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詩調

漁詩調

漁詩調即漁民的唱詩調,流行於閩侯福清、平潭、連江等縣。“拉餌詩”唱詞常用“一條竹篙”、“一條竹子”開頭,男女對唱。男唱:“一條竹子透天堂,金做鼎面玉灶膛。誰人給哥做細姐,金鉤銀帳玉眠床。”女接唱:“哥今講話這般夸,奴厝也是新發家。奴家金碗共玉筷,四塊金磚墊桌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琅岐島漁民將“拉餌詩”填上新詞,祝賀新船下水或節日喜慶,形式也改為一領眾和。領唱者敲鑼兼打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詩調
  • 類別:古民歌
  • 年代:清乾隆
  • 地點:閩侯、福清、平潭、連江等縣
簡介,民間音樂,相關詩調,

簡介

漁詩調即漁民的唱詩調,流行於閩侯福清、平潭、連江等縣。“拉餌詩”唱詞常用“一條竹篙”、“一條竹子”開頭,男女對唱。男唱:“一條竹子透天堂,金做鼎面玉灶膛。誰人給哥做細姐,金鉤銀帳玉眠床。”女接唱:“哥今講話這般夸,奴厝也是新發家。奴家金碗共玉筷,四塊金磚墊桌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琅岐島漁民將“拉餌詩”填上新詞,祝賀新船下水或節日喜慶,形式也改為一領眾和。領唱者敲鑼兼打鼓。

