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天津黃河白河博物館),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1914年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天津法租界崇德堂創建,1922年桑志華在法國耶穌會的支持下在天津修建了專職館舍,是中國北方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也是中國建立時間最早的博物館之一。

1914年起,在天津耶穌會的贊助下,桑志華蒐集了大量地質、岩礦、古生物和動植物等方面的標本和化石並儲存在天津耶穌會在法租界內的崇德堂內。1922年,在教會和天津法租界的支持下,桑志華在耶穌會於中國創辦的天津工商學院毗鄰的土地修建了北疆博物院的專用館舍。該院聘請了德日進等多位外籍專家工作,填補了以黃河、海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北方古生物領域考察的空白,出版的刊物、著作諸多被列入世界動物學、植物學、古生物學文獻資料庫,是中國北方地區考察生物各學科早期科學紀錄的重要依據。在1930年代,該院和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歐洲博物館長期保持學術交流,直至1937年日軍占領天津後,次年桑志華返回法國,1940年代,該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陷入停滯,處於留守狀態。

北疆博物院博舊址位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曾長期作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古生物部的辦公地和館藏庫房,不對公眾開放,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016年1月22日,北疆博物院經過修繕,重新面向公眾開放,被譽為中國早期博物館的“活化石”。2019年10月7日,北疆博物院舊址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疆博物院
  • 外文名:Musée Hoangho Paiho
  • 地點:天津
  • 性質:公有
  • 職能:博物館
  • 位置: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
  • 參觀條件:攜帶身份證
  • 開放時間:9:00-16:00
歷史沿革,名稱,法租界崇德堂時期,1922至1937年,1937至1949年,1949至2014年,重要地位,參觀信息,開放時間:,門票,公交路線,館內設施,相關記載,現代發展,

歷史沿革

名稱

由於北疆博物院是由法國傳教士桑志華所創建,因而博物館自1922年專用館舍落成時便確定了法語名稱Musée Hoangho-Paiho,並在館舍上鑲嵌了MUSEE HOANGHO PAIHO的銘牌。根據天津自然博物館的資料顯示,這一時期博物館已經確定了中文名名稱“北疆博物院”,而“黃河白河博物館”是其法語名稱的中文直譯。但也存在另一種說法,中文初名為“黃河白河博物館”,後因藏品來源的拓展超出了黃河、海河流域,覆蓋了整箇中國北方並藏有桑志華帶來的法國北部植物標本7,300件,故更名為“北疆博物院”。
1946年,桑志華曾以英文出版了一本介紹博物館的小冊子《北疆博物院導覽》,將北疆博物院的英文翻譯為“The Hoangho-Paih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法租界崇德堂時期

1912年,桑志華獲得動物學博士學位後,了解到中國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長江以南已經有人考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國北方尚屬空白。桑志華計畫填補這一空白,便提出了考察黃河流域並在中國北方建立博物館的計畫。這一計畫得到了法國天主教會的認可,被獻縣教區耶穌會會長金道宣神甫採納以及法國北方耶穌會省會長步烈神甫和耶穌會總會長魏倫茲神甫的贊同。桑志華的這一計畫得到了法國外交部和教育部的資助。
桑志華蒐集的古生物標本及化石存存放於天津法租界崇德堂桑志華蒐集的古生物標本及化石存存放於天津法租界崇德堂
1914年,桑志華從法國出發經西伯利亞並於3月21日從滿洲里入境中國,3月25日抵達天津後前往獻縣傳教區,在教區所屬天津法租界聖路易斯路18號崇德堂開始工作。4月,桑志華開始了科學考察活動。
1914年至1917年,初到中國的桑志華對中國北方的了解較為缺乏,大多時間往返於天津與山西之間,主要對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及周邊地區進行一般性的考察和採集。這這過程中,桑志華了解中國的地形、地質、水文、氣候等情況,為他深入中國北方腹地研究奠定了基礎。
1918年,桑志華擴大在中國北方的科學考察範圍,對山西、陝西、內蒙、甘肅、青海等中國北方腹地進行考察和採集發掘活動。他採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哺乳動物皮張、昆蟲標本以及2,000餘件礦物標本。
1919年6月,桑志華前往甘肅慶陽考察時,在慶陽以北約55公里首次發現了豐富的上新世蓬蒂期化石。甘肅慶陽的重大發現,使桑志華將未來一段時間考察的重點放在了甘肅慶陽周邊。1920年,桑志華在鄂爾多斯到甘肅慶陽一帶進行大規模科學考察工作,發掘出標準的蓬蒂期動物化石。6月4日,幸家溝出土了一件距今1.8萬年的石核,成為中國出土最早的第一塊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此後又發掘出兩件石片,直接打破了自1882年以來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中國北方不可能有舊石器的論斷,更將中國的文明史上推了幾十萬年,是中國古人類研究的一次重大發現。
在北疆博物院工作中的桑志華在北疆博物院工作中的桑志華
1921年3月,桑志華發出《向傳教士呼籲書》,號召華北地區的傳教士收集古生物化石,為在天津建立博物館提供實物標本。6月,泥河灣村教區傳教的樊尚神父積極回響桑志華的呼籲,到天津拜訪桑志華,告知其在住宅附近發現了古生物化石,包括猛獁象齒、鹿角、犀牛長骨、帶前額的水牛角以及蚌科化石,並表示願意將化石相贈並邀請桑志華一同前往化石發現地進一步考察。之後,他還向北桑志華郵寄了蚌科化石,這一線索直接促成日後泥河灣地質遺址的發現。
1914至1922年間,桑志華將蒐集到的大量的標本和化石分幾批運回天津,儲存在法租界的崇德堂內,逐漸地占據了崇德堂的全部房間和地下室。因此,桑志華向耶穌會建議在建設天津工商學院的同時,在教會土地上也同時建設博物院專用館舍。

