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1914 年,以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的身份來到中國,從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調查工作 25 年,足跡遍及中國北方各省,行程 5 萬多公里,採集地質、古生物標本達幾十萬件,創建了北疆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桑志華
- 外文名:Emile Licen
- 出生日期:1876
- 逝世日期:1952
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考古學家。1914 年,以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的身份來到中國,從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調查工作 25 年,足跡遍及中國北方各省,行程 5 萬多公里,採集地質、古生物標本達幾十萬件,創建了北疆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
桑志華著有《中國東北的山區造林》、《華北(黃河及北直隸灣其它支流流域)十年查探記》《桑乾河草原旅行記》,作為主要作者與他人合著了《華北及蒙古人種學上的探險...
桑志華小齒菌形態 編輯 擔子果扇形,略有柄,圓形或很快地變長形,長1―3厘米,薄革質,但易碎,薄;菌肉白色,厚0.5―1毫米,邊緣薄且常波浪狀-裂片狀;菌蓋表面...
桑氏大唇犀標本現保存於天津的北疆博物院,為法國耶穌會神父桑志華於1920年在甘肅慶陽採集,在他的日記里有詳細的記錄。新種的種名是為了表示對桑志華先生的感謝,並...
1920年6月4日,法國地質學家桑志華在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上里塬幸家溝發現了一塊完整的石核,這成為中國出土最早的第一塊舊石器。兩個月後,桑志華又在第二挖掘...
1923年,為協助另一位耶穌會教士桑志華,建立古生物博物館的工作,德日進到達中國。在這次旅行中,他到達蒙古及中國西北各省進行地質考察,在這次旅行中,他的書信被集結...
1924年9月,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考察內蒙古薩拉烏蘇的返回途中來到張家口,會同美國地質學家巴爾博在泥河灣進行了短暫的地質考察。 1957年,考古學者觀察了“...
北疆博物院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內,北疆博物院是桑志華一手操持創建起來的。雖然當時是一所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但由於和工商大學同在一個大院裡...
肯特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了一具犀牛頭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在天津遇到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並把自己在寧夏的發現告訴了桑志華。1923...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通過發掘,...
張三小店原是一座古老的車馬驛站。1923年6月,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與桑志華發掘水洞溝遺址期間,在此居住。...
桑志華發現的四個古動物群點: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內蒙古薩拉烏蘇的更新世哺乳動物和石器、河北陽原泥河灣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動物群的各種標本都在北疆博物院...
1922年獻縣教區在醞釀天津工商大學的創建計畫時,合併考慮桑志華的建議,決定在校內同時修建博物院,以解決標本收藏的難題。建院初期稱為黃河白河博物館,後因藏品來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