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坡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

大坡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

大坡鎮位於龍圩區東南部,是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李濟深、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李沛瑤先生的故鄉。東與廣東鬱南縣相鄰,南與廣平鎮相接,西與新地鎮相連,北與龍圩鎮交界。鎮政府駐地大坡圩。距龍圩城區18公里,距梧州市28公里。南寧-廣州高速公路、蒼梧-廣東鬱南公路、龍圩-廣平公路以及南寧-廣州高速鐵路過境。全鎮總面積267.18平方公里,2016年,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176個自然村,280個村民小組,戶數14864戶,戶籍人口6037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坡鎮
  • 外文名稱:Dapo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龍圩區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大坡社區
  • 電話區號:0774
  • 郵政區碼:543004
  • 地理位置:梧州市龍圩區南部
  • 面積:267平方千米
  • 人口:5.8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李濟深故居
  • 機場梧州長洲島機場
  • 火車站梧州南站
  • 車牌代碼:桂D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自然環境,銅鑊大山,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發展,鄉鎮企業,城鎮建設,產業發展,農業,林業,畜牧業,商業,財政,金融,郵電,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人民生活,風景名勝,李濟深故居,冠蓋總廟,文物,名人,李濟深,謝鼎新,李沛文,李沛瑤,陳英華,陳之穎,各村簡介,馬王村,大坡村,松柏村,大坡社區,大燕村,新安村,大城村,勝洲村,白鶴村,夜村村,古元村,育民村,交村村,寨村村,坡頭村,河步村,天堂村,新龍村,合洞村,

歷史沿革

三國吳天紀四年(280年),今鎮境內設新寧縣,縣治大城(今城村),轄今廣平鎮大坡鎮
明清至民國時期,今鎮內有冠蓋、長行、吉陽3個鄉。
民國22年(1933年)稱冠蓋區。
36年撤區分為勝洲、吉陽、冠蓋3個鄉。
1949年12月隸屬廣平區,1950年10月稱第三區,1955年稱大坡區。
1957年12月撤區並鄉,分為大坡、料神2個大鄉,1958年9月稱大坡人民公社。
1961年設區建社,分為大坡、河步2個公社,隸屬大坡區。
1962年9月撤大區及公社,大坡、河步合併仍稱大坡區。
1966年1月改為大坡公社。
1984年9月稱大坡鄉。
1988年12月,撤鄉設鎮,改鎮建制。
2006年全鎮轄18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居委會,176個自然村,280個村民小組,1.464萬戶55286人。
2013年,調整梧州市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梧州市龍圩區。以蒼梧縣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的行政區域為龍圩區的行政區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坡鎮位於龍圩區東南部,北緯23°16′35.47″ 東經111°17′53.25″,東鄰廣東省鬱南縣,西交新地鎮,南連廣平鎮,北接龍圩鎮,距龍圩區18公里,全鎮總面積267.18平方公里。省道蒼(梧)郁(南)公路、縣道龍(圩)廣(平)公路過境,各行政村有公路相通。南廣高鐵,下小河貫通全鎮。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是自治區和縣商品糧基地。南方電網梧州超高壓局河步開關站50萬伏大容量輸送電開關站設在河步村。

自然環境

大坡鎮地處桂粵交界處,屬於丘陵地帶,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有4萬多畝肥沃的田地。
大坡鎮屬丘陵地,主要山峰有銅鑊大山雞心頂、吟盤頂,海拔分別為753米和521米。主要河流有下小河,由南向北貫穿全境。土壤以赤紅壤、沙質土為主。年平均溫度21.3°C,全年無霜期322天,年均降雨量1512毫米。有油料、藥用、纖維等400多種野生植物。野生動物100多種。礦產資源有磁鐵、鈦、沙金、鎢、石英石大理石等。

銅鑊大山

銅鑊大山位於縣城南面大坡鎮境內,與廣東省鬱南縣平台鄉相鄰,主峰雞心頂,海拔753.1米。 較大的山峰有26個,東有大沖頂、曬穀頭,西有蜈蚣頭、古微頂,南有蝦山、二 運頂,中部有金紫石頂。山體為泥石結構,種植杉松為主。該山地形複雜,地勢險要,山上有洞數處,深不可測,棲息有多種鳥、蛇、鼠、獸動物。

行政區劃

大坡鎮轄1個社區,18個村:大坡社區新安村勝洲村、馬王村、寨村村大燕村白鶴村大坡村松柏村夜村村古元村育民村交村村坡頭村大城村河步村天堂村新龍村、合垌村。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8422
25957
22465
家庭戶戶數
11794
家庭戶總人口(總)
48390
家庭戶男
25934
家庭戶女
22456
0-14歲(總)
15528
0-14歲男
8349
0-14歲女
7179
15-64歲(總)
29083
15-64歲男
15924
15-64歲女
13159
65歲及以上(總)
3811
65歲及以上男
1684
65歲及以上女
212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7796

交通

解放前,大坡農產品的外銷和日用品的內運,主要靠下小河航道,每日來往船隻約10艘。1956年5月,由各村抽調8000多名民眾,以民工建勤方式修建各村道路。1985年,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1995年,龍圩—大坡公路鋪設瀝青路面。2006年,全鎮有蒼(梧)郁(南)高速公路、省道蒼(梧)郁(南)公路、縣道龍(圩)廣(平)公路過境,有鄉道8條,通車裡程112.3公里。

