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條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締結的針對蘇聯等國的軍事聯盟條約,亦譯《北大西洋公約》。根據北大西洋條約建立的軍事集團稱為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簡稱北約...
北大西洋(英語:North Atlantic;法語:Atlantique Nord;西班牙語:El Atlántico Norte;俄語:североатлантический ;義大利語:IL Nord Atlantico...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已開發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
北約代號(NATO reporting name,又譯為北約命名),是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替蘇聯/俄羅斯與中國軍事裝備所起的編號與命名。之所以會有北約代號的出現,是因為在冷戰...
亞洲小北約是一個準概念,是對“亞洲小規模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簡稱,目前並沒有這個組織。亞洲小北約實際上是指美國與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以及印度等亞洲國家簽訂...
北大西洋議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議會間組織。1955年作為北約組織議員大會成立,1966年改現名。每年舉行兩次全體會議,下設政治、軍事、科技、教育、文化與信息、...
Warsaw Pact或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ВаршавскогоДоговора)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
冷戰(英語:Cold War,俄語:ХолоднаяВойна)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後 ,1950年12月,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外長理事會決定撤銷其最高司令部,將該組織的軍事機構併入北約組織,其它機構則繼續存在。1955年5月6日,根據...
接著美國經濟上推出馬歇爾計畫,軍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針對杜魯門主義,蘇聯針鋒相對,政治上成立九國共產黨和中央情報局,經濟上組織經互會,軍事上成立華約。蘇聯...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巴黎簽訂的一系列檔案的總稱。檔案包括關於終止聯邦德國占領制度、關於西歐聯盟、關於北大...
華沙條約(Warsaw Treaty)是蘇聯、東歐國家為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簽訂的。 華沙條約 軍事同盟條約。1955年5月14日在華沙簽訂。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
1952年4月,杜魯門任命李奇微接替即將參與美國總統競選的艾森豪為美國駐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職務。馬克·韋恩·克拉克(1952年4月28日—1953年7...
根據聯邦德國總理H.施密特的倡議,1979年12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理事會通過“雙重決議”,主張從1983年起在西歐部署572枚新式飛彈;美國儘快同蘇聯舉行中程核武器談判。...
美國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曾在評論《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中“武力攻擊”概念時說,“‘武力攻擊’一詞明顯地不意味著不負責任的團體或個人所造成的事件,而是一國...
依據《北大西洋公約》的規定,美國可以將這些飛彈部署在射程可覆蓋蘇聯東歐平原地區的歐洲國家。美國和俄羅斯(前蘇聯)都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研製洲際彈道飛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