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躬耕隴畝,隆中對策,初出茅廬,赤壁鬥智,定鼎荊益,先主託孤,北伐中原,病重而逝,身後之事,主要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學,書法,繪畫,音樂,人物評價,漢末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近現代,軼事典故,蜀主八劍,相關發明,孔明擇婦,親屬成員,長輩,兄弟姐妹,妻子,子女,孫輩,後裔,故居爭議,後世紀念,歷代追封,武侯墓,祠堂,廟宇,景區,廣場,紀念館,史書記載,藝術形象,文學形象,戲曲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
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
望族,先祖
諸葛豐曾在西
漢元帝時做過
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
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
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
諸葛玄到
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東漢朝廷派
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
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平日喜歡吟誦《
梁甫吟》,又常以
管仲、
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
徐庶、
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
隆中對策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為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同時,積極聯絡當地的豪傑。當時,
劉備依附於
劉表,屯兵於
新野(位於今河南南陽)。後來
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
臥龍(諸葛亮)、
鳳雛(
龐統)。”諸葛亮又受
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謀略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分析道:“自
董卓擅政以來,各地豪傑並起,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
曹操與
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
孫權占據
江東,已經歷三世,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
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
吳郡、
會稽郡相連,西邊和
巴郡、
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
劉璋昏庸
懦弱,
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
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么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這篇論說後世稱之為《
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
關羽、
張飛等大感不悅,
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諸葛亮時年27歲。
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
劉表的長子
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寵愛少子
劉琮,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不為之謀劃。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劉琦對諸葛亮說:“如今我們兩個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們兩個人,話出自你口,進入我的耳朵,無他人知曉,現在可以說了嗎?”諸葛亮無奈之下對劉琦說:“你難道看不見歷史上申生在國內導致禍患,重耳逃亡在外而獲得生存嗎?”劉琦意識到諸葛亮讓他外出以自保。當時
黃祖被
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
劉琮繼。當時託名為漢相的曹操統一北方後,率20萬大軍南下荊楚,聽到曹操南下的訊息,遣使投降。諸葛亮勸說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占領荊州,劉備不忍。劉備在
樊城知道曹操大軍南下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同年,劉備敗走
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
魯肅結為朋友。
赤壁鬥智
劉備率軍到了夏口(今湖北漢口)之後,諸葛亮說:“如今態勢緊急,我請求親赴江東求救於孫權。”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紮在
柴桑(今江西九江),觀望事態的發展。到達
柴桑後,諸葛亮面見
孫權。諸葛亮為孫權分析局勢:“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也把部眾聚集在漢水之南,打算與曹操爭奪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勢力,基本上占據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所以劉豫州逃到了這裡。
接著,諸葛亮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
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
激將法,“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
周瑜、
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
赤壁遭遇孫劉聯軍
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定鼎荊益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劉備趁曹操北歸之機,聽從諸葛亮之計,平定
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
零陵、
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以龐統為耒陽令,龐統因沒有政績而被罷官。諸葛亮向劉備進言,龐統有大才,不可小用。於是劉備任命龐統為治中,與諸葛亮一樣被器重,與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在
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勸說劉備應允。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
趙雲等鎮守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璋發覺張松私通劉備,將張松處死,下令守關諸將不準劉備兵馬通過。劉備與
劉璋決裂,還攻成都。劉備棋先一著,占領涪城(今四川綿陽)向成都挺進。
建安十九年(214年),諸葛亮聽聞劉備攻打成都,且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溯長江而上,攻克巴東,與劉備會師成都。至江州,打敗並生擒了巴郡太守
嚴顏。劉璋被迫出城投降。成都攻下後,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
軍師將軍,署
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
足食足兵。當時
法正統御外軍、於內為謀士,治理蜀地
睚眥必報,擅自殺死了詆毀自己的多人。有人對諸葛亮說:“法正太過於跋扈,將軍應該告訴主公,壓制一下他的勢頭。”諸葛亮說:“主公在公安,北面有曹操的大軍,向東忌憚孫權的威逼,於內又怕孫夫人生事。自從法輔佐主公之後,猶如有了翅膀翱翔在天空,不再受人所困。現在為什麼要約束他,讓他不能如意呢?”於是對此事不再追究。諸葛亮治理蜀地,崇尚嚴刑峻法,有怨氣的人很多。法正對諸葛亮援引漢高祖進關中後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故事,希望能寬容治理。而諸葛亮卻認為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認為如今形勢與秦末不同,劉璋昏聵無能,自從他主政蜀地以來,沒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而且不修德政,威刑也沒有。蜀地的大族,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漸被大族的專擅所替代。所以我如今實行嚴刑峻法,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政治形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在平定關中諸軍閥後南侵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對峙不下,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
