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

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

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福建省寧德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東畲族傳統服飾歷史悠久,據可查的歷史亦有200多年。清宣宗道光年間,霞浦縣溪南鎮白鷺坑畲族村民鐘應寶以製作畲族服裝出名,經過家族代代傳承至鐘李發手中。閩東畲族婦女的服裝款式按鳳凰款分為三種:鳳凰頭款、鳳凰身款、鳳凰尾款,三款整合在一起是一隻完整的鳳凰。按地域分則有四種:福安式、福鼎式、霞浦式、飛鸞式。

2013年1月,“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月29日,“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主要分類,色彩特徵,刺繡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畲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世代靠著口耳相傳,傳承文化。畲族傳統服裝是畲族人民的無字史書,一套傳統的畲族服裝上繪織著畲族的千年歷史。
畲族服飾古籍多有記載。范曄的《後漢書·南蠻傳》中說畲族早就“織績木皮,染以果實,好五色衣服”。清光緒十年(1884年)刊本《福安縣誌》載,“深山中有異種者曰畲民,性多淳相,短衣跣足,婦人高髻蒙布,加飾如瓔絡狀”。《寧德縣誌》記載畲族婦女的裝束是“發間插以三簪,用紅布圍箍,腰束藍布”。畲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也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荒耕畲田,長期生活在青山綠水的鄉村,故畲族服裝的底色崇尚青藍、黑色。男裝相對簡樸,與漢族無大差異,女裝多有刺繡,刺繡色彩豐富,稱“鳳凰裝”。畲族傳統服裝,不但是畲族人民生活中遮體禦寒的必需品,還是畲族人文精神和民族審美觀的集中體現,也是畲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歷史悠久,現代依然能嫻熟掌握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的技師主要分布在福安、蕉城和霞浦等縣市,畲族服飾製作的技師主要是畲族男性,除了紡線、織布、織帶是女性完成外,量體裁衣、繡花鑲邊都是男性技師完成。
福安市康厝畲族鄉鳳洋村的畲族技師們經過歷代傳承,製作的“福安式”畲裝花樣獨特,民國時期曾出現“製衣五傑”,他們製作的成品流傳廣泛。在“製衣五傑”眾多的傳承人中,鐘廷如支系的第三代傳承人鐘章生是其中的佼佼者,為“福安式”畲服製作的大師傅。
蕉城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人林章明所傳承的技藝淵源,有據可查的歷史有200多年,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一1850)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畲族村民鐘應寶以製作畲族服裝技藝出名,其技藝經過家族代代傳承至鐘李發手中。1994年,林章明前往姨丈鐘李發家拜師學藝,於1998年出師,在寧德蕉城開設畲族服裝裁縫店。鐘李發、林章明師徒倆一直為畲民製作畲衣。林章明製作的畲族服裝被寧德市畲族博物館、中華畲族宮及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等收藏。
霞浦縣崇儒鄉上水村畲族傳統服飾製作的第七代傳承人雷加回,通過傳承創新,其製作畲族服飾做工精細,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花紋細巧,色彩鮮明,更加富有民族風格,因此頗有盛名。

工藝特徵

主要分類

閩東畲族婦女的服裝款式按鳳凰款分為三種:鳳凰頭款、鳳凰身款、鳳凰尾款,三款整合在一起是一隻完整的鳳凰。按地域分則有四種:福安式,主要分布在福安和蕉城八都一帶;福鼎式,也稱福寧東路式,主要分布在福鼎一帶;霞浦式,也稱福寧西路式,主要分布在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畲村及福安東部一帶;飛鸞式,也稱羅源式,主要分布在蕉城飛鸞和羅源一帶。

色彩特徵

閩東畲族婦女上裝用色大膽,對比強烈。儘管各地用色有異,但畲族衣料的常用基本色有黑、青、藍、綠、紅、白等。其主色系冷色,又常於衣領、袖等處,鑲以大紅花邊,頗有溫暖、愉快、快樂的感覺。顯得艷麗而不浮華,素雅而不呆板。

刺繡特徵

畲族服裝上的刺繡有著突出的特點:一是紋樣豐富,常見的有龍紋、天象紋、幾何紋、人物紋、花卉紋等,在畲族人民的心目中,尤其喜歡龍紋。刺繡紋飾圖案,有單獨的,也有連續的。二是繡線色彩鮮明。一件畲族婦女上衣,用色多以大紅、橙紅為基調,配以黃、綠(翠綠、草綠)、白、藍各色,有的用金線鑲嵌,增強華美氛圍,往往顯得斑斕奪目,絢麗多彩。

工藝流程

主要材料
閩東畲族縫製傳統服裝所用的主要布料是紵布(紵布的材料是苧麻,苧麻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蕁麻科草本植物,俗稱“中國草”)。明末清初,畲村幾乎“家家種薴,戶戶織布”,自給自足。明末至1949年前,閩東成為閩浙藍靛的主要產地,畲民以“種菁為活”。明清時期,畲民大都用自己種植提煉的藍靛作染料給紵布上色。不論是紵布的材質,還是藍這種染色劑,均出自天然草本植物。經提煉後的“土靛”染布永不褪色,經染後的紵布則經久耐穿。
主要工序
製作好一件精美的畲族傳統服裝,不僅要有多年的實際製作經驗,還需要熟練地掌握以下工序:主要分為四步,即量體、備料、裁剪、縫製。再輔助製作繡花鞋、鳳凰冠等配飾,就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傳統畲族服裝。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東畲族傳統服裝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可以從閩東傳統畲族服裝的工藝、圖案、款式、色彩中發現畲族先民遺留下來的豐富而古老的歷史信息,對於研究民族遷徙史和畲漢文化交流史,有著不可低估的歷史學研究價值。畲族傳統服裝的比例式裁剪法,是中國服裝史上最為古老的裁剪方法。畲族傳統服裝的色彩分配比例及縫製技術都對現代服裝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有著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畲族服飾是畲族文化的具體體現,它反映了畲族的民俗風情,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社會飛速發展,這個曾是畲族祖祖輩輩熟練掌握的技藝,在近代瀕臨消亡。

傳承人物

蘭昌玉,女,2014年9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所在地區:霞浦縣。
鐘李發,男,畲族,2017年8月被評為寧德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所在地區:蕉城區。
蘭加鳳,男,畲族,2017年8月被評為寧德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所在地區:福鼎市。
吳廷文,2020年6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所在地區:福安市。
鐘桂梅,2020年6月被評為寧德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所在地區:福安市。

保護措施

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系專設了精品課程《畲族傳統服裝的研究》。

社會影響

展示活動
2017年11月27日至28日,霞浦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集中展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等。
2023年1月17日,“我們的節日·春節衣彩紛呈——閩東畲族傳統服飾展”在寧德市博物館臨展廳開幕。此次展覽,根據清中晚期至民國中期形成流行的閩東畲族傳統服飾特點,展現閩東畲族傳統服飾文化。通過“青藍素裝——溯源篇”“多彩地域——傳承篇”“鳳舞畲鄉——創新篇”三個主題單元介紹閩東畲族傳統服飾在歷史中的嬗變過程,展示閩東畲族傳統服飾的製作材料和工具、各地各具特色的畲服款式以及新時代畲族服飾如何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2023年4月17日晚,在2023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主會場寧德,舉辦了以“文旅融合 共享非遺”為主題的福建省非遺精品展展示活動。具有閩東傳統畲族服飾製作展示。

文化軼事

鳳凰裝有個傳說:畲族的始祖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像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