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海圖編

籌海圖編

《籌海圖編》共13卷,系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總督浙江軍務時,為防禦倭寇,聘請鄭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關資料編輯而成的一部沿海軍事圖籍,初刻於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地形圖。

基本介紹

  • 書名:《籌海圖編》
  • 作者:明鄭若曾、邵芳
  • 出版時間: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
  • 卷數:十三
  • 性質:海防軍事地形圖集
  • 意義:證明釣魚島屬於中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歷史意義,四庫提要記載,評價,創作背景,

基本信息

《籌海圖編》共十三卷,由鄭若曾邵芳繪圖並撰寫,胡宗憲親自擔任總編審定,得到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等人鼎力支持。成書於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閱覽室有是年初刊本。
籌海圖編
歷史學家柳詒徵(1880-1956)認為:〔四〕庫〔書〕目以《籌海圖編》為胡宗憲著,其《萬裏海防圖論》則標曰《鄭開陽雜著》。蓋《圖編》雖出若曾手,據茅鹿門《序》稱,宗憲聘君幕府襄次其事,其體裁多出自丹陽邵芳一蓋鄭、邵合輯而胡綜其成也。
按《籌海圖締》系由鄭若曾所繪,此圖無疑是根據《鄭開陽雜著》卷一的《萬裏海防圖》。

內容簡介

《籌海圖編》內容中含有“輿地全圖”、“沿海山沙圖”、“沿海郡縣圖”、“日本島夷入寇之圖”等。由72幅地圖組成的“沿海山沙圖”,實際上是繪有島、山、海、河流沙灘海岸線城鎮、烽堠等地物符號的沿海地形圖。其中廣東11幅,福建9幅,浙江21幅,南直隸8幅,山東18幅,遼東5幅。幅幅相連,猶如畫卷,一字展開。海中的島嶼礁石,岸上的山情水勢,沿岸的港口海灣,沿海的衛、所、墩、台躍然紙上,甚為詳備。
記明代抵禦倭寇事。以嘉靖時事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況。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圖、日本事略,繼以分省御倭事宜並列年表、寇蹤圖譜,再次記述重大戰役與遇難者事跡,而終以經略。對於用兵、城守、剿撫、互市等,均有詳細記載。附有沿海布防形勢及戰船、武器等詳圖。

圖書目錄

點校說明
籌海圖編序
籌海圖編凡例
卷之一
輿地全圖
廣東沿海山沙圖
福建沿海山沙圖
浙江沿海山沙圖
直隸沿海山沙圖
山東沿海山沙圖
遼陽沿海山沙圖
卷之二上
王官使倭事略
魏三條
南齊一條
梁一條
隋一條
唐一條
元十二條
明九條
使倭針經圖說
倭國朝貢事略
漢三條
魏三條
晉二條
……
卷之二下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上
卷之八下
卷之九
卷十上
卷十下
卷十一上 經略一
卷十一下 經略二
卷十二上 經略三
卷十二下 經略四
卷十三上 經略五
卷十四下 經略六
附錄