1922至1937年

1922年,法國天主教會和天津法租界行政當局採納桑志華的建議,獻縣教區修道院長卜神父撥出一塊緊臨天津英租界馬場道清鳴台的空地的一部分用於修建博物館,這塊土地是教會1909年因曾擬建學校而購得。因此,博物館與天津工商學院得以同時修建,興建博物院的資金由教會向社會募集。
北疆博物院陳列室入口北疆博物院陳列室入口
192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德日進接受桑志華的邀請來到中國,受聘於北疆博物院,他與桑志華聯合組成“桑志華——德日進法國古生物考察團”,該考察團遠征探險旅行持續了兩年。
1923年,桑、德考察團前往內蒙古三盛公、薩拉烏蘇河地區和寧夏靈武水洞溝地區進行科學考察,1934年前往張家口以北的戈壁東部地區考察, 發掘了大量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以及動植物標本。
1925年3月9日,北洋出版社出版了《黃河白河十年行程錄(1914—1923)》,記錄了桑志華自1914年至1923年的十年間在中國北方以黃河海河流域為中心的科學考察的成果。3月20日,桑志華開始在馬場道南側建造一座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的三層樓房,作為陳列室,並為其取名為“Musée Hoangho-Paiho de Tientsin”,中文名稱為“北疆博物院”,又稱黃河白河博物館。
1927年4月19日,法國領事在北疆博物院旁的天津工商學院大廳授予北疆博物院院長桑志華法蘭西共和國鐵十字騎士勳章。
鑲嵌在北疆博物院牆上的“黃河白河博物館”銘牌鑲嵌在北疆博物院牆上的“黃河白河博物館”銘牌
1928年5月5日,天津北疆博物院舉行開幕典禮及大型展覽,多國領事、政要及北洋大學南開大學均派員參加了典禮。新落成的陳列館向公眾展出了植物標本2萬種,動物標本3.5萬種,岩石與礦石標本共7,000種,動物骨骼化石1.8萬公斤,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動植物分布地圖133幅,照片3,000餘張以及關於人類學、工商業和農業的調查報告,還面向公眾舉辦了普及科學知識的講座。
1934年,耶穌會神甫、天津工商學院湯道平教授調入北疆博物院,參與了桑志華對山西、河南等地的科學考察工作。
1934年6至8月、1935年5至6月,桑志華兩赴山西榆社盆地,發掘並蒐集了大量上新世哺乳動物化石,質量和數量均超以往,是桑志華在中國25年科學考察中的最後一個重要發現。

1937至1949年

1937年7月,日本開始占領華北,桑志華的採掘工作被迫中斷。日軍占領天津後,1938年年底,桑志華返回法國,北疆博物院也基本停止了採掘與研究工作,羅學賓繼任北疆博物院院長一職。1939年6月,日軍封鎖天津英、法租界,8月,天津遭受水災,天津市區被淹,北疆博物院被淹沒達1米。
北疆博物院的古生物化石陳列北疆博物院的古生物化石陳列
1940年6月,趁日軍解除對天津英、法租界封鎖之際,部分工作人員攜帶部分藏品轉移至北平使館區,以建立私立北平地質生物研究所。在崇德堂圖書館及工商學院任職的法籍耶穌會士蓋斯傑留守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的南樓清空後租借給工商學院使用,北樓的一、二層則租給工商學院附中使用,後來工商學院校長劉乃仁兼任北疆博物院院長。直到1947年,北疆博物院的工作正式停擺。

