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鬃蛇

馬鬃蛇

馬鬃蛇,中藥名。為鬣蜥科動物變色樹蜥Calotes versicolor (Daudin)的全體。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活血,滋補強壯之功效。常用於腰腿筋骨疼痛,血虛體弱,小兒疳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鬃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鬣蜥科
  • :樹蜥屬
  • :變色樹蜥
  • 分布區域: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6-8月捕捉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鹽蛇、籬筒馬、午時逢、樹蜥蜴、四腳蛇、公雞蛇、雞冠蛇、雷公蛇、阿公蛇

入藥部位

全體。

性味

性溫,味甘。

歸經

歸脾經。

功效

祛風活血,滋補強壯。

主治

用於腰腿筋骨疼痛,血虛體弱,小兒疳積。

相關配伍

1.治腰腿筋骨疼痛:馬鬃蛇3條,白酒500ml,當歸3g。用酒浸馬鬃蛇及當歸,2個月後飲酒。每次20ml,每日飲2次。(《中國動物藥》)
2.治小兒疳積:(馬鬃蛇)活體去內臟和皮,切成塊,和瘦豬肉同蒸吃,每次1-2條。‚(馬鬃蛇)活體去內臟,燒存性。研末。沖服,或蒸豬肉吃,每次1條。(《廣西藥用動物》)

用法用量

內服:飲浸酒,每次20-30ml;或蒸熟,每次1-2條;或研末。

炮製

採集加工:6-8月捕捉。如果變色樹蜥在樹上,可用1根4-5m長的細竹竿,末端裝一馬尾活套(或用膠絲做),利用變色樹蜥在爬行或靜止時總是抬起頭和遇見異物有昂首凝視的習慣,將馬尾活套敏捷的套住它的頸部。亦可以將活套在其頭前搖晃圈套,它常常昂首而且張牙舞爪,此時將活套往頭上猛扣,立即拉回,即可套住。變色樹蜥在樹上活動時,可用帶柄的小網或用手進行追捕和扣捕。捕後裝進竹籠或鐵絲籠。剖腹、除去內臟,鮮用;或用竹片撐開,在文火上烘乾,或曬乾。

形態特徵

變色樹蜥,又名變色鬣蜥《中國動物圖譜》。體長80-90mm,尾長約為體長的3倍。頭較大,吻端鈍圓,吻棱明顯。眼較小,眼瞼發達。瞳孔圓形,鼓膜裸露,無肩褶。體表鱗片呈覆瓦狀排列,均具棱,背鱗尖向後,背正中有1列側扁而直立的鬣鱗,頸部發達,向後漸弱,四肢發達,後肢貼體前伸達鼓膜或眼,前後肢有5指、趾,均具爪。一般為淺棕色或淺棕灰色,背面具5-6條黑棕色橫斑,尾部具深淺相間的環紋,眼四周有深色輻射狀紋。幼體及雄體體側有2條淺黃色縱紋。雄性鬣鱗發達,尾基亦比雌性大,喉囊明顯。生殖季節雄性頭部有時甚至背面也為鮮紅色。

生長環境

生活於低海拔地區,山地、平原、丘陵均可見到,而以稀疏林下、灌木叢中較多。以昆蟲為食。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廣西藥用動物》:“滋補健身,祛風活血。治小兒疳積。”
《中國動物藥》:“治腰腿筋骨疼痛,血虛、體弱、小兒疳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