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學(軍事學)

軍事科學

軍事學一般指本詞條

軍事科學(military science)是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準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

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範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準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範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科學
  • 外文名:military science
  • 作用: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
  • 性質:科學
戰爭與軍事,戰爭規律,任務和性質,起源,興盛時期,改進,軍事論著,世界古代,兵員和編組,軍隊的裝備,戰爭藝術,軍事著作,近代軍事學,形成,特點,拿破崙,現代軍事科學,中國近代,無產階級,馬恩時代,前蘇聯,毛澤東,當代,

戰爭與軍事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衝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鬥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是以準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套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畫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範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戰爭規律

戰爭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人們在戰爭實踐中,為了指導戰爭,不斷總結戰爭實踐經驗,探索戰爭的客觀規律,尋求克敵制勝的手段和方法,從而促進了軍事學的形成與發展。
軍事學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軍事學在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方面都取得許多輝煌的成就,但是古代軍事學尚未形成完整和嚴密的科學體系。到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軍事科學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科學體系,但仍含有形上學唯心主義的成分。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運用到軍事領域,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科學成就基礎上,創立了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從而使軍事科學成為一門客觀、全面地反映戰爭規律的科學。

任務和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複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繫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係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套用于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鬥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蹟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藥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製,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湧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古埃及波斯帝國古希臘、古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起源

中國古代軍事學的誕生(夏、商、西周時期)人類最初的戰爭,以狩獵工具為武器。隨著生產與戰爭的發展,生產工具與作戰兵器逐漸分化。開始主要是製作和使用石(骨)兵器。相傳約四五千年前,已開始生產金屬兵器。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國夏代雖仍以石兵器為主,但已能製作刀、戈、戚、鏃、矛、匕首等青銅兵器。商代開始了以金屬兵器為主的時代。周代青銅兵器進入鼎盛時期。古代軍隊已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夏代軍隊由六“卿”統領。商代軍隊編制最大單位是“師”。西周軍制沿襲殷商而有所發展,嚴格實行“國人”從軍。夏初甘之戰已出現戰車。商代後期車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方式。西周軍隊主力是戰車兵,以車乘為基本作戰單位。車戰一般只在平原地區進行,根據地形情況將戰車列成方陣,作戰時通常是對攻。在作戰指揮上,至遲到西周中晚期已用金鼓旌旗。到氏族社會末期,戰爭指導中已不乏謀略。據載夏少康以武力奪回王位時,在戰前就注意謀略,還派出了軍事間諜。商滅夏,先攻取夏的屬國,改變了力量對比再伺機決戰。周滅商也採取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地剪除對方羽翼的謀略,然後趁商王室內部紛亂,商都空虛之機,聯合諸侯大舉東征。商滅夏與周滅商,戰前都重視探測對方虛實,獲取情報,用間也是相當成功的。
軍事科學軍事科學
這一時期,軍事文獻開始出現。古代軍事理論多散見於國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獻之中。《易經》的卦辭爻辭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際謀略思想的內容。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彙編《尚書》和詩歌總集《詩經》,也記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軍事理論片斷和零星的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春秋以前已有專門的軍事文獻《軍志》、《軍政》。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學誕生的重要標誌。

興盛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學的興盛(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青銅兵器比西周有改進。戰國時期青銅兵器更加犀利、堅實。中國至遲在春秋晚期已掌握冶鐵技術。戰國時期,冶鐵業已逐漸盛行,到了晚期,不僅能煉出高碳鋼,並掌握了淬火技術,於是開始進入以鐵兵器代替銅兵器的時代。戰國晚期還出現了鐵制兜鍪鎧甲。聤的出現和的改進與大量使用,是軍事技術進步的另一表現。中國最早的聤是拋射石彈殺傷敵人的機械,稱投機、飛石機、發石車等。戰國時弩成為當時戰場決勝的重要武器。戰國時期築城與攻城技術已相當進步。在軍隊組織方面,一是改變了車兵為主的體制。公元前719年,魯、宋等國聯軍“敗鄭徒兵”,是中原諸侯國使用步兵的最早記載。春秋末期,吳、越、齊等國的舟師已能在江河、海面作戰。騎兵早期多見於北方遊牧民族中,戰國時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逐漸成為中原各諸侯國的一個兵種。二是兵制的改革。春秋後期已逐漸打破了“國人”從軍的舊制。戰國時普遍實行了郡縣徵兵制,大批農民被徵集入伍,同時採取募兵制。三是軍隊和常備軍逐漸擴大。春秋時各國有少量武士常年擔任國君的警衛,戰國時各國競相擴編常備軍。四是出現專職將帥。
軍事科學軍事科學

