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戲劇)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戲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連城提線木偶戲(又名線戲),也稱“傀儡戲”,清末由上杭縣木偶藝人傳入連城,融合了浙江、江西的提線技法,結合連城當地流傳的唱腔和民間小調,經過100多年幾代木偶藝人的改革創新,形成了以提線為主,杖頭、布袋、皮影為輔,閩西漢劇唱腔的獨具特色的木偶藝術劇種。行當分生、旦、淨、末、醜,演出習俗具有明顯的客家地域文化特色。

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龍巖市申報的“提線木偶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線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Ⅳ-23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
  • 保護單位:龍巖市連城縣民間文化藝術研究所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劇目特徵,音樂特徵,表演特徵,木偶書法,祭祀特徵,相關器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傳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上杭縣木偶戲班社藝人李如意與連城縣賴源鄉人徐象球藝趣相投,結拜金蘭,並將二子李金鈴過繼給徐象球,易名徐傳華。他們一起在賴源鄉創辦“老福星堂”木偶戲班,徐象球任班主,李如意為師傅,培養了本鄉第子三十餘人。自此,提線木偶藝術流入連城。
提線木偶戲
福建連城縣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的演員操控提線木偶跳躍翻騰
成熟:1930年,創辦了“汀連老福星木偶班社”。1952年,組建“連城姑田木偶劇社”。1954年,演出傳統和創作劇目《大名府》。1955年正月,劇社的徐傳華被選派晉京到“懷仁堂”為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演出;同年9月,徐傳華被文化部選派參加國家出訪團赴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前蘇聯等國家作訪問演出。1956年3月,正式成立“連城縣木偶劇團”。
發展:1978年4月,劇團復辦,仍由木偶藝術大師徐傳華任團長;同年,徐傳華收木偶藝術表演新秀李明卿為“閉門弟子”。之後,李明卿在全面繼承傳統木偶技藝的基礎上,獨創了“木偶書法”“木偶繪畫”“木偶拉京胡”等絕技。李明卿曾為國家領導人江澤民作過“木偶書法”的專場表演;參加過文化部、省文化廳等訪問團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丹麥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得到過上海吉尼斯總部授予的吉尼斯世界之最證書;被評為2008奧運火炬手;參加過上海世博會。

文化特徵

劇目特徵

數量多。共有350個。其中傳本戲有80個,正本戲有200個,折子戲有70個。
題材廣。劇目反映的內容從古到今,從“天堂”到“地府”,從現實生活到神話傳說,涉及社會各個方面。有反映社會重大變革和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劇目如《三國傳》《隋唐傳》等;有反映男女愛戀,婚姻、家庭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劇目如《蘭繼子》《王華買父》等;有神話題材的劇目如《水漫金山》《琉璃洞》等。劇團通過上述題材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揭示了人們豐富的思想內涵,體現了社會生活中美與醜、善與惡的鬥爭,歌頌了善與美,鞭撻了邪惡現象。
提線木偶戲
福建連城縣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的演員在表演提線木偶
特色強。使用方言俚語,鄉土意蘊濃厚。被譽為“戲神”和“田公元帥”的木偶祖師爺“王乞佬”,到哪兒都能講一口流利的當地方言,通俗易懂。其唱詞不太講究押韻,卻像說話一樣娓娓道來。

音樂特徵

連城客家木偶戲音樂吸收連城客家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元素,不斷衍化、發展、形成了獨具連城地方特色的亂彈劇種。它由唱高腔演化而來,又在亂彈中乾唱加幫腔、鑼鼓,是有別於閩西漢劇的一種唱法。
與閩西漢劇相比較,它還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在行腔和唱法上比較簡樸而低回,唱腔旋律多在中、低音區進行。落音和頓逗也有不同。因此,連城木偶戲亂彈班藝人唱西皮、二黃有一種不同於閩西漢劇的特殊的韻味,被稱為“傀儡腔”。
二、演員均為男性,扮演旦角時男性需用假嗓演唱,為體現女聲的嬌柔常加襯祠,在行腔上常作下滑音裝飾。
三、在伴奏樂器的使用上,文場樂器除吊規和嗩吶為各班必備、必用外,其他樂器如揚琴、三弦、高胡、二胡等,可因各戲班規模大小而有所不同。

