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福州脫胎漆器霖飾技藝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漆藝名匠沈紹安在漆藝生涯中分析古代門匾,為何內心木頭已經腐朽,而它用夏布(紀麻布)塗抹生漆的表層卻完好無損。於是在傳統“夾紗胎”技術的基礎上創造了脫胎霖飾技藝。他利用泥土雕塑成佛像的胚胎,然後用夏布和生漆裱滿多層,陰乾大漆之後,用水泡爛泥坯,將溶解的泥水倒出之後留下了漆布胎,經過多道的上灰、揉漆,再在表層施以色料,便完成了一座輕巧堅固色澤美麗的脫胎佛像。
道光年間(1821~1850),福州作為“五口通商”的口岸,脫胎漆器的海外銷量增加,因此催生了適合歐美人士審美習慣的仿西式工藝品:菸具、酒具、咖啡杯、花瓶等,並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沈紹安的後人繼承並發揚了脫胎漆器的技藝,以精美的工藝品進貢清廷,被朝廷欽賜“四品頂戴”官職,成為一大新聞。沈家人製作的脫胎漆器先後在巴拿馬、芝加哥、巴黎、東京、柏林的博覽會上為東方的福州漆藝贏得了各種獎項,成為大宗的出口工藝品。
20世紀50年代以後,脫胎漆器保飾技藝人才輩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作品《司母戊鼎》《南瓜盒》等在國內外展出,被國際友人評為“不可多得的東方特產”。1959年創作的《毛主席全身像》高達三米,成為“有史以來”體量最大的藝術品。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發展脫胎漆器,使之發揚光大,福州市整理出版了福州脫胎漆器技法叢書,建立漆藝家檔案,整理出優秀作者的獨特技藝手法並存檔保存,把富有特色的優秀作品結集出版,創辦福州脫胎漆器專刊,建立電腦資料庫,設立漆藝網站,提高擴大漆藝影響力:並把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嫁接,把優秀的專家、作者請進院校,走進課堂,以講座、授課等不同的形式,普及漆藝技藝,培養漆藝人才,建立脫胎漆器的培訓基地、實踐場所,開展短期的培訓班、創作提高班,發現新人,培養新一代脫胎漆器的作者群體:同時,開展國內外的漆藝交流展示,提供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
工藝特徵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製作上非常的不易,其結合了脫胎技藝與探漆藝術兩者的技術結晶,而且從選料開始一直到漆器成品,都要經過幾十至上百道工序。由於工藝複雜,製作與陰乾都相當的費時,因此一件漆器往往都需要數月的時間才能製成,製成的成品還需要在密閉的陰室里陰乾很久才行。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是在中國傳統漆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了使漆色更加鮮艷,特意增加了像藍、綠、褐等顏色調亮,調和料里摻上用真金、真銀碾制而成的金粉、銀粉等,為的是解決普通漆色幹了之後變黑等弊端,這種方法漆完之後的福州脫胎漆器顏色更持久。製作完成的福州脫胎漆器看起來色彩瑰麗,具有光亮如鏡的美感,造型朴雅大方、渾厚有力,嵌飾對比強烈、箔間罩染幽艷,探漆色彩熱烈、措擦拋光潤澤。還有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等優點。
工藝流程
制胎
以泥塑出盤、杯等器皿及或方、或圓的抽象形態,或動物、或人物的造型。備好4厘米×3厘米的薄鐵片(數量、尺寸依泥塑大小而定)。沿泥塑中線,按垂直方向,用一片一片相互緊貼、重疊(約5毫米)插入泥塑,插滿一圈。待乾後,以毛刷蘸肥皂水,均勻塗於泥塑、鐵片兩側,兩至三次。
翻石膏
備石膏粉、水、碗、木勺、纖維物(細鐵絲、麻、藤、竹箴等)。注水入碗,逐漸撒入石膏粉,隨即攪拌成稀粥狀。用手指蘸稀粥狀石膏,快速彈至泥塑表面和鐵片上,薄而均勻為佳,布滿全部。趁未乾,將泡在石膏漿中的纖維(麻、藤簸、竹箴等)均勻嵌入石膏表面。重複以上作法若干次(以泥塑大小定石膏漿加纖維層數和厚度,如果泥塑較大,需逐漸加纖維和增加石膏厚度)。石膏乾後,以手鬆動插入的鐵片,再以鉗子夾緊鬆動之,邊拔邊用毛筆蘸水,沿鐵片與石膏間的縫隙注水,使事先塗的肥皂水起作用。當水滲入,石膏與泥即可分離,分為兩半的“陰模”。
裱布
將兩半的陰模清理乾淨,刷三遍肥皂水。備麻布,剪成需要的大小。用小麥粉加水製成襁糊,與生漆和粗瓦灰按1:1:1的比例調製成漆灰糊,用刮鍬蘸漆灰糊,均勻塗於備好的麻布表面,沿陰模的凹形隨型緊貼,入蔭(根據天氣溫濕度的不同,決定是否入蔭)。之後反覆裱4~5張麻布。乾後將麻布與陰模分離,就獲得了麻布胎。把麻布胎拼接,在接縫處用3厘米寬的麻布,如包紮傷口一樣裱上一層。
刮灰
以漆與瓦灰按1:1比例調和,將麻布孔刮平,乾後打磨。
探漆
打磨好表面,通探一遍生漆,以使其牢固。再操黑漆數遍,每一遍都要研磨表面,以使平整勻淨。
裝飾
可鑲嵌、撒粉、描彩漆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福州脫胎漆器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朵奇葩,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福州民間工藝的瑰寶。發掘、搶救、保護福州脫胎漆器,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精美的脫胎漆器,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作為美的載體,它的技藝就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
