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

謝發(1908~1966年),廣東梅州市梅江區東山下市角人。他是知名木偶戲革新家,梅縣木偶劇團創始人。其父謝瑞庭是梅縣提線木偶戲班“樂堯天”的班主,以擅唱小生與紅淨而聞名。謝發在其父藝術薰陶下,自幼喜愛戲曲、樂器,尤其酷好玩弄木偶,常玩得不知饑渴,往往睏倦了就睡在木偶旁。謝發7歲開始學藝,在父親指導下學習八音彈唱和木偶藝術。謝發習藝勤奮,終日曲不離口,木偶不離手,練至唇焦口燥、指頭磨破仍不歇手。功夫不負苦心人,年方9歲的謝發便能墊著板凳登台表演提線木偶,13歲即得師名。這時他不僅能記下二三十齣傳統戲曲,而且不論演文武戲均能自提自唱,得心應手。他並不就此滿足,還特地拜福建名藝人龔步階為師,經過數年嚴格的訓練,技藝大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謝發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8年
  • 逝世日期:1966年
提線木偶剛傳入梅縣之時,木偶身上只有五六根線,至謝發從藝之初也不過增到10根左右,人物臉譜也較為單調。為使木偶表演的動作更加細膩逼真,形象更加豐富多彩,謝發憑藉深厚的藝術根底,於30年代初著手對木偶藝術進行改革:一面創製較新穎的木偶道具和頭像造型;一面在木偶身上,特別是丑角行當的肩、腹、眼、舌等部位設定“補線”,使有的木偶增至十七八根線。線的增多,操作難度亦增大,但可提高藝術效果。謝發在表演較複雜細膩的木偶動作時,幾乎每個手指都要控線,由於有紮實的基本功和嫻熟的指法,他操縱木偶的任何動作,無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1951年春,在謝發“樂堯天”戲班的基礎上建立了梅縣民藝線劇團,由謝發擔任團長。是年夏秋間,興梅地區開展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謝發親自領銜主演了《轅門斬子》等漢劇,將演出收入獻給國家。爾後,他又不辭辛勞帶領木偶劇團配合中南區慰問團到大埔等地進行慰問演出,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
1952年春,謝發在廣州與蘇聯功勳藝術家、莫斯科木偶藝術劇院院長奧布拉茲卓夫進行藝術交流。他表演了提線木偶《化子進城》中的“弄蛇”、“舞獅”等絕招,蘇聯專家看後為之心折,盛讚謝發控線的十個指頭靈巧得堪與鋼琴家相媲美,並邀請謝發到蘇聯各大城市表演。謝發困種種原因而未成行。那次藝術交流剛結束,奧布拉茲卓夫即駕車到廣州大街小巷。欲購買謝發表演時所使用的獅、蛇等道具,卻遍尋而不見。他並不知道,那些精巧的道具都是謝發自己親手製作的。
同年4月,應中央文化部的邀請,謝發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木偶戲、皮影戲藝術交流大會。他的演技博得國內同行及羅馬尼亞等國藝術家的讚賞。
謝發不僅精於木偶藝術和八音演奏,而且在曲藝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詣。他加工潤色了《種黃瓜》、《賣雜貨》、《瓜子仁》等數十種民間小調,並創造出不少別具一格的唱腔。1956年12月,謝發在出席廣東省文化先進工作者會議之後,與各劇種著名藝術家馬師曾、黃粦傳等交流曲藝,他們表演了各自拿手的粵曲或漢調等,謝發卻以即景即事的歌詞,配以獨創的小調演唱,獲得藝術家們的好評。30年代以前,木偶戲唱腔、道白與漢劇完全一樣,都使用“中州音韻”。為使客家地區廣大民眾在欣賞木偶藝術時獲得更多樂趣,謝發在進行木偶藝術改革的同時,大膽地在一些角色的舞台語言中使用客家話,根據各出戲情節編創出很多幽默風趣令人解頤捧腹的獨白和對白;並在吸收與融會民間小調精華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唱腔“傀儡腔”,它包括“猜調”與“拆字歌”等。“猜調”又分平聲韻和仄聲韻兩種。“傀儡腔”全用客家話演唱,不僅咬詞吐字清晰,且喜怒哀樂馳騁自如,富有濃郁的客家韻昧,深為民眾所喜愛,並為山歌劇等劇種所借鑑。196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將謝發的“猜調”錄製唱片。謝發對從學問藝者都毫無保留,悉心予以指導,並曾帶病到梅縣藝術學校教授“傀儡腔”等曲藝,培養了一批藝術新秀,如戲劇家顏謹光和現任梅縣木偶劇團團長李炎興,都是他的門徒。由於謝發在藝術方面取得成就,1956年被吸收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會員。
1966年12月17日,謝發病逝於梅城,享年5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