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提線木偶戲

泰和提線木偶戲

泰和提線木偶戲,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的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位於井岡山腳下的泰和縣城南面,東臨水槎,北接冠朝,南西分別與萬安縣蘆源、梘頭交界。傳統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其人物結構由鉤牌(操線板)、懸絲(8—16條)、傀儡頭(含盔帽)、軀幹(含服飾)、四肢(含鞋、靴)等部分構成。泰和提線木偶戲的唱詞,與當地客家民歌有關,它吸收民歌的精華,唱詞口語化,是一種通俗流暢而富有鮮明個性的文藝形式。

2017年,泰和提線木偶戲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5-IV-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和提線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17年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5-IV-5
  • 申報地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形式,唱詞唱腔,奏樂曲調,主要技法,服裝道具,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老居吳氏先祖吳公萬率兵駐紮在“西平寨”。一日土匪圍寨,吳公萬將少兵寡,十分危急。緊要關頭,吳公萬令工匠製作了好多木偶男兵女將,每尊木偶人裝置幾根絲線,再令士兵每天提線引木偶男兵女將在城堞孔穴之處走動,似有千軍萬馬、嚴陣以待,土匪十分害怕,西平寨之圍遂解。事後,吳公感念木偶男兵女將守寨有功,焚香跪拜,以示感謝。後來又再造傀儡,在寨中演出,還作為迎賓嘉會和敬神驅邪儀式。
泰和提線木偶戲,是晚晴、民國時期由興國縣傳至泰和縣上模鄉,吸收當地客家民歌等並本土化,至今有百餘年歷史。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泰和提線木偶戲的原始形態為單人木偶戲,由一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泰和提線木偶戲的藝術特點可用“形聲俱佳”來概括。泰和提線木偶戲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只需一小塊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時間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為最盛,元宵、春節等喜慶節日演出木偶戲娛神娛人。
表演時,搭一小台,張掛布簾。布簾分為上簾和下簾,上簾稍前置,以遮擋住探出上半身操控木偶的藝人;下簾類似底幕,供木偶於簾前表演,同時遮擋住藝人下半身以及後台樂手、備用人偶或道具等。

唱詞唱腔

泰和提線木偶戲以當地客家方言表演。口語化的唱詞以七言句式為主,講究平仄和押韻,長於敘事,通俗易懂。
唱腔源於當地的客家民歌。唱腔對白等全套表演藝術,均由一個藝人完成。

奏樂曲調

泰和提線木偶戲的音樂曲調有平板調、彩花調、喜調、哭調等;伴奏樂器主要靠小三弦、嗩吶及木葉等,打擊樂器有鑼、釵、鼓等。
泰和提線木偶戲曲調豐富,頗有個性:音樂唱腔分“高腔”和“亂彈”兩種。“高腔”的基本曲調為“九調十三腔”,以清為主,用客家話演唱“亂彈”則吸收閩西漢劇的西皮、二黃唱腔,用官話演唱。如【喜顏回】【鳳凰連】【望章台】【小桃紅】【千秋序】等。在表演四季的唱腔中穿插“串子”。另外,還有三段【折貴令】、四段【江河水】、五段【雁兒樂】、六段【繞口令】、七段【收江南】、八段【元林好】、九段【姑美酒】等富有個性。

主要技法

泰和提線木偶戲的主要技法有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在懸絲的精準、複雜操控下,木偶且歌且舞,甚至做出開合摺扇、穿脫衣裳、戴卸帽子、搬椅、斟酒、拿書、寫字、閃帽翅、掄桿子、開弓射箭等複雜動作。有的木偶還能做出張嘴、眨眼等細膩的臉部表情動作。

服裝道具

傳統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其人物結構由鉤牌(操線板)、懸絲(8—16條)、傀儡頭(含盔帽)、軀幹(含服飾)、四肢(含鞋、靴)等部分構成。
泰和提線木偶戲所用木偶主要是仗頭木偶,另有少量的布袋木偶。表演時,用鉤牌和懸絲操控。每個木偶設有懸絲5到12根,最多的可達20餘根。木偶身高五六十厘米,重約7到10斤。以木材雕刻並彩繪製作頭、手、足;竹篾編織胸腹、臀胯;麻繩編結雙腿;滕片和紙卷做成手臂。木偶的雙手有“文”“武”之分。武手固定成握拳狀,拳心中空,既可徒手表演,又可將刀槍棍棒類道具插入拳心成握持狀;文手結構複雜,其十個手指伸屈靈活,能根據不同情緒,作出相應的手形。木偶的頭頸、手臂、肘、腕、腰、腿等關節靈活自如。
泰和提線木偶戲的臉譜用銀木或柚木精心雕塑而成,再用褐石作臉的肉色,根據人物的特徵和要求,用墨汁描繪五官。人物有“文武”“小生”“青衣”“花旦”“閏門旦”“刀馬旦”“鬚生”“紅臉”“花臉”“醜生”等,臉譜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徵。

代表劇目

泰和提線木偶戲劇目盛,代表劇目有《三娘教子》《桃園結義》《滿堂福》《全家福祿》《征東征西》《西遊記》等數百劇目。原來表演有劇目約100餘個,如《徐楊結奏》《延昭回府》等,多取自歷史演義民間傳奇、神話故事等。非遺傳承人蔡定禮整理並能演出的尚有《滿堂福橋段》《三國之空城計》《西遊記之借芭蕉扇》等近20個劇目。演出劇目的題材多為歷史演義、公案小說、民間傳奇、神話故事。在寓教於樂的同時,較好地宣揚了中華民族忠君愛民、懲惡揚善、鄰里和睦、勸善上進等傳統思想觀念。這些劇目有著豐厚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轉型,強勢經濟的衝擊,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觀眾劇減使泰和提線木偶戲生存發生危機,後繼乏人,一些木偶藝人後代不願繼承衣缽,社會上也難找人傳承,泰和提線木偶戲確實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傳承譜系
第1代:已無記載。
……
第3代:郭書梁,不詳。
第4代:楊福祥、彭昭財,不詳。
第5代:楊經灝,1944年,2月出生,上模上村人。
第6代:蔡定禮,1969年3月出生;楊玉清,1986年7月出生。均為上模上村人。
保護措施
2012年,泰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到上模鄉上模了解並採取文字、圖片、影像、錄音等方式記錄了泰和提線木偶戲的發展現狀、表演方式和演出劇目。同時,製作了提線木偶戲展板,宣傳保護提線木偶戲。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泰和縣舉辦“繽紛泰和·百姓大舞台”民眾文化巡演活動,泰和提線木偶戲在活動中表演。
2018年12月13日,江西省泰和縣上模國中,泰和提線木偶戲非遺傳承人蔡定禮為學生表演客家提線木偶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