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
臥龍(也作
伏龍),漢族,徐州
琅琊陽都(今山東
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
武鄉侯,死後追謚
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
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
出師表》、《
誡子書》等。曾發明
木牛流馬、
孔明燈等,並改造
連弩,叫做
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
五丈原(今寶雞
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人們說
諸葛亮是天下第一奇人,他一生的幾個倍數令人無不稱奇:據蘭溪諸葛族譜中記載,他的生日是4月14日,卒日是8月28日,恰好為二倍;他13歲多一點離開陽都,到27歲,劉備
三顧茅廬,薦為丞相,又是一個倍數;他27歲輔佐劉備,54歲卒於五丈原,又是一個倍數。
諸葛亮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他的身後仍有傳奇的故事發生。
故居簡介
諸葛亮故居大都是跟諸葛亮有關,其各個地方的也不盡相同,那么下面就是一一列舉每個地方諸葛亮故居。
諸葛亮其故居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有四地為諸葛亮建立了故居紀念館或者以諸葛亮為核心的旅遊景點。
襄陽古隆中
襄陽市
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隆中諸葛亮故居是諸葛亮的重要紀念地之一。是
諸葛亮和其叔父投靠荊州劉表時的“故宅”(195年——197年),也是諸葛亮十年躬耕之地(197年——207年)(見裴松之注《三國志》)。1986年,國家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就把襄陽隆中確定為諸葛亮故居。
襄陽市城西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古
隆中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
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
隆中風景區,總面積十二平方公里,景區內有
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屬的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
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1949年以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誌性建築——
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個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群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 這裡"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旗山旋峙。(現簡單介紹部分景點)
隆中牌坊:亦稱牌樓,為昔時 旌 表所謂忠貞之紀念建築。襄陽“古隆中”牌坊已屬此列,為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
程文炳所建,是隆中的標誌。諸葛草廬:公元1987年重建的仿漢建築,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此作《隆中對》。 草廬亭建於清康熙年間,傍依明襄簡王墓。此處本是草廬故址,明襄簡王朱見淑仰慕隆中山水,於弘治二年(1489)毀草廬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鄖襄觀察使
趙宏恩為了紀念諸葛亮於草廬故址修建了此亭。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其外澤清荷香,茂林修竹。傳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柏至今聳立門前。其內金匾銀對,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研究價值。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游俊題三顧堂 此聯刻木懸掛於三顧堂內。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佚名題三顧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王任重題三顧堂 王任重,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此聯作者於1984年4月,為“諸葛故居題”。八陣圖:古戰場上的一種布陣方法和戰術,其中孕育著許多神秘色彩。諸葛亮運用八陣圖一事,在史籍中有載,後人考其遺蹟有3處:一是陝西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二是在四川奉節縣南江邊;三是在四川新都縣北30里牟彌鎮。
諸葛大名垂宇宙;
隆中勝跡永清幽。 ——董必武題三顧堂 此聯作者於1965年1月所題,上聯集用杜甫詩句,下聯自擬以對。 往時文采動人主;萬古雲霄一羽毛。 ——朱佑保題三顧堂 。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江題三
