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高州木偶戲)

木偶戲(高州木偶戲)

木偶戲(高州木偶戲),廣東省高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傀仔戲”。高州木偶屬杖頭木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州木偶像頭雕刻精巧,表演技藝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噴煙噴火、殺頭等高難度動作;木偶藝人集唱、做、念、打和奏樂於一身,是一門融會了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戲曲藝術。

2006年,木偶戲(高州木偶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高州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高州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2
  • 申報地區:廣東省高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色,表演特點,木偶工藝,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高州木偶戲俗稱傀仔戲,屬仗頭術偶為主、布袋木偶為輔類型。從明朝發展至21世紀初,已具有400多年歷史。經歷代民間藝人代代相傳,並不斷吸收相關劇種藝術,改造變革,發展成集唱、做、舞、念、打、道白、音樂、鑼鼓等各種演藝於一體的地方劇種。
明代至民國期間
高州木偶戲是單人木偶班為基礎,逐漸發展為四人中班和八至十人,或更多人的大班,到現代更具規模的有木偶劇團。明清及民國時期,政府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支助,也沒有任何規劃管理,全靠木偶藝人或班團自己把握一切,生滅去從均自主。由於木偶戲有各樣規模班團,適應各種場合各大小村場街市演出,靈活機動切合現實需要。況且,由於舊時,民眾的文化娛樂匱乏,高州木偶戲作為民眾通俗的戲種較有市場。高州木偶戲是民眾喜聞樂見,很適合時令需要的娛樂項目。尤其是高州“年例”(社日),每年農曆正月二月期間,高州屬地各處無不演木偶戲。正所謂有需求有市場就有傳承,有傳承就有發展基礎。歷史上木偶戲一般是以父教子家族式和師帶徒派系式兩種方式傳承。家族式如梁東興由其高祖傳曾祖傳其祖父梁以佳,再傳父親梁萬年,由父親傳給梁東興本人。朱兆庚藝人是派系式傳承,由(清代)林清傳何保廷(二代)到柯耀林(三代)再傳朱兆庚(四代),朱兆庚傳林遠新、朱會多等。高州木偶戲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發展的,一般情況下很少外傳,高州木偶藝人眾多,自然就形成既互相觀摩學習,又互相競技比拼情況,各藝人想更多地接戲單就需創新與提高演藝。這就促使木偶藝術表演水平不斷提高和發展。但受封建歷等史條件、政治經濟因素、文化水平等限制,高州木偶戲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高州木偶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1世紀初,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興起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國百業待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文化藝術事業建設,推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高州木偶戲這枝文藝百花園的代表之一,得到茂名縣(即高州縣)政府大力扶持。政府文化部門設有專門機構專人管理木偶戲,組建木偶劇團,組織老木偶藝人開展傳幫帶活動,培養大批木偶戲新人。整理修編傳統劇目,開展演出活動,使高州木偶戲得以傳承與提高。這一階段木偶戲在高州風風火火,蓬勃興起。
(二)衰落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極左思潮影響,“破四舊立四新”,木偶戲被劃為四舊之列,以木偶戲宣傳“封、資、修”為由,列入封殺對象。高州木偶藝人要接受批判和改造,木偶頭像服飾道具很多被沒收銷毀,造成高州木偶戲銷聲匿跡,難以看到高州木偶戲演出。此時期高州木偶戲受到嚴重破壞,異常衰落。
(三)復興階段。“文化大革命”結束後,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開放改革,撥亂反正,迎來了文藝春天。在政府管理引導下,高州木偶戲像雨後春筍茁壯成長。木偶戲大、中、小班團隊眾多,成為廣東各劇種中演出最多的團隊之一,無論是節、假日甚至平時經常都可看到高州木偶戲表演。該時期是高州木偶戲復興階段、鼎盛時期。日本、德國木偶戲劇家也前來高州觀摩,交流演藝。
(四)喜憂並存、待以發展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到進入21世紀期間,高州木偶戲處於成績多多但困難不少的狀況。喜者,高州被廣東省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等榮譽,也促進了高州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憂者,存在問題困難秉待解決。高州木偶戲狀況堪憂,觀眾越來越少,甚者有孤演之象,木偶藝人後繼乏人,少人學難承傳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高州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特徵

藝術特色

高州木偶戲從出現開始到21世紀初,都是一擔一個藝人獨自進行表演,藝人在表演時要手、腳、口三者並用。因為高州木偶戲為獨角戲,所以對運輸要求較低,對演出場地要求也很簡單,只要有一塊小空地就能搭台表演,小至一張方桌、大至田間地頭,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其中春季時表演場次最多,平時表演偏重娛人,元宵節、過年時偏重娛神。戲類兼通。高州木偶戲以表演杖頭木偶為主,因其最初是在福建地區的布袋木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有時也會兼雜表演一些布袋木偶戲,這在其他地區的木偶戲表演中是比較少見的。高州木偶多用質地堅硬並且韌性十足的木材製成,造型精美華麗,在服裝和繪製方面喜用誇張的藝術手法,使木偶在外觀上形神兼具。除去手、腳、膝、腕等能活動自如外,其頭部的眼、口、脖還可以模仿真人的動作,如穿衣戴帽、翻書寫字、開弓合扇子、斟酒搖指等。