改進

作戰樣式和戰略戰術有所改進。由於車戰受地形限制較大,春秋末期晉國魏舒“毀車為行”,將戰車上的甲士改編為徒兵,易車戰為步戰,提高了作戰機動能力。到戰國後期,步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樣式。車、步、騎配合,水、陸並用,使野戰流動性加大。春秋戰國之際城邑的迅速發展,使城寨攻防也成為重要作戰樣式。
作戰指導上的變化也很顯著。在謀略方面:逐漸否定了重信輕詐等用兵之道,重視審時度勢,因利乘便。春秋以前的戰爭主要以戰勝對方為度,戰國時則以消滅敵軍實力為準。戰國中期孫臏在桂陵之戰中以“圍魏救趙”、在馬陵之戰中以“減灶示弱”誘敵就範的謀略,在古代軍事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戰法方面:春秋時期採用了多種方法作戰,有兩翼突破、再搗中堅(如鄢陵之戰);設伏誘敵、乘勢殲滅(如雞父之戰);疲敵而擊、後發制人(如長勺之戰)。車戰時代重在野戰,戰國時設守要害和利用城池防禦,成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戰國時陣法已有多種多樣,銀雀山漢墓竹簡中提到了方、圓、疏、數、錐行、雁行、鉤形、玄襄、火、水等10種陣法。

