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木偶

梅州木偶

梅州木偶又名傀儡戲、吊線戲,俗稱線劇。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戲劇。伴隨著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江浙地區經福建省流傳於梅州至今,是中國稀有的提線木偶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性木偶藝術劇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州木偶
  • 又名:傀儡戲、吊線戲
  • 俗稱:線劇
  • 族群:客家
發展,獲獎情況,現狀,

發展

建國前,梅州地區有梅城謝發的“樂堯天”、梅城郊區黃浩生的“奏吉祥”、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劉偉雲的“榮華堂”和陳定郎的“富天彩”、梅州市梅縣區隆文鎮李達安的 “合一聲”、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童泗洪的“樂昇平”等6個提線木偶戲班。不過地位較低,不受人尊重。
梅州木偶表演梅州木偶表演
建國後,春風浩蕩,梨園喜沐陽光雨露。藝人們成為文藝工作者,其中藝術造詣頗高,德藝雙馨的老藝人還被人們尊崇為“人民的藝術家”。
1951年3月,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梅州民間6個提線木偶戲班組成“梅州民藝線劇團”。由梅城“樂堯天”線戲班創始人,中國現代著名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謝發任團長。
1955年5月5日,中國木偶藝術劇團和5年後的1956年4月,廣東木偶劇團才先後成立。從此,梅州木偶戲這一民間藝術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保護,由地方專業劇團傳承與創新。
1956年,“梅州民藝線劇團”,改稱“梅州木偶漢劇團”。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劇團解散,藝人、演員們被迫轉業或另自謀求生活出路。
1978年7月,在改革開放的呼喚中,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衝破樊籠,決定復辦該團,命名為“梅州木偶劇團”。
1992年,在全省實施“南粵錦繡工程”活動的推動下,市政府撥款建造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近100萬元的梅州市梅縣區木偶藝術大樓,於1995年竣工。

獲獎情況

1910年,梅城郊區黃浩生的“奏吉祥”戲班應邀赴泰國、新加坡、馬來亞等國演出,深受廣大華僑的歡迎和好評。
1990年10月,該團參加“中國泉州第二屆國際木偶藝術節”的觀摩和學習。
1991年9月,該團參加在廣州舉辦的穗、桂、湘、滬4省3市的木偶劇團藝術展演大會。
1992年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劇中採用真人與木偶合演的手法,打破了千百年來木偶戲的傳統表演形式,突破了千百年來提線木偶演出的舞台空間,採用皮影戲的光學效應,使劇中被斬“蛇妖”身首分離的表演絕技形象逼真,獲得滿堂喝彩,掌聲雷動。
1994年12月,由該團鄧學良編排的《金獅獻瑞》節目,參加在梅州市舉辦的“世界客屬第12次懇親大會”演出活動中,評為演出二等獎。
1996年,梅州電視台記者隨團訪錄,並以《征程》為題專門報導了該團的先進事跡。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台在“客家風采”節目中以《梅州市梅縣區木偶劇團採風紀實》為題,專題播報了該團的事跡,海內外聽眾反響強烈。

現狀

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客家木偶“吊線戲”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危機。所幸欣逢盛世,“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3年我國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這是對我國珍貴、瀕危,並且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系統工程,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