表演特徵

一是扣線,又稱夾線。木偶被提到前台表演時,藝人一手持線板,另一手叉開五指將線條從懸結處順著線路往下捋。捋至1.2尺至1.5尺處,將線條暫時固定在持線板的線夾上,以暫時固定木偶各種不同的姿式,如行走式、站立式等。
二是熟悉各線條的位置及其功能。如釘在偶人耳朵上的兩條命線,是屬於提系木偶全身、司頭部的。
三是指法:偶人各種形體表演動作靠的是藝人手上撥弄線條的工夫。如用抖指法夾住某條或幾條線反覆抖動以體現偶人的寒冷或害怕狀等。有的戲班因人手少或戲台場地太小,人多轉不過來,有些場面由一個藝人同時操作幾個木偶。
此外,藉助特殊裝置可表演噴火、變臉、抽菸、射箭、耍葫蘆、換兵器、寫字、畫畫、拉琴等。

木偶書法

李明卿在繼承傳統木偶技藝的基礎上,獨創了“木偶書法”絕技。木偶書法絕技必須掌握提線功和書法功,利用人的手指、手腕書寫的力度,通過幾根細軟線,傳到木偶的手指、手腕上,使木偶書寫揮灑自如。

祭祀特徵

木偶表演藝術活動從屬於民間祈神祭祀禮儀,是一種準宗教的戲劇藝術式樣。鑒此,它在演出儀式、劇情內容、唱腔以及道具名等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間宗教的烙印。如正式演劇第一台必演“踏八仙”和“跳加官”,這是一種帶祭祀儀式色彩的演出,意在祝東家此後加冠晉爵,步步高升。

相關器具

有偶人、偶物、持線板、各種臉譜、服飾、冠帶、道具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木偶戲面向城鄉廣大民眾,雅俗共賞,老少鹹宜,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連城提線木偶戲主要活動在廣大農村,發掘、搶救、保護連城提線木偶戲藝術對於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作用。並且具有研究、保護與開發價值。

傳承人物

楊滴萍,女,漢族,龍巖市連城縣人,1958年1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連城縣)第三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滴萍是連城提線木偶戲第四代傳承人,中學畢業後開始學習提線木偶戲表演,1984年進入連城縣木偶劇團當演員,師承連城提線木偶第二代傳承人徐傳華和第三代傳人李明卿,並在連城縣木偶劇團從事提線木偶戲表演。她獨創了“王乞佬”這一特有喜劇劇目和角色。傳承的主要劇目有《大名府》《琉璃洞》《水漫金山》《八仙過海》等。楊滴萍任劇團團長後,多次率團赴廈門、泉州、福州以及廣東地區演出交流,並應邀參加省電視台新聞頻道“F4絕活大賽”(連城賽區)表演。她重視人才的培養,通過團帶班的形式培養提線木偶戲學員,並在龍巖藝術學校定向招收木偶戲學生。2010年被龍巖市藝術學校聘為木偶專業教師,共培養提線木偶戲傳承人總計16人。她還積極提出保護、搶救連城提線木偶戲建議,完善劇團建制,所在劇團也被評為“2007—2010年度全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為推廣連城木偶戲文化,先後舉辦“提線木偶戲”文化專題講座10餘場,為連城提線木偶戲傳承與保護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提線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傳統戲劇)
楊滴萍
李明卿,男,1953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連城縣)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魏榮康,男,1958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線木偶戲(連城縣)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連城縣已成立木偶藝術傳習中心,從文獻古籍、演出儀式、唱腔樂器、戲神崇拜與木偶造型等方面,對連城提線木偶藝術進行研究考證,並大力招收培養年輕學員,讓這門藝術得到傳承和發揚。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連城提線木偶戲新版《大名府》在福建省戲劇匯演暨第27屆藝術節中獲得劇目三等獎和個人表演二等獎。
表演活動
2019年3月8日,在連城縣實驗幼稚園,傳承人李明卿為孩子們表演提線木偶拉京胡。
2021年7月1日晚,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新編提線木偶劇《共產黨萬歲》在連城縣客家文化公園木偶藝術傳習中心劇場首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