經濟發展

大坡鎮是自治區、梧州市的農業重鎮,全區的農村調查點、梧州市的現代農業實驗區基地(1000畝),實驗區種植的現代農業品種繁多,其中以觀賞花卉最為引人駐足。當地政府出台的優惠政策讓國外、省外的投資商得到了實惠和關注。鎮內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面積5195公傾和宜果的丘陵坡地14320公傾。
大坡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占地2000畝,園區園田化建設,有標準大棚和噴灌設施,是全區十大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之一。在園區的新技術、新物種、新觀念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下,發展了以名優荔枝黃欖、大果枇杷、糖桔為主的優質水果基地3.5萬畝;以荷蘭豆、包心芥、毛瓜、西瓜、番茄、辣椒為主體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5萬畝;以玉蘭花、茉莉花和觀賞花卉為主的芳香基地5000多畝。雜交稻制種基地3000多畝;還有以屈江沖萬頭豬場為龍頭企業的以母豬和瘦肉型豬為主的養殖基地。基地產品遠銷粵港澳、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鈦鐵礦、磁鐵礦、水晶石、石英礦,儲量約200萬噸,且有取之不盡的甲長石和瓷泥。鎮內有建材、能源、採礦、竹木加工、農產品深加工、電子配件、保健飲品等大小企業300多家。

鄉鎮企業

1958年,公社在各生產隊抽調200多人,興辦了花果山、林場、豬場、陶瓷廠等10多個社隊企業。由於管理不善,多數企業虧本。1962年經過整頓,除保留銅鑊大山林場外,其餘全部解散。1976年,公社辦有紅磚廠、木器廠、農械廠等12個企業,多數因虧損而停辦。1985年,有鄉辦企業7個,從業人員140人,年總產值30萬元。此後經營方式逐漸轉為聯戶或個體。1991年,鄉鎮企業693個,總產值1.53億元,總收入2.80億元。2006年,全鎮鄉鎮企業1035個,從業人員5350人,總產值2.875億元,總收入3.3513億元。
2015年,鄉鎮企業13個,從業人員185人。

城鎮建設

解放前,大坡只有1條主要街道,約4米寬,磚石路面。解放後,政府逐年擴建、新建街道、市場及其他基礎設施,圩鎮規模逐漸擴大。1990年,圩鎮建成區面積14.72萬平方米,人口1800人,住宅建築面積2.24萬平方米,人均12.44平方米。公共建築面積2.08萬平方米,有街道3條共長1100米。有圩亭3幢約3000平方米。2001年,圩鎮人口3312人,住宅建築面積4.15萬平方米,人均12.54平方米。公共建築面積3.16萬平方米。主要街道4條共長2400米,全部水泥路面。農貿市場面積3250平方米。2006年圩鎮面積542畝,人口3800人。

產業發展

農業

主產砂糖桔和稻穀。1949年,全鎮耕地面積2240公頃,糧食播種面積3850公頃,糧食總產量1.49萬噸,畝產129公斤。1956年耕地面積2432公頃,播種面積4504公頃,糧食總產量1.77萬噸,畝產131公斤。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民眾積極開墾、復墾土地,耕地面積有所增加。1978年耕地面積3268公頃,播種面積5752.2公頃,糧食總產量1.95萬噸。畝產226公斤。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生產發展較快。1985年糧食總產量2.27萬噸,畝產297公斤。1998年後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1年,全鎮耕地面積3178公頃,其中,水田2677公頃,旱地501公頃。人均耕地0.9畝。糧食產量3.37萬噸。全鎮擁有各種農業機械總動力14038千瓦,農業總產值19657萬元。2006年耕地面積2402公頃,其中水田2036公頃,旱地366公頃。水稻面積4266.8公頃,產量24482噸。砂糖桔為大坡鎮柑橘主栽品種之一,2006年,種植16560畝,產量1000萬公斤。
梧州市現代農業大坡示範園位於大坡鎮白鶴洞。2000年2月經自治區計委批准立項建設,是全區十大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之一。園區占地面積130多公頃,總投資6000多萬元。2005年2月,3年免租已到期,由於進園企業大多數虧損交不起田租,於是相繼清退了虧損企業,現園區還剩200多畝,由縣農業公司承租,並轉租給市農科所經營管理。
2015年水稻種植面積6.8萬畝,產量2.4萬噸,其中超級稻種植4.1萬畝。全鎮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交村玉蘭花葉脈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800多萬元,培育了1500畝砂糖橘果園,種植了蜜絲棗1500畝、火龍果500畝、香蕉510畝、百香果285畝, 蔬菜基地發展到1500畝。此外,坡頭寨村的油茶、古元的桂花梨、交村的松樹盆景、夜村的靈芝等特色種養初具規模。
2016年大坡鎮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特色產業發展迅速。交村玉蘭花葉脈加工產業產值達到1800多萬元,培育了1500畝砂糖橘果園,種植了蜜絲棗1500畝、火龍果500畝、香蕉510畝、百香果285畝, 蔬菜基地發展到1500畝。此外,坡頭寨村的油茶、古元的桂花梨、交村的松樹盆景、夜村的靈芝等特色種養初具規模。

林業

1958年,公社在銅鑊大山辦林場,組織民眾上山育林造林。1965~1970年,全社造林1552公頃。1975年,全社掀起造林熱潮,在銅鑊大山開辦萬畝林場,當年造林808公頃。1982年,全社有林面積1.34萬公頃,林木蓄積量38.57萬立方米。2006年全鎮山林面積18605.8公頃,其中用材林11172.6公頃,經濟林111.6公頃,其他林7321.6公頃。速豐林面積6000畝。林木蓄積量438020立方米。主要林木有馬尾松、杉樹、闊葉林等。