軍事論著

春秋戰國之際,為適應戰爭指導的需要,軍事理論著作相繼問世,《孫子兵法》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繼《孫子》之後,戰國時期兵書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吳子》《司馬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它們在繼承《孫子》軍事思想的同時,又有所發展和創新。這些兵書的內容範圍和論述重點,總起來看,大致涉及戰爭觀、謀略、戰法、陣法、將帥修養和軍隊組織、訓練、紀律、獎懲制度、指揮、偵察、通信,以及攻防戰具、行軍渡水器具等許多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劇烈的社會變革,帶來意識形態領域的空前活躍。各派思想家、政治家對戰爭問題各抒己見,是“百家爭鳴”在軍事上的反映。其中論兵內容較多、影響較大的是儒、墨、法、道4家。先秦諸子論兵,開創了古代非兵家論兵的傳統,成為中國古代軍事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中國古代的軍事歷史學,在編年史《左傳》、國別史《國語》、典章制度彙編《周禮》和策士論集《戰國策》等,以及先秦典籍中都普遍存在,為軍事歷史學奠立了基礎。軍事地理學亦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如《孫子·地形篇》《管子·地圖篇》都包含有軍事地理方面的論述。
秦漢至五代時期的軍事學
秦朝統一六國,漢、唐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軍事技術的進步。秦以後進入了鐵兵器為主的時代,至東漢鐵兵器完全取代了銅兵器。騎兵裝具有重大發展,南北朝時戰馬裝上防護鐵甲。遠射兵器弩,除有了以手操持的擘張弩外,戰國末期出現的用足踏張弦的蹶張弩,至漢代已普及軍中。弓弩的射程可達千餘步,已大量使用鋼鐵箭鏃。這一時期軍事交通、運輸、軍事工程作業等技術的進步也很突出。特別要指出的是火藥的發明和套用,引起了古代軍事技術的重大變化。據考至遲於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火藥已在中國首先研製成功。火藥首次用於戰爭是唐末天佑元年(904),當時謂之“飛火”。
秦漢時全國軍隊區分為京師兵、州郡兵和邊防兵,這一制度影響久遠。始於西漢盛於三國的軍事屯田制度,是寓兵於農的一種形式。南北朝時創立的“府兵制”,至唐成為兵農結合的一種形式,但未能長久維持。車兵在西漢時被淘汰,騎兵一度成為主要兵種。秦、漢、晉、隋、唐統一全國的幾次大規模戰爭,分別成功地運用了由近及遠、各個擊破,避實就虛、聲東擊西,水陸並進、分進合擊,先疲後打、奇兵突擊等謀略和戰法。騎兵長途奔襲,在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作戰中比較多見。步騎配合實施奇襲和用車結營以制騎兵,也是常用戰法。
秦始皇收繳並銷毀民間所藏兵器,對兵書或毀或禁。西漢兩次整理兵書,並行分類,頗有成績。漢初出現的《三略》和後來的《淮南子·兵略訓》等,是傳世的重要著作。漢儒爭注經文而不注兵書,唯曹操注《孫子》,開注先秦兵書的先河。用注釋兵書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成為古代軍事著作的一種形式,至唐漸盛。宰臣學士繼承先秦非兵家論兵的傳統,在許多保境安邦的建策、文稿中,關於邊防強弱、兵制利弊、用兵得失、謀略優劣等論述,是古代軍事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代火藥套用後的軍事學
北宋初,利用火藥創製的火毬、火箭等燃燒性火器用於戰爭,開始了戰爭史上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期。南宋初,陳規創製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長竹桿火槍。之後,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又製成了能發射子窠的突火槍,在發射原理上是歐洲近代槍炮的先導。元(蒙)軍把竹火槍改進為金屬火銃,為近代槍炮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3世紀末,火藥與火器的製造技術,經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11世紀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已用於舟師導航。鄭和下西洋所組建的艦隊,艦船曾多達200餘艘,其中寶船60多艘,官兵多達2.7萬餘人,標誌著當時中國的艦船建造與軍事航海技術都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軍事築城學也有很大的發展,明初建築的南京城。
明朝洪武年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10%裝備火銃。永樂前期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火器的廣泛使用,使軍隊的作戰方法發生了變化。通常以火器在較遠距離上殺傷敵人、摧毀敵陣,冷兵器則用於近戰和白刃格鬥。軍隊作戰指揮增加了組織運用火力、組織槍炮與冷兵器之間的協同和不同營種之間的協同等內容。戰鬥編組與戰場管理也比以往更為複雜。
從北宋初至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900年中,戰爭頻繁,其中有王朝統一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農民起義戰爭與對外戰爭,戰略戰術也隨之發展。趙匡胤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先消滅荊南和湖南兩個政權,爾後又按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方略統一全國。元末朱元璋建立了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積糧練兵,擴充實力北上滅元。明王朝實行睦鄰自固的國防政策,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安全與統一。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採取先取關中,再攻山西,先消滅明軍主力,後奪京師的戰略,滅亡了明朝。北方少數民族領袖,往往以遠交近攻、聯此擊彼之策,統一本族各部和附近各民族後,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時機,興兵破關掠地,或逐鹿中原,奪取中央政權,分別建立了元王朝和清王朝。在此期間,火器與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術也得到不斷的發展。同時,騎兵戰術在北方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軍隊中也有相當的發展。
宋王朝於熙寧五年(1072)正式興辦武學,教育學生攻讀歷代兵法,研究軍事理論,並以弓馬武藝訓練學生。明清兩朝也循此例先後設立武衛學與八旗官學。北宋前期,組織編纂出中國第一部新型兵書《武經總要》。該書包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兩大部分 ,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其後又將《孫子》等七部兵書彙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明代後期,倭寇的威脅,北部邊警的頻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有識之士研究軍事,提出經武練兵及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觀點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製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陣紀》;精於火藥與火器研究的《兵錄》;軍事學內容詳備,並收有《鄭和航海圖》和神火飛鴉等罕見資料的軍事百科全書性著作《武備志》;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清代初年,出現了綜述山川險易和用兵得失的軍事地理學巨著《讀史方輿紀要》。康熙、雍正年間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中的《戎政典》,匯集了歷代各種軍事資料。至鴉片戰爭前夕,還出現一些總結實戰經驗或論述防務、訓練的兵書,如《洋防輯要》、《籌海初集》等。

