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翹楚

王翹楚

王翹楚(1927年-),上海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從事臨床、科研工作4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翹楚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7年
  • 職業:醫生
  • 主要成就:上海市徐匯區第二聯合診所所長
  • 重要事件: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
個人經歷,科研成果,傳承育人,學術觀點,診治經驗,用藥特色,從醫醫案,經驗驗方,健脾益氣養肝方,失眠症基本方,行醫醫論,

個人經歷

曾任上海市徐匯區第二聯合診所所長,徐匯醫院中醫科中醫師,
王翹楚王翹楚
曾先後任上海市徐匯區第二聯合診所所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分院外科住院醫師,中醫科主治醫師,上海市衛生局科研處、中醫處副科長、副處長、付主任醫師,正處調研員、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主任醫師;上海市中醫藥情報研究所所長,上海職工醫學院教授、上海市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中醫專業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成果基礎理論評審委員、全國針刺麻醉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中醫藥雜誌、上海針灸雜誌常務編委,上海市中醫醫院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醫睡眠疾病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主任(即現上海市中醫失眠症特色專科)、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1996—2002年國家二部一局批准為全國第二、第三批名老中醫繼承班指導老師。2006年12月上海市衛生局、人事局、科委批准為上海市師承班博士生帶教老師。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處科研顧問。現任上海市中醫醫院睡眠疾病優勢專科主任、上海市王翹楚老中醫工作室主任、終身教授、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衛生局振興中醫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服務中心顧問。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會顧問、中醫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科研成果

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管理的探討1987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管理獎針麻臨床研究思路與方法1989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管理獎
王翹楚王翹楚
針麻科研工作成績顯著1989年獲上海市衛生局榮譽獎
“金萱沖劑”治療失眠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1993年授於上海市衛生局科技進步獎
《落花生枝頁治療失眠症臨床療效和有關藥學研究》獲2001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發表論文50餘篇
著作有《中醫科技管理學》等五部
落花生枝葉治療失眠症臨床療效和有關藥學研究獲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上海市中醫藥科技進步獎1項
上海市衛生局科研成果獎2項
衛生部衛生事業管理突出貢獻榮譽證書1項
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3項。

傳承育人

現有學術繼承人7名。2009年工作室專科門診量達21807人次,較2008年增長1.95%。培養師承博士1名。指導完成部級課題1項。編寫專著3本,分別為《從肝論治失眠症-王翹楚學術經驗擷英》、《花生枝葉治失眠-二十年研究結碩果》、《失眠症“治未病”康復預防十二講》。發表論文4篇、交流論文15篇

