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文體事業,醫療事業,文化,戲劇曲藝,舞蹈,語言,交通,旅遊,景點,文物,特產,名人,
建制沿革
漢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
廣信縣(今蒼梧縣及梧州市全境),縣治廣信城(今梧州市)。
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
猛陵縣(今人和村、嶺腳鎮等地),縣治猛陵(今嶺腳鎮孟陵村)。廣信、猛陵兩縣隸
蒼梧郡。郡太守駐廣信縣(今梧州市),刺史部治所由贏[阝婁]移駐廣信縣。
東吳天紀四年(280年),由廣信縣分置新寧縣(今大坡鎮、廣平鎮地),縣治
大城村(今大坡鎮城村)。隸蒼梧郡。
晉
太康元年(280年),由廣信縣分置
農城縣(今龍圩鎮、新地鎮、林水鄉地),縣治農城(今龍圩鎮),同年新寧縣改名
寧新縣。
南北朝,今縣境內有廣信、猛陵、遂城、寧新4縣,同隸蒼梧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廣信縣更名蒼梧縣。同年撤寧新縣併入蒼梧縣。
隋
大業三年(607年),撤猛陵縣併入
始安郡豪靜縣。今縣境有蒼梧縣、戎城縣,同隸蒼梧郡。蒼梧縣為蒼梧郡治所。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猛陵縣,更名為孟陵縣。孟陵縣、戎城縣隸
藤州。
唐
天寶元年(742年),戎城、孟陵兩縣改隸蒼梧郡。
唐
光化四年(901年),戎城、孟陵兩縣改隸
桂州。蒼梧縣隸梧州,為州治所。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馬殷據定梧州,蒼梧縣屬楚。
南漢乾和八年(950年),劉隱子
劉晟發兵攻楚,取梧州,蒼梧縣屬南漢。戎城、孟陵兩縣仍隸桂州,蒼梧縣仍隸梧州。建制不變。
宋開寶四年(971年),撤孟陵、戎城兩縣併入蒼梧縣。
宋
熙寧四年(1071年),撤戎城縣併入蒼梧縣,同時戎城改名稱戎圩鎮。蒼梧縣隸梧州,為州治所。
自宋代以後至民國,今蒼梧屬地均無縣以上行政建制。
元設行中書省,廢州郡,省下設路。蒼梧縣隸
梧州路,為梧州路治所。
清
鹹豐五年(1855年),
陳開、
李文茂率起義軍攻占梧州,改蒼梧縣為秀平縣。義軍敗退梧州後復為清制。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復縣設道,蒼梧縣隸蒼梧道(民國3年改屬鬱江道)。
民國十年(1921年),粵軍
陳炯明入梧,城內設梧州市政廳,城外各鄉鎮仍屬蒼梧縣轄。
民國十一年(1922年),撤梧州市政廳,設市政工程處。
民國十三年(1924年),撤市政工程處,設梧州商埠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廣西廢道設行政督察區,蒼梧縣隸梧州區。梧州商埠局改為市政委員會。同年撤市政委員會成立梧州市政府,以原蒼梧縣城區三角嘴及河對面火山至高旺一帶為行政區劃。
民國十九年(1930年),全省設12個民團區,蒼梧縣隸蒼梧
民團區。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蒼梧、
鬱林兩個民團區合併置梧州民團區,蒼梧縣隸梧州民團區,同年7月撤銷梧州市,其轄區域劃歸蒼梧縣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以原8個民團區轄域劃為8個行政監督區,蒼梧縣隸梧州行政監督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行政監督區改稱行政督察區,蒼梧縣隸梧州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隸第三區,區治蒼梧縣。
1949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蒼梧。
1950年1月10日,蒼梧縣人民政府成立,與梧州市分治,隸梧州專區。
1951年7月,梧州、
玉林兩個專區合併稱容縣專區,蒼梧縣隸
容縣專區。
1958年7月,復歸梧州專區。
1971年,隸梧州地區。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梧州地區的蒼梧縣劃歸梧州市管轄。
1984年1月,改屬梧州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代,蒼梧縣劃為:華岳、善教、宣德、寶倫、阜民等5
廂,淳政、通泰、迎恩、水西、育真等5
坊;11鄉:東安、吉陽、多賢、長行、潯陽、冠蓋、恩德、平政、平樂、安平、須羅。並置東安、安平、長行、羅粒4個
巡檢司,鄉以下設圖。
清代沿用明制,全縣劃11坊1所11鄉。城內華岳坊、宣德坊、善政坊(善教)、保倫坊(寶倫)、阜民坊、淳政坊、通泰坊、迎恩坊、水西坊、育仁坊(育真)、富民坊等11坊;1所即梧州所,下轄5甲;在城外農村11鄉,江南5鄉(平樂、吉陽、長行、冠蓋、須羅),下轄9圖、16堡、1洲、1市、6甲、330村;江北6鄉(多賢、潯陽、恩德、平政、安平、東安),下轄11圖、15堡、1洲、24甲、710村。
清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羅粒巡檢司,保留東安、安平、長行三巡檢司。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仍置11鄉,鄉以下設保、閘、甲。潯陽鄉轄4個堡,東安鄉轄5堡7
閘,吉陽鄉轄5堡1甲,冠蓋鄉轄5甲,長行鄉轄6
堡,平樂鄉轄1圩、1洲、3堡,須羅鄉轄3堡,多賢鄉轄6堡,平政鄉轄1洲6甲,思德鄉轄5甲,安平鄉轄6