畜牧業

以養豬、牛及家禽為主。1949年耕牛存欄5496頭,生豬存欄5820頭。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畜禽飼養發展緩慢。1978年後,市場開放,推廣和套用科學飼養技術和科學飼料,大力扶持專業養殖戶,畜牧業迅速發展。1985年,耕牛存欄4195頭,生豬存欄1.97萬頭。20世紀90年代以後,多數村民耕田以拖拉機代替,耕牛飼養減少。2006年,生豬存欄22604頭,耕牛存欄850頭,家禽存欄48.8萬羽。肉類總產量3992噸。

商業

清末,今鎮境內有大坡、河步、龍尾崗、勝洲4個圩市,經營布匹、雜貨、糧油、牲口等貨物。1949年,大坡街有商鋪50家,勝洲街29家,河步街22家,龍尾崗街18家。1951年成立第三區(今大坡鎮)供銷合作社。此後,供銷商業在鎮內商業經濟中一直占主要地位。1990年,供銷商業網點42個,農副產品購進總額107萬元,商品零售總額600萬元。1995年改制實行承包經營。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起個體商業,中後期迅速發展,1990年已發展到457家,從業人員680人,總收入130萬元。2001年,全鎮商業零售網點490個,商品零售總額795萬元,其中個體戶433個,收入160萬元。2006年,全鎮社會消費品總額6582萬元。

財政

民國時期,大坡鄉稅收由廣平區稅務所負責。1952年設立第三區大坡稅務所,負責農業稅和各稅的徵收,收入全部上繳縣財政,支出由縣財政核撥。此種體制一直沿用至1984年。1985年,成立鄉財政所。財政實行包乾制。1991年全鎮財政收入115.81萬元,支出164.66萬元;1995年收入256.32萬元,支出308.60萬元;2002年,收入468.7萬元,支出490.1萬元,其中農業稅收入92.3萬元。2003年5月份開始,開展稅改,將各種農民負擔的費用改為稅收,當年費改稅26萬元。2004年,減免了特產稅。2005年,免收農業稅,當年共免收農業稅133.5萬元。2006年,全鎮財政收入2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22元。

金融

1952年,中國人民銀行蒼梧支行在大坡設立營業所(1979年11月移交農業銀行蒼梧支行),1953年設立信用社,辦理存貸款業務。20世紀70年代,貸款扶持社隊企業,80年代中後期扶持個體私營企業。1990年,全鎮儲蓄存款餘額844萬元,貸款餘額767萬元,2006年,信用社存款餘額4650萬元,貸款餘額3909萬元;農行存款餘額6000萬元,貸款餘額500萬元。

郵電

民國22年(1933年),縣郵政局在大坡設立電話分站,連線與縣、區軍政機關的聯繫。1951年在河步、勝洲、龍尾江設立郵政代辦所,辦理郵票、平信、匯兌等業務,並在大坡設電話總機,辦理電話業務。1956年設大坡郵電支局。此後,增加報刊發行包裹投寄、電報等業務。1978年,電話總機改為載波機,1993年,人工電話改為程控電話,2000年開通無線尋呼,移動通信網覆蓋全鎮。2001年,全鎮有電話用戶1100戶,投遞函件3.87萬件,匯票6600張,包裹1100件,報刊發行1400份。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話。2006年,全鎮有電話用戶4100戶,小靈通220台,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話。

社會事業

教育

清末,今鎮境內辦有私塾10多間。民國16年(1927年)有國小校33所。民國31年(1942年),李濟深等建成中山中學,至今仍是縣屬重點中學之一。解放後,教育事業不斷。1982年建成大坡初級中學。
1987年全鄉有國小校(教學點)40所(處),學生6179人;中學2所,國小附設國中5處,附設職中1處,在校學生1397人。
1990年有縣辦中學和鎮辦國中各1所,教職員工110人,學生1500多人;國小15所,教職員工224人, 學生5700餘人,兒童入學率達96.2%。
2002年,全鎮國小(教學點)37所(處),在校學生8028人;中學2所,國小附設職中1處,在校學生157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6%。2006年,全鎮有國小17所,在校生6551人,教師302人,有中學2所,在校生2179人,教師14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4%。
2015年有國小17所,教學點7個,在校學生4155人,教師290人;中學2所,在校學生1960人,教師12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

文化

傳統民間藝術有鹿兒戲、舞春色等,一般在節日或辦喜慶事時演出。1952年成立文化站。1959年成立廣播站。1974年建成電影院。1986年建成電視差轉台。1993年圩鎮開通有線電視,一些條件較好的行政村也陸續開通有線電視。2002年,全鎮有圖書館1間,藏書1.5萬冊。9個行政村開通有線電視,有卡拉OK室、錄像室、桌球室等娛樂場所。2006年,圖書館藏書1.6萬冊,18個行政村開通有線電視。
2012年,大坡鎮獲評廣西鹿兒戲之鄉,大坡鹿兒戲順利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鎮鹿兒戲劇團和戲隊已達7個,民眾性文化體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
大坡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

衛生

解放前,民眾求醫多靠民間醫生。1951年,民間醫生組織成立地方衛生協會,有會員70人。1953年,成立大坡衛生院,有醫務人員9人,以及簡單的醫療設備。1958年,各大隊設立衛生所。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在各生產隊設衛生員、草藥室,共有赤腳醫生400多人。1972年,大坡衛生院改為大坡中心衛生院。1979年後,合作醫療逐漸停辦,衛生所由醫生承包。1990年,鎮有衛生院1間,村有衛生所18所。1995年,有中心衛生院1所,病床24張,醫護人員24人,村衛生所17間,鄉村醫生86人。2002年,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病床24張,醫護人員62人,村衛生所17間,鄉村醫生75人。2006年,大坡中心衛生院有醫護人員40人,病床20張,主要醫療設備有B超機、X光機、洗胃機、心電機、血液分析儀。有鄉村衛生所18間,鄉村醫生65人。2006年開始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年共有38474人參加合作醫療,完成53912人任務的71.4%。
全鎮2015年全鎮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71人,村衛生所(室)18間,村醫62人。

