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城市

華城市

華城市(朝鮮語:화성시,Hwaseong,Republic of Korea),大韓民國京畿道下轄的一個市,位於該國首都首爾西南方約八十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城市
  • 外文名:Hwaseong,Republic of Korea
  • 朝鮮語:화성시
  • 全市總面積:688平方公里
  • 人口:48萬(2010年) 
城市介紹,友好城市,地理,文化,城鎮信息,梅州華城鎮,自然資源,交通條件,行政規劃,基礎設施,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社會經濟,工業集聚,歷史文物,獅雄山塔,長樂學宮,城隍廟,老君祠,獅雄山遺址,古蹟總論,歷史名人,李威光,曾天節,華城民俗,民俗介紹,習俗,元旦,春節,立春,賞燈日,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端午,七月節,中秋,重陽節,冬至,三月三廟會,山歌醮會,中秋賽燈,民間娛樂,廟會醮會,地方特產,新橋腐竹,絞股藍,菩米,烏肚山鹹菜,小教塘荔枝,領導分工,

城市介紹

全市總面積68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8萬人。境內工業發達,有食品加工、化工、機械、汽車等產業,此外,農業、水產業及畜牧業亦在韓國各城市中較為發達。交通便利,共有三條高速公路經過。2000年與中國的吳江市成為姊妹城市,2009年12月14日與中國的邢台市成為友好城市,並互派青年交流團。

友好城市

城市國別締結時間編號
2009年12月14日
1683-090302-冀-058

地理

華城市瀕臨西海岸,南部和西部為肥沃的平原地帶,是一座農工貿綜合城市。
華城市是位於韓國同中國開展貿易的最前沿的橋頭堡城市。高速公路、港灣、公路幹線等基礎設施齊備,華城市是以首都經濟圈中心的南部沿海城市中基礎設施最完備,市中心最容易轉移和擴大的城市,是整個南部沿海經濟鏈的中樞神經系統,它一定會不斷地發展壯大成為南部沿海經濟圈的中心城市。

文化

華城市文化資源豐富。思悼世子和正祖的陵墓—隆陵和健陵即位於華城。此外,為思悼世子祈求冥福的寥州寺內珍藏著正朝時代的很多寶物。隨著津岩溫泉、華城溫泉的開發成功,到華城來旅遊觀光的旅客越來越多。堤岩里3·1運動的代表性遺址也位於華城附近。

城鎮信息

華城鎮是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北部重鎮,梅州市西南。轄區面積247.48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和3個居民委員會。2005年底,全鎮總戶數3.3萬多戶11.2萬多人。205國道,廣梅汕鐵路梅河高速公路以東西方向橫穿華城鎮境內。距縣城(水寨)27公里,距梅州市區76公里,是梅州溝通珠三角地區的咽喉要道。

梅州華城鎮

自然資源

華城鎮屬亞熱帶季風區,氣溫高、溫度大,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1600mm。大部分地區屬於低山、丘陵區,少量為沿河谷地與河流沖積平地,河流主要有新橋水、五華河、潭下河、烏陂河,境內主要有花崗岩、瓷土、鉀長石、稀土等較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有絞股藍毛冬青、竹、木等生物資源;有各類旅遊資源10餘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長樂學宮、雄獅山建築遺址、明代獅雄古塔。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屋背嶺遺址與龍頸坑窯址、長嶺岌古文化遺存、華城大革命烈士墓、城隍廟天妃廟、武狀元李威光故居、低圓寺、福壽庵、鐘家祠、李家詞、老君祠、明朝城址等眾多的文物古蹟、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使遊客流連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粵菜及中外各色風味飲食。

交通條件

華城是梅州市的西大門,是通往珠江三角地區的門戶,也是五華興寧龍川三縣輻射的新型城鎮化衛星城,梅州市未來重點發展的宜居城鎮,房地產業在這裡綜合發展、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快速而穩定地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的資金來源充足,市場化程度較高。境內有長深高速、汕昆高速、濟廣高速線上,廣梅汕鐵路,205國道以東西方向橫穿境內,華(城)-陸(豐)高速,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橫穿境內,交通四通八達,距興寧縣城16公里,距滬廣高速鐵路興寧北站25公里,距縣城(水寨)27公里,距龍川縣城42公里,距梅州市區76公里,是五華、興寧、龍川三縣輻射的宜居衛星城,也是梅州市未來西部重點發展的城區。城區廣梅汕鐵路設有華城火車站,可以直達廣州,深圳,武昌,汕頭,梅州等城市;城區還設有華城長途客運站:華城到廣州,全程313公里,約需3個小時車程,每20-50分鐘一班;華城至深圳,全程280公里,約需2個半小時車程,每30分鐘一班。華城到汕頭,全程160公里,約需1個半小時車程,每天一班;華城到梅州,全程60公里,約需半個小時車程,每30分鐘一班;華城到龍川,水寨,興寧每10分鐘一班。華城每天還有去香港,澳門,珠海,汕頭,海口,韶關等地方的直達客運車。