1949至2014年

1949年後,北疆博物院由津沽大學代管。1951年2月,教會委派任職於私立津沽大學的法籍教授明興禮神甫兼任北疆博物院主任。此時,北疆博物院暫時成為私立津沽大學的附屬博物館。
1930年代天津工商大學及北疆博物院航拍照1930年代天津工商大學及北疆博物院航拍照
1951年4月5日,天津市公安局以反革命間諜罪將天主教耶穌會天津院院長卜相賢逮捕,教會與政府間關係緊張。7月3日,私立津沽大學校董事會第七次會議決定致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擬將津沽大學獻給國家,並請政府明令改為國立。”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私立津沽大學更名為“國立津沽大學”,教會退出並由政府接管,津沽大學的法籍教授、北疆博物院主任明興禮神甫隨即返回法國。同年,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接管北疆博物院。
1951年,國立津沽大學委派地理學教授董紹良接管北疆博物院並擔任主任。9月26日,舉行北疆博物院接收典禮,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長黃松齡主持儀式,時任天津市長黃敬出席。此時,北疆博物院全部工作人員只有四人,經濟還未獨立,標本、財產尚未清點。

重要地位

北疆博物院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博物館。重點收藏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及世界範圍內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自然科學標本。館藏標本已達40萬件,居全國同類博物館之首,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疆博物院,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內,北疆博物院是桑志華一手操持創建起來的。雖然當時是一所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但由於和工商大學同在一個大院裡,互通互補,猶如一體。1927年5月出版的《工商大學校刊》第一期載文說:博物院“裨益於該大學學生,良非淺鮮”。“事實上,該院固無異為本校之科學圖書館,本校所授的哲學及高中之生物學各項課程,須要任何標本參考,均可立致,而於有研究興趣之各教授與師生均著先鞭,耳聞目睹,無形中本校師生研究學術之風氣,自然比較濃厚也。”
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2:00,下午14:00-16:00
周一:全天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參觀需要提前兩天預約,預約可以通過網路和電話兩種方式。參觀需嚴格按照預約時間,參觀時間限時1小時,參觀過程中嚴禁拍照和攝像。

門票

免費

公交路線

乘坐13路、685路、862路、871路、902路、904路、906路至外國語大學站下車。

館內設施

博物院不但設有陳列室,還有實驗室,後來又新建了試驗館樓和公共博物院,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展室陳列的各種標本,每星期三、六、日對外開放。
博物院由桑志華任院長,德日進任副院長。在他倆的努力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各種標本日益增多。桑志華25年來發現的四個古動物群點: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內蒙古薩拉烏蘇的更新世哺乳動物和石器、河北陽原泥河灣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動物群的各種標本都在這裡。
北疆博物院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

相關記載

1928年,南開大學的沈士駿教授在參觀北疆博物院之後,寫了一篇遊記,敘述他的觀感:“北疆博物院可算是在天津唯一的值得贊評的博物館了。她的特色,就是該院法國教士桑志華歷年在華北搜求的成績,尤其是有史前人類的石器和河套以南榆林以北的老石器搜羅最富,足以傲視首屈一指的北京地質調查質了。凡是要看中國已知最古的石器,不可不到北疆博物院一飽眼福。”沈士駿還寫道:“北疆博物院只有一個主任(院長),一個助手和一個修理工人,一個雜役,依比率比我們南開人少。但他們的標本是無法估價的。完全由外邊採集,除旅費外不妄費一錢。”
桑志華、德日進二人在博物院從事科學研究,發表和出版了很多著述。據《河北大學史》載:“工商大學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計有德日進、桑志華、暴安良、侯仁之、林鏡瀛等44位教師發表和出版的112種著述(含譯文),其中,以法國人為主的外籍教師著述占59%,而德日進1人有著述41種,桑志華有16種”,“桑志華、德日進等傾注大量心血,從事探索中國北部兼及亞洲的人文、地理、地質、氣象及動植物為對象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其成果為世人矚目。”
北疆博物院
桑志華回國後的第二年,因天津遭受水災,博物院一部分展品遷到北京法國使館附近新建的博物院內。此後,曾以蒐集、保存和研究集於一身的北疆博物院便由發展 期 轉入保管、利用的維持期。

現代發展

到1952年館藏標本達20萬件,天津自然博物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藏品基礎。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 接受了北疆博物院,更名為天津人民科學館。1956年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1997年又新建了規模宏大、館藏達40萬件的大型現代博物館,1998年竣工並向世人開放。
從桑志華來華到如今的91年間,北疆博物院經歷了西學東漸、中國近代考古學建立和發展的歷程,也經歷了泥河灣遺址重大科學發現的歷程,她將作為中西科學文化交融的結晶永世長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