人民生活

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1956年,人均口糧321公斤,人均收益分配74.6元。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農民靠勞動工分收入,年人均口糧300公斤左右。1979年,人均口糧315公斤,人均收益分配94.63元。1980年後糧食連年增產,農村出現種養專業戶,農民辦企業、經商、外出務工,收入大幅度增加,不少農民蓋起新樓房。1985年,人均純收入346元,1990年504元,1995年1435元,2001年1723元。1985~2001年全鎮新建住房2.24萬平方米。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22元,全鎮有電視機1.3萬台,音響4200套,機車3250輛,汽車236輛,拖拉機76輛。
2016年大坡鎮脫貧摘帽攻堅工作成效顯著,實現預脫貧村和預脫貧戶順利脫貧摘帽。2016年12月19日-20日,自治區核驗組到大坡鎮大燕村、夜村、古元村和坡頭村四個預脫貧村對照自治區貧困村“十一有一低於”的脫貧摘帽標準進行核驗驗收,四個村順利通過了自治區核驗組驗收,成功脫貧摘帽。

風景名勝

大坡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

李濟深故居

李濟深故居位於廣西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距梧州市區40多公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濟深誕生在這裡。李濟深故居是一處融中西方建築藝術風格於一體的大宅院。1995年12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李濟深故居被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李濟深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濟深故居為宏偉巍峨的四合院建築,既有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也有歐美建築的格局,總面積3240平方米。主體建築建於1925年,坐東向西(座卯向西兼乙辛,丙午門,放戍水)。故居四角有炮樓,瓦面有墩式走廊與炮樓連線,可攻可守,有如城堡。每年到李濟深故居參觀遊覽的海內外各界人士不下2.5萬人次。

冠蓋總廟

大坡鎮歷史悠久的冠蓋總廟建築高雅,是兩廣三縣民眾仰慕之景地。傳說是為很久以前三位廣東籍的勘測學家尋龍追脈至此空穴一致高興致死而建成的“三相候王”殿。由於建築特具一格,每年觀光的遊客數以萬計,也是旅遊觀光的寶地。
冠蓋大廟在大坡鎮,建築年代無考。建築物分山門、正殿和後殿,山門由72支蓮花托砌 建,正殿祀歐莫李三相侯王,有八仙過海和十八羅漢等雕塑,工藝精美。廟宇內有銅鼓一面, 解放初期廟宇拆毀,菩薩、石獅子及銅鼓全部丟下河灣。

文物

銅鼓
1973年在大坡鎮富華村野田坡地發掘出土銅鼓1個, 鼓面直徑71厘米,中心有八齒太陽 紋光芒,4圈3道弦暈,圈內紋飾不清,鼓面周邊有4個帶角小銅牛;鼓腰高41厘米,25圈3弦 紋, 兩邊有雙耳。1987年廣平鎮替金村發掘出土銅鼓1個,鼓面直徑87厘米,鼓中心有十齒 太陽紋光芒,5圈3道弦暈,圈內雕刻有雲雷紋、三角齒紋、羽狀紋3種,鼓面周邊有4隻立體 青蛙;鼓腰部腐蝕破爛。這兩面銅鼓造型別致,體壁勻薄,均屬“北流型”,經初步鑑定為 漢朝鑄造。現存縣文物管理所。

名人

李濟深

李濟深(1885.11~1959.10)字任潮,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人。是我國著名民主人士,是中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歷任黃埔軍校副校長,廣東省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要職,這裡是他成長及從事敵後抗日活動的地方。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黃埔陸軍中學,後入北京陸軍大學學習。民國11年(1922年)後,先後任粵軍第一師參謀長、師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長等職。13年6月任黃埔軍校副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5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7月任北伐軍總參謀長兼第四軍軍長。後任第八路軍總指揮、廣東省省長。抗戰時期,在重慶任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29年調任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34年1月,接受周恩來建議,在桂東南及粵西各縣發動敵後抗日游擊戰。37年,在香港聯絡愛國人士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被推為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此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等職。

謝鼎新

謝鼎新(1898~1937)字仲鳴,號慶椿。龍圩區大坡鎮富膳村人。歷任國軍連長、營長、團長。民國21年(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謝鼎新奉命率領全團官兵在吳淞要塞以南紀家橋一帶布防,擊退日軍發動的三次總攻。26年10月8日,日軍向上海大場發動進攻,謝奉命率團增援,連克談家頭等主要陣地。23日,謝鼎新身中3彈,壯烈犧牲。後被追加陸軍少將銜。

李沛文

李沛文(1906~1985)字質生,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人,李濟深之長子。先後就讀於中山大學預科、美國普杜大學、愛歐華大學、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民國21年(1932年)獲碩士學位回國。24年後,歷任嶺南大學農學院教授、院長,華南農學院副院長;並先後擔任或兼任廣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省農業廳廳長,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六屆委員,民盟中央委員等職。李沛文是全國著名的農業教育家和園藝家,主要著作有《果樹之肥料試驗》、《果品貯藏加工學》等10多部。

李沛瑤

李沛瑤(1933.6~1996.2)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人,李濟深之第五子。1957年在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製造系畢業後到基層工作,由技術員逐漸升至教授高級工程師。1988年當選為政協江西省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委員會江西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十一屆執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1989年任國家勞動部副部長。1992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陳英華

