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主要異名有
phylloxera vas-
tarix。原產美國,現已傳到世界各地。中國僅見於山東、遼寧和陝西的局部地區。是
葡萄的大害蟲,為國際檢疫害蟲之一。被害鬚根和側根腫脹,成為根瘤或脹瘤,不久即變色腐爛,使植株發育不良甚至枯死。 無翅孤雌蚜體長 1.1毫米。活體
鮮黃至污黃色。體表有鱗紋,背面每節有一橫行深色瘤狀突起(見圖)。觸角3節,甚短。喙粗長達後足基節,末節為後跗節Ⅱ的2.2倍。足粗短,
脛節短於
股節,不善活動。無
腹管。有翅孤雌蚜觸角3節,第3節有兩個縱長環狀感覺圈。前翅
翅痣大,只有3斜脈,後翅缺斜脈。靜止時翅平置於背面。雌、雄性蚜無翅,喙退化,跗節1節。
寄主為
葡萄。在美洲,被害葡萄的葉上常形成
蟲癭。以
若蟲在根部越冬。每年可孤雌卵生5~8代。仲夏和秋季發生有翅蚜,遷移到莖葉上產大型
雌卵和小型
雄卵,孵化後發育成熟,雌與雄交配,每雌可產1卵於莖或根上越冬,在特定葡萄品種上,越冬後可孵化成活。此蚜適於生存在砂土地上,可隨苗木、接穗和
插條傳播。
傳播史
葡萄根瘤蚜屬同翅目,
瘤蚜科,是一種毀滅性害蟲。1854年發現於美洲,在紐約、德克薩斯等地的野生美洲葡萄上廣泛存在。1863年首先在英國溫室中栽培的葡萄上發現了根瘤蚜(葉癭型),1865年在法國南方Gard地區也發現了根瘤蚜,1868年並給予了正式命名。至1884年,被毀滅的葡萄園達到100萬畝hm2。遭受侵染的66.45hm2,到1900年根瘤蚜侵染遍布法國,僅產業損失就高達5000億法郎。
葡萄根瘤蚜是中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二類危險害蟲。目前根瘤蚜廣泛分布於6大洲約40個國家和地區。先後在山東煙臺、遼寧蓋縣、陝西楊陵、甘肅、雲南、台灣等地有記錄發生,但由於當時葡萄產業不發達,面積小,容易毒殺,加之
地理隔離以及較少認為傳播,逐漸於20世紀50年代滅絕,因此長期以來我國葡萄品種可以自根扦插繁殖。但自2005年6月,上海嘉定馬陸鎮葡萄園首次發現葡萄根瘤蚜,其後陸續在南方多個地區以及陝西等地發現葡萄根瘤蚜。危害品種涉及歐美雜交種
巨峰系品種和我國特有資源
刺葡萄。如果防治不力,
葡萄根瘤蚜的蔓延將無法遏制,中國將不得不進入抗性砧木嫁接栽培時代。
葡萄根瘤蚜在歐洲種葡萄上只危害根部,而在美洲種葡萄和
野生葡萄上根系和葉片都可被害。被侵染的葡萄葉片在葉背面形成大量的紅黃色
蟲癭,阻礙葉片正常生長和光合作用。新根被刺吸為害後發生腫脹,形成菱形或鳥頭狀根瘤。粗根被侵害後形成節結狀的腫瘤,蚜蟲多在腫瘤縫隙處。根瘤蚜不但直接危害根系,削弱根系的吸收、輸送水分和營養功能,而且刺吸後的傷口為病原菌微生物的繁衍和侵入提供了條件,導致被害根系進一步腐爛、死亡,從而嚴重破壞根系對水和養分的吸收、運輸,逐步造成樹勢衰弱,影響產量和品質,最終毀滅葡萄園。
根瘤蚜的繁殖能力極強,生存繁殖世代受生態條件的影響。土壤溫度24-26℃為根瘤蚜生存繁殖的最適溫度,根瘤蚜在冷涼地區1年可繁殖4-5代,在溫暖地區則7-9代。夏季溫度達到30℃的地區1個月1代,不同土層溫度的遞降也影響到發展的代數,在俄羅斯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阿納普地區,50cm以上的表層土壤中根瘤蚜1個夏季可發生5-6代,1-2m深的土壤中2-3代。根瘤
蚜蟲卵對溫度的耐受性極強,用溫度低於42℃的水浸泡沒有傷害,而當水溫超過45℃時浸泡5min,卵則全部死亡。同樣,-11~-12℃的冬季低溫對根瘤蚜也沒有傷害。此外,根瘤蚜在葡萄園淹水條件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存活率,在法國、