世界古代

在漫長的年代裡,埃及、印度、阿卡德巴比倫西臺亞述、希臘、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奴隸制國家,為了擴張領土、建立霸權、掠奪奴隸和財物,進行過無數次戰爭。以戰爭實踐為基礎,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對戰爭準備、軍隊組織、作戰方法、兵器使用、物資補給等方面逐漸有了認識,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戰爭藝術。封建社會後期,隨著火藥、火器的傳入及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歐洲出現了軍事上的復興,軍事學也得以發展。

兵員和編組

埃及等早期奴隸制國家的軍隊,其核心是法老或國王的常備侍從,成員大部是構成軍人等級的軍屯戶,戰時召奴隸主、自由民出征。兵種主要是步兵,也有戰車兵,逐漸發展了騎兵,還建立了海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和奴隸主個人財富的大量積累,出現了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而經常的、長期的戰爭又促使軍隊職業化,民軍逐漸為僱傭常備軍所取代。中世紀,隨著采邑制的出現,歐洲封建國家實行騎士兵制。中世紀末期,隨著封建割據狀態的消除,中央集權制的相繼建立,騎士組成的軍隊被國家統一的常備僱傭軍取代,步兵又逐漸成為主要兵種。16世紀,出現了由長矛兵和火繩槍兵組成的步兵團。17世紀初,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進步兵團的編制,建立了團屬炮兵和野戰炮兵連。後來,法國建立了炮兵團。此時,炮兵、工兵已成為獨立的兵種,連、營、團、旅已成為軍隊的正規編制單位。

軍隊的裝備

約公元前3000~前1000年,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在美索不達米亞、愛琴海沿岸、南亞、北非等地區有了青銅兵器。公元前12世紀後,在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等地有了鐵制兵器。在中世紀以前,各國所使用的冷兵器大致相同,按其用途分為劈刺砍殺兵器(矛、刀、劍、狼牙棍等)和投擲射殺兵器(標槍、投槍、弓、箭等);古埃及、亞述、波斯等國還裝備有戰車;攻城器械有攻城槌雲梯、櫓樓等;渡河器材有羊皮浮子;防護裝具有盾、頭盔、鎧甲、護腿等;海軍大多裝備橈槳戰船和帆槳戰船,船上有船首沖角和投擲器等。中國發明的火藥、火器於13世紀西傳後,西方各國先後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的時代。15~17世紀,各國對槍、炮作了多次改進,16世紀20年代,火炮搬上艦船,延長了軍艦的作戰距離,增強了海戰威力。

戰爭藝術

在奴隸社會,出現了凱撒等軍事家。他們為贏得戰爭勝利,重視總結前人的作戰經驗,掌握用兵的方法和適合當時條件的戰略戰術,形成了古代的戰爭藝術。古希臘的方陣戰術經長期運用後,由埃帕米農達在留克特拉會戰中加以改進。他首創了不沿正面平分兵力的斜陣戰術,使集中兵力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成為一個重要的作戰原則。古羅馬的軍團戰術,以中隊為單位的疏開的戰鬥隊形代替了方陣,克服了方陣轉動不靈的缺點。三十年戰爭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瑞典軍隊中首次採用了線式戰術,使用炮火攻城,促進了築城技術的發展。海軍作戰由船體衝撞和接舷戰為主發展到炮戰為主,產生了海戰的線式戰術。

