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布袋木偶戲

福建布袋木偶戲

福建布袋木偶戲又稱掌中戲、掌中木偶,是福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傀儡戲表演形式之一,福建省廈門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相傳始於明代,流傳於福建閩南、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曾是閩南布袋木偶戲演出的重地。布袋木偶戲用手套上木偶,以手掌作為偶人軀幹,食指托頭,拇指和其他3指分別撐著左右兩臂,操縱木偶進行戲劇表演,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的功夫,又能表現喜、怒、哀、樂的感情。

2009年6月4日,“廈門布袋戲”被列入廈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2月25日,福建省廈門市申報的“福建布袋木偶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布袋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19年2月25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廈門市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建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相傳始於明代,流傳於福建閩南、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華人聚居地。布袋木偶戲因使用的木偶軀幹是用布縫製而成,其形酷似布袋而得名。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曾是閩南布袋木偶戲演出的重地,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廈門布袋戲逐漸蕭條,走向瀕危。進入二十一新世紀,廈門重放光彩,原來一些從事布袋木偶戲表演的藝術家重新恢復活動,廈門布袋戲又演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廈門布袋戲主要分布在思明區何厝、曾厝垵、鼓浪嶼,集美區的灌口鎮海仔市、海滄區青礁、翔安區、湖裡區、同安區五顯鎮等,現有多個布袋木偶傳習中心在開展傳承工作。

文化特徵

福建布袋木偶戲的特點是,表演者用指掌操縱木偶模仿人的表演,以唱、念、做、打演繹具有戲劇性的故事,既表演一些真人難以體現的動作,有較高的技巧性,又能以喜怒哀樂傳遞人的情感,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木偶戲演出的場地不受限制,在劇場、茶園、場院、宅院、草坪上都可以演出,是一項融入當地民眾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戲劇表演藝術,也是一門融會了美術、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戲曲藝術。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莊晏紅,女,1968年11月生,2021年2月22日被評為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
黃亞水,男,廈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
黃月嬌,女,廈門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
黃建順,男,1970年4月生,2020年5月被評為廈門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
保護措施
廈門市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為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展演活動
廈門布袋木偶戲多次參加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兩岸文博會、中國國際投資洽談會、海峽論壇《中華情》晚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演出活動,開展組織進校園、進社區等公益演出活動。多次應邀赴台灣、金門參加雲林國際木偶節、金門藝術節,以及赴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進行交流演出,擴大了閩南文化布袋木偶戲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2020年11月20日,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參加世界非遺項目“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訓計畫”成果匯報展演。
2021年12月12日,第十三屆海峽論壇兩岸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展演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拉開帷幕,南音、木偶戲等11個非遺項目現場亮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