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技術

裝甲兵技術

裝甲兵技術是直接套用於裝甲兵領域的技術。包括裝甲兵的武器裝備及其研製技術,使用和維修技術,裝甲兵偵察和指揮技術,訓練技術,以及武器裝備的系統分析等。有時也專指裝甲兵武器裝備的操作技能,如駕駛技術、射擊技術、通信技術等。裝甲兵技術是軍事技術的組成部分,是裝甲兵建設和作戰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概述,武器裝備及其研製技術,使用和維修技術,偵察指揮技術,訓練技術,系統分析,中國裝甲兵技術,初期,國內裝甲車輛製造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國內裝甲技術趨於完善,裝甲兵技術對戰略戰術的影響,機械化戰爭和契約作戰思想的產生,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坦克與反坦克對抗局面,

概述

裝甲兵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等裝甲戰鬥車輛以及各種保障車輛。其中,坦克是裝甲兵的基本裝備,它的發展水平是裝甲兵技術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
武器裝備研製技術包括武器裝備的論證、設計、製造、試驗全過程中套用的技術。使用和維修技術主要包括武器裝備的動用、運輸、保管、維修、搶救等方面套用的技術。偵察和指揮技術包括獲取、處理、傳遞戰場信息和實施指揮等技術。訓練技術主要包括模擬訓練器材的研製和使用,以及採用現代化手段來完成訓練任務等技術。武器裝備的系統分析主要是用系統工程的分析方法,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發展、運用和管理進行系統分析和科學決策。裝甲兵技術具有與其他軍種、兵種技術和民用工程技術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特點。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相應的技術理論,主要有坦克行駛理論、坦克火控原理、穿甲力學等。

武器裝備及其研製技術

60年代研製並大量裝備部隊的主戰坦克,主要有美國M60、英國“酋長”、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法國AMX—30和蘇聯T—62等。這些主戰坦克,武器系統分別採用了105毫米和120毫米線膛炮、115毫米滑膛炮,旋轉穩定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等新彈藥,以及坦克炮雙向穩定器、機電模擬式計算機、光學測距儀、紅外夜間瞄準鏡等組成的火控系統。
推進系統多採用大功率多種燃料增壓發動機、動液式或機械式雙功率流傳動裝置、高強度扭桿懸掛技術,有的開始採用液氣懸掛技術。防護系統的車體和炮塔,仍用均質鋼製造,但車體前部裝甲傾角加大,有的車體採用整體鑄造,裝甲厚度分配趨於合理,鑄造炮塔的流線型更好,主要部位的抗彈能力增強,加之廣泛採用煙幕、滅火、三防等防護措施,提高了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坦克總體布置,開始出現了無炮塔結構的形式。70~90年代初出現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如蘇聯Т—72、T—80,美國M1A1,英國“挑戰者”,聯邦德國“豹”Ⅱ,日本90式和法國AMX“勒克萊爾”等,火炮口徑增大到120或125毫米,採用高膛壓和身管自緊技術,並採用高能量發射藥、大長徑比、鎢或貧鈾合金彈芯的脫殼穿甲彈,對均質鋼裝甲的垂直穿甲厚度可達500毫米。坦克火控系統多採用數字式火控計算機、雷射測距儀、熱像儀、瞄準線穩定的瞄準鏡等技術,提高了坦克行進間射擊的首發命中率,縮短了射擊反應時間,增強了坦克的夜戰能力。
現代反坦克武器的種類、質量、數量迅速增長,也促使了主戰坦克的防護系統技術發生變革。各種類型複合裝甲逐步取代主要部位的單一均質裝甲,有的坦克採用了貧鈾合金裝甲或掛裝反應裝甲,顯著地提高了抵禦各種空心裝藥戰鬥部的能力。其他特種防護技術,如滅火抑爆、防紅外偵察塗料等,套用更加廣泛,使主戰坦克仍具有較高的戰場生存能力。隨著坦克火力和防護能力的增強,坦克戰鬥全重進一步增大,多數達55噸以上。為了提高坦克越野行駛的快速性和靈活性,坦克單位功率提高到20千瓦/噸,發動機功率最大達1103千瓦,採用中冷高增壓、超高增壓柴油機技術和燃氣輪機技術,並與帶靜液轉向的動液傳動裝置、高比位能的機械式或液氣式懸掛裝置相匹配,使主戰坦克的平均越野速度達50千米/時以上。

