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布局
歷史文物室
博物館內收藏文物近9000餘件,商周時期
青銅禮器、宋元明清瓷器、歷代貨幣(
五銖錢)、
殷代甲骨文占其大宗及重要的地位,當中不乏稀世珍品,國家一、
二級文物70餘件,館藏數量和質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如
北京周口店猿人頭骨、康熙官窯五彩仕女大盤、
雍正粉彩碗、
嘉慶官窯
轉心瓶、乾隆官窯
粉青葫蘆瓶等,五彩轉心瓶就被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
馮先銘先生譽為國寶中的國寶。1996年,中國社科院研究院
李學勤與
羅琨專程來整理所藏甲骨文,並墨拓其中177件,撰成《河北大學文物室所藏甲骨釋文》發表。1999年博物館徵集到急缺文物73件,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戰國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填補了
河北大學歷史博物館教學標本與陳列上的時代缺陷,囊括了整箇中華文明史發展時代。
20世紀80年代, 教育部高教司負責同志在參觀原歷史系文物室後指出:河北大學的文物,無論是數量或質量,均居全國高校文物館藏品前列。
生物標本室
生物標本的收藏則更具有鮮明特色。標本收藏範圍涵蓋了包括台灣在內的26個省、市、自治區;還有不少國外交換標本,總藏量達到25,6233件,價值1.3億元(經專家評估),其中昆蟲標本21萬件,蜘蛛標本近2萬件, 其餘為脊椎動物標本等。脊椎動物標本中世界珍稀動物數十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種,二級
國家保護動物62種,三級保護動物72種,省級保護動物34種,更重要的是收藏模式標本422種,數量上千件;定名標本1000餘件,形成鮮明的動物進化體系,是國內院校中收藏
動物標本較多和研究實力較強的博物館之一。
植物標本室現有3000餘種,其中有世界和國際一級保護植物和近瀕臨滅絕的植物數十件,部分為
河北大學獨有。它們大多都是工商學院時期的部分遺留和原生生物系有關教師親自採集或指導學生採集。主要特色以菊科、豆科標本和河北省藥用植物為主,其中北京和河北標本較全;還有
鐘觀光早年採集的南方部分標本,以及《直隸植物志》、《
北京植物志》和《河北植物志》的部分憑證標本;另有部分馬兜鈴屬模式。
植物標本室長期缺乏分類,亟待完善。
【脊椎動物標本室】
鳥類標本尤為突出,河北大學博物館現有鳥類標本257種,其中在中國分布的鳥類有250種,隸屬於19目59科160屬;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共58種;被列入《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有35種;被列入中日
候鳥協定的鳥類89種;被列入中澳候鳥協定的鳥類24種。屬於《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鳥類166種。
無脊椎動物標本室
河北大學生物標本中最重要最豐富的一塊,主要收藏方向為昆蟲、蜘蛛、貝類軟體。尤其在蝗蟲、蜘蛛、蠅蠍類可以說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著名的西藏等蠍就在河北大學。河北大學擁有的昆蟲類標本,除了少數歷史留存外,第一批是
任國棟1996年帶來的,共58 000件,主要為我國荒漠半荒漠地區的標本,定名者2000種,以鞘翅目昆蟲占優,其中
擬步甲科昆蟲收藏量及研究工作居全國之首,共900餘種,標本100餘種,中國新紀錄70餘種。第二批是
宋大祥和
朱明生1999年調入時帶來的蜘蛛標本,共50 000種,涉及7目63科1600餘種,采自全國各地,其中模式標本290餘種,中國新紀錄300餘種,是全國收藏蜘蛛標本和研究工作的最突出者,並與國際保持廣泛而密切的聯繫。第三批是近年利用《河北動物志》編研經費,在河北省內大範圍採集的各類昆蟲標本80 000餘種,在
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採集標本20 000餘種,累計昆蟲標本種類21目500餘科8000餘種,與國外存在交流交換的密切關係。
此外
河北大學昆蟲標本室在類標本收藏上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其中在系統整理河北大學博物館館藏
食蚜蠅科Syrphidae昆蟲標本的基礎上,鑑定出中國迷
食蚜蠅亞科9族,21屬37種,其中9新種:紅腹柄角蚜、暗紅黑蚜蠅、樟木黑蚜蠅、北方管蚜蠅、無斑管蚜、漠河管蚜蠅、鄭氏管蚜蠅、黃綠毛管蚜蠅、四川蜂蚜蠅。
發展歷史
北疆博物院院長是
耶穌會神父黎桑,他的中國名字叫
桑志華(1876-1952)。1912年,取得動物學博士學位的桑志華提出要在中國北方建立北疆博物院。1914年春,他從法國來到天津,直到1921年,桑志華隻身一人,身背採集包,手拿地質錘,攜帶獵槍及各種網具,深入山西、陝西、河北、甘肅、內蒙古等地,採集了大量動植物、
礦物標本,為北疆博物院建設打下了基礎。
在採掘標本的同時,桑志華還聘請法國和俄羅斯專家來館對藏品進行整理、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取得了矚目的成果,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桑志華也獲得了
法國政府“
鐵十字騎士勳章”。抗戰爆發後
桑志華的採掘工作中斷,1938年回國,1952年逝世。
該校地震儀室陳列有天津最早的地震儀———大地測震儀。這台地震儀為俄國大科學家賈理精所發明,1931年由
上海徐家匯天文台運津。
科學研究
2003到2007年來,博物館及其生命科學學院共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項,部級項目16項,省自然基金9項,省科技廳12項,教育廳重點項目1項,教育廳項目11項,
橫向課題17項,鑑定國家級及省級課題15項,分別獲國際、國內先進。其中2006年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7項,至2007年5月獲得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子課題、專題8項。
2003年以來,我院發表的論文質量不斷提升,共發表SCI論文近60篇,核心級以上刊物200餘篇,其它150餘篇。其中05年發表SCI論文22篇,06年發表24篇SCI論文,我院近兩年的科研水平正在穩步發展。在5年內承擔《
中國動物志》6卷,主編和參編國家規劃教材6部,主編其他教材和著作共30部。獲
國家發明專利5項、獲全國優秀圖書特別獎1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
河北省各主要水系魚類、兩棲類調查
《河北動物志》編研
《河北植物志》(第二版)(未付印)
