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場道
- 地理位置:天津市城區中南部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天津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主要景點,簡介,歷史,現況與發展,風貌建築,美國營盤,工商學院,交匯道路,
主要景點
北疆博物院是中國北方地區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建立時間最早的博物館之一,籌建於1922年。博物院位於天津工商學院校內(今天津外國語學院),該學校為法國天主教會獻縣教區耶穌會在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天主教大學。北疆博物院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現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庫房,存有大量標本藏品。
1922年,北疆博物院的辦公樓建成,由當時的比商義品公司建築師比奈設計並監造,位於當時工商大學的院內,建築整體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高21米,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內部分設實驗室、辦公室、藏品庫,還設有防盜門和雙重窗戶。1925年,北疆博物院的陳列館建成,由法商永和營造公司設計,位於當時辦公樓的西端,整體為三層建築並採用防火、防盜、防塵和防震等措施,建築還設有高窗用來天然採光。按照博物院的建設要求,桑志華將平板花玻璃鑲嵌在鋼筋水泥窗框內,以免室內受塵土和大雨的侵襲;又將陳列櫃直接固定在牆壁上,讓光線更通透。內部陳列室採用中心牛腿柱式結構。1929年,北疆博物院又進行了第二次擴建,在與主樓平行的位置上建設了一座兩層樓房,並在兩座樓房之間設定了一條空中通道,使三座建於不同時期的建築連成一體,形成“工”字形。
20世紀20年代,上海已先後出現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當時,由天津耶穌會提供贊助的法國傳教士桑志華蒐集了大量地質、岩礦、古生物和動植物等方面的標本和化石並儲存在天津耶穌會修會帳房崇德堂內,後來標本逐漸地充斥了崇德堂的各個房間和地下室。因此,桑志華向耶穌會提出創建博物院的要求。1922年,在法國天主教會和天津法租界行政當局的支持下,合併考慮桑志華的建議,決定在校內同時修建博物院,以解決標本收藏的難題。桑志華在馬場道南側蓋起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高21米的三層樓房。桑志為其取名為“MUSEE HOANGHO PAIHO”,即“黃河白河博物館”,後因藏品來源的拓展,定名為北疆博物院。現在這座大樓的兩側牆上各有中文和法文標誌,便是當年的原貌。
1928年5月,天津北疆博物院陳列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展出了植物標本2萬種,動物標本3.5萬種,岩石與礦石標本共7000種,動物骸骨化石1.8萬公斤,各地地理、山川、河流、土壤和動植物分布地圖133幅,照片3000餘張,以及關於人類學、工商業和農業的調查報告。結合展覽還舉辦有關的科學知識的講座。桑志華還特別為為介紹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撰寫了一套出版物。當時,博物院不但設有陳列室,還有實驗室,後來又新建了試驗館樓和公共博物院,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展室陳列的各種標本,每星期三、六、日對外開放。博物院由桑志華任院長,德日進任副院長。桑志華發現的四個古動物群點: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內蒙古薩拉烏蘇的更新世哺乳動物和石器、河北陽原泥河灣和山西榆社的上新世哺乳動物群的各種標本都在北疆博物院內。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東北、華北、華東大部分地區被日軍侵占,使桑志華的採掘工作被迫中斷。天津日占時期,桑志華返回法國,北疆博物院也基本停止了採掘與研究工作。1939年,天津遭受水災,北疆博物院的一部分藏品遷到北京法國使館附近新建的博物院內。
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北疆博物院,並更名為天津人民科學館。1953年11月,陳列廳再次對外開館。當時展品按古生物及礦石、脊椎動物、動物進化、農業病蟲害四大類,被分在不同的陳列室。1958年,在北疆博物院的大樓里,正式成立了天津自然博物館。1959年,陳列展覽和辦公地址又從北疆博物院遷到位於馬場道272號的原英國鄉誼俱樂部(現天津市幹部俱樂部),北疆博物院大樓成為收藏珍貴標本的庫房。從1960年代開始,北疆博物院不再對外開放,只有研究學者和自然博物館的管理人員可以進入。現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庫房存有大量標本藏品。
劉冠雄故居
