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是2020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
- 作者:趙麟斌
- 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7615409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是2020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 見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居住文化 福建土樓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因其大多數為客家人所建,又稱“客家土樓”。是“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建造土樓,聚族而居,主要是源於對中原傳統文化的認同,土樓表現出來的向心...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
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由福建省文旅廳組織專家評審後提出、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福建省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2022年,福建省已公布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是2020年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福建非遺系列叢書由趙麟斌主編,主要內容包括源遠流長的歷史、精妙絕倫的工藝、豐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藝的傳承、文化遺產的保護等方面,有助於讀者認識與接近這些優秀...
鄭長壽,漢族,寧德市蕉城區人,1964年4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福建端午節習俗(雲淡海上龍舟競渡)”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長壽自幼受家鄉習俗薰陶,對雲淡海上龍舟競渡懷有濃厚興趣。1981年,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是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傳承和發展福建歷史文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於2019年3月28日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
梳理已建或在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整合成全省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資料庫。最佳化數據內容生產,推進數據資源建設評價標準設立。加強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聯動和共享,對接福建文化數位化建設,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福建布袋木偶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木偶,是福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傀儡戲表演形式之一,福建省廈門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相傳始於明代,流傳於福建閩南、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二十世紀...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2。2012年12月,泉州提線木偶戲在內的“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畫”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劇種...
莆仙戲(舊稱“興化雜劇”“興化戲”),福建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現存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莆仙戲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閃光於現代,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提線木偶戲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主要發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線木偶戲。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古時被稱作“懸絲傀儡戲”,具有巫文化和...
閩東畲族傳統服飾製作技藝,福建省寧德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閩東畲族傳統服飾歷史悠久,據可查的歷史亦有200多年。清宣宗道光年間,霞浦縣溪南鎮白鷺坑畲族村民鐘應寶以製作畲族服裝出名,經過家族代代傳承至鐘李發...
2007年8月28日,“泉州刣獅”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5月24日,“泉州刣獅”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98。歷史淵源 相傳...
其中福建是當地人迎神、祈福的一項民俗活動,蘊含著深厚的地域文化。村民們把一節節的板凳鑽孔連線,一戶一節,組成板凳長龍,可達兩百多米長,非常壯觀。2008年春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的“板凳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
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廈門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爺的一種民間信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是福建沿海漁村的傳統民俗活動,通過祭海神、悼念海上遇難的英靈,祈求出海平安和漁發利市,寄託...
2022年,潮劇(平和)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潮劇項目保護單位汕頭市潮劇潮樂傳承中心(廣東潮劇院)評估合格。社會影響 獲獎記錄 1952年...
蟳埔女習俗,是主要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後埔、東梅等社區的一種傳統生活習俗,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蟳埔保留了許多閩南傳統習俗,有獨特的婚慶節俗、過年節俗、喜慶節俗、祭祀儀式,其中以“半夜出嫁”...
燈彩(泉州花燈),福建省泉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花燈起於唐代,盛於宋元,主要分布在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延及周邊的晉江市、惠安縣、南安縣和永春縣。泉州花燈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燈的...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武夷岩茶(大紅袍)獨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特殊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和精湛的傳統製作技藝造就的,其傳統製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環環相扣,...
2011年3至5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舉辦了“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成果展”活動。該活動對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2018年9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非遺系列活動在福州舉行,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等參展...
惠安女服飾,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惠女服飾,頭披花頭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藍色斜襟短衫,下著寬大黑褲。花頭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藍色花,襯以白底,顯得活潑、亮麗;頭巾緊捂雙頰,只露眉眼和嘴鼻,...
茶百戲是欣賞、品飲、保健兼備的飲茶活動,適應當代社會人們對娛樂產品多元素的需求,對於提升武夷茶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傳承人物 章志峰,男,1963年5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百戲”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