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木偶戲

客家木偶戲

客家傳統戲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江西客家博物院圍龍屋“搖籃遺韻”館展示著贛南最獨特的一個劇種贛南“客家木偶戲”。

客家木偶戲,也稱為是提線木偶戲,是木偶戲的一種,在古代稱為是傀儡戲,而在客家地區舊稱“吊線戲”。

客家提線木偶戲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據文字記載,客家木偶戲最早始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廣泛流傳於閩粵贛邊客家地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木偶戲
  • 別名:提線木偶戲
藝術簡介
早期的客家提線木偶戲是用提線操控木偶。提線又分為“硬線”和“軟線”。“硬線”系在木偶的兩耳及背部,呈三角形,用於保持木偶身軀不至於癱軟下來,起到支撐驅乾和控制木偶身軀站立平衡作用。“軟線”繫於手、腳、腰等部位的各個關節處,以及肩、腹、眼、鼻、舌等處,用以控制各部位動作。
提線數目,視表演繁簡而定,一般7~12根線,多的達30多根線。所有提線都集中安在有握柄的線板上,表演者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握線板,其餘8個手指撥動線路,使木偶活動起來。一般一人操縱一偶,也有兩人同操的。木偶大小及提線長短,依舞台不同而分為兩種:平台表演則短線操作,木偶(人物)一般高60~70厘米,提線長70厘米左右;高台表演時的木偶提線長2米左右。木偶戲裡所有人物、動物以及各種道具,都由藝人自己製作。人物造型誇張,服飾、頭飾力求逼真;動物、道具無不惟妙惟肖。客家地區的提線木偶戲的基本音樂唱腔,同時也會採用採茶、客家山歌、民間小調、五句板和現代歌曲。一些“雜調”也常用客家話對白。戲中的丑角和有些小雜劇,常講客家話,唱山歌或民間小調,如《拆字歌》《虛玄歌》《猜調》等。客家木偶戲傳統劇目主要有《大名府》、《水漫金山寺》、《孟姜女哭長城》、《八仙過海》、《三打白骨精》等連本戲.
由於贛南各地風貌特色不同,也造就出多種不同形式的木偶戲,如贛縣木偶戲、興國提線木偶、信豐手端木偶等。而各個地域的木偶戲匯聚一起成為了一支傳播客家文化的藝術符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