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近代的法學教育起步於19世紀末 ,即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館。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借鑑蘇聯法學教育模式,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法學教育體系和模式。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正規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正式成立,並聘請了大批蘇聯專家,舉辦由蘇聯專家直接講課的研究生班;接收各地教師到人大進修,翻譯了一大批蘇聯的法學教材,法律系開設的課程,基本上都是蘇聯的。
1954年5月,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全國政法教育會議,1952年至1954年間,先後建立了北京政法學院和北京大學法律系、復旦大學法律系、西北大學法律系,形成了“五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北京大學法律系、東北大學法律系、復旦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五院”(北京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和西北政法學院)的法學教育格局。
“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多數政法院校停辦或撤銷建制,只有北京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和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從1973年起招收了為數不多的“工農兵學員”。
文革結束後,中國的法學教育開始恢復和發展。1978年,中共中央批轉的《第八次全國人民司法會議紀要》明確提出“恢復法律系、培養司法人才”,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等一大批政法院系先後恢復招生。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頒發 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規定法學專業四年期間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公共政治理論課、公共外語 、公總計算機 、公共體育、專業必修課等。
培養目標
培養德才兼備,具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複合型、職業型、創新型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培養規格
法學類本科專業基本學制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礎上,實行彈性學制,但修業年限不得低於3年。
學生完成各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考核合格,準予畢業。符合規定條件的,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牢固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並形成合理的整體性知識結構。
(1)具備獨立自主地獲取和更新本專業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力。
(2)具備將所學的專業理論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地綜合套用於專業實務之中的基本技能。
(3)具備利用創造性思維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和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外語能力。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掌握法學類專業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3)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職業人格、強烈的法律職業認同感,具有服務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備健康的心理和體魄。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法學類專業課程總體上包括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包括實驗和實訓課、專業實習、社會實踐與畢業論文(設計)。
法學類專業培養方案總學分應控制在160學分左右,其中實踐教學課程累計學分不少於總學分的15%。
課程設定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各專業應按照相關規定,全面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案。
通識課程各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社會實際需要,設定--定數量的通識課程學分。通識課程應當涵蓋外語、體育、計算機課程以及邏輯學等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的設定應當保持均衡。
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採取“ 10+X”分類設定模式。“10”指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10門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法律職業倫理。“X”指各高校根據辦學特色開設的其他專業必修課程,包括:經濟法、智慧財產權法、商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證據法、財稅法,“X”選擇設定門數原則上不少於5門。
智慧財產權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學、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智慧財產權總論、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競爭法、智慧財產權管理、智慧財產權文獻檢索與套用。
監獄學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學、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犯罪學、社會學、監獄學、矯正教育學、矯治心理學、獄政管理學、國外矯正制度。
各專業可根據自身培養目標與特色,設定專業必修課程學分。
專業選修課程應當與專業必修課程形成邏輯上的拓展和延續關係,並形成課程模組(課程組)供學生選擇性修讀。各專業可以自主設定專業選修課程體系。鼓勵開發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課程與創新創業類課程。
實踐教學
各專業應注重強化實踐教學。在理論教學課程中應設定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教學方法,強化案例教學,增加理論教學中模擬訓練和法律方法訓練環節,挖掘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實驗、實訓和專業實習:各專業應根據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利用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獨立設定實驗、實訓課程,組織專業實習,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驗、實訓和專業實習課程應當制定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的與基本要求,明確專業實習的主要內容以及學時分配。專業實習時長不得少於10周。
社會實踐:各專業應根據本專業實際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增強其社會活動能力。社會實踐時長不得少於4周。