行政規劃

面積216.8平方千米。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11427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481人。轄3個社區、3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華城。【郵編】514471【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41424130:~001 121東區社區、~002 121西區社區、~003 122新橋社區、~200 122董源村、~201 220河子口村、~202 220河亨村、~203 220鐵爐村、~204 220葵富村、~205 220紅星村、~206 220滿堂村、~207 220高華村、~208 220南方村、~209 220黃金村、~210 220黃埔村、~211 220湖田村、~212 220西林村、~213 220興一村、~214 220興中村、~215 220新興村、~216 220高竹村、~217 220萬子村、~218 122觀源村、~219 122塔崗村、~220 122城東村、~221 220齊樂村、~222 122維新村、~223 122維西村、~224 122城鎮村、~225 220新一村、~226 220新二村、~227 220新建村、~228 220新四村、~229 220新五村、~230 220華安村、~231 220民主村、~232 220洋田村、~233 220新亨村
華城市

基礎設施

華城鎮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華城鎮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華城鎮的基礎設施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日前基本的路網架構已經形成,交通設施配套齊全;郵電供電供水設施全面配套;已實現村村“五通”,郵政銀行油站網點能滿足城鄉居民需求。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配套完備,全鎮有幼稚園91所、國小45所、初級中學4所、高級中學1所(五華中學)、職業高中1所(華城職業技術學校)、省級成人技校1所;有二級乙等醫院1間,鎮少年宮1所,各村有老人娛樂部,五華山建設居民長壽路,華城居民主要宗教信仰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通用語言梅州客家話、部分粵語。

歷史沿革

華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龍川、興寧和五華的古縣城。秦置龍川縣。據裴淵《廣州記》:本博羅縣之東鄉,東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據《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雲出入此穴。”縣名由此。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屬南海郡。龍川得名緣由,一曰博羅之東鄉(古龍川)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一曰龍潭自嶅山分注於川,故名龍川。其時龍川縣地遼闊,包括今之粵東大部分地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龍川為南越國轄地。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歸漢,保留封地,龍川縣仍屬南越國轄地。南越王趙佗曾築行宮“長樂台”於此;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設定交趾部,龍川屬南海郡。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交州,龍川屬南海郡。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為荊州,龍川仍屬南海郡。吳黃武元年(222年),廢荊州,復交州,龍川屬南海郡。黃武五年(226年),吳分南海郡置廣州,不久又並為交州,龍川屬南海郡。永安七年(264年),廢交州置廣州,龍川仍屬南海郡。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東官(東莞)郡,龍川析置興寧縣,仍屬南海郡。廢帝大和元年(366年),龍川析置雷鄉縣,均屬南海郡。晉朝興寧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東晉成和六年(331年),興寧縣由古龍川縣分立,隸屬東官郡,興寧縣治設於(今五華華城鎮)雷公墩。永和三年(347年),分古龍川縣地置雷鄉縣。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古興寧析今興寧地置齊昌縣(府),縣治設於(今梅州興寧)縣城北5里處洪塘坪(今楓林坪)。轄境多次變遷,梁天監年間(約503年),撤銷齊昌、雷鄉兩縣,併入梅州市興寧縣,縣治由(今梅州五華華城鎮)雷公墩徙至今龍川縣佗城,轄境多次變遷。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龍川縣建置,置龍川郡,郡治設於歸善縣(今惠州市東北)。興寧隸屬龍川郡。
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齊昌地復置齊昌縣,縣治仍設於(今梅州興寧)洪塘坪(今楓林坪)。武德年間,龍川郡改名循州。天寶年間易名海豐郡乾元元年(753年),復名循州,興寧屬循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復置雷鄉縣。興寧保留東晉所劃轄境,縣治由佗城遷回長樂鎮(今梅州五華華城鎮)雷公墩。
五代時期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廢雷鄉縣,恢復龍川縣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龍川。興寧隸屬循州。同年,南漢王劉岩於原齊昌縣址置齊昌府,兼轄興寧,府治設於(今梅州興寧)洪塘坪(今楓林坪)。興寧縣治由長樂鎮(今梅州五華華城鎮)雷公墩徙至今龍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王劉岩降宋。廢齊昌府為寧昌驛,隸屬興寧縣。至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稱長樂鎮,天禧三年(1019年),興寧縣治由丫下圩遷回長樂鎮(今五華華城鎮)雷公墩。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劃出興寧縣興寧江(今五華河)及右別溪(今琴江)流域地,設定長樂縣(今梅州五華),有戶二千。以原齊昌縣地為興寧縣,有戶四千,興寧治所設於(今梅州興寧)洪塘坪(今楓林坪)。興寧、長樂同隸屬於循州。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建置長樂縣,設縣治於長樂鎮。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縣治初設長樂鎮,1149年(宋高宗紹興十九年)遷至七都九龍崗。
元朝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復縣治於長樂鎮。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併入惠州,是惠州府七縣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築城牆。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
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道治在潮安縣,同年長樂鎮改為華城鎮。1936(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今興寧、梅州市梅縣區龍川、大埔、蕉嶺、和平、平遠連平五華等9個縣區;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1949(民國38年)初改為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興梅專區。1952年後屬粵東行政區。1954年縣政府從華城遷往水寨鎮,華城鎮改為其轄區。1956年後屬汕頭專區。1965年6月屬梅州地區。1988年1月地改市,五華隸屬梅州市
華城鎮從公元1954年上溯,至秦始皇時代,均為龍川縣齊昌縣(興寧縣)和長樂縣五華縣)縣城所在地。史籍源遠流長,考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縣、到現在已有兩千三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歷來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949年5月17日,五華縣解放後,華城仍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54年,縣政府遷往水寨,華城始純為區建制所在地。1954年,改名為五華縣第三區。1955年改名華城區,分為三個大鄉:西林、董源、華城。1958年上半年三鄉合併為華城鄉,11月,又和新橋鄉一齊合併,成立華城人民公社。1972年新橋從華城劃出單獨設公社。1978年華城再分為華城、興林、河子口三個公社。1983年將興林、河子口、華城三個公社合併,再複合華城區公所。1986年11月又改設鎮。2003年11月,再併入原新橋鎮,組成新的華城鎮。轄3個社區、3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華城城東。

