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伬(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民間傳統音樂)

十番伬(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民間傳統音樂)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十番伬,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民間傳統音樂,寧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十番伬”又名“十錦鬧”,主要流傳於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的松城鎮。“十番伬”從清代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現代,“十番伬”擁有保留完整的十三首樂曲曲譜。十番伬演奏曲牌有“佛前燈”“五更鬧”“趕渡”“醉公子”等十多種。

2010年3月,“十番伬”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番伬
  • 批准時間:2010年3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十番伬”又名“十錦鬧”,是霞浦縣久負盛名的民間傳統音樂,老百姓喜聞樂見,從清代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展示了霞浦縣的民俗文化。
“十番伬”主要流傳於霞浦縣的松城鎮。20世紀50年代霞浦縣文化館在城關萬賢街組織了音樂隊,特請老藝人許伏金傳授“十番伬”。
20世紀80年代霞浦縣文化館又一次輔導組織中乘街老人會成立了“十番伬”演奏隊,並讓出一間臨街的活動場所,每逢周末晚上,“十番伿”隊就在此進行練習演奏。
20世紀90年代初,霞浦縣文化館館址拆遷後,樂隊成員分散到各街道社區,後又重新組成松城民間古樂隊。現代,松城鎮俊星社區、中乘社區、萬賢社區在中秋節、元宵節時仍然有“十番伬”表演,並且成立了松城古樂隊,樂隊大約二三十人,常常相聚在俊星街一老年活動中心排練。

基本特徵

十番伬演奏曲牌有“佛前燈”“五更鬧”“趕渡”“醉公子”等十多種。樂隊約十至二十多人,可以圍坐演奏,也可以沿街演奏,笙簫琴笛俱全,並配有打擊樂器。其中有一種鼓,俗稱“狼帳鼓”,據說古時用狼皮作鼓皮,故稱“狼帳”。中間一木軸,兩頭雙圓鼓,鼓沿牽著十幾根交叉接線,演奏者左手握軸、右手擊鼓,“咚咚”之聲,板眼有節,優雅清徹、富有特色。
現代,“十番伬”擁有保留完整的十三首樂曲曲譜。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陳君標,2011年1月被評為寧德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十番伬。
保護措施
2020年12月14日,霞浦縣社區學院申報的繼續教育網路課程建設方案“霞浦縣民間鄉土音樂——十番伬”入選福建省第三批省終身教育重點項目。

社會影響

展示表演
2017年,由霞浦縣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主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承辦的“醉美霞浦 璀璨非遺”《畲族小說歌》發行儀式暨霞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在九大館廣場舉辦。非遺傳承人在舞台上展示了畲族小說歌、畲族武術、十番伬、霞浦方言評話等霞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11月27日至28日,霞浦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集中展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和畲族斗笠製作技藝,及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番伬、青草藥膳製作技藝、地瓜燒製作技藝等。
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霞浦縣舉辦閩劇經典唱段展演、百姓大舞台——十番伬表演、閩劇《轅門斬子》演出、牙城中秋曳石等活動,傳遞傳統文化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