喬治亞、外高加索一些葡萄園曾採用全園淹水的辦法,也不能完全消滅根瘤蚜。
形態特徵
成蚜
葡萄根瘤蚜有根瘤型、有翅型、有性型、
乾母及葉癭型;體均小而軟;觸角3節;
腹管退化;不論傳播和危害均以根瘤型為主。 根瘤型無翅孤雌蚜,體卵圓形,體長1.2~1.5毫米,鮮黃色至污黃色,頭部色深;足和觸角黑褐色;觸角粗短,全長0.16毫米,約為體長的十分之一。體背各節有許多黑色瘤狀突起,各突起上各生1根毛。 有翅孤雌蚜體長橢圓形,長約o.9毫米,先淡黃色,後轉橙黃色,中後胸紅褐色;觸角及足黑褐色;觸角3節,第三節上有2個橢圓形感覺圈。前翅
翅痣很大,只有3根斜脈,後翅無斜脈。
卵
葡萄根瘤蚜的卵有越冬卵、乾母產的卵、乾雌產的卵、葉癭型雌蟲產的卵、根瘤型雌蟲產的卵、產生有翅型蚜蟲的卵、兩性卵等類型,但形態上可以分為3個類型:越冬卵為性蚜交配後產的卵,比孤雌生殖的卵小,長約0.27mm,寬約0.11mm,呈橄欖綠色。孤雌生殖的卵包括乾母成熟後產的卵(發育為乾雌)、乾雌產的卵(孵化後可以在葉癭內、也可以在根繫上形成根瘤型)、葉癭型雌蚜蟲產的卵、根瘤型雌蚜蟲產的卵和產生有翅蚜的卵。幾種卵的大小基本一樣:長約0.3mm,寬約0.15mm,初產時淡黃至黃綠色,後漸變為暗黃綠色。不過,葉癭型的卵比根瘤型的卵殼較薄而且亮。兩性卵為有翅蚜產下的大小兩種卵,初產時為黃色,後呈暗黃色,大的為雌卵,長約0.35~0.5mm,寬約0.15~0.18mm,小的為雄卵,長約0.28mm,寬約0.14mm。
乾母
越冬卵孵化後叫乾母,只能在葉片上形成蟲癭。成熟後無翅,孤雌卵生,產的卵孵化後叫乾雌。乾母產的卵,孵化後的若蟲與葉癭型若蟲相似;成蟲與葉癭型無翅成蚜一致。
葉癭型蚜蟲
卵長約0.3mm,寬約0.15mm,初產時淡黃至黃綠色,後漸變為暗黃綠色。不過,葉癭型的卵比根瘤型的卵殼較薄而有亮。在葉癭內孵化的卵發育為若蟲,與根瘤型類似,但體色比較淺。葉癭型無翅成蚜體近於圓形,無翅,無腹管,體長0.9~1.Omm,與根瘤型無翅成蚜很相似,但個體較小,體背面各節無黑色瘤狀突起,在各胸節腹面內側有1對小型肉質突起;胸、腹各節兩側氣門明顯;觸角末端有刺毛5根。
根瘤型蚜蟲
卵長約0.3mm,寬約0.15mm,初產時淡黃至黃綠色,後漸變為暗黃綠色。若蟲共4齡。1齡若蟲橢圓形,淡黃色;頭、胸部大,腹部小;複眼紅色;觸角3節直達腹末,端部有一感覺圈;2齡後體型變圓,眼、觸角、喙及足分別與各型成蟲相似。無翅成蚜體呈卵圓形,長1.15~1.50mm,寬0.75~0.9mm,淡黃色或黃褐色,無翅,無腹管;體背各節具灰黑色瘤,頭部4個,各胸節6個,各腹節4個;胸、腹各節背面各具1橫形深色大瘤狀突起;在黑色瘤狀突起上著生1~2根刺毛;複眼由3個小眼組成;觸角3節,1、2節等長,第3節最長,其端部有1個圓形或橢圓形感覺器圈,末端有刺毛3根(個別的具4根)。
有翅蚜(有翅產性蚜,性母)
卵為根瘤型雌蟲產的卵,與根瘤型的卵沒有區別。初齡若蟲同根瘤型的初齡若蟲一樣,但2齡開始有區別。2齡時體較狹長,體背黑色瘤狀突起明顯,觸角和胸足黑褐色;3齡時,胸部體側有黑褐色翅芽,身體中部稍凹人,胸節腹面內側各有1對肉質小突起,腹部膨大。若蟲成熟時,胸部呈淡黃色半透明狀。成蟲體呈長橢圓形,長約0.90mm,寬約0.45mm;複眼由多個小眼組成,單眼3個;翅2對,前寬後窄,靜止時平疊於體背(不同於一般有翅蚜的翅呈屋脊狀覆於體背);觸角第3節有感覺器圈2個,1個在基部近圓形,另1個在端部長橢圓形;前翅翅痣長形,有中脈、肘脈和臀脈3根斜脈,後翅僅有1根脈(徑分脈)。
性蚜
有翅蚜產下的大小兩種卵是有性卵,初產時為黃色,後呈暗黃色;大的為雌卵,長約0.35~0.5mm,寬約0.15~0.18mm;小的為雄卵,長約0.28mm,寬約0.14mm。有性蚜的若蟲階段是在卵內完成的,孵化後直接是成蟲。雌成蚜體長0.38mm,寬0.16mm,無口器和翅,黃褐色,複眼由3個小眼組成;雄成蚜體長0.31mir,寬0.13mm,無口器和翅,黃褐色,複眼由3個小眼組成外生殖器孔頭狀,突出於腹部末端。雌雄性蚜交配後產越冬卵。