經濟發展

社會經濟

華城鎮是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中國足球之鄉、竹馬之鄉、中國圍龍屋之鄉,廣東新興工業城鎮、物流商貿中心、環保模範城市、廣東省雙擁模範城、是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是梅州市五華縣內三個中心鎮之一,也是全省273箇中心鎮之一,是梅州市人口數量大、經濟實力強、文化底蘊深、工農商並舉、區位優越的鎮。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6.0222億元,工、農、商各占1/3,工商稅收899.5萬元,鎮級財政收入626萬元,城鄉居民儲蓄近4億元,農村人均收入3598元。農副產品生產的主要基地有絞股藍種植、果蔗種植、油茶種植和腐竹加工基地,並形成了“種豆——腐竹加工——養豬”的特色生產模式和訂單農業。現有廣東五華經濟開區和鎮經濟綜合開發區與五華縣華城工業園各1個,現有較大規模企業有環興電力器材廠、陶瓷原料廠、玻化廠、電腦廠等企業10多家。華城是梅州市西部重點發展的城區,也是五華縣北部50萬人的經濟商貿、物流中心,交通便利,水力、稀土、鉬礦等資源豐富,擁有一批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誠招社會各屆人士洽談投資,以發展勞動密集與資源密集工業、文化旅遊業為主的省級中心鎮。
華城市

工業集聚

廣東五華經濟開區落戶於華城鎮西,規劃面積1000畝,目前已開發200多畝,有14家企業落戶,年產值過億元。廣梅汕鐵路長深高速汕昆高速公路濟廣高速梅河高速公路)、205國道以橫貫其中,廣梅汕鐵路設有客貨運站,地理位置顯要,交通便利。1993年6月經梅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後正式掛牌並成立了管理委員會,1995年12月28日經省政府批准正式確立為“五華縣經濟開發試驗區”,總面積為8.8平方公里。1996年被省體改辦評為全省“十佳開發區” 之一。2003年以後國家巨觀調控,對全國開發區進行清理整頓,五華開發區以突出的成績和貢獻,符合上級有關檔案精神,於2006年1月26日順利通過了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告,被核准為保留的省級開發區之一,並更名為“廣東五華經濟開發區”。開發區創辦十四年來,堅持走以地招商、以地換基礎設施的路子,採取多種渠道共籌集資金6億多元投入開發區建設,首期開發的中心城區,金河商住區,高塘商貿區等五個小區得到全面開發,基礎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新建城區1.8平方公里,有16個工業項目基本建成投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興(城)華(城)合作示範區沿205國道規劃,目前該區內有110KV變電站一所,3萬千瓦垃圾發電廠一間,已落戶企業有興寧市雄雞油漆化工有限公司,興寧樂仙石粉廠等,意向落戶企業達6間,投資額1.35億元。五華縣華城工業園位於華城鎮規劃區內北部,省道車豐公路旁,東連205國道,距離梅河高速公路出口500米,總規劃面積1800畝,分一二三期,首期規劃用地550畝,第二期規劃用地680畝,第三期規劃用地570畝。主要設電力器材、建材等項目。現已有投資約2500萬元,占地約100畝的環興電力器材廠已進入試產階段,工業園初具規模。

歷史文物

獅雄山塔

廣東省政府列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獅雄山塔,坐落在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塔崗管理區獅雄山南坡,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屬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高35.5米,生鐵鑄葫蘆塔剎,屬嘉應客家地區著名古塔,塔各層均開有拱形窗戶通風采光,二至七層原設木棚。第三四五七層木棚和塔前參亭、雕象,由 塔崗修繕董事會在馬、羊兩年募捐2萬多元復建。塔身內砌有143級螺旋式磚階通往七層。91年秋,五華縣旅遊公司撥專項專款築第七層外圍眺望檐的鐵欄桿,以保障遊客安全,讓遊人盡情鳥瞰客家古城風光。1997年5月塔遭雷擊,經省查測批准:98年秋由當地政府修繕,廣眾識士積極捐資,99年9月修葺一新。同年在“獅肚”修建附屬工程“獅堂”一座,供遊人參觀。
華城市