甲。
清末,蒼梧縣仍設11鄉,編為25圖、1所、255甲(城內1所4圖45甲,城外分11個鄉,21圖210甲)。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縣分7區、69鄉(鎮)、721村(街)、7526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銷區建制,全縣分為37個鄉6個鎮、691個村(街)、6236甲。
1949年11月25日蒼梧解放,全縣設戎城、廣平、夏郢、賢德、東安5個大區,隸中國人民解放軍梧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分別管轄原37個鄉鎮。1950年1月10日縣市分治,蒼梧縣人民政府同時成立,各區改縣隸。
1950年10月,全縣調整為10個區69個鄉1個鎮。
1952年5月,區划進行調整,原9區的六堡上、六堡下、龍沖、鳳儀4鄉劃為一個區,稱第10區(駐合口街);原9區的木雙、梨埠、黎壁、料口及原第10區的石橋、廉溪共6個鄉劃為一個區稱11區(駐料口);原10區的務平、培中、沙頭、大寨、塘灣、新建6個鄉劃為一個區,稱第12區(駐沙頭);原7區的京南、古欖、森關、獅寨、合水和長發鄉部分的村劃為一個區,稱第9區(駐長發);原長發鄉的外旺、大社、塘樓、中慶、上旺、大庠、下旺等村及古道、思豐、仁慶、倒水等鄉劃為一個區,稱第7區(駐倒水)。區劃調整後,即進行劃分小鄉,全縣在12個區內劃分為230個小鄉。同年11月,奉省人民政府決定,將12區的沙岐、龍科、新村、沙頭、大寨、中平、雙尚、上洞、塘灣、橫江、深塘、大平、茶坪、新建、思艾、參田、石川等17個小鄉劃歸
賀縣管轄。
1953年5~6月間,區劃再次調整為12個區152個鄉。
1955年1月,原劃歸賀縣的17個鄉中,有沙頭等15個小鄉重新撥歸本縣管轄,稱13區(駐沙頭)。轄16個鄉(大寨鄉分出中平鄉)。至此,全縣劃為13個區,167個鄉、1個鎮。
1957年12月撤區並鄉,把原168個鄉(鎮)並為34個大鄉、1個鎮。
1958年8月,將龍華鄉的龍新農業社和扶典鄉的扶典農業社劃歸梧州市管轄。同年9月撤銷大鄉,成立大坡、廣平、新地、人和、長發、六堡、梨埠、東安、夏郢9個人民公社,下轄各大隊(即原小鄉)。
1959年10月,調整原大坡、人和兩公社轄下的部分大隊及長洲島各大隊與龍圩鎮合併組建城關公社(該公社轄區相當於原長洲區)。
1960年6月,長發公社分為長發和倒水2個公社,夏郢公社分為夏郢和旺甫2個公社,東安公社分為沙頭和石橋2個公社,全縣公社由10個調整為14個。
1961年6月,成立5個大區和1個區級鎮。區轄公社,公社轄大隊。全縣重新調整為30個公社225個大隊。
1962年10月,撤銷5個大區和30個公社,恢復1955年1月~1957年12月的13個區、1個鎮建制(龍圩鎮為區級鎮)。區以下稱鄉(社)。
1966年1月,改區為公社,下轄大隊。
1971年2月,長洲公社的竹灣、寺沖、長地、正陽、龍平、龍華、泗洲等7個大隊,夏郢公社的平浪大隊,旺甫公社的河口、思扶、華堂3個大隊以及雙橋大隊的上屋、下屋等生產隊,總共12個大隊211個生產隊撥歸梧州市管轄。同時,撤銷長洲公社,並以原長洲公社四合、林水、古鳳、恩義等4個大隊,從大坡公社劃出的念村、思念、寨中、社學、新利等5個大隊,從新地公社劃出的大恩大隊,共10個大隊組建林水公社。全縣仍為14個公社、鎮。
1984年9月,調整原梨埠、人和、長發等行政區轄境,組建木雙、嶺腳、京南3個新鄉。
1988年12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廣平、大坡、新地、人和、倒水、夏郢、石橋、沙頭8個鄉改為鎮。
1990年,全縣轄9個鄉、9個鎮,247個村公所,3個居委會和1009個村民委員會,4308個村民小組。
1996年4月22日,原林水鎮與龍圩鎮合併稱為龍圩鎮。辦公地點設在原林水鎮人民政府,同時,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3個居民委員會,1個經濟作物大隊。
2000年蒼梧縣轄龍圩鎮、大坡鎮、廣平鎮、新地鎮、人和鎮、嶺腳鎮、旺甫鎮、夏郢鎮、倒水鎮、京南鎮、長發鎮、六堡鎮、獅寨鎮、木雙鎮、梨埠鎮、石橋鎮、沙頭鎮17個鎮247村委2765個村民小組
2005年7月,人和鎮與嶺腳鎮合併為嶺腳鎮,長發鎮與京南鎮合併為京南鎮,全縣轄12個鎮。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蒼梧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梧州北部。東毗
廣東省封開縣,西鄰
藤縣、
昭平縣,南連
萬秀區、
長洲區、
龍圩區,北與
賀州市八步區交界。地處東經110°51′~111°40′,北緯23°26′~24°10′之間之間。總面積2680平方公里。(註:民政部顯示面積為2784平方千米,蒼梧縣政府網站顯示面積為2680平方千米。)
地質
蒼梧縣內地層主要有:寒武系、泥盆系、下白堊統—下第三系、第四系、侵入岩。岩性主要為砂頁岩,泥頁岩,粉砂岩,細砂岩,粉、細砂岩夾頁岩,粉砂岩夾砂岩及碎砂屑岩,粘土岩;岩體由灰岩、矽質岩夾粉砂質頁岩(灰岩變相)、砂質粉砂岩、頁岩夾白雲岩、砂岩、石英砂岩組成。
蒼梧縣位於湘桂褶皺帶內,桂林隆起的南西,或稱廣西山字形構造東南翼的東西褶皺帶內;即處於大瑤山褶斷束與天堂山褶斷束的交匯處。縣境北部及中部與大瑤山褶斷束一脈相連。地質構造特徵主要為高角度的、緊密的、對稱的(局部有傾斜)線狀褶皺。幅度較大,見到水口群下亞群;方向性明顯,伴生有少量的走向逆斷層和正斷層。多隨褶皺構造的消失而消失。此外,岩漿活動欠劇烈,多為花崗岩岩牆。
地形地貌