使用和維修技術

60年代以來,表面塗層技術的發展,使現役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的機械零件修復質量有很大提高,延長了零、部件的使用壽命;不解體檢測和自動監控技術的發展,改變了裝甲兵原有的武器裝備維修制度和方式,提高了使用的有效性,節省了費用;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原則的發展和故障分析技術的提高,為裝備的預防維修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已列為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的主要戰術技術性能。許多國家在研製論證階段對其提出了量化的指標要求,並在設計和生產中具體落實,使裝甲車輛獲得良好的可用性。同樣,在論證階段就進行綜合後勤技術保障分析,研製階段同時完成保障軟體、硬體的研製,保證裝甲車輛裝備部隊後儘快形成戰鬥力。各國的維護、修理、搶救、牽引車輛繼續得到發展,保養、修理工藝及診斷、機內測試設備有很大改善,出現了維修模擬器材,使野戰維修時間縮短,維修質量提高。

偵察指揮技術

電子計算機和光電技術的迅速發展,使裝甲兵的偵察指揮技術發生質的變化。60年代以來,各種輪式、履帶式裝甲偵察車輛和裝甲指揮車輛套用日益廣泛,綜合化、自動化程度逐步提高。裝甲偵察車按不同用途區分為戰鬥偵察車、炮兵偵察車、工程偵察車、化學輻射偵察車等,分別裝有先進的武器系統和技術偵察器材。戰鬥偵察車主要裝有中小口徑的高平兩用機關炮,甚至中口徑以上的火炮,並帶有多種觀測偵察器材。其他偵察車輛分別裝有雷射測距儀、小型偵察雷達、各種晝夜觀測儀器、探測器、報警器和情報處理傳輸設備等,提高了裝甲兵部隊直接獲取戰場信息的能力。各種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如司令部指揮車 、後勤技術保障指揮車、炮兵指揮車、高炮指揮車、大功率通信車等,採用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技術設備,通過野戰綜合通信網,與各個領域的技術終端相聯接,實施裝甲兵部隊的指揮和控制。通信系統採用了跳頻電台、程控交換機、傳真機、車載戰術衛星終端和戰術定位報告系統等新技術裝備,車載電台採用寬頻段、數字加密、跳頻擴頻及小型化等技術,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訓練技術

裝甲兵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作戰訓練方法不斷更新,使裝甲兵訓練任務加重,訓練經費增加。60年代以來,各國在訓練中已開始廣泛使用各種光、機、電綜合模擬訓練器材。使用的模擬器材和練習器,如裝甲兵戰術訓練模擬器,坦克、步兵戰車和自行火炮的射擊模擬器和毀傷效果模擬器,射擊和駕駛綜合練習器,模擬現代戰鬥中實戰環境的器材等,可以做到訓練效果更加形象、逼真,近似實戰;能夠提高訓練強度,加快訓練進度;減少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零件磨損和器材損耗,節省訓練經費。除模擬訓練外,還使用電子計算機、錄音、錄像和電視等手段來進行形象化的訓練和教學,使用各種檢查器材,如雷射檢查器、光電檢查儀、自動化控制檢查儀等,可檢查乘員的操作正誤和武器的射擊效果,有利於提高訓練質量。

系統分析

軍事理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裝甲兵部隊向高度合成的方向發展。裝甲兵的裝甲車輛品種增多、數量和結構複雜程度增加,使各類車輛之間的關聯程度增大,各國愈來愈強調其合理搭配,提高其整體作戰效能,降低裝備的採購、維修和訓練費用。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注意運用軍事系統工程,以及價值工程、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維修工程等技術理論,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發展、運用和管理,進行系統分析和科學決策。有的通過腳踏車對抗計算機模擬,坦克分隊、裝甲步兵分隊或部隊規模的攻防戰鬥計算機模擬分析等手段,從效能費用比的最佳化目標上,研究解決裝甲兵武器裝備發展和裝甲兵技術領域的其他問題。