長樂學宮

景區簡介:長樂學宮的建築形制,按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建成宮殿式,座北朝南,左右對稱,設有照牆,靈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崇聖殿,東廡、西廡等,是嘉應五屬中規模最大的學府之一。大成殿,由24條八角梅花石柱擎撐梁架,柱礎為八瓣形須彌座式,斗拱雕花,重迭出跳,殿脊置雕塑雙龍戲珠,門為扇門,窗為直欞或雕花窗。長樂學宮結構嚴謹,氣宇軒昂,宏偉壯觀,滄海桑田,幾經變化,仍不減當年秀色。長樂學宮,始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為明代大型的古建築群,是嘉應州(今梅州)最大學府之一。建國後幾經修繕,仍存建築物有泮池、照牆、東廡、大成殿等。大成殿為重檐歇山琉璃瓦頂,闊5間,24.4米,進深6間,20米,殿高12米,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梁架結構。梁坊、駝墩、斗拱均精雕細刻。大成殿內石金柱高達9米,為國內學宮建築中罕見。前檐卷棚上的詩詞彩繪頗具特色。大成殿內奉祀有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牌位。殿前設月台,用望柱石板圍欄泮池為半月形,中砌一石拱橋,用52塊雕花石板圍欄。1925年3月,由周恩來等率領的東征軍主力第一團曾駐於此,並在此向廣大民眾宣傳革命道理,組織五華學生運動,打擊張谷山、陳卓人等土豪劣紳,鞭撻貪官污吏,推舉教育界人士溫其潘(屏南)出任縣長,組建五華縣民主革命政府。1984年10月公布為五華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交通概況:長樂學宮位於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城鎮村十字街的五華中學內。
華城市

城隍廟

在中國,可以看到許多城隍廟,裡面供著城隍老爺。每年,人們還會在特定的幾個時間內去祭拜城隍爺趕廟會。城隍爺究竟是什麼人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古代傳說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縣官老爺。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凶,護國保邦”之神,說它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睛,保谷豐民足。據史料文獻記載,早在三國時,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廟,其它地方並沒 有。後來,城隍廟才逐漸遍布全國各地。城隍雖屬道教之神,但歷代帝王卻多重視它的作用,屢次給以加封。後唐末帝李從珂封之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城隍本沒有姓名的,自宋代後多以殉國而死的忠烈封為本城城隍。《宋史·蘇緘 傳》記載:“緘殉節於邕州交州人呼為蘇城隍”。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老爺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幫裕伯 。據說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孫,元末進士,他在上海一帶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請他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為由加以拒絕 。他死後,明太祖下招說:秦裕伯生前雖不為我臣 ,可死後要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還有,蘇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無論是哪裡的城隍,還是何人為城隍,它都是這一城市的保護神。
華城市

老君祠

五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老君祠,坐落於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黃埔村陶峰艮,始建於清末民初,供奉的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黃埔村之所以建老君祠,是因為這個村90%以上為李姓人家,他們把老子尊為立姓始祖,認定他創始道教,是李姓的世代光耀,所以特別設廟奉拜,而且把建壇的農曆四月二十,定為每年舉行廟會的日期,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表敬奉的虔誠。老君祠建立後,很快成了常年香菸鼎盛的廟宇,因為除李姓人奉拜外,其他各姓人家也十分尊崇這位道教創始者,加上世間廣為相傳的“太上老君”是法力無邊,常濟眾生的仙翁,所以大家也樂於朝拜,祈求他的庇蔭、保護。有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清乾隆年間,黃埔村出了一個嘉應五屬(即現梅州地區範圍)唯一的狀元李威光。人們廣泛相傳,李威光是太上老君仙翁指派下凡的星宿化身,所以他文武雙全,智力過人,層層破關,登上皇殿,為欽點狀元。此說雖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也反映了人們對老君神的信奉程度。建國前,老君廟會盛況異常,參觀、朝拜者絡繹不絕。因為人們不僅可以乘機敬拜老君,而且可以到離老君祠不足半里的狀元李威光故居參觀,一睹狀元當年使用的大關刀,以及御賜的“狀元及第”等匾額文物,令人賞心悅目,其樂融融。建國後,老君祠被毀,廟會停辦。改革開放後,在旅台、港同胞和熱心公益賢士的倡議捐資下,於1983年在原址重建了一座約100平方米的祠壇,供信士奉拜。後信眾逐增,又由旅台同胞、海外僑胞及本地實業家踴躍捐資,把祠壇擴建到400平方米,並在祠外開闢了停車場所等設施,把通往祠壇的道路擴建成硬底化的汽車道,同時按原期舉行廟會。到2002年以後,每年參加廟會人數達2000人以上,“老君法符”銷售近萬張。2008年,該祠立項“申遺”,獲準為“五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之後,當地民眾及有關部門更加積極籌建該祠的完善事宜,並緊密地與已獲準的“李狀元故居”文物保護單位珠聯璧合,組成旅遊參觀的一個亮點。
華城市

