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仁橋

伍仁橋

伍仁橋鎮原名萬壽橋(又名貴妃橋),位於河北省安國市伍仁橋村南。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橋長65米,寬6.7米,全部石質結構。伍仁橋是座五孔聯拱石橋,橋面、拱券和橋墩之間都有鐵腰和鐵仲聯接。嚴密結實。橋基為山炭、柏木樁、石板築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伍仁橋
  • 原名:萬壽橋(又名貴妃橋)
  • 位置: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橋村南
  • 始建時間: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 :65米
  • :6.7米
簡介,石獅,保護,歷史,由來,趣事,現狀,建議,

簡介

伍仁橋村,明代稱伍仁店,是城南集鎮水陸碼頭。每年春秋兩季,商賈雲集,市場興旺,有“祁南雄鎮”之稱。橋面兩旁26對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獅子,雲朵花紋欄板,橋南口緊接包鼓石處雕有大型石獅各一,通高1.8米。北口兩側雕石象各一,長1.4米,高0.85米,底座0.6米。
伍仁橋伍仁橋

石獅

石獅子是該橋的重要雕刻藝術品,遠近馳名。曾有“伍仁橋的獅子數不清”的古老傳說。據傳,清朝末年,伍仁橋鎮兩座當鋪帳房先生們,奉東 家之命,手拿算盤,帶領夥計,多次到橋上清點獅子數目,結果數字各異。難數之處,在於母獅子身上雕有數目不同,神態百出的小獅子,有的大如拳頭,有的小如核桃,有的趴在背上,有的蹲在身上,有的挑逗戲耍,有的則只露出半個頭部,數起來,稍不留神就會漏掉。至今到伍仁橋趕集的人們,大都要先到橋上觀賞一番這些古老藝術佳品。“文革”中這座古代建築也遭到了破壞,望柱石獅現存完好的只有27個。
伍仁橋伍仁橋

保護

此橋歷經380多年,大部構件均為明代遺物。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對望柱石獅僅有少數修補。1982年7月該橋被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

伍仁橋原名萬壽橋(又名貴妃橋),位於河北省安國市伍仁橋村南。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為明神宗萬曆皇帝貴妃鄭氏所建。伍仁橋全長65米,寬6.7米,南北橫跨磁河,全部為石質結構。伍仁此橋是座五孔聯拱石橋,橋面、拱券和橋墩之間都有鐵腰和鐵仲聯接,嚴密結實。橋基為山炭、柏木樁、石板築成。橋面兩旁26對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獅子,雲朵花紋欄板。橋南口有大型石獅各一,通高1.8米;北口兩側雕石像各一,長1.4米,高0.85米,底座0.6米。石獅子是該橋的重要雕刻藝術品,遠近馳名。曾有“伍仁橋的獅子數不清”的古老傳說。
伍仁橋伍仁橋

由來

據記載
,伍仁橋修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歷時3年建成,為明神宗朱翊鈞的貴妃鄭氏所敕修。這座橋橋長65米,寬6.7米,全部石質結構,為五孔聯拱石橋,橋面、拱券和橋墩之間都有鐵腰和鐵仲連線。伍仁橋作為中國石橋的一個典型代表,被寫入同濟大學的橋樑專業教材。
伍仁橋伍仁橋
伍仁橋的由來,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伍仁橋南磁河“古渡則舟,各省通衢”,但是每值水盛則泛濫洪濤,無航可渡。居民就用木料搭成橋,隨用隨壞。明神宗的鄭貴妃南巡經過此地受阻,看到車馬行人擁擠不堪,交通不便,並聽到當地人訴說它的危害。鄭貴妃回宮後親自募捐集資,並在萬曆戊戌歲(1598年)春,特差僕人監工建橋。選曲陽、黃山之石,晝夜傳輸,勞工萬計,3年時間,修橋完工。貴妃橋橋身頂部鑲嵌著一塊大理石刻:“大明萬曆歲次庚子秋季立,鄭貴妃敕修建萬壽橋”。當時橋頭設有關隘,橫額上刻有“祁南雄鎮”4個大字。並有石象、石獅、盤龍石柱,其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趣事