為中華民國首任海軍總長劉冠雄及其兒子的住宅,建於1922年,位於當時的天津德租界推廣界的6號路(今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23號),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現為天津財經大學分院辦公樓使用。是一座具有象徵主義風格的歐式建築。
劉冠雄故居建築面積3325平方米,占地面積9.190市畝,為一處西式磚木結構的帶地下室的歐式建築,原有中樓、西樓、北樓共三幢樓。其中,由於主人的海軍將領身份,中樓是仿造航空母艦的三層建築,正面設有立放的望遠鏡造型。西樓為巡洋艦式,北樓為望遠鏡造型。目前,中樓和西樓均被拆除。北樓為三層帶地下室建築,外立面為紅機磚清水牆與混水線條裝飾相搭配,部分點綴砂石罩面,整體呈立面對稱狀,菲體賓木雙槽窗,挑出大屋檐,羅曼風格的大屋頂。建築背面為陽面,設有2個8蹬台階和80餘平方米的涼台。涼台下設有牛腿支撐和花瓶狀的欄桿,建築內設房81間,一樓為大廳、飯廳、書房和會客廳。其中,門廳有4棵方柱支撐,頂部和天花板上有花飾、花紋裝點。二、三樓為生活起居室。地下室有廚房、鍋爐房和雜務間。此外,北樓西側頂部原設有一個雕樓電梯間,後拆除。
劉冠雄故居始建於1922年,原有中樓、西樓、北樓共三座樓。此後,劉冠雄為了還清廣東路房產所抵押的資金就把北樓租給華北水利委員會。劉冠雄死後,1936年,劉冠雄的兒子抵債給了先農公司。後因無力償還而全家搬出。這所住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私立志達中學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為天津22中學和天津房管局使用,現為天津財經學院分院使用。
北洋軍閥倪嗣沖花園
倪嗣沖花園是皖系軍閥倪嗣沖在天津的三處故居之一,原英租界馬場道(今兒童醫院址),倪購置地皮後,計畫興建為晚年生活的倪家花園。這所住宅地勢寬闊,除二所洋樓外,建有假山、涼亭,廣植花草樹木,是座幽靜的花園住宅,倪氏下野後即在此居住。此外,原日租界天安里樓房亦是倪產,原為日本警察署人員住宅,後改建為盛德里。
宋棐卿舊居
宋棐卿舊居為二幢磚木結構英國庭院式樓房,建築屋頂為紅瓦房頂,建築總面積為共2018平方米。宋棐卿舊居內設有寬敞院落,整體院落為園林式格局。
朱啟鈐舊居
為原清末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監督、北京外城警察廳長、內城警察總督、蒙古事務督辦。民國時期歷任京浦鐵路督辦、交通總長、內務部長、代理國務總理朱啟鈐在天津的故居,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馬廠道(Race Course Road)(今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64號)。目前是天津市和平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朱啟鈐退居天津英租界後,因夫人患病且需要安靜的休息環境便於1922年購買了遠離五大道居住區的倪家花園(倪嗣沖的私人花園,今天津市兒童醫院)對面的地界修建這座庭院式別墅。朱啟鈐為這座建築命名為“蠖園”。
朱啟鈐舊居為一所三層磚木混合結構的西式洋樓,主建築為兩層樓房帶地下室,頂部為紅瓦坡頂,外立面為清水磚牆。建築的二層設有拱券式開放式柱廊,舊居內庭院開闊並設有假山亭榭。該故居是一所具有哥特建築特徵的庭院式別墅。
李燭塵故居
為久大鹽業公司總經理,第一屆人大常委,輕工業部長,中國貿易促進會副主席李燭塵在天津的故居,建於1933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馬廠道(Race Course Road)202號(今天津市和平區馬場道102號)。1950年,李燭塵從現睦南道56號的房子搬至此地居住。該建築現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李燭塵故居是和平區馬場道102號安樂邨聯排公寓樓中的一座磚木結構的4層聯排式樓房。該建築原為天主教會首善堂所建,設計師為義大利建築師保羅·鮑乃弟。建築門口設拱形門洞,連拱雙柱。局部裝飾有半圓花飾,牆上點綴有獸頭。整幢建築共有八間房,南北朝向。一樓為平窨子是僕人居住的房間,二樓為飯廳和客廳,三、四樓是臥室和書房。是一座具有義大利古典風格和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西洋建築。
1951年12月28日,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來到馬場道上的李燭塵家做客。這成為毛澤東在天津的唯一一次“入戶訪問”。毛澤東和李燭塵同為湖南同鄉,還是老朋友。1945年,毛澤東在參加重慶談判時曾在張治中的官邸“桂園”與同為湖南籍的范旭東和李燭塵會晤。當天毛澤東主席來天津參觀華北地區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並下榻在天津市市委第二招待所(今和平賓館),在李燭塵故居的會面僅有20分鐘左右。
英國鄉誼俱樂部
建於1925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馬場道(Race Course Road)(今河西區馬場道188號),該建築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主樓現為天津市幹部俱樂部。