獅雄山遺址

首批廣東省大遺址之一五華獅雄山長樂台被專家確定為秦漢時期南越王趙佗的城址:2012年3月24日,中國南方區域考古高峰論壇暨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研討會在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舉行。來自湖南、江西、福建、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東等10省(區、市)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察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後,進行了探討。 第五次調查勘探試掘取得重要新發現 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4次對該遺址 進行過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初步將其定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2011年1~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 進行了 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據介紹,本次調查和試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鑽探面積50000平方米,並對五華河中游兩岸10千米以內的山崗、河道、農田、沙廠等進行了地表踏查,發現了東周、秦漢、唐宋、明清等4個時期的文化和自然遺存。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卜工介紹說,在獅雄山遺址現存的各時期文化堆積中,秦漢遺存所發現的遺蹟和遺物最多,保存也最完整。本次調查和試掘主要有三大收穫:一是發現了秦漢時期的城址;二是發現了一批可以明確斷定為秦漢晚期的陶器;三是收穫了一批封泥文字,一共50多枚,都不是完整的,主要有兩種,一是“定楬 之丞”,二是“定楬 之印”,都跟定楬 有關係。這一批城址、陶器、文字,年代確定有南越早期的、有秦漢晚期的。這批文物的發現,使我們感覺到已經觸摸到了南越國建立以前,趙佗經營龍川的歷史線索。 獅雄山北區掘出四座秦漢建築基址獅雄山北區掘出四座秦漢建築基址,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尚傑介紹,一號建築基址位於獅雄山第四級台地的中北部。該建築基址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40米、南北寬13~15米。根據墊土中所出遺物和地層的疊壓關係推斷,此基址並非一次修成,而是經歷了至少三次大規模的擴建。3條排水溝分別位於一號建築基址東側、西側和中部,年代略有早晚,從一號建築基址的規模和擴建的次數來觀察,它應是獅雄山遺址北區的主體建築。二號建築基址位於獅雄山南崗第四級台地南端,從剖面觀察,共有38層夯土,其內包含有建築材料、鐵釜等遺物,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11.5米、南北寬3.5米、厚0.75~2.2米。從其平面分布及結合已知考古發掘質料分析,該基址可能為第四級台地南端建築的殘餘夯土。 三號建築基址位於第四級台地東北角,東西長15米、南北長16米,在其平面上發現柱洞13個,呈圓形分布。結合已知材料分析,此基址可能為角樓、望樓一類建築的基礎部分。 四號建築基址位於第三級台地的西側,僅對其進行了局部揭露,出土了大量的紡輪、網墜、陶丸、石磨盤、磨棒等生產工具,建築墊土上散見有柱洞若干。由於揭露面積的限制,無法對其進行全面的認識。該建築基址的西北側發現了陶窯和窯前堆積坑,東側發現了出有鐵礦石、礦渣、紅燒土、封泥、殘鐵器等遺物的大型灰坑,結合建築基址中所出遺物,四號建築基址及其周邊區域很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目前國家對大遺址的保護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記錄檔案、有保管機構;二是保護規劃,即文物法在某個大遺址的具體化;三是建遺址公園,建成以重要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題,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是我省現有的8個大遺址中首個進行論證籌建的。從獅雄山秦漢遺址的歷史地位、保護現狀和市場需求等各方面因素來看,獅雄山秦漢遺址適宜通過建設大遺址考古公園進行適度開發。根據獅雄山秦漢遺址現狀,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調整為三個層次,劃分為衙署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兩類。獅雄山秦漢遺址考古公園保護區歷史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是一座城址,並非一般意義的台式建築基址。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初步劃分為衙署區、作坊區和一般居住區,此遺址並非隨意建造,而是有一定的城市建設規劃,從城址的整體布局、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分析,該遺址呈現出一種既模仿中原城市營造制度又因地制宜的建築思想體系。科學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提取了大量生態學、環境學的重要信息,為全面復原獅雄山的歷史風貌提供了多學科的依據。遺址性質作為秦漢縣城城址的確定,為嶺南地區其他同類型遺址和嶺南郡縣設定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藝術價值:獅雄山秦漢遺址中建築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陶器的形制和紋飾、封泥的鈐印等,具有秦漢時期嶺南以北文化的特徵,南、北文化在此交匯融合產生了新的地方文化,從其發展的範圍和存在的歷史中,可以看到多元一體的南北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共同孕育了粵東北的秦漢文化,它既屬於秦漢時期典型的審美範圍,又屬於土著文化積澱的物化體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華城市

古蹟總論

華城古蹟長樂宮,雄獅古塔在城東,西邊有座城隍廟,東征遺址落城中。

歷史名人

李威光

五華城鄉武術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響下,年少時便投館拜師,學習武藝。由於他天資聰穎,勤學苦練,一招一式,一拳一腳,扎紮實實。不幾年,刀、槍、棍、棒、騎射皆能,武藝出眾。他身材碩壯,體高七尺,膂力過人。乾隆十五年(1750),適逢開科縣試,十六歲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選武生。這更堅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決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請了武藝高強師傅在家裡授藝。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學苦練,常以“書要讀,拳要練,老婆娶不娶都隨便”的口語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藝日精,在周圍鄉村中,頗有名氣。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參加庚辰科鄉試,金榜題名,高中武舉。但仍習武不輟,矢攀高峰。他常穿著自製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鑿成形似木屐,用麻繩作屐皮),以練腿力;朝夕抱舉三四百斤練武石,以練臂力。勤奮不負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裝上京,參加壬辰科會試。殿試一舉成名,欽點狀元及第。
華城市

