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傳統民間雕刻藝術)

壽山石雕(傳統民間雕刻藝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壽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以產於福州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特殊技藝製作出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刻。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其技藝主要流傳在福州市晉安區鼓山岳峰鎮、象園、王莊街道壽山鄉。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

2006年5月20日,壽山石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壽山石雕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35
  • 申報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歷史淵源,唐宋時期,元明之間,明清時期,文化特徵,刀具,材料,技法,鑑別準則,傳承保護,藝術高度,技法,施藝,刀法,藝術流派,相關傳說,文化意義,相關傳承人,馮久和,林亨雲,

歷史淵源

壽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發現和鑑證而逐步推前。迄今為止所出土的壽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應為南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在福州蒼山區桃花上福建師範學院工地上發現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豬一件,高1.1厘米,長6.4厘米,伏臥狀,是用長方形的福州壽山老嶺石雕刻,線條、刀法簡練,形態粗獷。1956年以後的近十年中,福州又陸續從發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類的壽山石小豬。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鳳山工地發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類似的石豬一對,同時出土的還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紀年墓磚。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證壽山石雕藝術至少開始於一千五百年前。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壽山石雕開始復甦,七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西派融匯交流,取長補短,同時吸收了古代與西方藝術之長,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異,出現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發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銀嵌等新技法。
壽山石雕壽山石雕

唐宋時期

唐代時期,國家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築,壽山石雕也得以在此期間快速發展,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採,從前後兩部《觀石錄》可知壽山石在兩宋時已大量開採,專業、非專業的石雕隊伍亦已形成,壽山石刻也被列為貢品。

元明之間

元代之前,印章多數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淨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展,"萬朵雲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風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現代著名金石家錢君陶先生對壽山石在篆刻藝術史上的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

明清時期

清代是壽山石雕的昌盛時期,史籍記載,雍正時壽山石雕已納入官府的徵稅範圍,雕刻藝術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動物及玉鑲嵌各種器皿,印章的鈕飾更加精緻多樣,表現技法上出現了陰刻和鏈條技法,乾隆皇帝用過的一套“寶印”,就是用一塊田黃刻制並由兩根鏈條連線起來的三顆印章! 技藝高超,堪稱國之瑰寶。
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基礎上,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之物、珍藏之寶。由於石章鈕飾的出現,壽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變革與發展,刀具、握刀與運刀的方法都有了改變,過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頂著木柄長刀具雕刻,刀向多顯直線,對於細小的印章鈕頭來說這種方法顯然不適用了,刀具演變成為手鑿與修刀,完全用手掌握,運刀如筆,刀法剛柔相濟,婉轉流暢,所表現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時,受中國畫的影響,出現了高浮雕技法、皺法雅潔,實有畫意,從此,壽山石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文化特徵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繪畫、書法、雕刻基礎之外,還要有特選的材料、特製的刀具、特別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異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獨特的構思,另外在材料的磨製、刨光、上色、保養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刀具

要根據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軟,吃不進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選定了要進行磨製,磨製刀具是微雕創作的一個難點。有人說,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要刻細微的字,筆劃就要更小,而刀具尖必須比筆劃更小,肉眼當然看不見,這就要憑手感、憑意念去磨製。刀具根據不同的用途有長短大小之別,刀口還分為圓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狀。這些一般都要創作者自己製作。

材料

材料是微雕的基礎,可用來製作微雕的材料雖然很多,但要經過選擇,要選擇軟硬適中、表面光平、質地細膩、純潔無瑕、不澀不膩的材料,大體上有五大類。金屬質地:包括金、銀、鉛、錫、銅、鐵等;礦石質地:包括寶玉、寶石、瑪瑙、翡翠、水晶葉臘石滑石等;陶瓷質地:包括陶瓷、泥等;動物質地:包括象牙、獸骨、犀角、牛角、鹿角、貝殼、琥珀等;植物類型:包括黃楊木、紫檀木、紅木、竹根等。這些都各有特色,都是微雕藝術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軟硬程度分為軟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兩大類。一般地說,選用質地貴重的材料創作的微雕藝術品更珍貴,更有收藏價值。

技法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又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採,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其技法主要包括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關雕刻品已成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徵。壽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藝術效果,提倡返璞歸真,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鑑別準則