畢業論文(設計):法學類專業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畢業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體裁形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應加強問題導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結合社會實踐以及經濟、社會現實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撰寫。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專業教師隊伍應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新設法學類專業專任教師人數至少應為該專業核心課程數的1.5倍以上。原則上,法學類專業每門專業必修課程應當配備1~2名專任教師任主講教師。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應不低於90%。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1/3。專任教師隊伍應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教師隊伍中應當包括一定比例的實務部門專家。各專業生師比不得高於17:1。
專任教師應具有5年以上本學科專業教育背景,實踐性強的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實務工作背景或實務經驗。教師隊伍中應有--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跨學科教育背景。
專任教師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應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精通專業理論和方法,具有完成本專業教學任務的知識儲備;應具備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應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並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
設備資源
各高校應提供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法學類專業紙質和電子圖書資源,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中文和外文數字資源庫(含新設專業)。信息資源應能滿足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
各高校應為法學類專業教學提供數量足夠和功能齊全的教學設施,包括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專業實驗室等。專業教學設施應完全開放。特定專業課程應配備該專業所需要的特定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
各高校應與相關實務部門緊密合作開展專業實習,建設一-定數量不同類型的實習基地,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並保障學生集體實習比例不低於50%。
新設專業應建設有能基本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模擬教學場所和實習基地。
教學經費
應切實保障法學專業類的教學經費投入。教學經費專指在專業教學各個環節發生的資源建設費用、教學運行費用與教學評估費用。在保證生均年日常教學經費不少於1400元的基礎上,教學經費應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定增長。教學經費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質量保障
各高校應以本標準為基礎建立覆蓋上述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範、教師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等指標的質量保障目標系統。
各高校應圍繞各質量保障目標要求,制定質量保障實施規範,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開展經常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全過程實施有效監控,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充分實現。
培養模式
中國政法大學獲準實行的“六年制貫通”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採取6年學制,學生在前4年的學習中重在擴寬專業基礎,養成基本能力,考核通過後獲得學士學位和本科學歷。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兩年,一年的方向課學習,一年的專業實務技能培養,考核通過後取得碩士學位和研究生學歷。
“實踐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實踐”為主線連線人才培養各要素、以培養學生法律實踐素質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安排上,改變先理論後實踐的單一課程安排方式,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交替的方式安排課程。在理論課程的組織上,採取按法學知識邏輯和法律實踐邏輯相結合的方式,在堅持傳統按法學知識邏輯組織內容的基礎上,開發按法律實踐邏輯組織內容的新教材。
在教學方法上,改傳統單一的講授法為“講解式與案例教學、理論分析與司法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尊重並激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提高學生法學理論素養,增強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代表院校:湖北經濟學院
在培養計畫中,該模式設定 了“房地產法 ” 和“交通運輸法”兩個專業方向,由相關的工程基礎課系列和專業方向課系列構成 ,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有機結合 ,通過學科問的交叉 ,形成較強的綜合優勢 ,培養複合型人才 。
代表院校:西南交通大學
該模式是基於法學實踐性強的專業特點,結合邢台學院辦學定位,逐步摸索出的一套自身特色的實踐型教學模式。
(1)增設課內實踐,最佳化實踐課時分配。
(2)確立雙師型教師作為培養聚合點,革新師生關係,最佳化教學過程。
(3)充分利用“模擬法庭”,構建專業化實訓平台。
(4)建設法律服務研究中心,服務地方。
(1)分類設計、分類培養。
(2)最佳化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內容、強化實踐實訓。
代表院校: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
發展前景
人才需求
隨著依法治國基本國策的確立,從長遠來看,法學專業作為“朝陽”專業,其畢業生的就業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再者,社會各界的法治民主意識日益增強,對法學專業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長。
1992年中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發達內在地需要法治,而法治和健全的法律服務市場的第一要素就是法學教育的繁榮與法學人才的培養。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發達對法學專業人才,尤其是套用型、複合型法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更大。
考研方向
該專業畢業生可通過推免或考試方式選擇到中國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繼續深造,攻讀法學及相關學科碩士、博士學位。
就業方向
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後,適合從事審判、檢察、司法行政、律師、公安等實際工作,也可從事立法、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和公司、企業的法律顧問等工作。
(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0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