中國裝甲兵技術

初期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沒有裝甲車輛製造工業,裝甲兵技術主要表現在裝備的維修、使用、管理和乘員操作技能訓練等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相繼裝備了繳獲的日、美制坦克和裝甲車,以及從蘇聯購買的Т—34中型坦克、SU—76自行火炮和IS—2重型坦克等,積累了技術保障經驗,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

國內裝甲車輛製造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1956年中國開始興建坦克製造廠,1959年生產出第1批59式中型坦克。至此,中國裝甲兵技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繼59式中型坦克裝備部隊後,60年代初研製、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的有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和63式履帶式裝甲輸送車;70~80年代研製和生產了69式、79式和88式坦克,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89式、90式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和90式、92式輪式裝甲車;在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其他基型底盤上,發展了配套所需的各種裝甲戰鬥車輛和保障車輛,包括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自行高射炮、自行榴彈炮、自行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飛彈發射車、坦克架橋車、裝甲搶救車、修理工程車、裝甲救護車等。
80年代以來,主戰坦克研製技術趨於成熟,設計製造了大口徑、高膛壓的坦克炮,高精度綜合火控系統,大功率增壓柴油機,多種複合裝甲和其他特種防護裝置,新型坦克電台和先進的光電設備。

國內裝甲技術趨於完善

隨著裝甲兵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論證、試驗、訓練、使用和維修技術也日趨完善。80年代,論證工作已採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和系統分析方法,進行各個層次的效能—費用評估;裝甲車輛試驗由單機隨車測試發展為整車分隔測量、數據實時處理、遙測和分隔有線測量,使各種野外試驗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測試精度成倍提高;專業技術訓練除廣泛採用聲像技術外,已研製有坦克射擊模擬器、坦克駕駛模擬器、坦克通信模擬系統等,用於院校或基地的學員、乘員培訓;使用、維修技術正出現新的變革,如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現代維修原則、不解體檢測的維修技術和視情修理的維修制度等已使裝甲兵的維修改革初見成效。

裝甲兵技術對戰略戰術的影響

機械化戰爭和契約作戰思想的產生

裝甲兵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是20世紀以來促進戰略戰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裝甲兵技術的誕生,為打破陣地戰的僵局提供了物質基礎。但由於當時坦克技術不完善和數量不足等原因,在作戰使用中只能獲得短暫的優勢。
1917年康布雷戰役中大量使用坦克,開始顯示了坦克密集突擊的意義和威力,以及諸兵種協同作戰的作用,導致了機械化戰爭思想和以坦克為主的契約作戰思想的產生。但由於這一時期的坦克機件不可靠,速度慢,行程短,裝甲防護力弱,火力不足等原因,裝甲兵部隊作戰行動局限於從屬於步兵的軍事思想,仍在多數國家中占據主導地位。

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展

無線電技術在坦克上的運用,使指揮員和司令部門能夠對坦克部隊進行有效的控制和指揮。廣泛運用裝甲兵和航空兵,為實施大縱深、高速度的進攻戰役創造了條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以集中使用裝甲兵並與航空兵密切配合的作戰新方法,實現了其閃擊戰的作戰思想,取得了多次戰役戰鬥的勝利。以中型坦克為主導的時期,裝甲兵技術對戰略戰術的影響更為顯著。
新式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迅速發展,數量驟增,對其他軍種、兵種作戰行動產生巨大影響。首先是陸軍的機動能力和突擊能力顯著提高,使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成為可能,並提出了大縱深戰役理論;坦克兵(裝甲兵)成為地面作戰中的主要突擊力量。軍隊戰鬥隊形的構成發生了根本變化,坦克與坦克交戰成為普遍的作戰樣式。

坦克與反坦克對抗局面

反坦克兵器的研製也得到高度重視。對坦克防禦成為提高防禦穩定性的首要問題。主戰坦克時期裝甲兵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陸軍的機械化和裝甲化。裝甲兵在高度激烈緊張的戰場上,能迅速變換各種作戰樣式,遂行多種作戰任務,能從行進間實施遠距離高速進攻。坦克與反坦克兵器相對抗,成為當代地面作戰的主要特徵。裝甲兵乃至陸軍戰術的發展與裝甲兵技術發展的關係更加密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