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蟳埔女亦稱蟳埔阿姨,與惠安女、湄州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蟳埔女主要分布在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金崎、後埔、東梅等社區,蟳埔女習俗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居住習俗與民間信仰,構成蟳埔女獨特的歷史文化風情,別具一格。
據清代嘉慶年間《西山雜誌》載:“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頭埔之蟳尾焉。晉唐之際海灘也,宋時漸涸成陸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臨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際始有村落。”由此可見,蟳埔村已有千年歷史。蟳埔女頭飾俗稱“簪花圍”,頭飾中常用的
素馨花、
含笑花、粗糠花等,據傳來自南宋時
阿拉伯人泉州提舉
市舶司蒲壽庚的私家別墅“雲麓花園”從西域移植而來,延續至今,洋溢著異域文化的氣息。蟳埔蚝殼厝是最具特色的閩南民居,據考證蚝殼厝所用的大蚝殼並非泉州原產,而是宋元時期古刺桐港的遠洋商船返航時墊空船轉運而來的。由此可見,“簪花圍”及蚝殼厝都帶有宋元時期泉州海洋文化的顯著印記。
蟳埔女習俗主要由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民間信仰和居住習俗等組成。
蟳埔女的服裝簡樸寬鬆,俗稱“大裾衫,寬筒褲”。上衣為布鈕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與身體相協調,既顯示出柔和的曲線,又不失女性苗條與豐滿。寬筒褲便於在海灘上勞作,挑擔行走又輕鬆自如,適合於漁民勞動需要。蟳埔女頭飾俗稱“簪花圍”,將秀髮盤於腦後,繫上紅頭繩,梳成圓髻,然後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鮮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再以髮髻為圓心,圈戴在腦後,整個頭上所戴鮮花奼紫嫣紅,花團錦簇,打扮得猶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壇。蟳埔女的骨笄頭飾乃古代“骨針安發”之遺風,系全國獨有的“活化石”。蟳埔女的耳飾別具一格,成為不同年齡輩份的區分。蟳埔女婚俗最具特色的莫過於“半夜出嫁”的婚俗,其婚嫁趣聞,構成
閩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觀。蟳埔女的生活習俗還有喜慶、過年及掛紅等習俗,皆頗具特色。
蟳埔女居住的蚝殼厝具有抗風防水、冬暖夏涼、牆體堅固特點,極適宜海邊多風潮濕氣候環境,除了實用性以外,更具美觀效果,形成閩南漁村頗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蟳埔人天生與大海打交道,信仰海上女神
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初九媽祖生日和九月二十三媽祖忌日,蟳埔全村男女老少組成浩浩蕩蕩的“巡香”隊伍,抬著媽祖神像,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蟳埔人把平安寄託於神明庇護,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間信仰濃烈。
蟳埔女習俗風情是閩南原汁原味傳統習俗的繼承和發展,同時蟳埔特殊的地理位置,鑄就了其獨特的民俗風情,蘊藏有泉州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遺蹤,極具歷史研究價值。蟳埔女習俗風情有著自身獨特的視覺標記和積澱深厚的文化內質,其服飾獨特,既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無法取代的美學意義;蚝殼厝營造技藝獨具一格,形成閩南漁村頗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蟳埔女的婚育習俗和宗教信仰充分體現了蟳埔女追求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家園的傳統美德,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蟳埔女習俗歷經漫長的歷史,隨時代更迭曲折發展,因特定的勞動形式和生活環境,由母教女、婆傳媳而代代相傳,影響深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蟳埔已經從漁村變為社區,但蟳埔女習俗依然保持著幾百年來的傳統,實在難能可貴。“蟳埔女習俗”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習俗特色