全國三八紅旗手、自治區(省)農業勞動模範何秀芝,自治區(省)林業勞動模範陳英華。

陳之穎

陳之穎(1894—1927)又名陳培全。大坡鎮新龍村人。出生於佃農家庭,國小畢業。1924年得族人介紹到戎圩郵電局當郵差(即郵遞員)。1925年,他考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宣傳員養成所,到廣州就讀。1926年初,陳之穎畢業後回到蒼梧,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駐梧辦事處從事農民運動。1926年4月,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駐梧辦事處派他去南寧開展農運。他帶領廣西農講所的學員,在南寧市郊和邕寧農村建立40多個鄉農會。同時舉辦農民夜校,實行減租減息,使邕寧農運深入發展。8月,廣西農民部東路辦事處成立,林培斌為主任,陳之穎調回東路辦事處工作。11月,陳之穎被委任為廣西農民部駐容縣特派員。同月20日,廣西農民部蒼梧道辦事處在容縣成立,辦事處下設農民運動委員會,陳之穎是7位委員中之一個。期間,他曾到蒼梧的長行、冠蓋、吉陽、平樂、須羅和平南的大新等地宣傳發動民眾,組織農民協會,建立武裝。1927年2月,蒼梧道辦事處和容縣農民協會聯合開辦容縣農民運動講習所,他擔任宣傳教育課程。同年4月,陳之穎在平南大安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押回梧州監禁。1927年10月7日晨,被國民黨梧州當局殺害。

各村簡介

馬王村

馬王村系龍圩區大坡鎮所轄,在鎮境內東南部,東接廣東鬱南平台鎮,西鄰大坡松柏村街,北靠育民雙元村,南與松柏隔河相望,本轄區村委會駐富華橋頭。
馬王所轄綠揚一二三四五組、道神、領村、龍眼、榃示、富華一二組、古地、太平一二三四組、馬王一二三四組、沙柏一二三四組,共有23個村民小組。
轄區總面積2.2萬平方米,2016年全村有1445戶共6193人。耕地面積5403畝,其中水田面積4168畝,據傳清朝時期屬冠蓋鄉,到民國其時仍屬冠蓋鄉富祿村,富祿當時系以轄區內有一戶大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系今綠揚村過去的蘇萬昌,其擁有的土地是從綠揚村水出一源,逢水架橋都屬他所有而起名富祿村。
解放後,一九五零年大坡設第三區人民政府,轄上即今廣平、大坡、社學。一九五七年12月設立農業初級社,一九五八年分大隊,設綠揚大隊、道神大隊、馬王大隊、沙柏大隊,分別轄各轄區的生產隊,一九六二年合併大隊,稱馬王大隊。一九八四年七月設村民委員會,稱為馬王村民委員會,一九八七年,設村公所,稱為馬王村公所,又一九九五年,設村民委員會,稱馬王村民委員會。
解放後,村辦公地駐馬王該村的大地主屋辦公,因該村村大,人口眾多,故一直馬王村得稱。村內主要種植水稻、西瓜、砂糖桔以及松木采脂和其它經濟林、木、竹子等。
蒼鬱油路從村境內貫穿,富城水泥路也同時在村中心通過,到達勝洲、大城、新安、大燕等村,全村23個村民小組,都全部享受硬化水泥路出入,全村交通十分方便。村內有中心國小一間,2011年有在校學生578人。馬王地大人多,物產豐富、人勤地生寶加以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全村近十年來,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據不完全的統計有100多人,其中某一生產小組就有18人。

大坡村

大坡村屬蒼桔縣大坡鎮轄村,在大坡鎮的中心位置,村小組分布於大坡街及街的周邊。大坡鎮政府、蒼梧中山中學、大坡中心國小、大坡街座落於大坡村內,共14個村民小組,2016年全村共897戶3699人,總面積1萬平方米,有水田2432畝、山林1958畝。種有2000多畝砂糖桔,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松脂。大坡村委會位於大坡街開發區,大坡至廣平公路、蒼鬱公路、大坡河經過大坡村。大坡村地勢開闊平坦,人傑地靈,是大坡鎮的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村內曾出現過秀才及抗日英雄。

松柏村

松柏村座落於大坡中心圩鎮一公里,下轄22個村民小組,十個自然村。有山林面積9000多畝,水田5000多畝,旱地2000多畝,2016年全村共1030戶,4385人。東與馬王村交界,北與大坡村相鄰,南與新龍村相連,西與古元村相接,全村總面積13平方公里。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等。

大坡社區

大坡鎮社區居民委員會是龍圩區大坡鎮轄區,位於縣境西南,與大坡村同處大坡鎮中心,北接白鶴村,南鄰松柏村,西靠古元村,東與馬王村隔河相望。社區居民委員會駐大坡鎮開發區,管轄鎮直各機關單位,包括蒼梧中山中學、大坡中學、大坡鎮中心國小和十六所村國小以及河步、勝洲、龍尾崗、大坡四個圩鎮非農戶口。總面積0.8平方公里。2016年全社區有769戶,1791人。清朝時屬冠蓋長行鄉,民國22年隸屬冠蓋區管轄。1956年成立大坡街居民委員會,2003年6月起改稱大坡鎮社區居民委員會。大坡社區因鎮駐地而得名,“大坡”指大的山坡延伸而形成,鎮的市場、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都集中於此山坡上,故而得名“大坡”。銅鑊大山海拔753米,為社區內最高山峰,下小河為社區主要河流。龍圩至廣平縣級水泥公路從社區內經過,社區內19間中國小都已通鄉村公路。大坡社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明、清、民國時有“上鄉好妹仔,下鄉好子弟”之稱。是原國家領導人李濟深、李沛瑤及抗日英雄謝鼎新的家鄉。