《中國動物志 蜘蛛綱 球蛛科》、《中國動物志 蜘蛛綱 蟹蛛科》、《中國動物志 蜘蛛綱 平腹蛛科》、《中國動物志 蜘蛛綱 皿蛛科》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直翅目蝗總科》
《世界蝗總科及其近緣類群目錄》(英文)
《中國蜘蛛》(英文)
《中國荒漠半荒漠的擬步甲科昆蟲》
《福建昆蟲志》
湖北昆蟲名錄
海南森林昆蟲
………
社會展出
博物館還根據社會需要,多次向學校內外開放,每年平均接待數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如配合世界禁毒日和
世界環境日,於1998年6月舉辦了《
金縷玉衣及珍稀動物展覽》,9月舉辦了《全國禁毒展覽》,特別是禁毒展覽,引起校內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1999年喜迎祖國50年大慶,舉辦了《獅子、蝴蝶展》,受到了校內外廣大師生和觀眾的熱情歡迎,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為配合
河北大學的80年華誕,在主樓正式舉辦了大型動物展覽,展出了
動物標本24000餘件和大量文字版面。自生物展廳開放以來,接待了大批的省內外領導幹部和中國科學院的8位院士參觀,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廈門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南開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大學的外國朋友,均給予高度評價。
駐館院士
印象初院士
男,江蘇
海門人,漢族,1934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1958年7月畢業於
山東農學院植物保護系。歷任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動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昆蟲學會三屆、四屆、五屆、六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科協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和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科學院挑選為中國當代科技精英之一。1995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2月被
河北大學聘為終身教授。
印象初院士長期從事蝗蟲分類工作,30多年來發現蝗蟲新屬37個,新種103個。1975年發表《白邊痂蝗在青藏高原上的地理變異》一文,揭示了一個物種由於海拔升高,其形態特徵出現梯度變異為種內(亞種內)變異。提出蝗蟲類在高原上的適應性,演化途徑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見解。闡明了高原上風大不適於蝗蟲飛行導致翅的退化,翅是蝗蟲的
發音器官構造之一,翅的退化導致發音器的退化,發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導致
聽覺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海拔地區生存的缺翅,缺發音器,缺聽器的種類是最進化的種類,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類。1984年出版的《青藏高原的蝗蟲》為該地區蝗蟲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1982年建立了《中國蝗總科新分類系統》,後被譽為
印象初分類系統;1990年發表了《北美洲鐫瓣亞目(蝗亞目)的分類》一文,兩者之間的區系組成和主要危害種類完全不同,提出了必須防止相互傳播的建議。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蟲及其近緣種類分布目錄》,200多萬字,英文,記錄了從1758—1990年所有的已知的蝗蟲類10136種,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統的同類專著。97年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青藏高原的蝗蟲》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蝗總科分類系統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蟲》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宋大祥院士
國內外兼職:法國國際蜘蛛文獻中心(
CIDA)理事、
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學和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物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
生物分類區系學科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瀕臨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人與
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
動物分類學報》主編、《
生物學通報》副主編、《中國動物雜誌》副主編、《科學》和《生命》科學編委等職。
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先後從事
枝角類、淡水和寄生 足類的分類區系研究,河蟹
生殖洄游的研究以及吸血
螞蟥的生物學和防除研究。首次報導劍水 噬食魚苗,找出了
淡水養殖中魚苗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避免漁場的經濟損失。針對河蟹減產,通過研究查明系由於
成蟹和
蟹苗在
洄游中受水壩和河水污染的阻攔,提出移苗的辦法。經各地採用後大大增加了河蟹的產量。首次詳細闡明了
日本醫蛭的生物學並提出驅避的辦法,發表吸血螞蟥新種多個。自七十年代末起,從事蛛形類的研究。蛛形綱是
陸生動物中除昆蟲綱以外的第二大類群。蜘蛛作為農林中害蟲的主要
捕食性天敵,在消滅害蟲和維持生態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先後赴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斯密桑研究院、
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聯邦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生物學研究所、