曾天節

曾天節,(1906—1995),1906年9月23日出生於貧苦家庭。由於受地主豪門的欺壓,從小就有著反抗精神。曾天節在五華中學讀書時,正值“五四”運動之後、國共合作之初,革命思潮洶湧澎湃之時。他認真讀書,經常閱讀《新青年》、《嚮導》等進步刊物,思想進步活躍。1925年3月,東征軍第一次討伐陳炯明的時候,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率東征軍打到五華縣城。曾天節中學讀書時已鋒芒初露,他作為學生代表受到周恩來親自接見。他向周恩來揭發五華大官僚、土豪劣紳橫行鄉里的罪行,得到了周恩來的重視和支持。周恩來對他的革命啟蒙和教誨,從此在他的思想上播下了革命的種子。1926年,他中學畢業後到廣州尋找革命道路。通過堂兄曾任良(早期中共黨員)的介紹,認識了中共廣東區委的黃國梁,並參加了共青團。1926年7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廣州四一五事變前夕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5月,受中共廣東區委的指派,回五華縣,任共青團五華縣委書記,協助古大存領導五華的農民革命運動,8月,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中共五華縣委書記。後來脫黨,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歷任參謀、隊長、主任、少將高參等職。他治軍有方,號稱“鐵人”,在廣東國民黨中頗有威信。脫離中國共產黨之後,曾天節與中共黨組織及共產黨人古大存等有過接觸和交往。1948年擔任國民黨甲種部隊廣東省保全第十三團少將團長,,手中掌兵3000人;該團全副美式裝備,屬甲種精良裝備。此後他也曾通過同鄉魏鑒賢找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表示了希望脫離國民黨、投向人民的意向。1949年5月,舉行粵東起義,起義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區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廳長,廣東省政協第四、五屆副主席。陳敏(定智),1922年生,華城鎮塔崗村人。先後任中共五華第三區特派員、兩廣縱隊教導員、粵中行署公安局科長。1953年轉入教育部門工作,先後任中共華南分局高等學校組織科長,華南農學院辦公室主任、黨委副書記、副院長。1986年離休。鄧基(瑞麟),1921年生,華城鎮塔崗村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五華縣立一中黨總支部書記。1943年後參加東江游擊區工作。離休前任廣西經濟幹部學院副院長。周少欽,1938年生,華城鎮紅星村人。中共黨員,副研究員。歷任中山大學地學院副院長、廣東民族學院副院長、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副院長。早期從事昆蟲、生物氣象科學研究。張金泉,1928年生,華城鎮滿堂村人。教授。1954年華南師範學院畢業。先在河南大學、華南師院任教,後成為全國植物地理學會副會長、廣東省生態學會顧問、省自然保護區專家委員會委員。出版個人(合著)著作10多部、譯著3部,獲國家和省科技進步獎多次。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事跡載入《廣東高等專家大辭典》。鐘遠蕃,1913年生,華城鎮塔崗村人。中共黨員。1933年考取中山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在粵東、湘、贛等地宣傳抗日。1940年經中共派任廣東省文化工作委員會宣傳部長,負責省委機關報《新華南》編輯工作。1949年春任南京軍管會行政法務部副部長、財經學校副校長。1951年在北京外文出版社任中文版編輯組長。1961年冬調任暨南大學教授,研究世界經濟。曾國華,1937年生,華城鎮維新村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畢業。五華縣水土保持試驗推廣站原副站長,高級工程師,廣東省政協委員,縣政協委員。23年矢志五華水保科研事業,先後撰寫40多篇50多萬字論文、資料。其研究成果在全國8個省(區)和五華62條小流域治理中推廣套用,成效顯著。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華城民俗

民俗介紹

華城鎮五華老縣城、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敦厚耿直,地理位置優越,許多人都樂於遷入定居。全鎮姓氏有:張、鐘、李、陳、黃、曾、古、鄒、吳、賴、楊、周、曹、羅、詹、林、洪、卓、馬、丘、朱、甘、葉、孔、吉、王、郭、熊、鄧、何、官、趙、戴、范、盧、紀、杜、奕、高、溫、廖、饒、巫、劉、田、余、湯、江、傅、魏、顏、嚴、孟、胡、許、潘、康、等50多姓。其中張、鐘、李、陳人口較多,為當地旺族。張姓約2萬人,主要分住於湖田、南方、黃金、新興、鐵爐、塔崗、齊樂、維新、高華、葵富、城東、滿堂、河子口、董源、維西、西林、高竹、城鎮18個村,其他村也有少部分;李姓約1萬多人,分住在新興、觀源、興一、塔崗、湖田、齊樂、高竹、維新、高華、葵富、城東、黃埔、董源、維西、萬子、紅星、城鎮17個村;陳姓一萬多人,分住在新興、塔崗、齊樂、維新、高華、城東、河子口、河亨、維西、興中、萬子、紅星、城鎮12個村。華城各姓祖源,除河子口紀姓城鎮杜姓來自潮汕福佬民系外,其餘各姓皆來自福建客家民系。其中張姓來自福建上杭,皆為上杭開基祖張化孫的後裔。鐘來自福建汀州,皆為提齡(壁公)和瑞齡(堂公)後裔。李姓來自福建上杭,先遷梅州市梅縣區後來五華,皆為李敏後裔。陳姓來自上杭,先到江西,後遷興寧再來五華,為陳贄和陳南泉後裔.