傳播途徑
此蟲有5種傳播方式:(1)通過苗木、種條,遠距離傳播(隨帶根的葡萄苗木調運傳播在完整生活史的地區,枝條往往附著越冬卵,隨種條調運傳播);(2)此蟲通過爬出地面,再通過縫隙傳染給臨近植株;(3)有翅蚜和葉癭,隨風傳播;(4)通過水,隨水流傳播;(5)帶根瘤蚜的物體(如土壤等),通過運輸工具、車輛、包裝傳播。
檢測方法
苗木產地檢驗
包括地上部檢驗和根系檢驗。地上部的檢驗,應包括春季檢查葉片上是否有蟲癭(歷史上沒有報導我國的葡萄根瘤蚜能形成蟲癭,所以此項檢測暫時可以省略)、根系檢查。
根系檢查:可在收穫前1個月至整個收穫季節(一般6月中旬至9月,是最好的取樣時間)取樣。以出現衰弱信號時的植株(單個或一片)為主,結合其他取樣方法(例如五點取樣)取樣,以植株周圍半徑為1m以內,深度為10~875px的根系與根系周圍的土壤;樣品中以鬚根為主,應包括直徑為50px左右的粗根和500~1000g的土壤。
檢測根系是否有受害的典型症狀:鬚根菱形(或鳥頭狀)根瘤、根部根瘤等;放大鏡或解剖鏡檢查根部,是否有各蟲態的蚜蟲;土壤用水泡,檢測水中漂浮物是否有蚜蟲。發現可疑物需要進一步檢驗時,可以製成玻片。
苗木(種條)的檢驗
苗木或種條,按一定比例抽樣;檢查時,要注意苗木上的葉片是否有蟲癭、枝條上是否有蟲卵、根部(尤其鬚根)有無根瘤,根部的皮縫和其他縫隙有無蟲卵、若蟲等。
危害特點
以成、若蟲刺吸葉、根的汁液,分葉癭型和根瘤型兩種。歐洲系統
葡萄上只有根瘤型,美洲系統葡萄上兩種都有。
葉癭型:被害葉向葉背凸起成囊狀,蟲在癭內吸食,繁殖,重者葉片畸形萎縮,生育不良甚至枯死。
根瘤型:粗根被害形成癭瘤,後癭瘤變褐腐爛,皮層開裂,鬚根被害形成菱角形根瘤。
危害
已經傳至各大洲。1892年
張裕葡萄酒廠在煙臺東山建葡萄園,1895年從法國引入葡萄苗時被引入。經長期控制,90年代僅在煙臺西葡萄山上有零星發生。在有完整生活史的地區,枝條往往附著
越冬卵,如用此種枝條做
插條就可傳播。也可以隨裝葡萄的箱和耕作工具傳播。對
葡萄屬植物有較大危害。
發生規律
主要以1齡若蟲和少量卵在二年生以上粗根分叉或根上縫隙處越冬。翌春4月越冬若蟲開始危害粗根,經4次脫皮後變成無翅雌蚜,7~8月產卵,幼蟲孵化後危害根系,形成根瘤。根瘤蚜主要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只在秋末才行
兩性生殖,雌、雄交尾後越冬產卵。該害蟲遠程傳播主要隨苗木的調運。
防治方法
(1)進行苗木檢疫及消毒:
葡萄根瘤蚜是國內外植物檢疫對象,在苗木出圃時,必須嚴格檢疫。如發現苗木有蚜病,必須認真消毒。消毒方法:
①熱水殺蚜:將苗木、插條先放入30~40℃熱水中浸5~7分鐘,然後移入50~52℃熱水中浸7分鐘。
②將苗木和枝條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浸泡1~2分鐘,取出陰乾,嚴重者可立即就地銷毀。
(2)改良土壤:該害蟲在
砂壤土中發生極輕,黏重園片應改良
土壤質地,提高土壤中砂質含量。
(3)土壤處理:對有根瘤蚜的葡萄園或苗圃,可用二硫化碳灌注。方法:在葡萄主蔓及周圍距主蔓25厘米處,每1平方米打孔8~9個,深10~15厘米,春季每孔注入藥液6~8克,夏季每孔注入4~6克。但在花期和採收期不能使用,以免產生藥害。
(4)藥劑處理:用1.5%
蒽油與0.3%硝基磷甲酚的混合液,在4月份越冬代若蟲活動時對根際土壤及二年生以上的粗根根叉、縫隙等處噴藥,對該害蟲有較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