軍事著作

主要是軍事歷史著作,如古希臘希羅多德的《希臘波斯戰爭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著重於史實的記述,只是簡單地涉及軍隊的組織、訓練、謀略和戰法。軍事理論著作著名的有:古希臘色諾芬的《長征記》、艾涅的《戰術》、奧尼山得的《軍事長官指南》,古羅馬韋格蒂烏斯的《羅馬軍制》、弗朗蒂努斯的《謀略》等。到中世紀,歐洲的軍事理論著作更是屈指可數。拜占庭名作者著的《戰略》,主要論述戰術問題,稍後有里歐著的《戰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馬基雅維利著的《戰爭藝術》等,曾在歐洲軍事學術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後來 ,奧地利的蒙特庫科利,法國的沃邦薩克斯,以及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等人的著作,都為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近代軍事學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在這延續了幾百年的軍事實踐中,誕生和發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

形成

16世紀,歐洲各主要國家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化社會過渡。產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推動了軍事技術的進步。武器裝備不斷改進:燧石槍、前裝線膛槍逐步改進為擊針後裝線膛槍;由前裝滑膛炮改進為後裝線膛炮,榴彈和榴霰彈代替了球形炮彈;出現了裝甲列車、裝甲戰艦、地雷和水雷;火器射程和毀傷力的增大以及命中精度的提高又促進了築城學的發展。大量的戰爭實踐經驗和古代軍事學成果,為近代軍事科學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對於軍事科學的範疇和研究對象,外國軍事家有不同的見解,也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18世紀,英國的勞埃德在其著作中較早談到軍事科學,他認為軍事科學只是研究軍隊準備戰爭的問題,而把作戰問題排除在外。普魯士的比洛指出軍事科學就是戰略和戰術,並把戰略區分為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奧地利的卡爾大公指出軍事科學應劃分為戰略(或關於戰爭的科學)和戰術(或軍事藝術)。出生於瑞士若米尼指出軍事科學就是軍事藝術,它有6個組成部分:戰爭政策、戰略、大戰術、戰爭勤務、工程藝術和基礎戰術。普魯士的克勞塞維茨指出軍事藝術就是作戰方法,區分為戰略和戰術。

特點

軍事科學繼承和發展了古代軍事學的成果。其主要特點是:在啟蒙思想實驗哲學的影響下,軍事科學中既有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成分,也有科學和實事求是的因素;強調研究戰爭的歷史經驗,探索戰爭的規律和方法,用以指導戰爭,它解釋戰爭特別是侵略戰爭的團體暴力衝突的本質;重視政治精神因素和人的作用,但往往誇大統帥個人的作用,研究武器特別是新式武器的作用;重視地理、自然條件對戰爭的影響,但也有客觀地強調地理環境起決定作用的論點。諸如此類的問題,反映出近代的軍事科學有它的局限性。

拿破崙

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有力地推動了近代軍事科學的發展。拿破崙一世改造了法國革命所建立的軍隊,實行了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了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師和軍。作戰時採取縱隊和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深戰鬥隊形,步、騎、炮兵密切協同作戰。拿破崙的這一套戰法,後來也為反拿破崙的各國軍隊所採用。若米尼和克勞塞維茨對拿破崙的統帥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若米尼著有《戰爭藝術概論》《法國革命戰爭批判軍事史》等。他認為,軍事藝術(軍事科學)不僅應研究軍事行動,還應研究戰爭的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政治問題。克勞塞維茨著有《戰爭論》等。他科學地指出,必須從一切戰爭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中去考察戰爭,提出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的著名論斷,並認為軍事行動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武裝力量,軍事藝術最一般的原則是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保持兵力集中和以隱蔽迅速的行動來達成突然性。克勞塞維茨和若米尼在軍事理論上的成就,使資產階級軍事科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現代軍事科學

軍事技術進步與軍隊的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現代社會。此時,整個世界已被幾個老牌強國瓜分完畢,後起的現代化國家則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此發展為世界大戰。戰爭規模的擴大、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使軍事技術得到長足進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了多種新式技術兵器:陸軍有自動步槍、機槍、迫擊炮、手榴彈等;海軍有驅逐艦戰列艦巡洋艦潛艇魚雷魚雷艇等;飛機開始用於軍事;交通工具、通信器材廣泛套用于軍事;同時還出現了坦克、高射炮毒氣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了各種飛機、坦克和新式火炮,還使用了雷達和其他無線電電子器材,以及飛彈、核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裝備。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多數國家已實行普遍徵兵制。出現了方面軍集團軍群的編制,建立了航空兵、坦克兵、化學兵等新的兵種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末,英國率先建立了新的軍種——空軍。戰後,一些國家也加強了航空兵的建設,出現了防空兵空降兵等兵種。海軍中組建了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
兩次世界大戰與現代軍事理論
為適應現代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現代軍事理論。如美國的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畫,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鬥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套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現代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指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英國的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之處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現代國家社會集團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客觀公正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科學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現代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契約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套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飛彈、核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誌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現代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