習俗

解放前,華城的正當婚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童養媳婚姻,一種是“大行嫁”婚姻,而又以前者居多。解放後主要有“大行嫁”和自由戀愛兩種,而又以“大行嫁”居多。大行嫁不僅耗資巨大,而且禮節繁縟,大體環節是:卜合、會見、踏家、定聘、報期、迎娶、探婿、回門。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華城的婚嫁提倡“簡、儉、重實際”,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旅行結婚。華城的喪葬較為繁瑣,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僱請地理先生卜定治喪的日期和時辰,根據死者生前具體情況,確定埋葬方式的處理,二是僱請家禮先生,具體處理整套治喪禮儀。三是僱請和尚或僧人在整個治喪期間為死者超度,。四是將死人棺木裝殮,抬到山上埋葬,最後造墳紀念。整個過程耗資巨大。現在提倡火化,大大簡化了過程,節約了費用。古老的華城,有歡度新春佳節的民俗外,還有它獨有的習俗,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主要節日:

元旦

新的一年開始。

春節

有拜年,遊樂活動,廟會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

即交春,是為迎接新春的到了,辭舊迎新,家家戶戶放鞭炮。

賞燈日

農曆初六開始到元宵節之間為添男丁的節日。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

開正節,土地爺生日。

清明

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前後三天達到高潮。

端午

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

農曆七月十四,也即鬼節

中秋

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

客家人叫“九月節”,又稱老人節,白天登高,晚上為老人過節。

冬至

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三月三廟會

三月三:自清明以來,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相傳是天妃娘娘生日,俗稱三月三。由於當時的歷史局限,自然科學不發達,相傳天妃是通海之女神,有呼風喚雨之術,農民為求豐收,故華城鎮在“三月三”,抬著天妃娘娘,在旗鼓、巡牌、高燈、竹彩和“金童玉女”、“仙女散花”、“天姑乘鶴”多姿多彩的古士襯陪下出巡,那天,全城採花街,裝扮一新。街道懸掛布幕,結彩張燈,店裡店外,街頭巷角,燈紅花爛。各街各巷敲鑼打鼓迎接。入夜,在天妃廟前戲棚聘請戲班演戲,吸引著四鄉民眾擁入城鎮。這一天,華城鎮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熱鬧非常。家家戶戶辦起節日盛餐,迎接親朋,故有“三月三,穿白衫,有錢無錢街上尖(串)”之說。
華城市

山歌醮會

山歌醮會:離華城約五里有一座獅雄塔,有山有水,風景優美。明清時代每逢中元節前後,從農曆七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獅雄山塔舉辦醮會。民國期間改為五年一醮。醮會期間除在祖先宮殿設壇祭祖外,大擺山歌擂台,各地優秀歌手紛紛登上塔頂作為台主,跟四方歌手們大賽客家山歌。屆時,不但本縣各鄉民眾踴躍赴會,就連龍川、紫金、興寧等縣民眾也紛紛趕來參加。一連六天六夜,數萬民眾匯聚在獅雄山上,人潮滾滾,歌聲不斷。解放後,隨著山歌普及,到處可聽到山歌演唱,山歌醮會而銷聲匿跡。

中秋賽燈

中秋賽燈:華城鎮居民在中秋之夜,以月餅賞月外,還分別在南門城牆和烏陂河堤,賽考燈火。是時,各以罐碟或竹筒上油,以透明的紅、黃、青、藍色紙罩住,擺出五光十色的燈火陣。在鑼鼓喧天、海螺嘟嘟助興下,開展燈火比賽,相互用燈火擺字或對聯。如一方擺出“南國稱雄”,另一方則擺“天下無敵”;一方擺出“南風拂動,天雀斂羽”,另方則擺“天雷震撼,南燕驚飛”。幾個回合,然後放鞭炮,直到天亮,歡樂而散。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廟會醮會