學術觀點

重新認識腦在人體中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而恆動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臟器、組織和器官之間,既有其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又在生理功能活動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變化中則是相互影響的。這種相互聯繫和影響,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繫作用而實現的,那么,腦作為人體組成的一部分,是屬髒還是屬腑,腦在生命運動中作用究竟如何?對腦的認識在歷代醫籍中有過不少記載,但腦的地位和作用在以五臟為核心的中醫髒象理論中,只是被作為“奇恆之腑”而與骨、脈、、膽、女子胞同等而論,如《素問·五臟別論》云:“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歧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由於《內經》腦為“奇恆之腑”理論觀點的影響,使腦的研究在中醫界長期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因而中醫對腦的認識一直處於一種比較模糊的狀態。腦是髒還是腑?王老師認為,腦應屬髒,其理由是:把腦定為奇恆之腑,主要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科學水平,從中醫臟腑的定義分類來看,“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素問·五臟別論》),奇恆之腑既具有“藏精”似髒的一面,也具有形體中空而似腑的一面。但在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具體分類上,則又有與定義不全符合之處,故而表現在一些臟腑分類上的自我矛盾性,如:膽,既具有藏貯“膽汁”(肝之餘氣積聚而成“精汁”)似髒的一面,但又因膽同時具備貯藏與排泄膽汁的功能,藏而能瀉,故有別於奇恆之腑形體中空,藏精而不瀉的特性。所以膽在臟腑分類中,既屬腑,又屬奇恆之腑,概念模糊不清。因此,對傳統分類中,奇恆之腑的腦,我們也應重新分析歸類,腦位於頭顱之中,藏精髓而不瀉,既不中空,也無形可見,這就有別於骨、脈、膽和女子胞,所以應屬髒。從髒的體用而言,為髓之海,髓屬陰,腦為“真氣之所聚”(王冰),真氣屬陽,陰為體,陽為用,保持其內在統一平衡,以氣血而論,腦賴氣充,又賴血養,所以說,腦功能的正常發揮,以賴於腦之氣、血、陰、陽的對立統一平衡,這也是腦所以為髒的道理所在。重新確立腦為髒的觀點,對正確認識腦在中醫髒象理論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對中醫腦學科的研究與發展,將是十分重要的。
王翹楚王翹楚
看晝開夜合花葉與人睡眠功能的相關性
王老師對晝開夜合花葉萱草花作了深入地研究。萱草花於1988年先用以治療肝炎,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鎮靜安眠作用,後經查閱文獻,萱草花又名忘憂、鹿蔥、療愁、宜男黃花菜、金針菜等,性甘涼,無毒,有清利濕熱、退黃、利水、涼血等功效,歷代文獻對其有鎮靜安眠作用記載甚少,僅在《本草綱目》中有萱草花“可治胸膈煩熱,氣火有餘,夜少安寐,痔瘡,便血等症”廖廖數字,王老師以中醫“天人相應”和陰陽消長規律為指導,考慮到萱草花有晝開夜合之特性,能順乎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而與人“日落而寢、日出而寤”的生活作息規律同步,推測其中可能含有一種促睡眠物質存在,能促進人睡眠,於是正式立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經過大量的臨床和實驗驗證,證實萱草花確有良好的鎮靜安眠功效,無任何副作用,且其內含豐富的營養成分,也是一種上乘的營養保健食品。據課題協作組對萱草花治療112例失眠症患者病史資料統計顯示,總有效率達88.40%,動物實驗也證實,萱草花提取物能明顯減少小白鼠的自發活動。此項課題研究結果,已撰寫成論文發表,也已開發成2個產品(1個保健營養食品,1個保健藥品)推向市場,並於1992年通過成果鑑定,於1994年獲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獎。王老師在萱草花研究取得成功後,就由此及彼,對另二種晝開夜合花葉、花生葉和合歡葉也進行了研究,經臨床和實驗證實,(花生葉和合歡葉)也同樣具有鎮靜安眠作用,其中生葉已找到其有效部位,如今正在向開發Ⅱ類新藥方向發展的深入研究中。事實證明,晝開夜合花葉與人睡眠功能確有相關性。此項研究是王老師運用中醫“天人相應”和陰陽消長規律指導科研的成功範例。
王翹楚王翹楚
王翹楚