頭飾文化
在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一個蟳埔小漁村,每個女人的頭髮都是在後面綰成髻,中間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髮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紅筷子,圓髻的最外圍,是漂亮的簪花圍。有的還要再插上幾枝配色鮮艷大膽的絹花。而最簡化的“版本”,也要在髻上繞一圈紅頭繩再插上絹花。
蟳埔女愛花成痴,據說在上世紀70年代末,蟳埔女買花的錢和全村購糧的費用差不多,也和買煤炭的錢相差無幾。 簪花圍是用應季的小朵鮮花紮成整齊的花環,花是時令鮮花,可以是淡雅、暗香浮動的
含笑、
白玉蘭、
柚子花,也可以是鮮艷的
桃花蕾、
小玫瑰、
康乃馨等等,而花期長又有各種顏色的
菊花價廉物美,是最常見的選擇。戴在頭上,就像是頂著一個“小花園”,好一片奼紫嫣紅。
“蟳埔女”頭飾文化的形成,經歷了
東晉以來的孕育期,宋元時期的轉型期,清未民初的成熟期,以及新中國成立至現在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但不管怎樣,都能因特定的勞動形式和生活環境,由母教女,婆傳媳,世代相傳。
耳飾文化
蟳埔女的耳飾也別具特色:未婚女孩所戴的是圓形丁勾耳環,不加耳墜;結了婚的則戴加耳墜的丁勾耳環;做祖母的則戴“老媽丁香墜”耳環。
服飾文化
蟳埔女服飾簡樸寬鬆。上衣為布鈕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顏色以青色或淺蘭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其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與身體相協調,既顯示出柔和的曲線,又不失女性苗條與豐滿。寬筒褲便於在海灘上勞作,挑擔行走又輕鬆自如,適合於漁民勞動需要。褲以黑、蘭色為主,褲筒寬一尺左右,褲頭多用白色、蘭色,俗稱“大裾衫、闊腳褲”。
生活習俗
蟳埔女的婚俗保留著傳統的閩南風情習俗,從訂婚到結婚都離不開分贈鮮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別具一格。結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輩子只穿一回,婚後就收拾起來壓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著入葬。蟳埔女居住的具有抗風防水、冬暖夏涼、牆體堅固的特點,適宜海邊多風潮濕的氣候環境。
蟳埔女具有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的品德,她們織網挑魚,撫養子女,洗衣做飯,嫁女娶媳,成為家庭的主心骨。當潮水退落,不論寒冬暑月,都在近海灘涂上養海蠣、種海蟶,在灘涂上勞作。蟳埔女多年從事內海養殖和捕捉魚蝦、到市場擺攤賣海鮮,她們個個精於心算、善於經營,令其他魚販自嘆不如,蟳埔女個個是經商能手,泉州各農貿市場上隨處可見頭扎“簪花圍”的蟳埔女。
民間信仰
蟳埔女生於海、長於水,天天與水打交道,最信仰海上女神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日的“媽祖巡香”祭祀儀式成為一個盛大的民俗活動,保留較為完整。屆時,蟳埔全村男女老少組成浩浩蕩蕩的“巡香”隊伍,抬著媽祖神像,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蟳埔人把平安寄託於神明庇護,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間信仰濃烈。
傳承人
黃晨,男,漢族,1962年10月出生,泉州豐澤區蟳埔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澤蟳埔女服飾代表性傳承人。1973年師從王良務師傅學習蟳埔女服飾製作技藝,1977年開始“自立門戶”製作蟳埔女服飾,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具有高超的製作技藝,既保留了蟳埔女服飾原滋原味的傳統特色,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其製作的蟳埔女服飾突出實用性,簡樸寬鬆,穩重大方,曾在蟳埔女服飾製作大賽獲獎。近年,為配合蟳埔女習俗保護,呼應打造“蟳埔女”民俗文化需要,他創辦了一家蟳埔女服飾製作中心,其作品被海內外媒體廣泛報導、專家收藏,並曾參加2011BMW中國文化之旅五周年成果展,多部舞台演出節目採用其製作的蟳埔女服飾作為演出服裝,被蟳埔女帶到海外參加交流活動。同時,他不忘蟳埔女服飾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收黃希望、黃芳芳為徒,積極傳授蟳埔女服飾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