西方現代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蒐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 、福建船政局、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藥,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朝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發展過程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現代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本、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無產階級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的同時,也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等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在領導本國人民爭取解放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本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先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以自己在軍事理論上的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無產階級軍事科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針,吸取古代軍事學和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的精華,正確地揭示了戰爭和軍事活動的客觀規律,使軍事科學得到了高度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思想
1戰爭起源於私有制和階級;
2戰爭是階級之間的暴力鬥爭
3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革命;
4經濟是戰爭暴暴力的經濟基礎;
5暴力是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6暴力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手段。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軍隊的學說
1軍隊是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
2經濟是暴力的物質基礎;
3科學文化是現代軍隊發展的一項必需條件;
4任何軍隊沒有軍事知識就無法作戰;
5無產階級軍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軍事學術的理論
1軍事科學是社會關係的必然產物;
2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引起作戰方法的變革;
3戰爭和起義是一種藝術;
4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兵力;
5防禦的目的就是從機動中採取進攻;
6軍事研究必須是系統的。

馬恩時代

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並開始走向反動的時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準備時期。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當時和歷史上的戰爭,探討戰爭和軍事發展的規律,創立了許多重要軍事理論:
戰爭根源的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戰爭和軍事是一個歷史範疇,有它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戰爭並不是永恆的社會現象。階級社會的戰爭,是私有制和階級剝削的產物。
暴力革命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公開宣布: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他們指出,統治者掌握著武裝力量,會使用暴力對付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在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應當採用和平鬥爭方式,在必須用武器的時候就要使用武器,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武裝奪取政權道路
馬克思丶恩格斯從19世紀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出發,認為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一條基本原則,是以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為中心,先占領城市,奪取國家政權巴黎公社起義就是走城市工人武裝起義道路,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偉大嘗試。
建立革命軍隊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有組織的暴力首先是軍隊,它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無產階級為了奪取政權,必須擁有自己堅強的武裝力量。在獲得勝利以後,還必須憑藉武裝力量保衛革命的成果 ,維持自己的統治,“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軍隊”。
人民戰爭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為了自身的解放而鬥爭,應該武裝起來,實行人民戰爭。普遍武裝人民,訓練人民,組織民眾起義,到處組織游擊隊,這是不夠強大的軍隊抵抗比較強大和組織良好的軍隊,戰勝反動統治者和侵略者的唯一方法。
戰略戰術學說
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闡明了政治、經濟、技術條件與戰略戰術的關係,指出:“新的軍事科學是新的社會關係的必然產物。”“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同樣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並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作戰方法改進的前提,是新的生產力,是更好的武器的發明和兵士成分的改變。他們還論述了戰略戰術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前蘇聯