法蘭克福聖肯堡博物館、梅茵茨哥登堡大學、斯圖加特國家自然博物館,韓國蛛形學研究所、日本東京自然博物館等地進行訪問和合作研究。通過他的研究及與同行的合作,使我過蜘蛛學的研究儘快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他積極推動我過蛛形學會的成立和《
蛛形學報》的出版, 在推動我國蛛形學的發展和奠定我國現代蜘蛛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迄今為止,先後主持或參與編寫專著和工具書20餘冊,論文約200篇(其中10篇發表於美、日、德、韓國學術刊物上)。《中國淡水 足類志》、《農田蜘蛛》分別獲科學院二、三等獎。七五期間主持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西南
動物資源研究。八五期間,主要從事中國土壤動物、動物
地理分布研究和
蜘蛛目系統演化研究,以及中國動物志(
蟹蛛科)的編寫。在參與領導中國動物志編寫工作的同時,還主持我國動物科學發展戰略研究(已完成初稿),以及動物學名詞的審定工作(已完成審定詞6000餘條),為我國動物學界學術帶頭人之一。
魏江春院士
男,漢族,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人,1931年11月1日生,中共黨員。俄羅斯生物科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被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軟引進為
河北大學教授,2007年成為河北大學終身教授。
國內外兼職情況:中國孢子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真菌學報》 副主編,
中科院真菌
地衣系統學開放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國際孢子植物學報》 編委,《極地研究》 編委,《POLAR SCIENCE》編委,中科院分類區系學科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探險西會理事會理事,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Mycosystema》科學顧問,
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植物系名譽研究員,國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聯合資助的三志(動物志、植物志、
孢子植物志)九五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共發表論文60餘篇,專著四冊。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991享受有突出貢獻科學家的政府特殊津貼,1996
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特等獎,1997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二等獎。
張亞平院士(軟引進)
男,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2-1995年初在美國
聖地亞哥動物協會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回國任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
中國遺傳學會動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Cell Research》、《
自然科學進展》、《
遺傳學報》、《
科學通報》、《
動物學報》、《生物多樣性》、《
動物學研究》等刊物編委。10多年來,
張亞平和他的科研團隊,致力於研究動物的進化歷史和
遺傳多樣性,在分子水平系統內澄清了一些重要
動物類群的進化之謎,建立起我國最大的野生動物DNA庫,並先後在國際知名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在國內刊物發表論文10篇。
陳文新院士(軟引進)
女,1926年生於湖南瀏陽,
土壤微生物學家,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52年畢業於
武漢大學農學院土化系。1958年在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獲副博士學位。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參加並組織完成對全國32個省(市)700個縣的豆科植物結瘤情況調查,採集
根瘤標本7000多份;新發現可以結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種;分離並保藏根瘤500多株;在數量上和所屬
宿主各類上占重要地位。發現了一批耐酸、鹼、鹽、高溫、低溫性強的珍貴
根瘤菌種質資源,並對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菌進行分類和系統發育研究,描述並發表瘤菌的2個新屬、8個新種。已建成目前國際上菌株數量最大、性狀信息最豐富的根瘤菌的根瘤菌資料庫。
館內專家
任國棟
1955年生,現任館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是目前我國特大昆蟲類群――異
跗節類甲蟲的唯一分類專家。發表153篇學術論文,學術專著19部,參加編寫研究生教材1部,取得省部級科技成果4項,發現昆蟲新物種142種,所著《中國荒漠半荒漠的擬步甲科昆蟲》一書系我國第一本關於荒漠昆蟲的學術著作,受到國家首批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出版基金1項、省級科研課題4項;作為主研人參加國家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面上項目2項,取得
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
朱明生
1950年12月生,漢族,教授,九三學社社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動物學。長期從事動物學教學和蛛形綱
動物區系分類、動物地理和無脊椎經濟動物開發利用研究。共訂立320新種、5新屬和2新亞科。近年來主持和參加國家、省