診治經驗

A肝恢復期可用益氣生津養陰法
A肝發病時間大多在大寒、立春之間,且以20-35歲居多。這年齡群體易感受A肝病毒,且恢復期後遺症狀較多。按中醫審證求因,其發病原因主要由於六淫之邪內侵,首犯脾胃,後傷肝膽,以致肝失條達,膽失疏泄,形成濕熱,鬱結日久,傷津耗液,甚者漸傷心腎。故臨床辨證多見,舌苔黃膩或黃薄,或白薄或膩,但乾燥少津,舌質紅或紫暗,脈多弦或弦細、弦滑,有的肝區隱隱脹痛或刺痛,黃疸指數偏高;有的雖無黃疸,但轉氨酶仍高,溲黃,目赤,口乾唇裂,齒齦出血,性情急躁,易於發怒;有的則因肝木火旺,傷及心陰,心主火,藏神,木火同氣,乃致心悸不安,鬱鬱不樂,夜間煩熱難寐,或盜汗;傷腎者,則見腰脊酸痛,肢軟,乏力,多夢,遺精等;有見肝木侮土,傷及脾胃,脘腹脹悶,食入尤其,或納呆,噯氣,或大便溏薄,有時苔雖白膩,但舌質紅或紫,兼有口乾、少津,唇裂等現象。綜上所述,此次一批A肝恢復期病人,多表現為肝膽濕熱未清,鬱結日久,傷津耗陰,以致肝火上炎,目赤易怒,膽汁疏泄不利,持續黃疸;甚則傷及心腎,引起肝、心、腎證候同見。為何A肝患者傷肝和心腎者較多,而傷及脾胃證候卻相對少見?觀察所見,與當今一代青年平素體質一般偏陰虛火旺者較多有關。故一旦患病,即易傷津、耗氣、損陰,出現一派肝火、心火同旺,進而耗傷腎陰現象。表現為性慾亢進夢遺、心悸,失眠等心腎不交之症。為此,本人臨床上除按一般常法予清泄濕熱和舒肝活血法外,常多用益氣生津、養陰法,屢收良效。常用四君子湯加黃芪、黃精、沙參、麥冬等。如證見肝火偏亢,則加用龍膽草、夏枯草、桑葉、菊花、柴胡、牡蠣、枸杞子之類;症見心悸、不寐多夢盜汗者,則加用五味子、酸棗仁、夜交藤糯稻根碧桃乾浮小麥之類;有齒齦出血鼻衄則加用茅根、生地、丹皮之類;證見腰脊酸痛者則加用杜仲川斷、桑寄生、仙靈脾之類;並有肢節酸痛、乏力,則加用木瓜、秦艽、牛膝之類。本人體會,治療A肝恢復期病人不宜認為病毒感染即濕熱,濕熱即表現為黃疸,轉氨酶高,單純著眼於清熱解毒而忽視其它證候。必須根據審證求因,辨證施治,方能取得較好療效。
王翹楚王翹楚

用藥特色

王老師在臨床辯證用藥方面,有其獨到的經驗,他主張:⑴治病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辨證為主;⑵立方重在立法和遣藥,不必過分拘泥於固有的經方或成方;⑶處方藥應中藥藥性與現代藥藥理相結合,以藥性為指導。在具體用藥上,王老師較注重藥對配伍在處方中的作用,擅於根據不同的病證,施以針對性的藥對,臨床效果較好,現將常用藥對分析介紹如下。
柴胡生龍牡:疏肝平肝、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用於各種肝鬱氣滯,氣機不暢,情志失調之證;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用於肝陽上亢,高血壓引起的頭脹痛、項攀、失眠、眩暈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鎮靜、抗高血壓作用,柴胡、白芍:疏肝柔肝,用於肝鬱陰虛而出現口乾、失眠、心慌心煩者,山梔、淡豆豉,清熱除煩,用於煩躁失眠,苔黃兼有熱象者,鬱金菖蒲:解郁開竅,用於失眠、頭脹、夢多、耳鳴、心慌、胸悶等,還能理氣和胃,用治胃炎引起的胃脘脹痛不適等,赤芍、丹參;活血安神,現代藥理證實有鎮靜安眠作用,用於瘀阻失眠者,川芎葛根:活血通竅,用於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高血壓等引起的頭暈、頭痛、項背強痛和冠心病引起的胸悶、胸痛等,現代藥理證實能擴張心腦血管,改善血液供應作用;桑葉、菊花:清熱平肝,用治風熱或肝陽上亢引起的頭脹、頭痛、頭暈目眩等;知母、生地:滋陰清熱,用於陰虛、便秘等;腎虛腰痛,用首烏、淮牛膝腎虛尿頻,用金鈴子芡實,見腎陽虛者,用菟絲子金櫻子補骨脂、芡實;腎虛、骨質疏鬆引起腰酸足跟痛,和補骨脂、骨碎補;下焦濕熱尿頻者,用石葦車前草;慢性腸炎偏陽虛者,用補骨脂,肉豆蔻,慢性腸炎濕熱者,用川黃連、廣木香或白豆蔻、北秦皮。金鈴子、延胡索用治氣滯血瘀引起的諸痛;白蒺藜、蔓荊子用治神經性或血管性頭痛石決明、淮牛膝用於血壓偏高者;夜交藤合歡皮,取其“晝開夜合”之性,能引藥入陰,治療各種失眠者;生鐵落、甘草:用於焦慮、煩躁,或頭痛,心動過速者;旋覆花、代赭石用治肝鬱氣逆所致的脘脹、噯氣泛酸呃逆梅核氣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喘氣急;胃脘嘈雜、泛酸用黃精、煅瓦楞子,伴嘈熱者,加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葶藶子萊菔子用治咳喘痰多淡附片、制甘遂:溫陽利水,用治慢支、肺氣腫、肺心病、心力衰竭而致的痰壅喘促,下肢水腫者。