表演特點

高州木偶戲在表演時使用當地的白話,戲詞多是七字一句的詩歌句式,曲調多採用高州地區的山歌調式,在其基礎上略加以變化和發展,主要用敘事的方式串聯整個故事情節,人們將這種唱腔稱為“高州木偶腔”。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積累了許多民眾喜聞樂見、文化含義濃厚、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劇目。高州木偶除可做出眨眼、播頭等簡單的人性化動作外,還可以做出噴火吐煙、殺頭翻滾等高難度的動作,而這一切都是在藝人的精巧操作下完成的。

木偶工藝

木偶的雕刻工藝分為6個步驟,每一個工序都是藝術創作。
第一步是選料打坯。木偶頭所用材料均是質輕易刻的樟木、榆木等,為了防止白蟻的侵襲,要經高溫防腐處理後,再進行打坯,劈成與木偶頭像等高的三角形,刻畫面部中線,定出五官;挖空頸脖部,便於演員手指伸入。
第二步是精雕細刻。木偶雕刻藝人在落刀之前,要仔細研究,認真揣摩刻畫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惡。
以對稱、均衡、對比、調和的藝術法則,使用造型、線條、色彩等藝術語言,運用誇張、變形、強調、減弱、提煉、概括等藝術手段,擬容取心,為對象傳神寫照。
第三步是精巧安裝。木偶雕刻完,成細胚後挖空,因為木偶頭的內部結構是活動的,所以還得把零件安裝上。安裝的時候要巧妙,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屈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準確自然。
第四步是上土打底。先把木偶頭粉土,然後貼紙,防止其裂開,然後再上土,也就是為木偶人物的臉部摻些溫暖色素,使膚色更見紅潤,有生氣,更寫實使人物的臉部看起來極具肉色,更逼真。然後對上完粉底的木偶頭拋光細磨,使得木偶頭的臉部皮膚光滑順暢。
第五步是彩繪。高州木偶彩繪精緻,著色穩重不艷,保留唐宋時期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誇張合理,並有地方特色。一般採用世襲的秘制塗料,每件作品每種色彩都要塗上數十遍,這樣製作的木偶保存百年都不會掉色、變形。通過彩繪臉譜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種面部表情,將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通過表情刻畫出來,然後再上光油。
第六步是編髻、埋發。根據具體人物的需要配上鬍鬚、頭髮等,如果是新娘子還要盤頭髮,在軀體上配以服飾,作為民眾娛樂的戲劇偶像和玩賞工藝品。

代表劇目

據統計,其傳統劇目有300餘種,主要采自歷史傳說、演義小說、奇聞異事、神鬼故事、公案傳奇等,通過包公、關公、趙子龍、劉備、張飛、關羽、宋江、武松等人物的故事傳說宣揚傳統知識和品質道德。代表劇目有《水滸傳》《紅淚怨》《豐收調》《擔柴調》《高州情歌》《陳世美》《大開門》《小開門》《一錠金》《百花亭鬧酒》《得勝令》《雁兒落》《蕩舟》《柳毅傳書》《芙蓉仙子》《豬八怪招親》《三調芭蕉扇》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高州木偶戲集唱、做、念、打和奏樂於一身,是一門融匯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戲曲藝術,對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社區史和建設新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傳承狀況

高州木偶戲與中國南方、北方各地區木偶戲的處境基本相同,在社會轉型變化的潮流下,受到了市場經濟多變性和文化娛樂形式多樣性的猛烈衝擊,隨著年輕一代人的審美和娛樂取向的大轉移,高州木偶戲除了原有的高齡觀眾群體外,並沒有能力吸引青年群體的注意力,市場的喪失使其失去了生存能力。市場的消失使得高州木偶戲的表演無利可圖,藝人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空間,老一代藝人憑藉手藝和對木偶戲的熱愛勉強度日,但新一代的傳人卻不願再從事這一行當,這便使得高州木偶戲出現了後繼無人的狀況,父子、叔侄之外的人更不願學習這一無法維生的技藝。市場的不斷萎縮、傳承上的後繼無人、缺少市場開發性和應變能力、過於恪守傳統沒有再次創新能力,使得高州木偶戲到了生死關頭,如果不積極進行挽救,隨著老一代藝人的不斷離世,高州木偶戲的傳統劇目、曲調、表演技術等最終會消亡殆盡。

傳承人物

何文富,男,漢族,1946年12月12日出生,廣東高州人。2008年2月15日,何文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高州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廣東省高州市。
曹章玲,女,漢族,1960年7月出生,廣東高州人。2008年2月15日,曹章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高州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廣東省高州市。
梁東興,男,漢族,廣東省高州市人。2018年5月8日,梁東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高州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廣東省高州市。

保護措施

2017年12月,高州市開展“高州木偶戲”第一期培訓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高州市文化館獲得“木偶戲(高州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高州木偶團演出的《芙蓉仙子》《豬八怪招親》劇目,被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專門錄製成唱碟在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發行。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高州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錦州市木偶劇團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6月,高州市舉行高州木偶戲精品匯演活動。
2020年11月,單人木偶傳統劇目《岳雲退金兵》在“高州木偶戲”走進東山國小校園活動中演出。
榮譽表彰
1957年10月,高州木偶老藝人吳德義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匯演,演出《白蛇傳》獲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