大燕村

大燕村是大坡鎮的轄村,在鎮境南部,東接廣東省鬱南縣桂圩鎮木強村、丁村,南接廣平鎮四化村、胡良村,西接新安村,北是同樂大山分界。村委會座落在大燕村,轄豐春、大一二三四、培南6個小組,總面積約2.5平方千米,2016年全村有208戶、901人口,耕地面積652畝,其中水田521畝。解放初期屬勝洲鄉,之後分出新安大隊,1966年再分出大燕大隊,1988年設為村公所,1955年大燕村公所改為大燕村民委員會。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等農林產品,同樂大山雞心頂海拔820米為村內最高山峰。大燕村內河主流是流向廣東的大河水庫,村內有大燕國小,2011年在校學生76人,大燕村山清水秀,是旅遊的好地方。

新安村

新安村,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在鎮境東南部約九公里處。東接大燕村,西鄰天堂村,南與廣平鎮調村連線,北與大城村交界。村民委員會新安村(水口廟)。轄保全一、二、三、四組、新村一、二、三、四、五組、水尾組、下一組、下二組、沖辦組、鎮武組、沖擔組、牛訓組、高嶺組、六慶組、沖窩組等19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4平方千米,2016年全村有546戶,人口2124人。耕地面積1779畝,其中水田1209.72畝。民國時屬廣平鄉勝洲鄉,1950年10月第三區勝洲鄉。1952年5月從勝洲鄉分出成立新安鄉。1957年12月設高級農業社,管理委員會。1958年8月設新安大隊管委會,當時新安分為新安、大燕兩大隊,1962年這兩個大隊合併為新安大隊,1966年正式分出大燕、新安兩大隊。1984年7月設新安村民委員會,1987年9月設新安村公所,1995年村公所改名為新安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新安村因駐地新村和保全之間,各取一字而得名。村內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砂糖桔、松等農林產品。王光頂海拔570米為村內最高峰,新村河為村內主要河流。村內有龍燕公路和富城公路經過,村內19個村民小組已開通鄉村公路。村內有新安國小,2011年在校學生223人。新安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清朝時曾出舉人名叫覃朝選。

大城村

大城村,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在鎮境東南部,東靠同樂大山,西鄰新龍村,北與勝洲村相連,南與新安村相接。村民委員會駐寨景組,轄大傘、付河、大傳、橫垌、古蠶、路德、路榃、路中、寨景、四澇、順嶺、榃龎、沖沙、榃作、榃吟15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3.4公頃。2016年全村有848戶,3137人,耕地面積2875畝,其中水田1875畝。民國時分為上大城、下大城,解放後上大城下大城勝洲新安大燕合併為勝洲鄉。1955年設為大城鄉,1959年改為大城大隊,1994年設村公所,2000年村公所改為大城村民委員會。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竹子等農林產品。村內15個自然村已開通鄉村公路。村內有大城國小,2011年在校學生370人,大城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富城水泥路已硬化通車,村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其中鈦礦已開採。

勝洲村

勝洲村,屬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座鎮境東南部,東接廣東鬱南縣,西鄰馬王村,北靠馬王綠楊,南與大城村相鄰,村民委員會駐勝洲街,轄同樂、路聘、路陂、平村一、二、三組、大田組、新一、二組、勝洲一、二、三、四組,勝洲街一、二、三、四組,嶺底、石龍一、二組、榃花組共2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總戶數1076戶,總人口4182人,總耕地面積4000畝,其中水田2200多畝。
清朝時期屬上行鄉下頭堡管轄,民國時期屬冠蓋區管轄,民國時期勝洲設鄉,為鄉公所駐勝洲街,轄勝洲、大城、新安、大燕四個大隊,1953年分勝洲、新安兩個鄉。1964年,勝洲分大城兩個大隊,勝洲大隊仍駐勝洲街。
勝洲因為兩廣相鄰,地處同區,又設有小圩市,同樂大山最高海拔為560多米,為全村最高山峰是勝洲小河的發源地,盛產竹木柴炭和藥材、蘑菇等土特產,耕地由於水源充足,主要是種水稻為主。由於山地多,木茹種植廣。
勝洲由於有小圩是竹木柴炭、藥材山貨土特產的集散地,在過去肩挑年代,勝洲圩成為廣東鬱南商販的中轉站。廣貨日用品在外運入,以滿足村民日用需要,山貨外運使村民增加收入,使勝洲圩長盛不衰。
勝洲村轄有勝洲中心國小一所,村級衛生所一間。90%村民參加醫保。
交通方面:鎮至勝洲有水泥硬化路,勝洲村委至平村組有硬化路,至廣東有砂石路交通方便。
勝洲地處山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代人才輩出,清朝時曾有街組韋朗木殺賊立功,保一方平安,而獲清朝嘉獎,平村組鍾梧剛曾任永安州(今蒙山縣)縣令。平村組鍾裕魁、鍾繼榮是清朝舉人,鍾少珊為秀才。民國時期平村鍾氏有縣長兩人。李濟深創辦大坡中山中學,平村組鍾寶衡出任第一任校長、冠蓋區長。解放後:平村組鍾克振任去南超通地委政協主席,其子鍾鷹任超通地區體校校長。鍾佐軍、教授,任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鍾任軍、教授任航空航天部8358所所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勝洲村羅琨玉任蒼梧縣副縣長。路碑組聶敏軒任南寧市秘書。
改革開放後,確實是日新月異,大批農村剩餘勞力進城務工、經商或其他賺錢行業,使農村村民收入大增,現在整個村委各小組,村貌已經大大改變,80%村民已經建新居,大部分有三四層高平頂房,確實稱得上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生活水平已經大部分超過溫飽線。大部分農戶安有有線電視,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伴隨著溫氏農牧項目的落戶,對建設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更有信心。