蒼梧縣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為主,平原較少。一般海拔400—600米,平原河谷地段標高20—80米,高聳地段800—1000米,最高峰亞燕頂海拔1046米,座落在縣西北部的獅寨鄉與賀縣交界處。桂東北中山與喀斯特低山丘陵省的東安河流域剝蝕丘陵谷地小區及灕江下游變質岩低山丘陵小區,境內山丘寬廣,幾乎全為土山,其中石山僅3240畝,分布在石橋附近。山系西北部為大瑤山及大桂山余脈的延伸。
蒼梧縣內侵蝕地形分布很廣,約占總面積60%左右。由寒武系——水口群構成之中切割中、低山地形和寒武系一一水口群、下白堊統、花崗閃長岩等構成的低丘陵地形及殘留山(河流階地地區)等所組成。中切割中、低山呈南北向,分布於西北部地區,由北向低落,海拔一般高700—1000米,比高500—800米;低山丘陵,主要分布於中部和西部,海拔100—500米,少數500—600米,比高50—300米,少數400米。殘留山分布在石橋附近之沖積平原內,呈孤立的單個山丘殘留下來,由碳酸鹽類岩石組成,海拔200米,比高100米左右。
侵蝕構造地形,分布於東部和東南部,北部也有發育。由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岩及寒武系——水口群、泥盆系砂頁岩構成之中切割中、低山地形和下泥盆統構成之淺切割低山、山壟地形所組成。中切割中、低山分布於東部,海拔700—1000米,比高500—800米;淺切割低山、山壟地段分布於西北角雞罩嶺、雞公頂等地,呈北北西,北北東向,山脈與構造線走向吻合,發育於下泥盆統砂岩之上,與低山丘陵線非常明顯,呈山壟狀延伸,山脊明顯狹窄,波狀起伏。海拔500—700米,比高100—500米。
喀斯特——侵蝕構成地形,分布於石橋附近,奇峰屹立,發育溶洞、石芽、豎井、暗河。石頂部一豎井相通,井壁陡直,圓形,直徑約5米。
剝蝕、
侵蝕地形——坡地、丘陵,分布於石橋、沙頭等地。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山脊很不明顯,由微具起伏、高差不大的饅頭狀山頂所組成。山坡圓凸,兩坡對稱,坡度平緩(10°—15°)。海拔50-200米,比高20—60米。剝蝕堆積地形,由山前傾斜平原——洪坡積裙表面和火山地形所組成。分布於中低山之坡下,為頗厚(10餘米)的山前洪坡積層所構成,坡度平緩(約5°左右),向河谷或凹地傾斜。
侵蝕堆積地形——河流階地,由河漫灘一級、二級、三級階地組成。分布頗廣,東安河、撫河兩側,
思良江及山區較大河流、河谷都有分布。多為南北向,呈狹長帶狀形。寬200—4000米不等。海拔20—80米。表面平坦,或微具起伏。
蒼梧縣境內諸山屬“五嶺”山脈,主要有三大支脈分布於西、北、南三面。西面為大瑤山余脈由賀縣蜿蜒至獅寨鄉境內,主峰亞燕頂,海拔1046米,為全縣最高山峰,延伸到夏郢鎮境內的天洪頂,海拔975米;北面為大桂山余脈延伸至沙頭鎮境內,主峰大木頂,海拔840米;南面為粵、桂兩省區界山——雲開大山,其餘脈延伸至大坡鎮境內銅鑊大山,主峰雞心頂,海拔753.1米,延伸至廣平鎮境內的大金初頂,海拔763米。
氣候
蒼梧縣屬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處於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地域。夏半年盛行暖濕海洋氣團,吹偏南風,冬季盛行乾冷的大陸氣團,吹偏北風。由於地處低緯度地帶,太陽輻射強,夏長冬短,無霜期長,年均331天。年均氣溫21.2℃;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大於或等於0℃總積溫為7738℃,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為6925.3℃。按四季劃分標準,以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為春季、秋季。蒼梧縣的四季起止時間為:春季自1月26日始至4月20日止,共85天。夏季自4月21日始至10月20日止,共183天;秋季自10月21日始至1月10日止,共82天,冬季自1月11日始至1月25日止,共15天。
總的來說,縣境內,夏熱冬暖,雨熱同季,適宜作物生長的季節長,農作物可一年三熟,四季均可耕種,並宜於亞熱帶及部分熱帶的生物生長繁衍。但水、旱、風、低溫、霜凍、冰雹等災害仍時有發生。
水文
桂江:舊稱府江、撫河。從昭平縣木格鄉由西北而東南至思蓬村大平寨流入蒼梧縣境內,流經京南、長發、倒水4鄉鎮。
東安江:位於縣北部,發源於賀縣石排頂,從北向南流經沙頭、石橋、梨埠、木雙4個鄉鎮至廣東封開縣大洲匯入賀江後至江口鎮注入西江。河道總長121公里,縣內幹流長91.15公里;總流域面積2165.85平方公里,縣內流域面積1348.9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39米,可利用落差108.5米;年徑流量18.1億立方米。最大流量329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61.8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3.15立方米每秒。流域內水利、水力資源豐富,為本縣水資源和水力資源重點開發地區。構成東安河的主要支流有石川河、深塘河、大平河、六堡河4條。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蒼梧縣內獸類有:野豬、穿山甲、狸、水獺、黃瓊、
箭豬、黃鼠狼、
芒鼠、田鼠、蝙蝠等。
蒼梧縣內魚類有:
鰱、
鱅、