武侯祠:始建於晉朝(約公元361年),是祀奉諸葛亮的祠宇。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臥龍深處: 臥龍深處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裡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園幽深清靜。其內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迴廊里鑲嵌著8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園中央。
躬耕田:樂山與隆中山之間的諸葛亮廟沖的一百多畝田地。當年諸葛亮躬耕隴畝於此地。
小虹橋:是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出入必經之橋 六角井:是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時生活用水井。
老龍洞: 位於隆中山腳下,是一口歷史悠久的泉水古洞,當年諸葛亮躬耕隆中時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農田。這裡山巒迴旋,隱若玉?;修竹苞茂,林木蔥鬱,奇石林立,花香鳥語,真是別有天地。明吳綬有詩曰:“泉深岩穴古,時有老龍眠。門掩雲中石,功成澗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蘿懸。欲覓英雄跡,高風尚宛然。
南陽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和“南陽諸葛廬”,位於河南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相傳諸葛亮仙逝後不久,蜀國故將黃權及其族人就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是國內最早設立的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國尚保存九處武侯祠,論規模,南陽武侯祠僅次於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眾多國家領導人前來
南陽武侯祠參訪。
臥龍崗被譽為天下第一崗,相傳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是豫西南名勝之首。臥龍崗武侯祠是諸葛亮17歲至27歲躬耕之地,是三顧茅廬發生地,是草廬對策和三分天下的發源地,諸葛亮因隱居躬耕於此故號稱“臥龍”。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歌可泣,千秋萬代,臣子的楷模。《出師表》上明確寫著,躬耕於南陽。又有詩云“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唐代詩人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已有此記載。說明最遲在唐朝
臥龍崗諸葛草廬已經是天下名勝了。
臥龍十景 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風格,其木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臥龍道院內有隋以來宗教造像十餘尊,翠竹、枇杷、玉蘭等。武侯慈保存著漢以來歷代碑刻四百餘通。步入武侯祠山門,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
諸葛亮及其兒子
諸葛瞻、孫子
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側為明代碑廊,鑲嵌有
岳飛書寫的前後《
出師表》石刻。祠後部分建築主要有諸葛茅廬、野雲庵、
古柏亭、伴月台、寧遠樓等。
諸葛草廬,亦稱諸葛庵,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現今的茅廬系磚木結構,
八角挑檐,外圍有八角迴廊,屋頂覆蓋茅草。茅廬正門上懸掛為1973郭沫若手書的“諸葛草廬”匾額,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所書。後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小虹橋 草廬之前,有一青磚獨券小橋,精巧玲瓏,酷似彩虹,故名。傳為諸葛亮來往必經之地。
野雲庵,進深三間,門兩側磚刻“雲歸大漢隨舒巷,門對寒流自古今”對聯。其外裝飾以蒼松、仙鶴磚雕。
躬耕亭,結構簡單,形制簡陋。前有兩根圓木支撐亭檐,後砌以磚牆,亭內立諸葛武侯石刻像。像兩邊刻有“庵垂兩千問魏闕吳宮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對聯。
伴月台 在草廬右廊西部。為一磚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台階22道,四周圍以磚牆,台下為老龍洞,傳為諸葛亮夜觀星象之處
老龍洞 老龍洞和伴月台為一聯體建築。伴月台下有一磚券小門,內有一道彎曲的長洞、傳說此洞常有巨龍出現而得名。洞門兩側石刻“自古宇廟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對聯。
諸葛井 入口右側臥龍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諸葛井。井口為青石鑿成,傳為諸葛亮“躬耕”時汲水之處。
躬耕亭 入口左側,清康熙中知府羅景重修祠宇時建於寧遠樓之北。為一紀念性處所,後湮。光緒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鳳踴又在其前立“漢武侯躬耕處”石刻一通,作為留念。
古柏亭 位於草廬左側東部。此處有古柏一株,傳為諸葛亮所植。後人因此建亭,並以“古柏”命名。亭為青瓦挑角,石砌圍牆,門窗為木欞組飾的方格。門楣橫額“古柏亭”為清鹹豐四年(1854年),南陽知縣鈕雷所書。