列寧、史達林生活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暴力革命已成為直接實踐。他們的軍事理論,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理論為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學說,為蘇聯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
帝國主義時代戰爭學說
列寧科學地闡明了“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即暴力)的繼續”的原理,指出戰爭與和平都是不同階級的政治的繼續,戰爭是階級鬥爭尖銳化的表現,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階級本質。戰爭的性質是由政治目的決定的,有正義的革命戰爭和非正義的反革命戰爭。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
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學說
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戰爭加劇了反動政府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造成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有利條件,開闢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無產階級革命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要努力把各國之間的帝國主義戰爭變為被壓迫階級反對壓迫者的國內戰爭,變為剝奪資本家階級的戰爭,變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爭取實現社會主義的戰爭。
建設無產階級軍隊原則
列寧創建了俄國工農紅軍。他指出紅軍建設必須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通過政治委員、黨支部和加強政治工作,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的領導;培養無產階級優秀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幹,合理利用舊的軍事專家;實行一長制;強調軍隊中必須有最嚴格的紀律,覺悟和紀律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認真學習軍事,加強軍事訓練;掌握科學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軍隊。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列寧認為,戰爭是對每個民族的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驗。他要求實現全民武裝,動員全民參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列寧提出除了學會進攻之外,還必須學會防禦和必要的退卻。他認為在決定時機和決定地點擁有壓倒優勢是軍事勝利的規律;要求實現統一指揮,集中管理;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等。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領導蘇維埃俄國軍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匪軍的武裝叛亂,使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列寧逝世後,史達林和伏龍芝等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的研究工作。隨後史達林又同伏羅希洛夫、圖哈切夫斯基等蘇軍領導人一起,為加強蘇聯的國防建設和戰爭準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鬥爭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國防建設學說
史達林要求“要在國內創造一切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前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防力量”。在軍隊建設上,要求保持並鞏固紅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點;同時指出,使紅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是戰鬥實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方針,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決定戰爭命運因素
史達林在20年代後期提出,決定戰爭命運的歸根到底是正確的政策和千百萬民眾的同情與支持。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又提出:“現在戰爭的命運不會由突然性這種偶然因素來決定,而要由那些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後方的鞏固性,軍隊的士氣,師的數量和質量,軍隊的裝備,軍隊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來決定。”
戰略戰術原則
史達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預先決定各次戰役的性質。策略是服從與服務於戰略的。作戰方式、戰爭形式不是永遠一樣的,要善於機智地運用。軍事藝術的任務就是保證自己擁有一切兵種,使它們日臻完善,並善於把它們的行動配合起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使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毛澤東等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套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鬥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建設人民軍隊理論
毛澤東指出,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為了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毛澤東在長期鬥爭實踐中提出一整套建軍理論和原則。主要有: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主要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生產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實行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在部隊中建立各級黨的組織,支部建在連上;建立強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實行官兵一致、瓦解敵軍的政治工作原則;自覺執行紀律,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實行集中指導下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等等。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民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民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畫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鬥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在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抗美援朝戰爭中,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則。
國防現代化建設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飛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核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飛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論聯合政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檔案、電報中。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與軍事科學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和蘇聯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中,不斷加緊軍備競賽,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勢力範圍。在這兩國之間和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兩個軍事集團之間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世界許多地方的局部戰爭卻不斷發生。有不少戰爭是美、蘇兩國操縱或直接出兵進行的。他們把局部戰爭作為爭奪霸權、擴張勢力範圍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戰後幾十年間,人類社會經歷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核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雷射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並首先套用于軍事領域,引起了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發展,使核戰爭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爭奪核優勢和進行核訛詐,成為它們進行政治、軍事角逐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之間核僵局的出現,研究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特別是使用新的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局部戰爭,又成為美、蘇等一些國家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的理論和“星球大戰”計畫,以期打破核僵局,奪取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則強調高速度、大縱深和立體作戰的理論,並加緊發展自己的空間武器,力圖與美國保持均勢。