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候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至此,完全實現了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制定的“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
先主託孤
漢延康元年(220年),
曹丕篡漢自立,傳言稱漢獻帝
劉協為曹丕所害,於是群臣勸已成為
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開始不答應,諸葛亮就用
耿純遊說
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劉備同意後,於221年稱帝,國號為“漢”,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
司隸校尉一職。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八月,劉備撤退至
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
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
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
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
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
鄧芝及
陳震赴
東吳修好。
蜀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
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
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
不毛之地討伐
雍闓、
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
馬謖的建議,以
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
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十二月班師成都。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中原
蜀建興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繼位,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抓住有利時機,決定出師北伐。次年三月,率軍進駐漢中,頓兵沔陽(今陝西勉縣)。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
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
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
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上疏請求自貶三等,蜀後主以諸葛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
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
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
王雙來追,被斬。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
陳式攻
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
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
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
建威(今甘肅省
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
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
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
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
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
魏延、
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
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
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
武山西南一帶)。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
祁山,始以木牛運。時
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
上邽(今甘肅省
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
同年五月,諸葛亮使魏延、
高翔、
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司馬懿退還保營。《晉書》則記魏軍卸甲輕裝,日夜兼程,在
漢陽與諸葛亮相遇,司馬懿派將軍
牛金率輕騎做餌,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鹵城,據南北二山,堵水築圍牆。魏軍攻破,大破蜀軍,俘獲斬首數萬。而陳壽所著《三國志》里,兩種說法均無記載。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諸葛亮還師。
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
祁山。
建興十年(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製作木牛流馬等,並且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建興十一年(233年)冬,諸葛亮派遣諸軍運米,集結大軍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
渭濱,同時派使臣到
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
郿縣,在渭水南岸的
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蜀軍自行撤退。
魏將
郭淮認為蜀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蜀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於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
孫權也回響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
曹叡親自率軍打敗。
諸葛亮派虎步監
孟琰駐武功
水北,適逢水漲,阻斷了諸葛亮和孟琰的聯繫。司馬懿趁機出兵進攻孟琰。結果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橋,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馬懿的部隊射箭。司馬懿看到橋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兩軍相峙了百多日,其間諸葛亮多次派人挑戰,司馬懿軍始終堅守不出。其後諸葛亮故意讓人帶一套女人的衣服、頭巾送給司馬懿,表示司馬懿就像女人一樣。魏軍將領見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紛紛要求出戰,為了搪塞將領們的要求,司馬懿假意上表給魏明帝請戰。曹睿便派衛尉
辛毗為
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司馬懿曾向蜀漢使者詢問諸葛亮的睡眠、飲食和辦事多少,不打聽軍事情況,使者答道:“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告訴人說:“諸葛孔明進食少而事務煩,他還能活多久呢!”