首先,看外形。包括形狀整體設計的處理是否到位、稜角的處理應該圓滑、應儘可能保留部分皮相;做舊判斷(石雕是真實的,為了老氣些,表面會做老化處理,這是一種技法,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作偽判斷,仿刻古人和現代名家的篆刻和雕刻作品,有的賣家亮明是仿的,有的說不知道,還有的聲稱是真跡,甚至拿出某評獎證書,欺騙性極大,這些都是藏家必須注意的;作色判斷,市場上存在大量經過物理和化學處理過的石雕作品。物理法是用植物或礦物的天然色彩,對原石進行煮泡處理著色,這樣處理過的作品,往往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甚至有些鑑定機構也被蒙蔽。“我手頭就有帶鑑定證書的作色石雕,令不少專家打眼,所以這一點值得引起收藏者的高度注意。”程一新如是說。此外,化學處理的色彩比較容易判斷,色彩鮮艷,有發楞的感覺,多仔細觀察就能發現。
其次,看色彩分布。包括色相色彩分割取捨是否合理,色彩處理是否恰如其分,色彩是結聚狀態還是分散狀態,色彩取巧的程度。
其三,看直觀。眼的直觀感覺,上手體會表面的質感,上手掂體會重墜感,溫潤與粗劣。其中,上手細細品摸石雕非常關鍵。
其四,看內在,即肌理的表現形式。紋路處理,儘可能要體現紋理美,做到巧用紋理;裂格的處理,應力求化不足為神奇,幾乎所有的石雕作品都要進行裂格的處理;瑕疵處理,看是否剔除雜質,盡顯魅力。同時,還應注意一點,石雕有格不足怪,儘量不要有裂紋。
其五,看創意度。即作品創意的好壞,有無獨特之處和寓意深刻的道理。一般分為傳統題材(譬如醉八仙)、古代題材和現代題材。
其六,看雕功度。簡單說,就是石雕的細緻程度,巧不巧?精不精?妙不妙?美不美?
其七,看稀有度。判斷石雕的稀有程度,有些品種十分稀少,可遇不可求,升值空間自然要大。
其八,看年代。通常情況下,藏友要在了解各時代特徵的基礎上學會判斷年代的近遠。一些較古老、退盡火氣、很少見到的石雕別有一種味道,遇到此類品種應儘可能收藏,畢竟物以稀為貴。
其九,看知名度。進行真假名款判斷,尋找名家功夫的真韻。但同時,藏友也不要過於走偏,一些出於無名款的名家精美石雕也是可以收藏的。
其十,綜合評價。即在參考上述九項“鑑別準則”後,再整體判斷是否值得收藏。

傳承保護

藝術高度

壽山石雕是天然造化與藝人智慧的結晶,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壽山石雕表現技法主要有圓雕、鏤空雕、鏈雕、鑲鉗雕、浮雕、透雕、微調、線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壽山石雕特有的表現技法,它融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於一爐,追求線條的流暢性,往往是幾刀幾筆帶過,與其說是雕刻不如說是在石頭上繪畫。 收藏鑑賞壽山石雕,應該有以下三看:

技法

壽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極為簡練的技法,發展為現代精細的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等。一件壽山石雕精品往往綜合套用各種傳統技法。福州的壽山石雕除了各種類型圓雕及圖章外,還與脫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結合,製成各種屏風、圍屏、掛聯等,遠銷北美西歐東南亞各國,深受歡迎。

施藝

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通常在一塊壽山石上,有紅、黑、黃、青等數種顏色,相互交錯成自然斑紋。藝匠們根據石塊的形狀、色澤和紋理進行構思和藝術加工,雕刻成人物、走獸、山水、花鳥、果蔬、海味等陳設欣賞品和印章、文具、煙缸、水盂等實用工藝品。製作時先鑿打出粗坯,剝出大體輪廓,然後用手鑿深入刻劃,最後經修光、磨光、上臘而成。製作一件作品,少則費時幾天,大的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由於這些原因,壽山石雕的社會影響面極廣,具有"上伴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親庶民百姓"的藝術魅力,深受國內外鑑賞家與收藏家的好評。我們在鑑賞和選購壽山石雕作品時要看雕刻藝人在“因材施藝”方面的獨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質、石形、石色、石紋來確定相應的題材與造型,而不是牽強附會。

刀法

壽山石雕的技法,是通過運刀的刀法來體現的。壽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簡練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渾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鳥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圓雕、古獸印鈕等雕刻則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適於收藏家、鑑賞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在雕刻藝術上,壽山石雕講究"相石取巧",就是根據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構思,因勢造型,因材施藝,因色取巧,使自然色相和奧妙神工渾然一體。壽山石雕的最大特點是巧色的利用,壽山石有十多種顏色,色彩非常綺麗,藝人們雕刻之前要經過一番相石的過程,這相石的過程就是要看它表面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初步構思,刻進去以後出現其它顏色還要進一步地構思。壽山石雕不僅具有邊創作邊構思、巧色利用非常好的特點,而且強調不要拼接,一般好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拼接的,整塊石頭原來什麼樣刻出來基本上是什麼樣,都是純天然的。
總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藝術修養、雕刻技藝和實踐經驗等諸多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現是和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壽山石雕藝術正是如此。。