英國鄉誼俱樂部占地面積為25308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1600平方米,主樓為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庭院式樓房帶地下室,建築面積為9525平方米,建築外立面為對稱形式,牆面砌築有紅磚和白色簡化柱頭方的壁柱。建築主樓入口處設有人字形和弧形山牆,下飾齒狀的山花檐口斷開。建築的門廊裝飾有磚砌方柱,上面設有帶鐵欄桿的陽台。建築內部大廳為混凝土樑柱結構,大廳鋪有硬木地面。二樓大廳築有木製迴廊,大廳頂部裝飾有彩色玻璃穹頂。主樓內設有餐廳、茶室、球房、游泳池和大舞廳。英國鄉誼俱樂部坐落於英國跑馬場園內,是一座具有濃郁的英國田園風格建築和十九世紀探新運動中出現的簡化古典式建築。
1886年,天津海關稅務司、英國籍德國人德璀琳獲得直隸總督李鴻章贈予的佟樓附近養牲園土地,建造賽馬會和鄉誼會,同時天津英租界越界修築了溝通該租界(當時僅包括大沽北路以東到海河西岸,維多利亞道兩側的狹長地段)與賽馬場的馬場道。1900年,這個賽馬場被義和團焚毀。戰後,天津英國賽馬會在今工業展覽館一帶重建遊藝部和賽馬場。其庭園設計富有英國田園情趣,有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和供划船的池塘。1925年,英國賽馬會有限公司遊藝部興建英國鄉誼俱樂部大樓,由漢口的英商景明洋行(Hemmings & Berkley)設計,又稱“新英國俱樂部”,該俱樂部占地面積為2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9525.83平方米,內部設有游泳池、檯球室、保齡球房、桌球室、西餐廳、舞廳、圖書館等多項遊樂設施。1933年,新英國俱樂部與天津英國賽馬會合併改稱為“馬場球房”。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鄉誼俱樂部,改為“國際俱樂部”。1945年,日本投降後改為美軍“軍官俱樂部”。1947年,美軍撤出天津後,由原天津英國鄉誼會收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1年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該建築並定名“天津市幹部俱樂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1966年,該建築更名為“天津市俱樂部”。1975年,改稱為“天津市第五招待所”。1979年底,該建築劃歸於天津市旅遊局並定名為“天津市友誼俱樂部”。1985年5月,該建築復名為“天津市幹部俱樂部”至今。目前,該建築隸屬於天津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2000年伊始,天津市政府對馬場道進行大規模的整修,作為當年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街道兩旁的風貌建築,一律恢復原狀,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簡介
位於天津市城區中南部,是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東北起南京路,西南自吳家窯大街入河西區,折向南止於天津市工業展覽館。長3410米,寬18~50米,其中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原系英擴展租界,1901年隨建賽馬場而建,故名馬場道。兩側多為英式建築,與睦南道、常德道、重慶道、大理道的建築風格近似,被譽為西式五大道。
沿街有市農林局、市社聯、天津外國語大學、市地方志辦公室、美術出版社、幹部俱樂部等。從2000年4月起,對馬場道進行全面整修,重修高質量路面,更換路燈,更換供排水、供氣城等管道,整修兩側建築物,成為市區重要迎賓幹路之一。
歷史
馬場道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東南的一片沼澤窪地,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馬場道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位於原英租界內,因通達坐落在佟樓以南的原英國賽馬場而定名,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天津租界的賽馬活動雖然開始於1863年,但是始終沒有一個象樣的賽馬場。英租界董事長德璀琳在擔任賽馬會會長和秘書長之後,憑藉其與李鴻章的私人關係,非法得到了今佟樓以南“養牲園”的200多畝土地,修建了一座新的賽馬場,並從英租界的米哆士道(今泰安道)按自然走向修築了一條通向賽馬場的道路,這就是今日馬場道的前身。
這個賽馬場在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毀。1901年,英租界當局對,對舊有的道路進行了翻修,並且對賽馬場進行了重建,其中包括一個木結構的看台;同時將以前形成的由租界通往馬場的道路正式翻修,並且開始用Race Course Road,即馬場道命名。這座木結構看台一直使用了24年,直到1925年春天,才為另一座新建的混凝土看台所取代。經過兩次重建,天津的英商賽馬場無論是跑道也好,其他設施也好,在遠東地區都是一流的。馬場道是天津租界地名中,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1903年,天津英租界進行大規模推廣,獲得馬場道及其北側大片土地,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於1919年至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對該區域進行填築並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1926年,馬場道也由土路先後改建為石渣路和柏油馬路。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1943年,日本占領天津後,馬場道改稱興亞二區7號路。1946年,天津市政府光復,復稱馬場道,期間曾短暫改名為“海寧路”。