鯇、鯉、鯪、鯖、鯽、扁魚、刺巴、倒刺巴、
鯝、鯰、
鱤、
鱖鱔、
烏鱧、桂花鯪、赤眼鱒、鬍子鯰、馬口魚、
黃顙魚、塘角魚、泥鰍、鰣魚(三來魚)、嘉魚等。
蒼梧縣內蟲類主要有:蚯蚓、螞蟥、蜈蚣、蜻蜓、蝴蝶、蜂、螳螂、蟋蟀、螻蛄、蟻、蜣螂(俗稱牛屎蟲、推車蟲)、地龜蟲、金龜子、
浮塵子等。
蒼梧縣內兩棲類有:大鯢(娃娃魚)、蠑螈(肥螈)、蟾蜍(癩蛤蟆)、青蛙、石蛤等。
蒼梧縣內爬行類有:龜、鱉、蟹、山瑞(山龜)、蛤蚧、壁虎(鹽蛇)、
馬鬃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青竹蛇、三索線蛇、五寸錦蛇、南蛇、黃梢蛇、烏梢蛇、茅蛇等等。
植物資源
食用類有:
狗尾粟、枸杞、
刺芹(香信)、木耳、黃京菌、麻子菌、雞嘴菌、楊梅、山梨、山楂、
桃金孃(稔子)、喉甘子、欖、萬壽果等。
用材類木類有:松、杉、樟、格木、黎、楠、椎、木蓮、觀光木、紫荊木、牛尾木、荷木、鴨腳木、白花木、槁木、山棗木、桐木、
烏桕等;竹類有:毛竹、篙竹、丹竹、楠竹、黃桃竹、黃竹、大頭竹、馬蹄竹、筋竹、勒竹、籬竹、苦竹、紫竹、甜竹等。
觀賞類木本類有:楊柳、
桄榔、
刺桐、柏、水杉、木棉、槐、梧桐、萬年青、相思樹、
蒲葵、冬青等;花類有:梅花、杜鵑、菊花、雞冠花、仙人掌、玉蘭花等。
藥用類木本類有:首烏、牛七、
杜仲、骨靈仙、雞血藤、寄生、兩面針、
巴戟、天冬、
黃精、桔梗、紫胡、淡竹葉、百合、金銀花、
海風藤等。
礦產資源
蒼梧主要礦產有8種,分別是:黃金礦,分布在旺甫、梨埠、石橋、獅寨、京南、嶺腳等鄉鎮;黑
鎢礦,分布在獅寨、京南等鄉鎮;
黃銅礦,分布在沙頭鎮黃茅山;
鉛鋅礦,分布在六堡鎮梧洞村;
重晶石,分布在京南思蓬村;
磷礦石,分布在石橋鎮。
石灰岩,分布在石橋鎮長腰嶺;
花崗岩,分布在沙頭鎮。
人口民族
人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蒼梧縣始有人口統計數。近代人口逐漸增長,民國3年(1914)有348176人,民國21年增至468616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青壯年支前抗戰;縣城梧州淪陷前遭日本飛機轟炸,大批居民流散外鄉外地,人口減少,至1949年解放時,全縣人口為84116戶、342132人。解放後,1950年有84263戶、350624人。1990年全縣有114643戶、57707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35.04人。1950年至1990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2.5‰。人口中歷來男性多於女性。1990年人口普查性比例(以女性為100)為112.47。全縣居住的人口主要是漢族。人口分布,以潯江為界,天然分成南北兩片,南部片人口密度比北部片高,南部片平均954人每平方公里,北部片平均115人每平方公里;而丘陵地區又比山區地區人口密度高,丘陵地區100人每平方公里以上,而山區地區不足100人每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縣總人口65.8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9.23萬人。有壯、瑤等少數民族0.43萬人。2012年末,全縣人口60.7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4.05萬人。有壯、瑤等少數民族0.58萬人。2013年3月,蒼梧縣總人口38.62萬人。
民族
據李乾芬《廣西形成多民族聚居的狀況探源》一書說:“古代在廣西最早出現的部落有‘倉吾’、‘西甌’、‘駱越’。”倉吾”是部落的名稱。在中原出土的青銅器亦有“倉吾”的印記,“倉吾”部落在周代(公元前771年)以前早已存在。江應探《百粵族屬研究》中說:“蒼梧族是百越(粵)的一支,在唐宋時叫‘鳥滸人’,明清又叫‘僮牯人”。據《梧州府志》載:“瑤人聚居於該府所屬五縣,亦一百六十餘處之多”。瑤人也是古代蒼梧的一個主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瑤、壯、漢民族大團結大融合。蒼梧縣的古代民族構成主要是漢族、瑤族和壯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蒼梧縣有
漢族、
瑤族、
壯族、
滿族、
苗族、
侗族、
仫佬族、
回族、
藏族、
白族、
京族、
布依族、
毛南族、
朝鮮族、
黎族、
傈僳族等16個民族。其中漢族572123人,占總人口99.4%;瑤族1713人,占總人口0.3%;壯族1611人,占總人口0.28%;其他少數民族105人,占0.02%。在少數民族中,瑤族、壯族是土著人(也有少數瑤族、壯族人是解放後從外地遷來的),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在解放後從外地調來縣工作的幹部職工及其家屬。
經濟
綜述
2014年,蒼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65億元。財政收入4.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0.1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40元,比2013年增長6.50%;農民人均純收入6050元,比2013年增長10%。
