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2008年6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文化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作者:福建省文化廳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807192657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2008年6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文化廳。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2008年6月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福建省文化廳。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第一、二批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內容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
雕版印刷技藝,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雕版印刷技藝起源於南宋,發展於明朝,鼎盛於清朝,流傳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四堡鎮。連城四堡是中國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雕版印刷技藝精湛。四堡雕版印刷技藝純手工操作,製作精巧。其雕版製作大致可分為坯版製作、坯版書寫...
林亨雲(1930—2018),男,漢族,福建福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壽山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保護措施 截至2016年,福建省壽山石雕的生產製作單位,已由傳統的福州地區發展到十多個縣市,從業人數達二十多萬人,各種...
2022年1月29日,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申報的“福建紅糖製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將樂紅糖製作技藝源於唐宋,明代已盛之。明弘治《將樂縣誌》記載“紅糖,煮蔗為之。出於黃潭都”。其時,日臻成熟的紅糖熬制技藝已經代代相傳,至今黃潭西湖、古鏞積善依然延續這種古法技藝...
林瑛,女,漢族,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試驗閩劇院院長,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劇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報。保護措施 1958年,福州閩劇院成立。2006年由閩劇院申報的“福州閩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8月,經福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將福州閩劇院劃轉為福州...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是2020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福建非遺系列叢書由趙麟斌主編,主要內容包括源遠流長的歷史、精妙絕倫的工藝、豐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藝的傳承、文化遺產的保護等方面,有助於讀者認識與接近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將激勵當代人通過這些民族文化遺產的...
歷史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見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居住文化 福建土樓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因其大多數為客家人所建,又稱“客家土樓”。是“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建造土樓,聚族而居,主要是源於對中原傳統文化的認同,土樓表現出來的向心性、勻稱性和前低後高的特點,以及血緣性聚族而居的特徵。在永定...
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是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地區是廈門市。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傳統戲劇,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 2019年2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
傳統香製作技藝(福建香製作技藝),福建省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21年5月24日,傳統香製作技藝(福建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是Ⅷ-224。歷史淵源 中華傳統香文化,發展已有幾千年歷史,且和福建淵源深厚。宋時,中華香文化發展...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申報的“根雕”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20。歷史淵源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併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
2007年8月28日,“泉州刣獅”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泉州刣獅”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98。歷史淵源 相傳,泉州刣獅為少林和尚“一元祖師”創建,是閩南地區一項集武術與民間舞蹈為一體的...
夏榮峰,漢族,泉州市鯉城區人,1963年5月生,第一批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黃光煌,漢族,泉州市南安人,1945年6月生,第二批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徐瑞廉,漢族,泉州市鯉城區人,1948年1月生,第二批福建省省級非...
蟳埔女習俗,是主要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後埔、東梅等社區的一種傳統生活習俗,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蟳埔保留了許多閩南傳統習俗,有獨特的婚慶節俗、過年節俗、喜慶節俗、祭祀儀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媽祖巡香”的祭祀儀式最為突出。蟳埔女的服飾、頭飾、耳飾文化也別具...
2013年1月,“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月29日,“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畲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世代靠著口耳相傳,傳承文化。畲族傳統服裝是畲族人民的無字史書,一套...
2008年6月7日,福建省邵武市申報的儺舞(邵武儺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7。歷史淵源 面具舞蹈是人類共有的一種文化現象,而儺舞則是這種共同文化現象的中國方式。“儺”者除也。古人在歲末迎神以驅逐疫鬼,去除邪氣。儺舞是儺祭儀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
2018年10月,漳州木偶頭雕刻《戲曲人物》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舉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福建非遺精品展”展出。榮譽表彰 1955年,漳州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在全國少年兒童科技和工藝作品展覽會上參加評比,獲得特等獎。1962年,傳承人物徐竹初創作的木偶雕刻作品《閨文旦》《文武生》獲得全國優秀獎。
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莆田市申報的木雕(莆田木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8。歷史淵源 莆田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因其獨特的空間性與悠久的時間性,有諸多承載著文化記憶的文物資料,能呈現其非遺價值的內涵和細節,反映歷史縱深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2005年12月,“廈門送王船習俗”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送王船”被列入廈門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廈門市申報的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編號:Ⅹ-85。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
2007年8月28日,“福州木雕(象園)”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57。歷史淵源 福州市晉安區象園街道象園社區(原象園村)是福州木雕、根雕藝術的發源地,也是福州木雕、根雕名匠聚居地,木雕、根雕的藝術創作歷史悠久。福州木雕於明末清初從佛像、建築、家具裝飾等...
1971年,安溪在全國率先設立竹編車間,與福建省進出口工藝品公司掛鈎定點,成為中國、福建省竹編工藝品出口生產的重點基地。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安溪縣家居工藝商會獲得“竹編(安溪竹藤編)”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泉州市設有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該館位於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
2007年8月28日,海滄蜈蚣閣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抬閣(海滄蜈蚣閣)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87。歷史淵源 一般認為,海滄蜈蚣閣產生於明代,但據研究考證,海滄蜈蚣閣最初可能是濫觴於中國唐代北方的“山車”“旱船”和五...
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泉州市申報的燈彩(泉州花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0。歷史淵源 泉州花燈技藝源於唐朝中期,河南尚書傅實受唐僖宗賞賜,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畫像一幅。傅實入閩後,因得皇恩殊榮在武榮(今在南安市豐州鎮)桃源修建唐王宮,並早晚按照禮儀...
2011年5月23日,由南靖縣、華安縣申報的客家土樓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28。歷史淵源 南靖土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公元4—14世紀,中國東南部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北方人民大規模南遷密切相關,福建尤為明顯。福建土樓萌芽於11—12世紀,13—...
鄭益坤,男,1936年10月出生。2007年6月,鄭益坤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報。項目名稱: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黃時忠男,1942年10月11日出生。2012年12月20日,黃時忠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報。項目名稱: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評估合格,惠安縣文化館獲得“惠安石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依託惠安石雕項目的福建省振昌園林古建築有限公司,被認定為“2023—2025年國家級非...
福建省漳州市蔡福美鼓鋪創立於乾隆年間,至今已承傳了十三代,時間長達二百多年。蔡家鼓早在清代中葉就暢銷閩、粵、台,福建省各寺廟所用的鼓八成以上均由“蔡福美”製作。2008年6月7日,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漳州蔡福美傳統制鼓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124...
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申報的莆仙十音八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文化館獲得“莆仙十音八樂”保護單位資格。發展歷史 “十音”也稱“十番”,據傳說在宋代已有,明代頗為盛行。《元史·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