解放後,賽馬場改為工業展覽館。南京路至天津幹部俱樂部的一段改為了馬場道。泰安道至今南京路段的馬場道改名為浙江路。1951年10月,第一屆華北地區物資交流會曾在這裡舉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蒞臨參觀。現在,這裡已建起壯麗的天津自然博物館。
1961年,馬場道中間的綠化隔離帶拆除。2000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對馬場道進行全面整修,整修包括:重修路面、更換路燈、供排水和供氣城等管道,整修大陸兩側的建築物外立面。
現況與發展
馬場道目前東北到南京路,西南到天津幹部俱樂部。全長3410米,寬18米至50米,其中兩側人行道各寬2.3米至6.7米,為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由於馬場道街區被納入天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因此未來將保持現有風貌不會拓寬。
風貌建築
馬場道兩旁有許多著名的近代建築:
美國營盤
美軍第十五步兵團從1912年至1938年駐紮在中國,其總部設在天津,天津人稱其為“美國營盤”。
十五團最早在中國的任務是作為救援遠征軍的一部分,曾經在結束義和團運動過程中圍攻北京。後來該團撤回美國,清朝覆滅後又奉命於1912年回到中國。它隸屬於美國國務院,部隊部署在京瀋鐵路沿線,自那以後26年中,駐華美軍總部始終設在天津。1000名軍人的使命是在動亂年代保護美國人在華利益;當軍閥們爭相取得優勢時,美軍的地位尤其受到挑戰。蔣介石於1928年已對中國的局勢取得了某種控制,該團繼續留在中國的部分原因是對抗日本對中國不斷增加的侵略行動。當時美軍內外對駐軍的必要性、道德上的正確性存有很多疑問。到1938年時,日本已經侵占了中國東部大部分領土,迫使華盛頓於當年把第十五團撤回美國。
第十五團留在中國的目的是支持那些最能代表美國利益的僑民,美國商人和傳教士認為他們有權占據最優越的位置,要求美國政府保護其在華利益。該團留在中國提供了一種評估途徑,供美國國內研究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時期的外交、國內和軍事政策發展。
被派到中國的軍人發現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所謂“東方的誘惑”一種士兵到比較危險的地方尋求刺激的方法。在美國實行禁酒令期間,一些人可以去中國喝到充足的酒。在美國經濟大蕭條到來的時候,天津也成了理想的避難所。
工商學院
工商學院主樓由法商永和工程司設計,總建築面積為4917平方米,是一座三層帶地下室混合結構的英式建築,大樓坐南朝北,正面面對馬場道,建築平面為對稱形式,中間高,四周低,似“工”字型,外立面為古典構圖原則模式,清水磚牆並以大塊蘑菇石修飾,頂部為曼塞爾式紅瓦坡頂,屋頂內部為法國孟莎結構穹頂。屋頂前後的牆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圓鍾,圓鍾兩側和上方分別採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斷山花加以防護和裝飾。建築主門廳居於正中,正廳內懸有利瑪竇、南懷仁畫像,牆壁正中懸掛著南懷仁繪製的巨幅《坤輿萬國全圖》。主樓一層至三層主要為教室、備課室和辦公室。主樓西翼內部建有小教堂,並設有單獨入口,教堂頂部採用半穹頂。[是一座具有法國羅曼式建築風格的建築。
近年來也作為一些影視劇用作取景 如:
電影
《玉碎》
《新精武門》
《車票》
電視劇
《宋氏三姐妹》
MTV
《被風吹過的夏天》
交匯道路
目前,與馬場道相交匯的主要道路有:
貴州路 原大北道(Derby Road)
賓館路
圍堤道
西康路 原海光寺道(Hai Kwan Sou)
昆明路 原康伯蘭道(Cumberland Road)
津港路
湛江路
雲南路 原登百敦道(Dumbarton Road)
永安道
桂林路 原格拉斯哥道(Glasgow Road)
友誼北路
河北路 原威靈頓道(Wellington Road)
浦口道 原天津德租界紀念碑街
新華路 原牛津道(Oxford Road)
九龍路
香港路 原泰安道(Tyne Road)
廣東路 原天津德租界5號街
合肥道 原天津德租界E街
睦南道 原香港道(Hong Kong Road)
重慶道 原劍橋道(Cambridge Road)
九江路 原天津德租界4號街
南昌路 原天津德租界3號街
南京路 原小河道(Creek Road)和原圍牆道(Elgin Road)
徐州道 原狄更生道(Dickinson Road)
開封道 原開灤胡同(Kailan Lane Road)
曲阜道 原革事道(Council Road)
泰安道 原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