2015年,蒼梧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8億元,比2014年增長5.1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9.53億元,比2014年增長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88億元,比2014年增長33.13%;財政收入完成5.33億元,比2014年增長13.2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18148元,比2014年增長6.5%;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6534元,比2014年增長8%。
第一產業
2014年,蒼梧縣糧食播種面積37.2萬畝,糧食總產量12.5萬噸,六堡茶種植面積6.23萬畝,砂糖桔面積6.13萬畝,總產量10.65萬噸。蒼梧縣蔬菜種植面積達4.75萬畝,網箱面積達8.81萬平方米,規模養豬場34家,規模養雞場14家。2014年蒼梧縣水產品產量9439噸,生豬出欄22.27萬頭,家禽出欄389.18萬羽,肉兔產量93噸。
2015年,蒼梧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4.21億元,比2014年增長4.9%。糧食總產13.27萬噸。蒼梧縣新增六堡茶種植面積5000畝,投產面積達到4.5萬畝。2015年蒼梧縣水果新增種植面積1.5萬畝,種植面積達到10.71萬畝,其中投產面積7.75萬畝,水果產量達到13萬噸。2015年蒼梧縣肉類產量2.5萬噸,水產品產量1.05萬噸。
第二產業
2014年,蒼梧縣新發展微型企業70家,扶持微型企業50家。其中,登記註冊六堡茶企業12家,六堡茶種植經營微型企業30家,六堡茶專業合作社62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14億元。
2015年,蒼梧縣新增2家規模以上企業。蒼梧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0.95億元,比2014年增長3.6%。
第三產業
2015年,蒼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億元,比2014年增速9.73%。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4年,蒼梧縣投入1.37億元,蒼梧縣134個建制村通硬化道路率達到了100%;投資920萬元,開展以貧困村為主的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621萬元,實施37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農村5.9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資1628.46萬元,實施14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投資1262.8萬元,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
2015年,蒼梧縣減貧9305人。整合資金1.08億元,開展“生態鄉村”建設。2015年共完成333個村屯的綠化任務,綠化面積共591.3畝,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35個,完成了74個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飲水水源地保護範圍劃定方案,建成了農村飲水安全水質檢測中心,完成溝渠清淤聯通工程330公里。完成通村屯道路項目64個,全長73.61公里;完成植樹造林面積4.1萬畝,鞏固全縣森林覆蓋率和提升森林質量。
2015年,蒼梧縣完成了嶺腳鎮人和片區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完成了石橋鎮
培中村傳統古村落規劃編制工作。推進獅寨、京南長發新區建設;旺甫、嶺腳、木雙等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鎮區規模進一步擴大;六堡特色名鎮建設順利通過自治區驗收。完成了六堡鎮污水處理項目的污水廠區土建建設和設備安裝並調試,完成了沙頭鎮污水處理廠項目的廠區土建、設備及配套管網工程建設,並已投入試運行。
社會保障
2014年,蒼梧縣城鄉新增就業人數10983人。蒼梧縣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324人,
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069人,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381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9088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9063人,新農保參保人數20.26萬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4258人,全縣
新農合參與人數35.13萬人,參合率達到100%。