從醫醫案

董××女42歲
初診:1994年4月19日
主訴嗆咳反覆半年余
現病史:咽癢時嗆咳半年余,每年於秋天即開始咳嗽,咽癢嗆咳無痰,精神緊張,工作煩忙時尤甚,口稍乾,胃納佳,大便如常。
體檢:神清、頸軟、氣平、咽部暗紅、無滲出、兩肺呼吸稍粗、心臟聽診無特異、腹軟、無壓痛、余無特異。
苔脈:苔薄少津、舌暗紅、脈細微弦
辯證:氣陰兩虛火擾肺
診斷:中醫:咳嗽肝火擾肺)
西醫:慢性咽炎支氣管炎
方藥:自擬方
柴胡10g生龍骨、牡蠣(各)30g桑葉15g菊花30g蟬衣6g牛蒡子15g銀花16g連翹15g生地10g玄參15g五味子10g麥冬10g炙百部6g北沙參20g白前10g甘草6g
醫囑:1)少吃辛辣刺激之食品;2)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二診:藥後咽癢嗆咳明顯減輕,口不乾,納可,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紅、脈細弦。
王翹楚王翹楚
方藥:原方去五味子加黃芩15g7貼
三診:咽稍乾,嗆咳已平,納佳,口不乾,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紅、脈細微弦、再續前方出入
方藥:炒柴胡10g生龍骨牡蠣(各)30g桑葉15g菊花30g蟬衣6g銀花15g連翹15g生地10g玄參15g麥冬10g北沙參20g白前10g赤芍15g甘草6g14貼
按:王老師認為本例嗆咳屬木旺侮金所致,單純用宣肺利氣止咳法往往不易見功,而應在宣肺利氣同時再予平肝降逆之品,以平抑上逆之肝氣則脾氣自能平順,對嗆咳不愈往往能收到良好治療效果。

經驗驗方

健脾益氣養肝方

組成黃芪15g黨參15g白朮15g茯苓15g甘草6g黃精15g沙參15g麥冬10g枸杞子15g白芍15g。服法上藥共煎,每次煎得藥汁100~150ml。早、晚各服一次。
功能健脾、益氣、生津、養肝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復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由於肝病日久,脾虛失運,肝陰受損,纏綿不易恢復者。
方解該病病因病機較為複雜,病位雖在肝,其本卻在脾。患者多由於平素脾虛不實,飲食失節,濕熱病毒之邪乘虛而入,侵襲肝臟所致。且因患者五臟盛衰不同,其發病累及的臟腑也有所不同,常涉及脾、心、肺、腎諸髒,以致臨床症候表現複雜。肝病日久,正氣受損,耗傷津液氣陰兩虛是其病理特徵,特別是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恢復期病人,濕熱余邪未淨為標,臟腑氣陰受損是本。根據“見肝之病,必先實脾”和“肝病多傷陰”的理論指導立方組藥,以健脾益氣養肝方為基本方進行辨證加減,並給予較長時期服用,多獲良效。
方中黃芪甘溫,補氣扶正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黨參甘平,補中益氣,白朮甘溫,健脾益氣,化濕消谷,與黨參協同,調理脾胃,扶正達邪,茯苓甘平,益脾養心,利水滲濕,甘草甘平益氣,和胃解毒,調和諸藥。四味共參,乃補中益氣,調理脾胃,扶正達邪之經典方。再加黃精甘平,補脾潤肺,益氣生津,兼顧脾、胃、肺三經;沙參甘苦微寒,清肺養肝,既可御,又可養陰滋肝;麥冬甘寒,補肺養心,滋陰生津;枸杞子甘平,養肝明目,滋腎益精;白芍苦酸微寒,柔肝斂陰,和血止痛。此五味分別顧及脾、肺、心、肝、腎五臟之氣陰,減少並發證候。
加減運用黃疸尚未退淨,GPT仍不正常,濕熱余邪未清者,加金錢草車前草、大黃以清泄濕熱、利膽退黃;有肝鬱氣滯證候者,加柴胡、鬱金、枳實、枳殼,以舒肝理氣;肝區疼痛甚者,加金鈴子、延胡索以止痛;有肝膽擾心者,心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心慌,夢多,則加龍骨、牡蠣珍珠母、五味子、酸棗仁、夜交藤等,以平肝、寧心、安神。