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重。
病重而逝
八月,諸葛亮病情日益惡化。司馬懿趁諸葛亮病重不能統軍,於是親自率軍襲擊蜀軍後方,斬五百餘人,獲牲口千餘頭,降者六百餘人。諸葛亮病重之際,蜀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
李福前來軍前問候,同時詢問國家大事。李福與諸葛亮談話完畢,辭別而去,幾天之後又回來。諸葛亮說:“我知道您回來的意圖,近來你雖然整天與我交談,但有些事還沒有對你交待,所以你又回來聽取。你所要問的事
蔣琬最適合。”李福連忙道歉說:“日前確實不曾詢問,等到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擔負國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再請問蔣琬之後,誰又可承擔重任?”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又問費禕之後誰可接任?諸葛亮沒有回答。同時,諸葛亮也對各將領交代後事,要
楊儀和
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去世。而楊儀、
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里,司馬懿數次問左右將領:“吾頭尚在否”?眾將俱回:“尚在”。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身後之事
蜀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武侯墓在
定軍山勉縣。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死後30年,
司馬昭派遣鄧艾、鐘會伐蜀。他的長子
諸葛瞻和長孫
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主要成就
政治
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年青的後主,常欲採擇以充後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皇妃之數是一個複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
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
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
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
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
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軍事
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如《將苑·謹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這方面的內容。諸葛亮認為師出以律,失律則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寬”、“信”、“敬”、“明”、“仁”、“忠”等有關道德方面的要求。《將苑·將材》一文中要求將帥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陰察第十六》一文中說陰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賞賢罰罪”、“安仁和眾”、“保大定功”、“豐撓拒讒”。二、規定嚴格的法令規定。如諸葛亮親著的《法檢》兩卷、《軍令》兩卷(現存僅為《軍令》十五條),制定的《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便宜十六策·斬斷第十四》一文對不聽從教令的“輕”、“慢”、“盜”、“欺”、“背”、“亂”、“誤”七種情形的嚴肅處理。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么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拚命效力的。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蜀建興元年(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建興三年(225年)5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在
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接著,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與李恢的部隊會師。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建興三年(225年)秋。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
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
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
散關,包圍
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
陳式攻占
武都、
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
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
司馬懿和
張郃帶兵援救。
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
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
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
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文學
《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
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
中原,實現劉備
匡復漢室。
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
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裴松之注引
習鑿齒《
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
默記”。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
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書法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型,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
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
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
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
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
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
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
周越所著《
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
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
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
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常德府志》記載:“臥龍墨池在
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繪畫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
閻立本、
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
常璩的《
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像(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習鑿齒《
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
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
七弦琴和
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人物評價
漢末三國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孫權:①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②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兩晉南北朝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傅玄: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袁準: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郭沖: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崔浩: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
隋唐兩宋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
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群,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
杜黃裳:然事有綱領小大,當務知其遠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衛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
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
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尚馳: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元用眾之智。故嘗數動其眾而亟於立功。功每不就,而眾已疲。此孔明失於所以用蜀也。
聶文豹: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余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忠之於漢室則未也。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陳亮:①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②孔明,伊周之徒也。
