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是在植物根繫上生長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組織中建成共生的固氮細菌而形成。用來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質等),目前一些文玩界的比較喜歡根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根瘤
- 界:植物界
- 英文名:rootnodule
- 位置:植物根繫上生長的特殊的瘤
- 形成:寄生組織中建成共生的固氮細菌
- 用途: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
形成
發揮作用
形成過程
根瘤菌劑
根瘤菌劑是我國使用較廣的一種生物肥料。由於根瘤菌有強的專一性,一種根瘤菌只能適用於一種(類)作物,至今還沒有一個適合於各種作物的根瘤菌,所以根瘤菌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大豆根瘤菌劑類(分快生型和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劑類,豆科、牧草根瘤菌劑類(苕子、紫雲英、田菁、紅豆草、紅三葉草、白三葉草、柱花草、銀合歡、大翼豆、百脈根、大紅豆、鏈莢豆和山螞蝗等)。
各地生產的根瘤菌劑所選用的菌株不同,因而固氮率及增產效果有很大的差異。為了提高根瘤菌劑的固氮率,應根據當地土壤,氣候條件選育抗逆性強的菌株。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根瘤菌主要是採用液體深層培養-泥炭吸附工藝。此外,還有凍乾根瘤菌劑,它具有含菌量高、體積小、便於運輸貯存的優點。
根瘤菌劑主要用於拌種。其方法是:先將菌劑(1.5~3.75千克/公頃即250~500克/畝)用水(3.75~7.50千克/公頃即250~500克/畝)調成糊狀物,然後將供試作物種子拌入,拌勻,立即播種、覆土。在拌種和播種過程中,不要與農藥接觸及在太陽下曝曬。為了使根瘤菌在土壤中能較快的侵染作物,必須為它們提供足夠的磷和適宜的pH。試驗證明,當土壤pH值在5.2時,施入的根瘤菌將有65%死亡;如果土壤pH值<4.5,則根瘤菌難以在土壤中存活。因此,對於酸性土壤,在作物種子和根瘤菌劑拌和後,再與泥漿,鈣鎂磷肥或者石灰等物質拌和,形成“丸衣”。這有助於根瘤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易於侵染作物,多結瘤、早結瘤,以提高固氮率。
在從未種植過豆科作物的土壤上根瘤菌劑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但在同一互接種族豆科作物的土壤上,則必須加大根瘤菌劑的接種量,否則效果不明顯或無效果。
此外,豆科作物如果在播種時未能及時用根瘤菌劑拌種,則可將根瘤菌劑調成懸液,潑施在作物根系附近,也可使豆科作物形成根瘤,但必須及時,否則效果不佳。
為了提高根瘤菌劑的固氮效果,人們又生產了一種新型根瘤菌劑一稀土菌劑。這種含有0.1%稀土化合物的根瘤菌劑,它能增強根瘤菌的存活率和對寄主作物的侵染結瘤能力,其增產效果高於一般根瘤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