白鶴村

白鶴村委會在鎮政府中北部,東與馬王村付華交界,北與育民村相鄰,距鎮政府1公里,座落開發區處。轄3個自然村產村、白鶴、榃突4個小組,2016年共269戶、共1235人。耕地面積1100畝,其中水畝790畝,1974年前屬大坡大隊,1974年改為農科所,1988年設村公所,1995年村公所改為村委會。蒼鬱公路在本轄區經過,村內有國小學校一間,衛生室一間,主要種植砂糖桔為主要產業。

夜村村

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在鎮境西南部。東接松柏村委,西鄰新地鎮四落村,北靠古元村,南與合垌村委筆村相連,村民委員會駐夜村。轄鯉魚、夜一二三、夜雙、古城、孔勒、則九、新一二三、古一二、古雙14個村民小組,總面積34.6平方千米。2016年全村有484戶,2014人,耕地面積1980畝,其中水田1450畝。1980年以前屬古元大隊管轄。80年後從古元大隊分出夜村村公所,稱夜村村。1987年夜村村公所改為夜村村民委員會。夜村村因駐地得名,“夜村”原來是“椰村”,因村民勤勞耕作,早出晚歸,而以“夜村”取代。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經濟作物以砂糖桔為主,農副產品以松柏、木材、竹子為主。羅鴉頂海拔357米,為村內最高峰。新塘和夜村兩條河流流至鯉魚交匯成一條河流為村內主要河流,村內14個村民小組均已通鄉村公路,村內有夜村國小,2011年在校師生200多人,夜村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國民革命軍少將萬金策的家鄉。

古元村

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在鎮境西部,東鄰大坡村、北鄰坡頭村、南與夜村相鄰、西與新地鎮古令村接壤。村民委員會駐地噌咀,轄便村一二、沙江一二三、金子一二三四、木景、上為一二、蛤山、古洲一二共15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8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有617戶2535人,耕地面積2100畝,其中水田面積1802畝。民國時屬冠蓋鄉,解放初期稱冠北鄉、1958年分為冠元、夜村兩個大隊,1962年全為古元大隊,當時大隊部設在古洲村,1973年遷往瓦噌咀,1980年分為古元大隊和夜村大隊,1988年設村公所,稱古元村,1995年古元村公所改為古元村民委員會。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松脂、速生林、竹等農林產品。金子石頂山高200米,為村內最高山峰。古元河為村內主要河流,鄉村公路貫穿古元全境,四通八達。村內有古元國小,2011年在校學生160多人。古元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明清時曾出舉人李式韓,官至廣西桂林全州知縣。

育民村

育民村屬龍圩區大坡鎮轄村之一,位於大坡鎮東北部。東與廣東鬱南縣交界,南鄰馬王村,西與坡頭村相鄰,北與交村相連。村民委員會坐落於元坦自然村,轄管下山、新村、屈江一二組、獅子嶺、路馬、元坦一二組、寨上組、峽山、大田頭、沖聳、白社、雙元一二三組、大沖共17個村民小組。2016年全村共751戶,總人口3428人,耕地面積4500畝,其中水田面積2750畝,山林面積20000畝。民國時屬吉陽鄉管轄,1949-1961年屬交村鄉,1961年與交村分為育民大隊、雙元大隊,1962年改為育民人民公社,1964年與雙元大隊合併為育民人民公社,1968年改為育民大隊,1988年設為村公所,1995年育民村公所改為育民村民委員會。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橘等農副產品。2010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村,梧州市砂糖橘專業村。村裡有白社水庫,該水庫建造於1958年,庫容量為6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000多畝。村內有育民國小,在校師生267人。育民村物產豐富、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交村村

交村村,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在鎮的東北部,距鎮政府5公里,東邊是兩廣分界的雲開大山,與廣東省封開縣、鬱南縣為交界,南面是育民村,西接坡頭村,北與龍圩鎮思念村相接。村委會管轄馬峽一二組、突村、新塘、謝村、榃宥一二組、新都、都彀、下彀、龍扶、交村一二三、平山、宕上一二組,共十七個村民小組。總面積36.8平方公里,耕地5680畝,其中水田2510畝。2016年人口4118人,939戶。
交村明清時屬吉陽鄉,民國沒前置,1951年設都寧鄉,1985年設新塘、交村兩生產大隊,不久合併,1962年分置育民、交村生產大隊,1995年改為交村村民委員會。交村村因駐地而得名,交村是一個自然村,村中的地形、山勢象一張交騎而取名。
全村農業主要是水稻、砂糖桔;林業有松脂、廣玉蘭樹。葉脈加工、松樹盆景製作是我村特色產業,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歐盟地區。交村從1985年起是全國農村經濟固定觀察點。蒼鬱公路、廣昆高速公路、南廣高鐵都經村而過,十七個組由兩條鄉村路分別連線,全長9.5公里,村內有中心國小、榃宥分校兩所學生共359名。
交村村人傑地靈,清朝光緒年間有太學士莫乃賢,官至廣西承宣布政司布政使,民國時期有校官級林瓊才等5人,台灣少將高參李中興。