元明清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慧型自效。
陳元靚:德圖王,臥龍徐起。北伐南征,渭濱瀘水。周旋兩朝,勤勞一紀。星墮中軍,英雄巳矣 。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曾國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帥,凡宮中府中以及營中之事,無不兼綜,舉郭、費、董三人治宮中之事,舉向寵治營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則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軍中親為裁決焉。
近現代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軼事典故
蜀主八劍
據《
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
劉禪、
劉永、
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取了好聽的名字,並讓諸葛亮在劍上銘字。
蜀漢滅亡後,蜀主八劍一直下落不明。後來諸葛亮佩劍
章武劍被
李師古所得,李師古將此劍據為己有,並改名
師古劍。
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
事物紀原》中,有記載
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
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
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
張飛征
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
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
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
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
諸葛懷與一女
諸葛果。在
晉朝時曾召錄
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訊息,會施放
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
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
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
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
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孔明擇婦
荊州名士黃承彥聽聞諸葛亮想要結婚,就去找諸葛亮對他說:“聽說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雖頭髮黃、皮膚黑,但是其才華可與你相配。”於是諸葛亮便答應了這門親事,迎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諸葛亮娶醜妻的事情遭受到了當時人的嘲笑,並因此流傳說一句諺語,叫作:“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親屬成員
長輩
兄弟姐妹
妻子
子女
清代史學家
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還記載了諸葛亮第三子
諸葛懷、諸葛瞻第三子
諸葛質及諸葛亮之女
諸葛果,但史學研究者
張崇琛認為這些人物均是虛構出來的,並不存在。
孫輩
後裔
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
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
建德、蘭溪、
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餘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
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
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
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
故居爭議
因為地域文化的發展,關於諸葛亮的故居,今
南陽市與
襄陽市有了較大的爭議。根據原始史料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諸葛亮在《出師表》文中說道,自己當初還是平民的時候,是在南陽耕種的。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提到,諸葛亮的家在南陽郡所屬的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史書中記載的南陽在古代是為郡治,而現在的南陽和襄陽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範圍大於如今的市,南陽市在古代是個縣,名叫宛,屬於南陽郡管轄,諸葛亮所在的鄧縣離襄陽縣只有二十里。如今,現代南陽市的臥龍崗和襄陽市的隆中形成爭議。
後世紀念
歷代追封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晉封武興王(見於《方輿勝覽》);唐封武靈王(《輿地碑目》有《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記》),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則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忠武侯與擁焉”;清代不但把許多紀念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禮廟時還以諸葛亮從祀。
武侯墓
祠堂
1991年,經當地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
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諡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併,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
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漢故將
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廟宇
諸葛亮廟位於諸葛亮逝世之地今寶雞岐山縣
五丈原,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嚴謹,氣宇軒昂,又因歷代名人雅士題聯贈匾,成為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人文景觀。廟群面南朝北,山門為諸葛亮廟大門,由正門和東西兩個耳門組成,廟門古樸厚重,正門楣上書法家舒同書寫的“五丈原諸葛亮廟”赫然在目,門兩邊是一副對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總結。
景區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
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裡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
隆中對》和劉備“
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裡。
廣場
諸葛亮廣場是湖北省襄陽市人民為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紀念三代下一人諸葛亮而建。襄陽市標誌性景觀之一,襄陽市政府塑諸葛亮銅像於廣場。既彰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又是中國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
紀念館
諸葛亮故里紀念館,位於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諸葛村,占地面積3360平方米,館內有諸葛亮塑像,陳列著在陽都故城遺址出土的代表龍山文化、周代文化、漢代文化三個時期的重要文物5000餘件和諸葛亮及其後裔的有關資料。
史書記載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小說《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由徐庶向劉備指引,後經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一開始並不被關羽張飛所看好,火燒博望坡後關張對諸葛亮的智謀心悅誠服。曹操大軍南下,劉備軍退走江夏,臨走時諸葛亮設下伏兵水淹、火燒曹操軍。而後作為使者去往江東舌戰群儒並說服孫權與劉備聯盟共同對抗曹操。與周瑜合作但鬥智鬥勇火燒赤壁,並料到周瑜想要加害自己而預先讓趙雲駕小船來接應,回劉備營中後調遣關羽張飛趙雲對曹操進行追擊,策劃出關羽華容道的典故。曹操敗走後,諸葛亮用計襲取了周瑜馬上就攻下的江陵,反攻荊州後識破了周瑜的假道滅虢計策,將周瑜活活氣死,致使周瑜臨死說“既生瑜何生亮”。
劉備入川時折了龐統,駐守荊州的諸葛亮給叮囑關羽“東聯孫吳,北抗曹操”,帶張飛、趙雲等將入川支援,順勢拿下成都,而後參與了漢中爭奪戰,與群臣勸劉備稱王。關羽失荊州後,假裝生病來勸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失敗後託孤諸葛亮,並讓劉禪及其兩個弟弟劉永、劉理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剛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馬懿用計安排五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將五路大軍悉數平定。而後調兵遣將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但在火燒兀突骨時自覺殺傷太過有損壽命。積蓄到足夠的力量後,諸葛亮率軍北伐,六出祁山,雖然頗有戰果,但未能完成克定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壽命臨盡之前布七星燈陣續命,但被魏延無意中弄滅燈火,將平生所學傳與姜維並定下計策後去世。
戲曲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 影視類型 | 劇名 | 扮演者 |
---|
1976
| 電視劇 | | |
1985
| 電視劇 | | |
1985
| 電視劇 | | |
1992 | 電視劇 | | |
|
1994
| 電視劇 | | |
1995
| 電視劇 | | |
1996 | 電影 | | |
1998 | 電影 | | |
1999
| 電影 | | |
2001
| 電視劇 | | |
2004 | 電視劇 | | |
2005
| 電視劇 | | |
2008
| 電影 | | |
2008 | 電影 | | |
2009 | 電影 | 《赤壁下:決戰天下》 | |
2010
| 電影 | | |
2010
| 電視劇 | | |
2011
| 電視劇 | | |
2015 | 電視劇 | | |
2017 | 電視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