藝術流派

在歷史上,壽山石雕藝術分成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據史料記載,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潘玉茂林謙培繼承楊玉璇周尚均的雕刻手法,各自發展形成了東門、西門兩大藝術流派。潘玉茂、林謙培的傳人林元珠、林文寶鄭仁蛟林清卿黃恆頌林友清等都繼承發展了壽山石雕藝術。林文寶創作的各種印鈕千姿百態,自成風格;鄭仁蛟吸收其它雕刻的長處,使圓雕人物動物別具一格;林清卿獨僻溪徑,將中國畫融入薄意雕刻,精妙絕倫。總的來說,東門派藝人講求造型偉岸,善取巧色,刀法矯健,作品玲瓏剔透,精巧華麗,雅俗共賞;西門派藝人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順,追求傳神意韻,作品造型飽含古樸,給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間。
壽山石雕藝術史上的兩個重要人物,即清康熙年間壽山石雕的一代宗師楊璇周彬
壽山石雕壽山石雕
楊璇,又名玉善、玉璇等,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間客居福州,首創“審曲面勢”雕刻法,即根據壽山石豐富的色彩,順其自然,依色巧雕,使雕作之畫面,形神兼備,情趣盎然。楊璇在人物和獸鈕雕刻上,技法特別精到,是公認的壽山石雕鼻祖。他的作品構思巧妙,刀法古樸,獨具匠心。
與楊璇同時期的還有一位宗師周彬。字尚均,閩南人,尤擅鈕雕,其技藝超凡,名冠當時,所制印鈕被專稱為“尚均鈕”,多為地方官吏進貢朝廷,作為皇家秘藏之珍。“尚均鈕”多是獸鈕,雕風精細,手法誇張,形態與眾不同,印旁常有博古紋,多取青銅器紋樣,並在紋中隱刻雙鉤篆字“尚均”
楊璇周彬之後,福州還有董滄門、奕天、妙巷等人繼承“鈕雕”傳統,聞名於世。清同治、光緒年間潘玉茂林謙培二人繼承發揚周彬、楊璇的壽山石雕工藝傳統,各得其真,並各自收徒傳藝,各揚其長,以後又經世代相襲和發展,形成了兩個有同風格的壽山石雕藝術流派,也就是“西門派”和“東門派”。後經過逐漸的發展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學院派”。

相關傳說

關於壽山石的生成,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有的說是女媧當年補天路過壽山,被這裡的青山秀水、綺麗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將五色彩石散落在這裡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這光彩奪目的寶石。有的說是遠古一隻鳳凰神鳥的彩蛋液滲入壽山附近的地下變成了壽山石。
還有一種說法,說壽山這地方起初不叫壽山,是叫別的什麼名字。這裡附近住著一個年輕樵夫,名叫陳長壽。陳長壽自小喜歡下棋,且棋藝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見兩位白髮老者正在山頂的一塊大石頭上對弈。陳長壽就挑著擔子來到一旁觀戰。兩位老者見這位年輕人看得如此聚精會神,似乎頗通棋藝,就邀他對弈。陳長壽也不推遲,就坐下來與兩位老者交上了手。雖然兩位老者棋藝老道,不想卻被這位年輕人連贏了幾局。一位老者手捻長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間竟有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兩位老者見長壽衣裳樸素,砍柴為生,頗為清貧,心存憐惜,就將所用棋子送給長壽,吩咐他今後不必再上山砍柴了,自有好日子過。說完只覺一陣清風拂面,已不見兩位老者的蹤影。
陳長壽帶著兩位老者送的棋子挑起擔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說來奇怪,只見這些個棋子一個個立即都變成了五顏六色的石頭,大石頭又生出小石頭,撿也撿不完。陳長壽一回到家裡就將這事一五一十地告訴妻子。於是他們夫妻每天都上山撿石頭,挖石頭。他們將撿到的石頭拿到集市上去賣,不想被人一下子買光,得了不少錢,這樣他們夫婦的日子就慢慢好起來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都上山去找石頭,以後人們就將這座山叫壽山,把棋子變成的寶石叫壽山石。清代詩人朱彝尊寫詩讚道:“天遺瑰寶生閩中”。
然而民間傳說畢竟是傳說,壽山石真正生成的原因是遠古時候地殼運動變化的結果。壽山石形成於一億多年到兩億多年前之間,那時壽山一帶發生劇烈的地殼變化,形成火山噴發。壽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動的結果,但是它這種火山岩比較特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噴發,只是小規模的火山岩漿在活動,並且跟地下水、地下礦物質進行混合,形成一種物質叫熱液,這種液體通過石頭的斷層縫隙擠壓,慢慢地滲透出來,後來凝固就形成了壽山石。從壽山石的形成可以知道,壽山石長在岩層夾縫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開採,只能從石縫裡面慢慢去尋找。
壽山石雕壽山石雕
由於壽山石開採困難而又稀有,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尤其是田黃石一般人難以得到,自古以來福州民間有“黃金易得田黃難”、“一兩田黃三兩金”等說法。

文化意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福建省福州市的馮久和林亨雲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相關傳承人

馮久和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28.01.26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福州市
項目名稱:壽山石雕
項目類別:傳統美術

林亨雲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30.09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福州市
項目名稱:壽山石雕
項目類別:傳統美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