寨村村

寨村,龍圩區大坡鎮轄村,位於鎮的西南部,東接古元村,西鄰新地鎮題甫村,南與新地鎮交界,北與坡頭村相連,村民委員會駐寨村與思旺路段的中間位置,轄孔一二、上村、欖塘、烏石、羅貢、四仂、思一二、寨一二三、羅塘1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至2016年會村553戶,2412人,耕地面積2470畝,其中水田1900畝,旱地570畝。原與坡頭村公所屬為寨村大隊,1978年鄉村管理調整時分出坡頭村公所、寨村村公所,由於寨村的自然村較大,且開始成立大隊的時候辦公地點就選址在寨村,所以沿用至今。村內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2002年起逐步發展成以種植砂糖桔為核心,松脂為輔,由於地處偏僻,經濟發展較慢,所以村民還是比較貧窮。1998年村內辦起了一所寨村國小,在校學生300多人,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後,全村的適齡兒童基本入學就讀。

坡頭村

坡頭村距離縣城18公里,1978年前寨村大隊,1978年3月分為寨村大隊和坡頭大隊,由於駐地是坡頭小組由此而立為坡頭,成為基層組織機構的常駐地。1983年改為村公所,1988年改為村民委員會。
坡頭村民委員會至今轄11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馬塘、膽村、龍村一二、坡頭、料神一二、木棉一二、沙頭一二三、佘村、魁村一二、宕王,2016年人口4038人,976戶。耕地3500畝,林地37000畝。多年來盛產名優水果荔枝、龍眼、砂糖桔和水稻。11個自然村已開通鄉村公路、電話、電視網路等。
坡頭村委會是歷史名人、開國元勛李濟深的家鄉,李濟深故居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教育基地,李濟深國小就設在村委會附近,2011年在校學生650多人,近20名教職員工。名人、賢士、國家棟樑層出不窮,如李沛瑤、李沛金等等。坡頭村山清水秀,綠樹如蔭,一條大河直奔西江,源遠流長。令人驚嘆曰坡頭村“前有獅象迎送,後有旗鼓伴隨”。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河步村

河步村位於鎮府北南約八公里,地處丘陵,東與龍圩鎮思念村毗鄰,西與新地鎮題甫村接壤,南與交村相依,北與龍圩鎮念村交界。解放初期屬戎城區吉陽鄉管轄,1950年10月改為第三區吉陽鄉管轄,1952年5月由吉陽分出成立河步鄉,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河步大隊,1984年改為河步村公所,1995年改為河步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全村總面積約16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約4374人,1064戶,10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均為漢族。
河步村有耕地面積3700多畝,經濟以農為主,農業主種砂糖桔、水稻,養殖業以豬、雞、鴨為主。境內河流有下小河從坡頭村流入後經龍圩鎮河口匯入西江,流經河步村境內全長約4公里。1959年前可通行船隻,後由於沙土流失,沙泥淤積,河床淺無法通行,蒼鬱高速公路,204縣道貫通境內,交通方便。

天堂村

天堂村龍圩區大坡鎮轄村,在大坡鎮的南部,東接新安村,西接合洞村,北靠,南隔三豐頂與廣平調村相接,村委會駐地在秧地。轄火榃、豐筆、三豐、大石、東方、華堂、上但、天一二10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0.6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有471戶,1915人,耕地面積1198畝,林地面積7080畝,水田面積1055畝,1963年前為廣平人民公社管轄,1963年後為大坡人民公社管轄,1961年為天堂大隊,1968年設村公所,1995年由天堂村公所改名天堂村民委員會。天堂村因以前塘多而得名,由“千塘”演變為天堂。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松脂、玉桂、竹子等農林產品。三豐頂為村內最高山峰,海拔600多米,村內有6個村民小組通水泥公路,村內有天堂國小,2011年在校學生262人。

新龍村

新龍村屬蒼梧大坡鎮轄村,在鎮南部,東接大城、勝洲村,西鄰合洞村,北靠夜村,南靠天堂村,村民委員會駐新龍村,管轄新一二、老一二、寨上、四化、和興、沖元、力元、付元、付觀、付民、高地、大樓、榴塘、峽底1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30.27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人口有881戶3702人。耕地面積2420畝,其中水田2160畝。民國時期屬和平鄉,1950年屬廣平鄉管轄,1972年轉大坡公社管,1968年改為大隊,1988年設村公所,1995年新龍村公所改為新龍村民委員會。村內主要種植水稻、砂糖桔、桉樹、松脂、竹子等農林產品。下小河為村內主要河流,蒼梧至廣平縣道從邊經過,村內有3個村民小組已開通村通公路,村內有新龍國小,2011年在校學生480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陳柱深的家鄉。

合洞村

合洞村受龍圩區大坡鎮轄,在鎮的南部,東同新龍村連線,西接新地鎮四落村,南與廣平鎮平地村相連,北與新龍村付觀組交界。村民委員會駐龍尾崗街,轄筆一二三、古蒙、古欖一二、合垌、下令、榃燈、峽山、上垌、念村、乾眉一二、平沙一二、大宕一二共18個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12.33平方公里,2016年全村人口1040戶,共4194人。耕地面積2490畝,其中水田2018畝。民國時屬和平鄉,1951年愛廣平公社管轄,1958年,改合洞大隊,屬平地公社(廣平分社)管轄,1962年,合洞大隊分三個大隊(合洞、峽山、平沙三個大隊),1964年重新合併為合洞大隊,1988年設村公所,1995年改為合洞村民委員會。村內主要以種植水稻、砂糖桔、經商、勞務輸出、養豬等收入。四耳頂山海拔486.5米,是村內最高的山峰。下小河是村內主要河流,起點從廣平鎮平樂村、終點到龍圩小河口止。縣道公路大廣線從村而過,全長26公里,是村及廣大民眾方便的運輸紐帶,村內有17個村小組開通鄉村道路,村內有合洞國小,2011年在校生486人。合洞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旱澇保收,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清朝曾出秀才,2000年代曾出正處1人,副處2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