自然科學基金共13項,其中主持國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項目子項目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主編或參編專著8部;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含SCI索引5 篇)。首次對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我國原蛛類進行修訂研究,為我國本領域的學術帶頭人。解放後作為中國學者首次在國內外刊物上獨立發表盲蛛目新種。其研究成果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被美國自然博物館的世界著名蛛形學家Platnick博士在《世界蜘蛛學進展》中全部引用,並為我國農林植保工作者和生態學研究者廣泛參考和套用。世界著名蛛形學家美國哈佛大學Levi教授評價《 中國動物志·球蛛科》為“……本志及其有用性,為世界其他各地同樣的志提供了範例” (英文原文見《
蛛形學報》,1999年8卷1期);《中國動物志·肖蛸科》對我國肖蛸科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總結,2002年完成後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2003年出版後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如日本蛛形學家Ono, H. 評價本志說:“……書中附圖非常精確,一一列出了每種的異名,並詳細進行了分類討論,我認為這一卷是中國動物志中編著地最好的卷冊之一。”
採集保存
蛛形動物標本近10萬頭號,模式標本300餘種。目前正在進行中國原蛛下目分類和生物地理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本類動物是
蜘蛛目中較原始的穴居類群,為歷史生物地理研究最理想的類群),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五”重大項目子項目《中國動物志蛛形綱蜘蛛目· 暗蛛科 漏斗蛛科》編著工作。
承擔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現有6名在讀博士研究生和7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蜘蛛目、
盲蛛目和蠍目的多樣性及系統學、蜘蛛的生態學和蛛毒的
毒理學研究等。
張利平
女,1955年5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民進會員,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專業方向 為微生物多樣性及系統
進化生物學。
1982年2月畢業於
河北大學微生物生化專業,獲
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10月畢業於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畢業於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獲
微生物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12月—2002年7月在雲南大學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1988年10月定職講師,1993年6月定職為副教授,1998年10月定職為教授。1996年聘為水生生物專業碩士生導師,1998年聘為微生物專業碩士生導師。2004年聘為動物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為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河北大學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生物專業碩士點導師組長。河北省微生物生物多樣性研究與套用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北省生物工程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業兼職教授、博導。
埃及開羅大學微生物學專業碩士、博士論文國外評議人。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河北省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河北省委委員、第五、六屆保定市委副主委。第九屆河北省政協常委。
賀學禮
現任
河北大學植物學科帶頭人,植物碩士學位點導師組組長,動物學博士點博士生指導教師,河北省第二屆學位委員會評議組農學、農業工程學科組召集人,
中國植物學會區系分類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
菌根聯合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科技部
973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函審專家,教育部研究生優秀推薦教材評審專家,河北省科技項目評審專家,保定市高新技術專家庫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植物學博士點博士生指導教師,《
生物技術通報》編委。
康現江
男,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細胞、
發育生物學及水生動物學。
1991年7月於江西大學獲碩士學位;1991年8-9月到北京大學
生物學系高級生理班進修學習;1992年4-5月到
內蒙古大學“動物胚胎中心”進修學習;1995年8月8-18日到
揚州大學畜牧獸醫系“轉基因中心”進修學習;1998年6月於華東師範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12月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海洋生物科研工作)期滿出站;2002年12月被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甲殼動物學學會理事,中國動物學學會、中國生理學學會、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會員,河北省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基金函審專家庫成員;
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委員。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工委專家諮詢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