民間音樂

(一)十番音樂
又稱“十歡”、“十番伬”。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云:“閩山廟裡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十番”曲調,常奏的有《萬年歡》、《千秋歲》、《朝天子》、《西江月》、《五鳳吟》、《蟠桃會》、《北雲璈》、《水底天》、《將軍令》、《美人嬌》、《金索掛梧桐》、《石榴花》、《雁來紅》、《一枝花》、《柳搖金》、《昇平樂》等100多首曲牌。打擊樂曲牌有“福套”、“祿套”、“壽套”、“喜套”及“文乾”、“武乾”、“滴水”、“流水”各套。既粗獷、熱烈,又優雅抒情、節奏明晰、頓挫分明。其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又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室內分為前後兩堂。前堂以金革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十番”之組合,清乾、嘉年間有“大鑼天”;鹹、同年間有“鶴鳴皋”、“盛世元音”、“聽月樓”;光緒、宣統年間有“樂樂樂”、“普天樂”(北門新店鄉人所組織);“新聽月樓”(為西郊洪塘鄉人所組織)。又有“賭棋山莊”、“五音樂社”、“醉太平”等。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五日,慶賞花朝,舉行十番比賽。民國11年(1922年),福州茶亭“鶴鳴皋”班赴香港,為慶賀英國女王加冕演出。民國20年農曆三月廿五,“三聽月樓”班赴港及新加坡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省音樂工作組得到台江區茶亭“聽月樓”十番班社珍藏的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樂譜,這個樂譜與現在的十番樂譜一樣。十番音樂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
(二)十錦鑼鼓
其主要樂器有鑼、小鑼、鼓、大鈸、小鈸、狼丈等,都是打擊樂。它的鑼有特色,鑼面平,比一般鑼厚,聲音結實。
“十錦”演出的時間多為農家迎神賽會,尤其是每年春節。如福州鳳崗里“三十六宅”,宅宅年年都演奏。每家還要擺禮儀,有灶糖灶餅、甘蔗、水果及其他食品等。
“十錦”的曲牌比較簡單,樂曲無限反覆。坐奏、行奏時間可長可短。
(三)颺 歌
是清末至20世紀60年代,福州士賈業餘票房颺歌社所演唱的曲藝。清光緒間,一些文人雅士以業餘票友形式組織“颺歌社”。是時,福州都司巷邵天開精音律,發起組織“洞中天”颺歌社。同好多為有產者子弟、衙門小吏和小商。他們把民間土調加以雅唱細奏,另成一派,並自編曲本,如《連捷借衣》、《炎涼嘆》、《三慶賀》、《十二金釵》、《痴聾福》等。其徒張夢周繼組“如庚颺”。30年代,上海“百代”、“高亭”等唱片社採錄發行不少颺歌唱片。民國後期,又有“覺夢社”、“共和鳴”、“啟明社”、“觀向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省文化局音樂工作組,省、市民眾藝術館、音樂家協會分別於60年代、80年代採錄保存音響資料。“文化大革命”後,颺歌社衰退。90年代尚存“小潮音”等。
(四)勞動號子
水上號子 是水上船夫在長期的勞動中創作的捎排(放排)號子,與勞動節奏緊密配合。如閩江的《捎排號子》包括起錨、掛槳、搖櫓、捎排等號子,氣勢磅礴,形式為一人領唱,眾人唱和。
陸地號子 有閩清的犁田喊牛號子、吆牛號子、扛樹號子、築牆號子;福清的拉車號子、開山打石號子;閩侯的打夯號子;永泰的拉木號子等。部分號子或無實詞,僅有勞動者的呼號,用以統一勞動節奏,鼓舞勞動熱情。
(五)盤 詩
是福州地區的漢、畲等族民眾中山歌對唱形式。內容窮天文地理,達人世滄桑。常你來我往,通宵達旦。在盤唱歷史題材的詩歌時,按朝代先後排列。還有編詩盤唱的愛情故事、軼聞趣事。早年,福州有《十粒橄欖》、《十雙羅鞋》、《十把白扇》等。如描寫愛情的“一粒橄欖撩過溪,對面依妹是奴妻。金鼓花轎定?了,是哥沒錢放著挨。”又如:“一塊鋪板打單橫,依伯吃飯去台灣,依伯賺錢自家使,依伯無詩乾你盤。”“今晡天上兩粒星,天門開起看觀音,觀音腳踏蓮花座,手拿木魚在念經。”“盤詩憑盤盤,盤你牛角打單橫,盤你牛嘴勿會食草,盤你牛腳勿會踏坪。”畲族、□民的盤詩,又稱“畲歌”、“□歌”。
(六)小 調
又叫“小曲”,多為詠唱歷史傳說故事,描寫自然、抒寫離情者。福州許多小調為地方戲曲所吸收。如閩劇中的[茉莉花]、[小小魚兒]、[銀柳絲]、[看相]等。與說唱音樂有關的為福州“打錢劍”,伬唱,颺歌中的[四大景]、[探四季]、[奈何天]等。還有部分外來的小調。用方言演唱,加上特有的裝飾性潤腔,如福州稱“鳳陽花鼓”為“真鳥仔”,稱“賣洋桃”為“看相”,連江縣稱“姑嫂觀燈”為“賣蠶豆”等。
(七)漁詩調
漁詩調即漁民的唱詩調,流行於閩侯福清、平潭、連江等縣。“拉餌詩”唱詞常用“一條竹篙”、“一條竹子”開頭,男女對唱。男唱:“一條竹子透天堂,金做鼎面玉灶膛。誰人給哥做細姐,金鉤銀帳玉眠床。”女接唱:“哥今講話這般夸,奴厝也是新發家。奴家金碗共玉筷,四塊金磚墊桌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琅岐島漁民將“拉餌詩”填上新詞,祝賀新船下水或節日喜慶,形式也改為一領眾和。領唱者敲鑼兼打鼓。
(八)風俗歌曲
“爬過船” 也稱“娘奶船”和“泰山船”,流行於長樂一帶。演唱形式是二人抬龍頭象徵龍船,二人舉旗子,一人敲鑼,一人打鼓,二人演唱。集中在四月初一至五月初五演唱。有讚頌36行業的,如《酒歌》;有給新娘道喜的,如《十勸新媳婦》;有祝福的。有時也見景生情,即興演唱。
“採蓮歌” 流行於福州、閩侯、長樂、平潭、福清等沿海市縣,是與龍舟競渡有關的風俗歌,每年四月底,凡有龍船的村鎮都以唱採蓮歌募集劃龍船經費。演唱者一般為四人。前面一人手舉小旗,旗上寫地名及供奉菩薩——“三山公”的名字。中間一人背籮筐,筐中置鼓,擊鼓者緊隨其後。最後一人敲平鑼。
(九)兒 歌
兒歌中,部分是童謠,多是伴隨兒童遊戲時,按方言音韻哼唱的口語化歌曲;部分則是母親唱給孩子聽的。如《礱穀謠》:“礱礱穀,谷礱礱,糠養豬,米養人。粗糠皞(空)節養鴨母,鴨母生蛋還主人。主人沒在厝,騎牛騎馬去祭墓,墓真懸,跌落田;田裡一條草,屁股撞青垢;田裡一條蔥,屁股撞兩空。”《愛睏眠》(催眠歌):“噢噢嚕,愛睏嚕,愛睏眠眠嚕。賊公賊婆趕趕去,眠公眠婆趕趕來,噢噢嚕,愛睏嚕……”。《月光光》:“月光光,照門戶,月姐月妹做新婦,做哪裡?做下渡。下渡蝦鮮沾□露。□露??,一碗肉糕;肉糕軟凍,一碗草凍;草凍有枳,一碗蓮子;蓮子有殼,一碗菱角;菱角尖尖,一碗八仙;八仙過海,一碗螃蟹;螃蟹鹹鹹,一碗李鹹;李鹹酸酸,一碗菜湯;菜湯斬食斬食,一碗蜆仔;蜆仔罅嘴,新人放屁(一作‘新人富貴’)。”還有“真鳥仔,啄菠菠(菠菜),三歲孩兒會唱歌。不是爸奶(爹娘)教奴(我)唱,是奴腹羅(肚子)通窿哥(即聰明之意)。”

相關詩調

雙調·沉醉東風·漁父
黃蘆岸白苹渡口,綠揚堤紅蓼灘頭[二]。雖無刎頸交[三],卻有忘機友[四],點秋江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五],不識字煙波釣叟[六]。
[一]雙調:十二宮調之一,沉醉東風是它的曲牌之一。
[二]紅蓼灘:長滿開著紅花的水蓼灘頭。蓼,生長在長邊的叫做水蓼。秋日開花,呈淡紅色。
[三]刎頸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四]忘機友: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朋友。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五]萬戶侯:漢代分封諸侯的制度,大者食邑萬戶,小者僅五百戶。
[六]煙波:形容水波浩渺,從遠處看去有如煙霧籠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