2015年,蒼梧縣民生支出11.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0.57%,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4.28%。城鄉新增就業人數9611人,累計職業培訓4911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9988人,城鄉居民參合348757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116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4500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9313人。
2015年,全縣維修改造學校68所,實施“全面改薄”項目新建校舍28幢。全年實施公租房建設項目20個,
棚戶區(危舊房)改造項目3350戶,危房改造項目2800戶。
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蒼梧縣等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文體事業
2015年成功舉辦了蒼梧縣第十屆運動會,7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完成,文化館首次進入全國三級館等級。截至2016年,蒼梧縣主要有三個較大型的體育場所,分別是蒼梧縣世紀廣場體育館、蒼梧縣世紀廣場籃球場、龍圩鎮城東市場籃球場。有兩個體育社團:蒼梧縣冬泳協會、蒼梧縣沙頭鎮籃球協會。
醫療事業
截至2014年,蒼梧縣內主要醫院有14個,分別是:蒼梧縣人民醫院、蒼梧縣疾控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蒼梧縣鼻咽癌防治所、蒼梧縣石橋中心衛生院、蒼梧縣梨埠鎮衛生院、蒼梧縣沙頭鎮衛生院、蒼梧縣六堡鎮衛生院、蒼梧縣木雙鎮衛生院、蒼梧縣嶺腳中心衛生院、蒼梧縣人和衛生院、蒼梧縣長發中心衛生院、蒼梧縣獅寨鎮衛生院、蒼梧縣旺甫衛生院、蒼梧縣京南鎮衛生院。
文化
戲劇曲藝
清末民初由廣東傳入。民國時期,很多廣東粵劇戲班到蒼梧演出,縣城梧州的戲院上演的多為
粵劇,戎圩及部分農村也辦有粵劇班。解放初期,粵劇在蒼梧發展很快,龍圩、長洲、林水、新地、廣平、人和、旺甫、梨埠、沙頭等地組織了10多個粵劇演唱團體。演出有《柳毅傳書》、《刁蠻公主》等傳統劇目,也有宣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新編劇目。1954年縣文化館組織成立文化粵劇團,到各鄉村演出。1979年,縣文藝隊改為粵劇團,併到廣東等地演出。80年代初期,粵劇演出再次進入繁盛時期,大部分鄉鎮成立有業餘粵劇團(隊)。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流行音樂及電影電視的衝擊,粵劇和其他民間戲劇一樣,逐漸走入低谷。1990年,龍圩、新地、沙頭、人和、梨埠等地辦有業餘粵劇團(隊)。縣舉辦的歷次文藝匯演,大多數有粵劇曲目參演,其中沙頭隊的《葛麻》,夏郢隊的《會親》、《陌路情》,縣粵劇團的《歡天喜地兩親家》等曾獲優秀劇目獎。縣文化館的小粵劇《分配風波》,1981年參加梧州地區文藝匯演,獲二等獎。
民國年間由賀縣傳入,流傳於東安一帶。民國十五年(1926年),石橋街成立“新明星”採茶戲班,有劇員20多人,師傅是信都藝人廖碧成。
採茶戲的表演和曲調與桂北地區的采調大體相同,唱詞、念白都用桂北方言,解放後經改進用本地方言。曲調有“四皮調”、“劉海調”、“神仙調”、“哭調”、“大路調”以及改革小曲近20種,角色有小生、正生、老生、醜生、花旦、丫環、老旦、丑旦、雜角等,樂器有二胡、秦琴、簫、笛子、提琴、風琴、鼓、鈸、鑼、木魚、銅鈴等。解放前,東安地區有4個採茶戲班,主要在當地演出,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寶蓮燈》等傳統劇目。解放後,經過不斷改革創新,除傳統劇目外,新編了不少現代劇,並多次參加縣、地區舉辦的文藝匯演,其中《拆籬笆》、《兩個封包》、《老紅娘》、《蒼山鳳》等劇目獲優秀節目獎。
俗稱“
蘇鑼鼓”,因從廣東潮汕等地傳人,也稱“外江鑼鼓”。
八音以鑼、鼓、鈸、鈴、大笛、喉管、二胡、秦琴8種樂器演奏。比較突出的技藝是“打鈸花”,表演者將一隻3~4公斤重的大鈸放在手心上或頭頂上旋轉,另一隻手用鼓棍打鈸邊,使鈸飛速旋轉。更巧妙者用口咬著木棍的一端,另一端墊著鈸的頂部,用鼓棍打鈸邊,讓其旋轉。八音多在喜慶或喪事時演奏,曲調為廣東音樂小曲、雜調等,並有一定的規定,喜慶事穿紅色開胸無袖上衣,吹奏《大開門》、《錦帆開》、《雁落平沙》、《八仙賀壽、》等曲調,喪事則穿藍色開胸無袖上衣,吹奏《喪笛》、《王祥哭靈》等曲調。民國十二年(1923),戎圩開辦“蘭桂堂”、“新合華”、“新安華”、“新廣華”等八音鋪。解放初期各地還有八音班演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八音被作為“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批判,禁止演出。80年代後,重新活躍起來,全縣大部分鄉鎮組織有八音班。
流傳於旺甫、木雙、六堡、沙頭、石橋、梨埠等地,初為民歌,七言多句,口語直白,偶句押韻。演唱時依字行腔,節拍較為自由。演唱者有時加上“嘟、呀、啊、有”等襯詞,結尾加上一段尾聲,尾聲的曲調叫“二又”這種曲調由東安一帶的山歌演變而成,又稱“東安二又”。歌詞內容以抒情、頌揚事物為主。民國時期,一些藝人以九山調演唱《孫悟空大鬧天宮》、《薛仁貴征東》、《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戲劇故事,九山調逐漸由民歌轉化成民間曲藝。解放後,九山調曾多次參加過縣文藝匯演,較好的節目有《歌唱思良江》、《頌國長歌》、《計畫生育好》等。其中《歌唱思良江》獲縣首屆民間文藝匯演優秀節目獎。