失眠症基本方

失眠症基本方:炒柴胡10g生龍骨生牡蠣(各先)30g天麻10g鉤藤(後入)15g鬱金15g石菖蒲10g赤芍、白芍(各)15g丹參30g夜交藤30g合歡皮30g生棗仁30g茯神30g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失眠症。
服法:每日1貼,用水熬煎濃縮成200ml。日服2次,每次100ml。

行醫醫論

大黃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年6期383~384頁
摘要:大黃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攻下藥,西醫還用作健胃藥。近代文獻報導該藥的抑菌、消炎作用。據中醫文獻記載,大黃有良好的活血、止血作用,尚未見有人作過較系統的研究。1975年以來,上海市盧灣區中心醫院焦東海(現香山中醫院)、章啟堯、劉訓初,市計畫生育研究所錢耀賢,醫藥工業研究院杜上鑒,上海醫科大學梁子鈞、金惠銘,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王鴻利,第二軍醫大學許國銘劉福春,上海中醫學院孫愛貞及北京師範大學張啟元魏開元等科研人員,加強橫向聯繫,協作攻關,對大黃產地、品種、製劑、臨床、藥理、藥化等方面均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在全國50個單位推廣套用,共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000餘例,有效率達96%。先後獲得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獎,衛生部甲級科技成果獎,承擔大黃研究的中西醫結合病房曾被評為上海市科技先進集體。發表論文70餘篇,專著2本;多次參加國內外交流會並接待國外學者來訪,應邀出國講學2次,一支專題研究隊伍,建立了大黃研究基地。回顧了10餘年來,大黃研究工作除了獲得上述技術性成果外,在單味中藥研究的思路與方法上也開創了一條成功之路。
一、逆向思維,開拓新路;二、源於已知,不囿於已知;三、突破一點,再及其餘;四、追根求源,解決問題;五、根據中醫藥理論特點,進行臨床和藥學研究;六、堅持“3個相互、1個接近”的原則,協作攻關;七、研究與推廣套用相互滲透
從針麻研究得到的啟示
出處:針刺研究1991年3~4期282~283頁
摘要:針刺麻醉是中國醫藥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突破,它的成功不僅為現代外科手術創造一種非藥物性的麻醉方法,推動了針灸醫學的發展,而且催化了現代自然科學多學科對疼痛學的研究,在神經生理、生物化學、組織化學、神經遞質等學科產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為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針麻研究共獲得國家和部級成果獎21項和國際茨利休爾德獎,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中國醫學科學研究五項重大成果之一。
針刺止痛已有幾千年歷史,但是長期以來並未被人們所重視,總是以已知的神經生理學知識或停留在以傳統的經絡理論來解釋它的作用機制,從而把研究思路局限在已知的領域。針麻研究成功的經驗是:中西醫相互學習,團結合作,打破這種封閉式的思維方法,善於從臨床實踐中捕捉針刺止痛的大量現象,充分發揮由此及彼的聯想活動,從而提出將針刺止痛嫁接於外科手術的構想,並能聯繫針灸傳統理論和臨床經驗的特點進行科研設計,從實踐中解決針刺個體差異穴位、頻率、誘導期,以及改進外科手術操作等一個個難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達到科學性與假定性的統一。再有臨床和基礎多學科協作攻關,以及科研領導管理部門善於識別和扶植支持這項“幼苗”也是針麻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