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木偶戲
- 別名:提線木偶戲
客家傳統戲劇,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江西客家博物院圍龍屋“搖籃遺韻”館展示著贛南最獨特的一個劇種贛南“客家木偶戲”。 客家木偶戲,也稱為是提線木偶戲,是木偶戲的一種,在古代稱為是傀儡戲,而在客家地區舊稱“吊線...
五華提線木偶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其演出足跡遍及五華的鄉村,遠到廣東省內外和中國海外地區,起到了聯絡和團結中國海內外同胞的作用。五華提線木偶戲在歷史、宣傳、教育、觀賞、聯誼、研究等方面具有藝術價值...
木偶戲(閩西客家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2021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閩西上杭傀儡戲,自明初傳入上杭,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上杭被稱為“木偶之...
客家木偶戲進而由上杭遠播海內外。每年的農曆6月24日,散播各地的木偶戲藝人都要回水竹洋“田公堂”朝聖木偶戲祖師“田公元帥”,並在此獻演木偶戲謝師酬神,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木偶文化藝術節”。上杭木偶戲主要流行於閩西各縣、市、...
廣東客家梅州地區的提線木偶是福建閩西傳入廣東,它分布於粵東的梅縣、興寧、豐順、大埔、蕉嶺、五華、揭西、陸豐等縣。木偶戲面向城鄉廣大民眾,雅俗共賞,老少鹹宜,尤其在舊時的農村深受人們的喜歡,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據《五華...
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羅洞村的木偶戲屬提線木偶,當地俗稱“柴頭嘎”或是“柴頭鬼”,系省級非遺項目,乃獨具客家特色的民間藝術瑰寶。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從福建上杭傳入,已有260餘年的歷史。羅洞木偶戲一般於每年農曆十月至...
閩西客家木偶戲舊稱“傀儡戲”,曾是閩西民眾喜聞樂見的一個地方劇種,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一時間千秋故事,三尺地萬里江山”,是演出木偶戲的生動寫照。2005年10月,閩西木偶戲(“閩西上杭傀儡戲”)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遺代表...
手端木偶戲是流傳在信豐縣的一種將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時用腳擊打樂器伴奏,根據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種唱腔的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表演藝術。在民間又俗稱“端戲子”、“蚊帳戲”。從前台到後台,從導演到龍套,總共只有一個人,這就是“...
連城提線木偶是一種傳統戲劇。始於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賴源鄉徐象球聘請上杭木偶藝人李如意為師傅,組建了“老福星堂”班社,培養本鄉子弟徐壽球等30餘人,深入山區演出,木偶戲因此在連城誕生。連城提線木偶是閩粵贛客家人喜...
連城客家木偶戲音樂吸收連城客家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元素,不斷衍化、發展、形成了獨具連城地方特色的亂彈劇種。它由唱高腔演化而來,又在亂彈中乾唱加幫腔、鑼鼓,是有別於閩西漢劇的一種唱法。與閩西漢劇相比較,它還有以下三個特點:一、...
紫金提線木偶戲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樂由粵劇、花朝戲唱腔、民間小調、山歌曲調衍生而來,有20多種曲牌,自成一格。唱詞、道白自然。舞台語言典型化,通俗易懂,大量運用客家的俚語、歇後語、雙關語,並通過插科打渾、一問一答、一唱一...
提線木偶戲,客家地區舊稱“吊線戲”,古稱“傀儡戲”,始於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據梅州木偶老藝人記述,木偶戲傳入梅州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由福建傳入大埔、梅縣、五華等地。1954年《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紀念刊》記載:“明朝初...
五華提線木偶戲 廣東五華提線木偶戲源遠流長,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流行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民國19年(1930)後,五華縣的提線木偶班便遠涉重洋,到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有客家籍華僑華人居住的地區演出。明清...
木偶戲班多由10至20個木偶組成,有單線木偶班和雙線木偶班之分。後來,當地木偶戲逐漸發展出手擎木偶,並成為龍川獨有的木偶戲品種。木偶角色分為生、旦、醜、公、婆、淨等行當,音樂有民間小調,客家山歌等曲調,形式多樣。木偶的手...
傳統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其人物結構由鉤牌(操線板)、懸絲(8—16條)、傀儡頭(含盔帽)、軀幹(含服飾)、四肢(含鞋、靴)等部分構成。泰和提線木偶戲的唱詞,與當地客家民歌有關,它吸收民歌的精華,唱詞口語化,是一種通俗...
揭西提線木偶戲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揭西客家地區民間文學、音樂、民俗等,形成了濃厚的文化積澱,是中國傳統戲曲在揭西地區傳承發展的生動例證,對研究我國戲曲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傳承現狀 因表演動作複雜、木偶操作難度大,提線木偶戲...
2015年10月16日 ,“閩西上杭客家木偶雕刻製作技藝”被列入龍巖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上杭縣是閩西客家木偶戲的發源地,也是閩西客家木偶雕刻製作技藝的中心。據有關資料記載,閩西上杭傀儡戲於明朝初年從...
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前身為“閩西上杭木偶劇團”。閩西上杭木偶劇團成立於一九五四年六月,成員多系原“福勝堂”班的老藝人,團長是已故著名木偶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丘必書。同年九月,從連城、長汀、永定等縣抽調部分演員,...
水茜木偶戲是祁劇聲腔體系與偶戲藝術的結合體,為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祁陽腔保存了研究活體,對客家方言與民間文學的舞台傳播、客家造型藝術與服飾文化的研究也有重要價值。傳承狀況 水茜木偶戲的傳承有家傳、師傳、家師結合3種方式,師傅口...
湛江木偶戲主要流傳於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吳川、遂溪、廉江等地最為廣泛。是以杖頭木偶為載體、以湛江本地流行的粵語、客家話、閩南語、官話等為語言載體的戲曲表演形式。戲曲唱腔多樣是湛江木偶戲的一大特點,有粵劇、白戲、黎戲、...
“高腔”的基本曲調為“九調十三腔”,以清為主,用客家話演唱;“亂彈”則吸收閩西漢劇的西皮、二黃唱腔,用官話演唱,木偶戲劇目有幾百個。50年代,閩西木偶戲代表隊曾赴上海參加華東區地方戲曲會演,榮獲“特種藝術表演獎”。
木偶戲(廣東木偶戲),廣東省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廣東木偶戲又稱“嶺南木偶戲”。元代時,浙、閩兩地木偶戲藝人隨南宋朝廷南渡,將這一表演藝術傳入廣東,自粵西地區傳承、發展並傳播到全省。清末民初,廣東木偶戲形成...
大金宣言是在2016年木偶文化藝術節上,來自閩西的木偶藝術研究專家、木偶藝術愛好者、各木偶藝術團發起旨在拯救客家木偶戲文化的倡議——《拯救客家木偶戲文化宣言》(簡稱《大金宣言》),呼籲全社會共同傳承、拯救木偶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宣...
上杭縣白砂鎮大金村水竹洋村的“田公堂”,始建於明朝初年。內供奉的田公元帥,是閩西客家木偶戲的行業戲神。閩西客家傀儡戲即客家木偶戲,歷史悠久。明朝初年,上杭縣白砂鎮的溫、賴、李、邱、梁諸姓先民從浙江杭州傳來傀儡戲。...
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木偶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