆瓦高溫熱水鍋爐),承擔東繞城高速以東、經十東路以北唐冶片區的供熱。西部城區大學城熱源廠再新建1台58兆瓦的高溫熱水鍋爐。
濟南熱力有限公司、熱電有限公司各熱電廠、熱源廠實施脫硫設施改造再提高工程,非循環流化床鍋爐要明確實施低氮燃燒,有條件的進行脫硝;山東黃台火力發電廠7號、8號機組實施脫硝改造,完成減排目標。濟鋼作為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國家“十一五”規劃重點建設的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十二五”期間充分開發利用現有的餘熱資源,為城市集中供熱做出應有的貢獻。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對於新建的城市綜合體中的商業建築及公共建築,應考慮採用熱電冷三聯供分散式能源,減少採暖季空氣污染,降低燃氣鍋爐季節性峰谷差。2.城市集中供熱新建管網。“十二五”期間,我市主城區東部將新建熱源配套管網約195公里,主要集中在市區旅遊路、鳳凰路等。東部城區結合唐冶熱源廠建設,啟動配套供熱管網建設,主管網建設總長度約40公里。我市主城區西部將新建熱源配套管網約90公里,主要集中在西客站片區、張莊路延長線等。3.城市集中供熱管網改造。繼續推進“汽改水”工程,提高能源利用率。“十二五”期間,主城區西部將完成緯二路、濟洛路、建設路等“汽改水”工程約84公里,改造英雄山路等運行15年以上的管網約46公里。主城區東部“汽改水”範圍為二環東路兩側至歷山路兩側,“汽改水”供熱面積為1000萬平方米,高溫水主管網長20公里,支線管網長70公里,並配套換熱站建設改造項目。對經十東路現狀蒸汽管道、小鴨熱源廠出線至經十東路蒸汽管道進行改造。同時,對花園路以北,二環路以東,電廠以南,大辛河以西及黃台電廠以北片區進行“汽改水”,長度約15公里。濟南東新熱電廠配套1台15兆瓦供熱機組,並對現有蒸汽管網改造,“汽改水”主管網改造長度約30公里。4.自管站回收。研究制定供熱經營許可退出制度,加強對自管站供熱設施的監管,逐步整合社會供熱企業、自管設施資源,切實提高供熱服務質量,逐步完成自管站的回收。5.供熱計量改造。在對既有非節能建築實施節能改造的基礎上,加快實施既有建築供熱計量改造,開展熱計量收費試點工作,積極推行熱計量收費。改造不合理的室內供熱系統,加快推進老建築節能改造。
(七)數字市政。
1.數位化管理中心建設。數據集成。依據國內外相關標準,建設“全市統一的資源平台”,建立更新維護機制。對我市城區供水、供氣、供熱、排水、路燈等地下管網和地上設施進行普查、整理、建庫,定時抽取業務數據,提供二維、三維的空間數據服務,實現局屬各單位之間的數據共享。指揮調度。結合各業務套用系統,運用數據挖掘、物聯網和3G技術,建設集監控、應急、管理、決策、指揮、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數字市政核心繫統。可對市政公用設施運行狀況、服務質量進行全過程的監測和監控,為市民在用水、用氣、取暖上提供有效保障。2.八大業務套用系統建設。
排水方面,建設城市排水安全監測網路和排水水質監測系統,實時掌握排水過程、污水處理和雨水排放狀態,確保城市污水排放的水質安全和節能減排。防汛方面,建成城市防汛綜合信息的數據管理中心、分析中心及權威數據發布中心,建設基於3G無線視頻傳輸技術的移動防汛辦公系統。供水方面,提高供水過程的智慧型監控和管理水平,增強供水應急處理能力。建設供水管道泄漏監測系統,實現主動檢漏,降低漏失率和產銷差率,保障水壓達標。節水方面,建設城市節水設施監測系統,提高我市節水數位化管理水平,為城市節水規劃、建設和應急處置工作提供可靠技術支持,保障城市節水減排工作目標的實現。燃氣方面,研究制定完善的管道燃氣泄漏監測預警方案。實驗區建成後,對新建和改造的燃氣管道泄漏全部實現線上監測。供暖方面,實現與數管中心的應急聯動,建設供暖企業生產、銷售、辦公三位一體的信息化系統。配合城市供暖熱計量改革,開展城市供暖服務質量監管網路的建設。道橋方面,完成二環內中小橋樑和路網的普查,建立道橋信息管理系統,對重點橋樑的健康狀況做到實時監測。路燈方面,完成轄區範圍內的路燈採集入庫、標牌張貼工作,實現了單燈控制,增設智慧型集中器,加裝被盜報警裝置,改造智慧型控制終端,實現對濟南市路燈照明系統的節能控制。水質監測方面,配合國家水專項項目,通過實驗室、線上、流動監測三位一體的監測體系和應急處置信息化網路平台,實現水質安全監測預警。3.加強與市規劃、交通、土地管理、水文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共享業務數據。實現與110、119、120等緊急事件處理平台的聯動、形成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處置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市政公用緊急事件的能力,促進“平安濟南”建設。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行業管理能力。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機制,制訂切實可行的管理程式,解決職能交叉、權責模糊等問題,明確管理主體,保證市政公用設施規劃、建設、管理順利實施。嚴格執行規劃黃線、綠線、藍線等管理規定,保障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用地。加強網路化、智慧型化、信息化管理,建立相關部門之間信息溝通、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加強人才儲備和人才培訓,積極引進高精尖人才,對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定期組織專業培訓,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大投融資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體、多元化融資相結合的投資體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保證重點工程建設資金的需要。增加預算內財政支出,確立穩定的城市基礎設施資金來源;建立城市建設資金財政專戶,把分散於多部門的城建資金集中起來,統一調度使用。規範市政設施配套費的徵收和使用,保證配套費足額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統一規劃、管理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繼續鼓勵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國外資本投資城市基礎設施。採用建設—經營—轉讓(BOT)、轉讓—經營—轉讓(TOT)等投融資方式,逐步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積極探索資產收益抵押、股份合作等融資方式籌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三)推進行業改革。建立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城市市政公用事業運行機制,健全以經營性收費為主體、行政性收費為必要補充的市政公用事業價格體制。完善城市供水、供熱、供氣等行業價格制定、調整機制,使價格達到合理水平,實現保本微利。供水、供熱、供氣等行業可按規模經濟的要求組織集約化經營。在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管理的前提下,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行效率。市政管網養維護等單位實行政事分開,按任務量撥付經費,預算包乾,節約留用,超支不補。
(四)建立規劃實施機制。加強規劃管理,確保中長期規劃、近期建設計畫、工程實施的有機銜接,共同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發展;加強建設管理,確保政府投資發揮最大效益;注重養護管理,保證市政公用設施的完好率。實行規劃目標責任制,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檢查機制,並將規劃實施情況列入政府考核目標。建立規劃實施定期評估和跟蹤評價制度,由規劃編制部門組織對本規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根據形勢變化和規劃實施進度修訂完善,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政策配套協調和引導,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政策支持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確保實現本規劃提出的戰略目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