歷史意義

在眾多的海防地圖中,當屬《籌海圖編》最權威,因為它是浙江總督胡宗憲牽頭完成的抗倭資料,當屬政府行為。該地圖還反映了在這個海域裡,大大小小島嶼的命名都以中國的命名方式進行,凸顯了中華命名形、音、意三結合的重要特徵。同時,所有的島嶼名稱都經過了明朝政府的反覆核定,正式確立了最常用的島嶼名稱。該圖是明朝政府經營管轄沿海島嶼的最原始的地圖記錄,其中明確地記入了雞籠山、花瓶山、彭加山、釣魚嶼、橄欖山、黃毛山、赤嶼等島嶼,乃是中華海山一道天然的島嶼石鏈。它們是明朝政府水軍防倭禦寇必到的海域,也是浙江、福建沿海及台灣民眾前往釣魚島海域捕魚的漁場。將釣魚島等島嶼名稱明確納入中國福建省界,是中國明朝政府管轄經營中國東海沿海廣大海域的重要成就,為清朝政府經營海疆奠定了主權領土與主權海域的輿圖文獻基礎。
此書卷一《沿海山沙圖》《福七》、《福八》兩幅圖(見右圖21)內,上排自有至左第五島“雞籠山”起,依次有彭加山、釣魚嶼、花瓶山、黃毛山、橄欖山、赤嶼等島嶼。清楚表明:作為明朝抗倭最高軍事長官的胡宗憲,已經把釣魚島等島嶼列入中國海防區域。
在72幅“沿海山沙圖”中所標示的島嶼,沒有一個島嶼是其他國家的,全部是中國的島嶼。事實上,由陸及海,陸下海上,從南到北,連綿不絕,地圖勾畫出從廣東鴨綠江口的沿海畫面,如果不通過連貫接續頁面的表示方法,那么就難以將圖面放大,更不可能繪出細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每幅圖的右上角都標註著序號,尤其是在開始描繪每個省份的首幅地圖的右上角則明確寫有“某省界一”,例如,首幅福建地圖的右上角寫著“福建界一”,此後依次為“福建二”、“福建三”直至“福建九”,其他各省也如此。根據這樣的體例邏輯和中國語言的省略習慣,它十分清楚地告訴讀者,各省連續頁面的整體就是這個省的省界範圍。
《沿海山沙圖》《福七》、《福八》《沿海山沙圖》《福七》、《福八》
又如,以遼東為例,該省第一幅圖的右上角是“遼東界一”,遼東雖鄰接朝鮮,但遼東的最後一幅圖“遼東五”並沒有將鄰接的朝鮮地圖描繪出來,只是用漢字表示“自此入朝鮮界”。《籌海圖編》的“沿海山沙圖”收錄了遭受倭寇襲擾的整箇中國沿海地圖,以西南到東北為序,但中國領土以外的地區都沒有編入,所以,日本人奧原敏雄所謂“只有釣魚島不是中國領土”的言論是沒有根據的。

四庫提要記載

《籌海圖編》·十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胡宗憲撰。宗憲字汝貞,號梅林,績溪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督師剿倭寇,以言官論劾,下獄瘐死。萬曆初,追復原官,謚襄懋。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首載《輿地全圖》、《沿海沙山圖》,次載《王官使倭略》、《倭國入貢事略》、《倭國事略》、次載廣東、福建、浙江、直隸、登萊五省《沿海郡縣圖》、《倭變圖》、《兵防官考》及事宜,次載《倭患總編》、《年表》,次載《寇跡分合圖譜》,次載《大捷考》,次載《遇難殉節考》,次載《經略考》。《明史》稱趙文華督察浙江軍務,宗憲深附之。總督張經破倭於王江涇,文華盡掩經功歸宗憲,經遂得罪。又陷撫臣李天寵。文華還朝,力薦宗憲,遂擢顯秩。宗憲又因文華結納嚴嵩,以為內援。其喜功名而尚權詐,誠有如《傳贊》所云“奢黷蒙垢”者。書中載胡松撰《王江涇捷事略》,專述宗憲之功,不及張經,與本傳符合。是其攘功之實證。然其他若載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平望之捷,陸涇壩之捷,十一月後屯之捷,清風嶺之捷,三十五年仙居之捷,七月乍浦之捷,十一月龕山之捷,及金塘、淮揚、寧台溫之捷。又紀剿徐海及擒王直始末,大端與《明史》紀傳均相符合。則宗憲之保障東南,尚不為無功。《經略考》三卷內凡會哨、鄰援、招撫、城守、團結、保甲、宣諭、間諜、貢道、互市及一切海船、兵仗、戎器、火器無不周密。又若唐順之、張時徹、俞大猷、茅坤、戚繼光諸條議,是書亦靡不具載。於明代海防,亦云詳備。蓋其人雖不醇,其才則固一世之雄也。

評價

記述史事,一切歸功於胡宗憲,不免過當,但仍不失為有價值的史料。

創作背景

明代後期,倭寇的威脅,北部邊警的頻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有識之士研究軍事,提出經武練兵及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鮮觀點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製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校新書》、《練兵實記》、《陣記》;精於火藥與火器研究的《兵錄》;軍事學內容詳備,並收有《鄭和航海圖》和神火飛鴉等罕見資料的軍事百科全書性著作《武備志》;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摯要》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