舞蹈
流傳於沙頭一帶。相傳古代該地區的農作物常遭野獸踐害,後一農夫發現群獸中有一黃毛獨角形類如牛的大獸,疑為群獸之王。有一外來狩獵者名鄂牧,武藝超群,土民求其除患。鄂牧探知大獸棲於一岩洞,便往與之搏鬥,後把獸降伏。從此人民安定,五穀豐登。土民為了紀念此事,創立了一種舞蹈,後人稱為“木犀舞”。“木犀舞”是以木犀道具,模仿木犀在洞中歇息、出洞、跳躍、騷癢、跳台、覓食、與勇士搏鬥、滾地及最後被勇士馴服等動作。該舞以打擊樂伴奏,表演時隨著打擊樂的節奏起舞,表現木犀的各種動作姿態。1985年該舞蹈收編入《舞蹈集成·廣西分卷》,1953年、1962年、1987年曾在縣舉辦的民間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
流傳於石橋一帶。相傳古時,海龍王六太子被一漁夫網獲,一姓張老翁購回放生。龍王感其恩,派鯉魚精賜其寶物,並助其子中了狀元,鯉魚精亦不回海,與狀元一起輔佐朝政,為民謀福。民感其德,創舞蹈紀念之,後人稱為“
鯉魚舞”。舞蹈模仿鯉魚閒遊、尋食、吻沙、伏坎等動作,隨著樂曲起舞,曲調稱“鯉魚曲”,歌詞多是歌頌勞動、生活以及祝福。鯉魚舞在春節、中秋、冬至、元霄等節日表演。春節舞完後,必須把紙紮的鯉魚放進河中火化,來年再扎新魚。1987年在縣民間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1988年參加梧州市文藝節表演,獲“鯉魚躍龍門”錦旗。
是瑤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六堡一帶。劇情是瑤族人民為紀念祖先遇難得救而感恩報德祭祀盤古王。盤王舞包括長鼓舞、旗舞、棍舞、刀舞、斧舞、捉鱉舞等,表演時以提腳的動作為主。長鼓舞模仿建造房屋的過程,有鋤地、量地、豎柱、上桁條、拉桁條等動作;旗舞、刀舞、棍舞、斧舞等表現與敵人搏鬥的動作;捉鱉舞模仿捉鱉的動作,摸鱉、聽鱉、探鱉、捉鱉、措鱉、宰鱉、斬鱉、炒鱉、鏟鱉等,最後以鱉肉為祭品,供奉盤占王。表演者可以單獨表演其中一種舞蹈,也可連貫表演全套盤王舞。一般在每年秋收後舉行,屆時男女老少聚集一起唱歌跳舞。
流傳於沙頭一帶。每年農曆七月十四中元節,用稻草編紮成龍形,龍身插上燃著的黃香,黑夜中香龍起舞,似一條帶火游龍在滾動。解放後改用竹篾紮成龍形糊上紙,配以色彩,鑼鼓伴奏。1990年參加縣民間文藝匯演獲一等獎。
又名“舞春色”,始於明崇禎年間,原是鄉民和地方官為“祈豐禳災”而舉行的迎神賽會活動,後演變成民間舞蹈。流傳於新地、廣平、大坡、人和等地。舞鹿兒可1人進行,也可以幾個人進行。表演者頭戴鹿形道具,身披“鹿衣”。幾人手持魚、蝦等形狀的燈籠,讓表演者繞著走,謂之串燈,後唱打鹿歌,再模仿鹿兒的各種動作進行表演。打鹿歌由演唱者因地制宜,隨機應變編唱,主家經商便祝生意興隆,務農便祝五穀豐登等。羅漢獅舞流傳於沙頭一帶。相傳古時當地一羅漢,馴養1頭小獅,帶其驅趕其它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後人們模仿獅子爬山、跳澗、蹬梯、過橋、嬉戲等動作,編成舞蹈,在春節時表演。
麒麟白馬舞流傳於旺甫一帶,始於清朝。表演時男演員身掛紙紮白馬,女演員身掛紙紮麒麟,各有隨從數人。一丑角舉羅傘做各種滑稽動作在前面引路,演員以鼓點為節拍邊走邊舞。解放後曾多次參加縣民間文藝匯演。其中1987年、1989年參加縣民間文藝匯演分別獲優秀劇目獎、二等獎。1989年參加自治區在桂林舉辦的文化藝術節獲優秀節目獎。
語言
蒼梧縣內居民普遍使用
粵語。還有少量居民使用客家話、瑤語。
蒼梧縣通行粵語,俗稱“白話”,以粵語為母語的,占全縣的98%。按主要語音區別特徵,大體劃分為:東安片,沙頭、石橋、木雙、梨埠、六堡;撫河片,旺甫、嶺腳、獅寨、京南。蒼梧粵語語音文白異讀的字較少。詞語中較多保留古漢語成分,例如:“吾”、“妣”、“翁”等詞。語法跟
廣州話大體一致。所記是單音字讀音,不記無字音、連讀變調、詞語及語法。
客家話主要在南五鄉一些村內通行。
瑤語在六堡、獅寨、梨埠3個鎮的一些山村通行。
交通
鐵路
截至2015年,蒼梧縣內有一條鐵路
洛湛鐵路,火車站蒼梧(石橋北)站正在擴建。
公路
航運
流經蒼梧縣境內較大的河流是桂江,桂江枯水期可航行20~50噸級輪駁船,中洪水期可航行40~80噸級輪駁船。
旅遊
景點
龍巖名勝風景區,簡稱“龍巖”,為蒼梧名勝,位於
石橋鎮街區西邊約700米,內有
石灰岩溶洞。洞長100米,寬60米,南北貫通,中有一洞直貫山頂,仰視可見藍天,故亦稱通天岩。
六堡茶生態旅遊區位於蒼梧縣六堡鎮。六堡茶的發源地在蒼梧縣
六堡鎮,六堡鎮是中國歷史名茶之鄉。這裡,有滿山遍野的六堡茶樹,茶文化特色街,可以探尋神秘的六堡茶文化,又可以親身體驗採茶制茶的樂趣。
仙跡桃花島鄉村旅遊區位於梨埠鎮沙地古殿村,207國道旁,特別適合自駕車遊玩。島上桃花漫山遍野,島的南面有東安江環繞而過,島上有著明末清初時期所建的石門古民居、梁氏宗祠和明朝嘉靖年間所建的古殿神社。
爽島民俗風情旅遊區位於
梨埠鎮爽島電站庫區內。有眾多的河流、半島、島嶼和原始森林,有充滿神奇色彩的皇殿頂以及皇殿梯級瀑布群,有忠義神龜、聖石廟、新聖廟、石觀音等景點。庫區水面7600多畝,有遊艇、碰碰船、游泳池等娛樂設施,遊人可在水面遊樂。
大爽河生態遊樂景區位於梨埠鎮大爽河岸上,距離207國道路口約6公里。這裡集河流、泉溪、瀑布、石崖、石灘、山林等景觀於一體。
飛龍湖風景區位於梨埠鎮鳳儀村太平河上游兩公里處,其整體規劃面積120.98平方公里,由飛龍湖湖區和眾多的島嶼、山川林泉、大量的瀑布群以及獨特的少數民族村等共同組成。飛龍湖集湖、山、植被、瀑布等景觀於一體。主要景區有仙女潭水上遊樂區、飛龍湖水上遊樂區、皇殿梯級瀑布群、沐洪瀑布、皇殿頂觀霞、獨松嶺、孔屏山、駝峰山、龍鳳島、新聖頂島硃砂窟等。