梁父岩 小虹橋西,寧遠樓之前,疊石成峰,謂之“梁父岩”。
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於寧遠樓前左側,依古柏置石凳,為“抱膝石”。
陽都城
陽都故城是諸葛故里,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81年在陽都故城出生,約公元193年,諸葛亮13歲時隨叔夫諸葛玄去豫章,15歲時隨叔夫諸葛玄依附劉表,17歲開始在南陽“躬耕隴畝”,到27歲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出山,在南陽曆時12年。
陽都城就處於沂、蒙、汶三河交匯的
磚埠鎮一帶。具體位置在孫家黃疃村以北、任家莊、汪家莊村以南,古城面積大約7萬平方米。陽都縣廢於東晉永和年間,故城毀於南北朝時期。現存遺蹟有:故城東門,城牆廢垣,並有齊產古瑟、齊刀幣等文物一宗。在古城遺址附近,還發現了漢墓、石器、銅器等,在
沂河岸邊的田地里,具有典型特色的漢代斷磚、碎瓦、陶片等隨處可見,俯拾皆是。明朝大文學家公鼐為《沂水縣誌》所作序言中寫到:“陽都,臨沂之上游,煙雨之勝軼於江南……”據史料記載,西漢、三國、兩晉時期,封爵在陽都的就有十二人。穿越時空的隧道,不難想像,古陽都曾經是個風光秀麗的好地方,這裡物產豐富,百姓生活殷實富足。降生在這塊廣褒偉麗土地上的諸葛亮,山巒和溪流賜予他的靈秀、書香門第的薰陶和豐富的文化典籍啟迪了他的智慧,東漢末年的國破家難更冶煉了他義無反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日後能成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使得後人奉為楷模,稱頌不已。
陽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遺址,城內耕土下1米左右既是漢代文化層,亦發現戰國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殘片隨處可見。故城東面緊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牆,石砌而成,十分堅固。北面是東沂河,河岸上約1500米長的東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
沂南縣
坐落在村中央的“諸葛亮故里紀念館”,這是沂南縣人民政府1992年修建的仿古式建築。紀念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大殿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古樸壯觀。正門上懸掛李子超題寫的“諸葛亮故里紀念館”匾額。東側立有臨沂地區諸葛亮研究會理事長、臨沂師專王汝濤教授撰題、姜東舒書寫的“望海潮”石碑。西側立有四面畫像碑以及“出征圖”、“耕戰圖”等數塊畫像石。左側豎立著三塊漢代遺物——穿孔漢畫像石碑,均是諸葛亮故里出土的,古雅莊重,令人肅然起敬。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4月諸葛亮就誕生在這樣一個小村子裡這裡。據說其出生時,窗外即將放亮發明,其父便為之改名為“亮”,字孔明。諸葛亮的祖上諸葛豐曾官至漢代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在漢末的亂世也曾做到太山郡丞,只可惜諸葛亮12歲時就去世了。之後母親章氏的辭世。13歲的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後來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兄弟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移居南陽隱居,耕種維持生計。大殿正門兩邊,雕樑畫棟,明柱花窗,規模恢宏。大殿門上方懸有著名書法家姜東舒題寫的"地靈人傑"四字金匾。大殿正中安放著諸葛亮塑像,上懸有“一代賢相”、“名垂宇宙”兩塊金字匾額。四周是全面反映了諸葛亮一生壯麗輝煌的業績的14幅壁畫。
1992年,沂南縣人民政府投資40萬元人民幣在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修建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紀念館左側豎立的穿孔漢畫像石碑,是漢代遺物。院內有千年銀杏樹一株,高23米,樹圍3.6米,樹冠覆蓋達360多平方米。紀念館三塊漢畫像石均是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寬9米,長12.4米,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著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畫,全面反映了諸葛亮一生壯麗輝煌的業績。在沂南縣城西山坡修建了“臥龍公園”(亦稱西山諸葛亮公園),此公園總投資600萬元人民幣,1992年分兩期建設。已建成姊妹亭一處,有全國體量最大的諸葛亮銅像一尊,用銅3.5噸,身高7米,總重7,000公斤;並建有浮雕,總長50米,總計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據《三國演義》故事雕刻而成,記載著諸葛亮的輝煌戰績。另外,有仿古建築5間,花崗岩石雕戰馬四匹,龜駝碑二尊,碑文刻有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九龍壁面向人民街,總長15.2米,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建有公園大門兩處,均為仿古式建築。沂南縣政府已聘請旅遊專家制定了孔明旅遊區規劃,擬充分利用諸葛亮家鄉的環境進行深層次的旅遊開發,集中展現諸葛亮一生的業績和其成長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