隨著蘇聯解體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部署。中國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來一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依據,重點探討現代化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有關問題,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其目的是加強國防,反對侵略,使中國的國防成為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研製和裝備有限數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且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中國堅決反對空間軍備競賽和空間軍事化。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促進了軍事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係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兩個門類,以下再分為若干學科。軍事思想是研究戰爭觀和戰爭與軍事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從而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家、軍隊,主要領導人和軍事家在戰爭與軍事問題上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等。
軍事學術是研究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制學、戰爭動員學、軍事教育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隊後勤學,以及軍事歷史學、軍事地理學等。
軍事技術科學
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
軍事技術科學的分類,包括基礎理論和各個套用學科,後者按現代武器裝備在各軍種、兵種中日益專門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劃分為: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飛彈部隊技術、裝甲兵技術等;按武器裝備的種類劃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軍用飛機、艦艇、飛彈、核武器,以及自動化的通信、指揮、偵察系統等。
軍事科學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軍事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新的軍事專業不斷出現,學科隨之增加。如戰略理論的研究,除了總體的研究外,還分別有各種戰略的研究,諸如核戰略、海洋戰略空中戰略、外層空間戰略以及戰區戰略、後勤戰略等等。另一方面,由於軍事與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關係密切,軍事科學同其他領域中一些學科的聯繫日益加強,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從而又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國防經濟學、國防外交學、國防教育學軍事管理學軍事社會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倫理學軍事心理學等,軍事技術科學的邊緣學科則為數更多,如軍事工程地質學、航空航天系統工程學等等。
中國發展軍事科學的方向
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為了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適應鞏固國防和今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
①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當前世界軍備競賽空前激烈,軍事科學方興未艾,各種軍事思想非常活躍。在這樣的情況下,進一步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從實際出發,在軍事領域中進行新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這是發展中國軍事科學的根本方向。無論國際形勢發生何等複雜的變化,世界科學技術如何迅速發展,對於戰爭和戰爭指導的一切問題,都必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和研究,防止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形上學的侵蝕。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論點,仍然是科學的真理。
②重視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對軍事的重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新式武器不斷出現,軍隊裝備迅速更新。武器的威力、射程、命中精度和自動化程度空前提高。尤其是飛彈、核武器等戰略武器系統的發展,使軍事技術成為實現一定戰略目的的直接手段。與此同時,兵力、兵器的機動能力大大增強。用於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和工程保障、後勤保障及軍事訓練等的技術裝備也日益先進。軍隊的組織編制和作戰能力以及戰爭的樣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爭的突然性、破壞性空前增大。軍事活動的範圍,從地面、海洋、空中向外層空間擴展。電子對抗貫穿於戰爭準備與實施的全過程。由於軍事技術的長足發展,現代戰爭出現了嶄新的特點,更加突出了軍事技術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軍隊的軍事政治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立足於本國國情,著眼於未來戰爭。當今世界各國在軍事科學方面的交往雖然更為廣泛,軍事科學的發展也日益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但是,每個國家都不能離開本國國情去探討軍事科學,超階級、超民族、超國家的軍事科學是不存在的。軍事科學研究,從戰略戰術到技術裝備的研製使用,都不能離開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傳統、地理環境以及作戰對象等條件。發展軍事科學,既要立足於自己特定條件的基礎上,又要面向世界和未來。為此,須重視對未來戰爭的軍事預測。只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才可能科學地預測未來。科學的預測完全在於嚴格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對有關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掌握它的發展規律。軍事預測需要充分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及時掌握有關未來發展的各種信息,諸如和平時期國防力量發展情況,世界政治形勢和軍事鬥爭態勢,可能到來的戰爭的性質、特點和有關各方的戰略、戰役法、戰術等等。只有全面掌握可靠的信息,並套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才可能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從而為未來戰爭的軍事決策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
④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充分套用現代科學方法。現代科學方法,例如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以及建立在電子計算機基礎上的數學方法和模擬方法等在軍事上的運用,可以對某些技術性強的軍事活動過程進行定量分析研究,使軍事科學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新的“實驗”手段,從而提高軍事科學研究的效率。現在,這些方法已在不同的程度和範圍內套用于軍事預測、作戰模擬和軍隊的編制體制、教育訓練、後勤保障的研究,以及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規劃、總體設計、費效分析和生產管理等方面。但是制約和影響戰爭的因素很複雜,對於戰爭這種參數多、情況瞬息萬變,隨機性強的社會動態過程,目前的數學工具還難以進行精確的描述。同時,戰爭是由人進行的,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固然離不開那些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客觀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戰爭的性質、民心士氣和參戰人員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些問題就很難單純套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因此不能把數學方法和模擬方法絕對化,更不能以這些方法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甚至同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對立起來。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指導下,把人的經驗、素質和智慧同現代科學方法結合起來,辯證地套用和發展這些方法,有效地推動軍事科學的繁榮與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