是當地建國前的一種民俗。建國後,神廟基本拆除,神像也全部毀滅,廟會,醮會都不再舉行。因此,45歲以下的人們,已不知廟會、醮會為何物。即使是60或70歲的老人,雖然看過,但也非個個親自主持過廟會、醮會,因此不可能完整地記憶其中的每一個細節。由於這個鎮是古老的城鎮,且長期為縣城所在地,因此宮、殿、 廟、庵、祠一類建築特多,據民國時期吉竹樓主編的《五華縣誌》記載,以及世居華城附近70歲以上的陳中堅、熊亞元、廖亞振、周利、張周善、張錫環、張嘉德等10多位老先生回憶,城內外的宮、殿、廟、庵共有47處之多。可列名的有學宮、城隍廟、鄉賢祠、忠孝祠、節孝祠、德政祠、二公祠、崇義祠、萬壽宮、 福壽庵、東嶽廟、玉皇殿(清虛觀)、財神廟、觀音堂、大雄寶殿、 南華別洞、先師廟、地藏庵、真武殿、關帝廟、晏公廟、天妃廟 (天后宮)、華光廟、五顯宮、奎文閣、禪定寺、西雲寺、金定寺等。另有張、李、鐘、曾等各姓祖祠(祠堂)10多座。此外,城鄉有各自敬奉的公王、伯公、土地、社官壇、廟,還有各姓敬奉的本家神明,如張姓的張公廟,李姓的老君祠,鐘姓的萬公祠等等。神廟眾多,神明林立,構成華城"抬頭三尺有神明"的宗教景觀。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古城縣令必親自帶領在職官員 以及文人學士,集中於學宮,祭奠先聖(孔子)、先賢(顏子、孟子) ,視為重知識、尊禮儀之范舉。每年春秋二祭期間,各姓氏族長必按規定時間,組織本族人員祭祀祠堂,以示不忘祖典, 敬奉祖宗。還有各種廟會、醮會連綿不斷,幾乎復蓋全鎮。盛況異常、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月三"天妃廟會、敬奉歷史賢能的四月十八先師廟會、兩廟聯合舉行的五月城隍與關帝廟會、一年舉行三次廟會和從不舉行廟會的兩個觀音廟、城外具有代表性的張、李、鐘姓廟會;除此,鄉村廟會的其他內容,諸如請吹鼓手吹打,請戲班做戲,請道士上表、抽籤選首事等等,均與城內廟會無別。以上節日,在解放前尤為隆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而逐步淡忘,現在只為普通節日紀念。[1]

地方特產

新橋腐竹

新橋腐竹是精選優質大豆、山泉水,由傳統手工工藝精製而成,味道鮮美,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及豐富蛋白質、胺基酸、果糖等,是美容和鮮嫩肌膚、延年益壽的綠色食品。

絞股藍

是葫蘆科多年生草南藤本植物,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名貴中草藥材之一、也是梅州特產之一。

菩米

客家傳統特產,俗稱熟米,客家閩南粵祖先南遷時為了防止沿海水土不服而用傳統工藝、經過六道深加工精製而成。相傳是菩薩所賜良方,故稱“菩米”,具有溫性滋補、益脾暖胃、潤腸祛濕,減肥保健、降血糖等天然無污染的特點,是家庭、酒家膳食之上等食糧。

烏肚山鹹菜

烏肚山鹹菜,華城人的特色菜。

小教塘荔枝

華城小教塘荔枝素以細核、肉厚、汁多而聞名遐邇,暢銷汕頭、潮州、老隆、南洋等地。每當入夏,盛產荔枝的小教塘,呈現著“滿園樹婆娑,紅果枝頭掛,彩霞相輝映,古鎮美如畫”的醉人景色,故有華城荔枝灣之稱。華城小教塘細核荔枝,已有300年歷史。據孔家“族譜”記載:華城小教塘的荔枝是在康熙三十年(1494)孔元祚在陝西省扶封縣任知縣時,他對荔枝素有喜愛,在一次省親時,帶著十多株荔枝回家鄉培植。此種荔枝一般在清明前後兩天開花,夏至後十天至小暑結果成熟,收穫偏遲,並有細核、肉厚、汁多的特點。由於荔枝果核極小,無法繁殖,後來採用圈枝育苗,由於嫁接技術不當,華城荔枝一直發展緩慢。建國後,華城細核荔枝,引起了我省專家的注意,進行了研究,定為良種,載入了“廣東荔枝志:。華城細核荔枝與增城著名良種”掛綠同類,是宜繁殖推廣的品種。五華縣誌載有:“縣城(華城)荔枝,核小味美:的記述。1964年華城鎮為發展地方特產,曾推廣種植荔枝。廣東農科院、華南農學院的專家專程到華城考察,認為:發展華城細核荔枝大有可為。經鑑定:華城荔枝果核極小,果肉較厚,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百分之七十九,且肉質脆而軟滑,多汁而吃時不下滴,濃甜爽口,營養豐富,含可溶性固形物達百分之二十一,每百毫克果汁含維生素C42毫克,是廣東特產。現五華縣政府已列為《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規劃方案》的主要項目之一。華城小教塘荔枝,處在城鎮村東門村小組,現還有幾十株成片的300多年樹齡的古老荔枝樹,歡迎各屆人士前來參觀。[1]

領導分工

鄒志軒同志(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負責鎮黨委全面工作和鎮人大全面工作;
黃國標同志(黨委副書記、鎮長)負責鎮政府全面工作;
鄭遂方同志(黨委副書記)分管分管黨群、綜治、黨政辦、計生、衛生工作;
陳軍華同志(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林水工作;
徐偉權同志(副鎮長)分管財貿、民政、生豬生產管理工作;
張嘉祥同志(副鎮長)分管國土、村建、環保、安全生產、政法、打假工作;
胡高雲同志(副鎮長)分管教育、衛生、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葉晨曲同志(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招商引資、工業園建設和來人接待工作;
鐘國疇同志(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依法治鎮工作;[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