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登板戲)

八音(登板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八音,又叫“土班子”,“登板戲”,明清時期就盛行於廣東樂昌、湖南汝城等地,民國時期尤甚。所謂“八音”,即是八個人分別手持小鑼、大鑼、鼓、鈸、二胡、笛子或簫管、嗩吶等,他們又分別扮演各種角色進行自拉、自打、自唱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彈奏時,他們不用化妝,不用表演,只是在大廳或坐或站輪流吹拉彈唱,所以又叫“登板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音
  • 外文名:Octave
  • 又名:登板戲
  • 中文拼音:bā yīn
這種戲班不需搭戲台,人員人,容易接待,花費相對較少,很受民眾歡迎。舊時唱的是新劇,唱腔為祁陽腔,其主要劇目為《孟良搬兵》、《郭子儀拜壽》、《劉伯溫點將》等。後業,根據紅白喜事又演奏其他曲目。紅事演奏《金玉滿堂》、《祝壽曲》、《迎賓曲》等,白事演奏《接客》、《送葬》、《祭天》等。
舊時,樂昌最有名氣的八音班藝人是清光緒年間的鄺元喜(三溪鎮謝家塘村人),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在湖廣邊鄰影響較大,後來三溪又有丫告嶺、浪頭、仕坑等相繼組班。
改革開放後,由於受經濟全球和現代化的衝擊影響,加之後繼乏人,隨著老藝人的辭世,八音漸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近年,筆者偶然聽到樂昌市廊田鎮樓下村仍有一支活躍在鄉村的八音隊。興之所至,帶隊訪查,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都在65歲以上。問及八音前景,老人們都不無擔憂地說:現在的狀況岌岌可危。2008年,樂昌市文化部門組織廊田八音隊參加了“千年佗城、魅力樂昌”樂昌慶祝建縣1500周年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和2009年樂昌市“賀新春”民間藝術巡遊活動。優美動聽的旋律,悠揚嘹亮的聲音,令人遨遊在民間藝術的殿堂里,如痴如醉,留戀忘返。讓市民飽賞了一頓久違的精神美餐。但願廊田八音能在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傳承發展,長盛不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