在歷史上,福州脫胎漆器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受到中國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傳承現狀
黨和政府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在原來沈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推動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福州脫胎漆器不僅在生產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而且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
傳承人物
鄭益坤,男,1936年10月出生。2007年6月,鄭益坤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報。項目名稱: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黃時忠男,1942年10月11日出生。2012年12月20日,黃時忠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報。項目名稱: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鄭修鈐,男。2018年5月16日,鄭修鈐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報。項目名稱: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保護措施
2009年,福州脫胎漆器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5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將“福州漆文化品牌建設”列為福州市深化改革的試點任務之一。
2015年7月1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培訓班在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開班。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1994年,漆畫《靜物》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同年,漆畫《金魚》參加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中韓漆藝交流展。
1998年,漆畫《榕城古橋》參加在中國台北舉辦的世界漆藝展。
2002年,漆畫《金暉》參加在福建廈門舉辦的首屆全國漆畫展。
2003年,福州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中國當代大師級藝術家精品展”四人聯展。同年,福州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在福建福州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四人聯展”。
榮譽表彰
1898年,福州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並獲得金牌。
1984年,鄭益坤的作品《春晴蝶舞》榮獲全國百花獎優秀創作一等獎。
1986年,鄭益坤的作品《海之戀》榮獲全國百花獎優秀創作一等獎。
1986年,鄭益坤的漆畫作品《蝴蝶蘭》獲全國漆畫展優秀作品獎,被蘇聯東方藝術博物館珍藏。
1994年,漆畫《靜物》被中國美術館珍藏。漆畫《團圈之樂》發表於《福建大觀·福建工藝美術》上。
1995年,大型漆屏風《凌波仙子》被評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台灣廳室內設計優秀工藝獎。
1998年,漆藝《魚樂盤》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漆藝卷》。漆畫《靜物》《金魚》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漆畫卷》。
1999年,漆畫《心愿》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銀獎(中國美術館)。
2000年,漆畫《心愿》獲1909年福建省美術創作一等獎,並發表於《美術觀察》第2期。漆畫《心愿》被評為福建省第三屆文藝“百花獎”二等獎。
2001年,國畫《無題》獲“新世紀著名中國畫家作品展”最佳作品獎。
2002年,國畫《玉潔冰清》獲第二屆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賽金獎。
2005年,漆畫《躍鯉圖》獲福建省第二屆社區文化藝術節金獎(福建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