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茜木偶戲,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寧化縣水茜木偶戲的出現始於清末。水茜木偶戲的唱腔為祁劇聲腔,屬亂彈,以皮黃為主,視劇情、角色,偶爾也有唱採茶戲曲牌和京調等;伴奏有鑼鼓、管弦及幫唱。水茜木偶戲班一般兩人同台表演,三人伴奏。
2018年3月15日,“水茜木偶戲”入選三明市寧化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7月,“水茜木偶戲”入選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月29日,“水茜木偶戲”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茜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寧化縣水茜鎮沿口村林業專業合作社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寧化縣水茜木偶戲的出現始於清末。清宣統元年(1901年),木偶戲藝人邱秉坤和“線師傅”朱錦憲在水茜沿口村帶徒傳藝,鼎盛時,沿口村一個村就有9堂木偶戲班。
當代,水茜鎮沿口、沿溪、廟前、蕉坑、下傅5個村,仍有6個戲班約70餘人從事木偶戲演出。演員農忙時在家務農,逢年過節或農閒時組班出演,一年在外可演出120天左右,足跡遍及寧化縣周邊鄉鎮以及建寧、清流、明溪和江西石城等地。
文化特徵
水茜木偶戲的唱腔為祁劇聲腔,屬亂彈,以皮黃為主,視劇情、角色,偶爾也唱採茶戲曲牌和京調等。木偶生、旦、淨、末、丑角色俱全,文官出場有整冠、排衣、撩袍、端帶4個動作,生走八字步,旦走小碎步,武打場面動作複雜,講究技巧。
水茜提線木偶造型高挑,俗稱二十四諸天。木偶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隨著技藝的成熟,提線從最初的5條線漸增為12乃至當代的30多條。木偶角色更由最初的18個發展到當代的70多個。
水茜木偶戲班一般由5人組成,2人表演,3人伴奏,伴奏者使用鑼鼓、管弦等樂器併兼幫唱。
代表劇目
水茜木偶戲傳統劇目豐富,水茜木偶戲班持有劇目178本,按精彩程度和先苦後甜順序排列,調取節目簡便快捷。教戲多靠劇本傳授,其中40多個保留劇目由師傅口傳面授,如《三國演義》《楊家將》等宣揚“忠孝節義”的劇目;如十八本《二度梅》《昭君傳》、八本《李道宗說計—仁貴拜帥》和《趙玉林》《珍珠塔》《金釵記》《硃砂印》《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等及其它民間傳說故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水茜木偶戲是祁劇聲腔體系與偶戲藝術的結合體,為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祁陽腔保存了研究活體,對客家方言與民間文學的舞台傳播、客家造型藝術與服飾文化的研究也有重要價值。
傳承狀況
水茜木偶戲的傳承有家傳、師傳、家師結合3種方式,師傅口傳心授,學徒跟班學藝。寧化水茜木偶戲逐漸走向衰落,藝人紛紛改行。
傳承人物
水茜木偶戲具有代表性傳承人:賴家麒、危宗梅、曾太陽、謝慶華、賴添根等。
賴文生,男,漢族,1969年6月生,2022年11月被評為三明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水茜木偶戲”。
保護措施
“水茜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寧化縣水茜鎮沿口村林業專業合作社。
為保護與傳承水茜木偶戲,水茜鎮政府積極推動木偶戲進校園活動,水茜中心學校於2016年9月將木偶戲引進校園,並經常組織學生進村欣賞、學習木偶戲。2017年8月,福建省藝術館授予該校藝術扶貧基地稱號。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12月,水茜中心學校教師楊榮高帶領老師們表演的木偶戲《精忠報國》獲寧化縣教師藝術節二等獎。
2018年10月,在第二屆省中小學生(少兒)戲劇展演終評階段現場競演中,學生木偶戲《岳母訓子》獲三等獎。
水茜中心學校學生表演的提線木偶戲《過關》曾在三明市第三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上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