文物
孟陵故城遺址:位於蒼梧縣嶺腳鎮孟陵村,安平河與潯江匯合處。孟陵村潯江濱尚存有千年古榕樹,樹根有圩心社、牛王社、林婆社等社壇石刻,有“古孟陵縣”石刻一塊,碑文字跡已磨光,尚存有縣衙門遺址,孟陵國小校即原福祜總廟。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士威彥先生故里石刻:位於京南鎮京南街石角頭江岸上,石刻文“漢士威彥先生故里”。1987年定為縣級保護文物。
石橋鎮古拱橋:位於石橋鎮街區南面,碑記“建於宋時”,石拱橋基本完好,橋身安然自泰,看不出傾斜或沉陷跡象。該橋已列入蒼梧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石橋鎮
同文義學石匾、塘蓬村石拱橋、蓬木山石拱橋、念村宮、龍巖石刻;京南鎮上岸白北百姓墳碑、太平堡寨、尚書義學石刻匾額;獅寨鎮“奉憲批准差役規費章程”碑刻、“奉憲永遠禁塘汛祭牛遮監筋茨並縴夫合鄉禁革”碑、朱子治家格言碑;六堡鎮塘坪礎石刻、六堡鎮高寨石刻;木雙鎮木雙宮、富祿宮;嶺腳鎮三界廟;沙頭鎮鐵塘石拱橋。
特產
六堡茶為蒼梧縣特產,屬黑茶類。原產於六堡、獅寨、京南等鎮。以
六堡鎮產的茶著稱,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就以其特殊的檳榔味而入中國名茶之列。2016年,六堡茶製作技藝列入第四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沙頭遲熟荔枝,是蒼梧縣新發展的荔枝品種。系由林水鄉(現龍圩鎮)古鳳村引進的荔枝樹種。沙頭遲熟荔枝果實大而紅艷,色澤鮮亮,果實直徑平均達到2.5~3厘米。
京南米粉,是採用
京南鎮優質無公害大米和高山泉水為原料,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工藝有機結合精製而成,米粉具有色澤光亮、柔韌耐煮、幼滑爽口、營養豐富的特點,具有“柔韌耐煮、幼滑爽口”的特點。
蒼梧自古是棗子的主要產地之一,所產棗子個大肉厚,是製作蜜棗的最佳原料。蒼梧蜜棗就是採用這些地方盛產的鮮棗為原料,經精心加工而成的傳統蜜餞食品。形似馬鞍,棗身乾爽,有糖霜,晶瑩透明,酥鬆易化,清甜可口,蜜香濃郁。
選用石橋獨有藤蔓植物“地瓜”(此地瓜非番薯“),採用傳統獨特配方和現代醃製工藝技術,加入輔料精製而成。具有香、辛、酸、辣、鹹的獨特味道。
東安古檑糍,狀如特大號湯圓,餡有蘿蔔絲、木耳、豬肉、牛肉、香菇等。味道軟糯清香。
名人
陳欽:(約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漢經學家,字了佚,蒼梧郡
廣信縣人。嶺南地區最早的經學家,被清代大學問家
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
左氏春秋》重要傳人,
賈護授陳欽,陳欽授
王莽(
新朝皇帝)。一生研究《春秋》、《左傳》,著有《陳氏春秋》(已佚)。
陳元:生卒年不詳,字長孫,
蒼梧廣信人。約東漢初年前後在世。父欽習左氏《春秋》,元少傳父業。建武初,(公元25年)與
桓譚、
杜林、
鄭興俱為學者所宗。以父任為郎,抗疏請立左氏學,又請勿令司隸校尉督察三公。光武皆從之,以才高著名,辟司空府。元有集一卷,(《補續漢書藝文志》)傳於世。
牟子:(170年~?),名融,字子博。蒼梧郡廣信人。東漢末年佛學家。蒼梧隱士,自幼博覽群書,博學多才。他精通諸子百家,成為廣西最早研究佛學的人,極力推崇老子的『絕聖棄智,修身保真』的學說。三國初,著有《
理惑論》(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學說,是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彥。蒼梧廣信人。漢末三國時期割據
交州一帶的軍閥。龍編侯。任交趾
太守四十年。著有《士燮集》、《春秋經注》、《公羊注》、《穀梁注》。京南今存“
漢士威彥先生故里”,而京南鎮的桂江邊又有士燮碑及大人廟。
李百齡:(1789~1849年),字明倫,號仁山,祖籍梧州。歷任
知縣、
知州、
知府,官至直隸長蘆
鹽運使。他為人端厚,為官清正,任上政績卓著,還鄉造福一方,清譽遠播。採訪編纂《蒼梧縣誌》。書未成。
李品仙:(1890年4月22日-1987年3月23日),字鶴齡,廣西蒼梧人,
陸軍二級上將,
保定軍校畢業,在老同學
唐生智手下從排長升到軍長,抗戰中出任11集團軍司令,在
黃紹竑出走,
廖磊病死後,他在桂系中的排名僅在
李宗仁,白崇禧之下。李品仙治軍有方,尤其是抗戰時期的188及189模範師,即為他一手栽培。
戴少英:(1900年—1980年),又名戴錫釗,廣西
蒼梧新地鎮回龍村人。先後擔任豫鄂皖邊區少將黨政專員,安徽省政府主任秘書、安徽省田糧管理處副處長、處長(廳級)等職。
鐘濟新:(1909年9月1日—1993年6月27日),是國內外著名的植物學家,廣西植物研究所的創始人。1954年後歷任
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廣西科學院副院長,第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他率領的科考隊在廣西桂林附近龍勝花坪林區調查中發現我國植物活化石“
銀杉”,引起了世界植物界的轟動。他研製用野生
蘿芙木生產降高血壓藥物,結束了中國依靠進口原料生產降壓藥品歷史。著作有《廣西野生食用植物》等及論文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