不沒中空
伍仁橋伍仁橋
據《祁州舊志》載:“貴妃石,在伍仁橋,橋建於明神宗三十七年,長二十餘丈,中空有小石砌於北壁上鐫鄭貴妃數字。每遇河水漲發時,在水高几尺,至空中即底下,順流而過,則復高。相傳不沒中空,即不沒此石也。”伍仁橋南北橫跨在磁河上,造型優美大方,堅固而輕盈。據記載,明代的磁河不僅“長河天際”、“波光萬頃”而且是“綠羅映彩流紅葉,翠顰堆瓊臥白鷗”。
數不清的獅子
伍仁橋的橋面、拱券和橋墩之間都有鐵腰和鐵件連線,堅固而嚴密。橋基為山炭、柏木樁、石板築成。橋北口兩側有一對石象長1.4米,高0.85米,底座高0.6米。橋南口緊接包鼓石處有兩隻大石獅,高1.8米。橋兩旁石欄桿的望石柱上,雕刻著精緻的花紋和一個形態各異的石獅。在母獅身上的小獅子,大的如巴掌,小的像核桃。有的在胸前吸乳,有的扒在背上戲耍,有的蹲在身上,有的只露出半個頭,有的露出兩隻腳,千姿百態,十分惹人喜愛。要想數數這橋上的獅子到底有多少,從明朝到現在,還沒有人數的清。相傳清朝末年,伍仁橋鎮兩座當鋪的帳房先生們,奉東 家之命,手拿算盤,帶領夥計,多次到橋上清點獅子數目,結果數字各異。所以伍仁橋的獅子和盧溝橋的獅子一樣數不清。
鎮橋之物
在宋元時期,伍仁橋這一帶叫伍仁里,伍仁橋的前身是一座不過五尺的石板小橋,叫伍仁橋。據史書記載,伍仁橋南磁河“古渡則舟,各省通衢”。磁河發源於太行山麓,至伍仁橋匯入瀦龍河,東到沙河,最後到白洋淀。伍仁橋雖小,但溝通南北,船舶可以直達天津,是交通要道。身狹勢迫,每值水盛則泛濫洪濤,無航可渡。居民就用木料搭成橋,隨用隨壞,且洪水來臨不能阻擋。有些居民想發起募捐重建新橋,濟渡往來,以期永固。而當時屢屢天災,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未能實現募捐。鄭貴妃南巡經過此地受阻,看到車馬行人擁擠不堪,交通不便,並聽當地人訴說它的危害。她體察民情,回到宮裡就對明神宗說要關心明間疾苦,她在宮裡親自募集資金,並在萬曆戊戌歲(公元1598年)春,特差僕人監工建橋。選曲陽黃山之石,晝夜運輸,勞工萬計,三年時間,橋修完工。在橋南頭峙萬壽坊,撰九龍碑,北懸三忠閣。在南碑樓內有蟠龍擎玉帶一條,歷年久遠,為炊煙所熏,五色不辨而其形宛然可睹,相處是鄭妃所留。在三忠閣內,懸有鄭貴妃配劍一把,聖旨一道,作為鎮橋之物,以防洪水,保百姓永遠平安。
鮎魚洞
據伍仁橋村的百歲老人講,在貴妃橋下面的西北角有一個從來沒人鑽到頭的鮎魚洞。那洞中之水又黑又涼。鄭貴妃的太監王朴曾被派去監督修建伍仁橋和距伍仁橋西八里地遠的崔章橋。而王朴鬼點子多,利用修橋的機會大撈一把。可他卻把如私囊的銀兩放在這個鮎魚洞裡。有一隻鮎魚精在夜深入靜時把銀兩拖出來,撒在伍仁橋至崔章的千里堤上,讓過路百姓撿去。
伍仁橋伍仁橋
那個年代,修橋工匠們成天累的腰酸背痛,而王朴之流,成天吃喝玩樂,揮金似土。一晃三年過去了,伍仁橋接近完工。而崔章橋卻不見蹤影,鄭貴妃要來查看,王朴私吞了銀兩,這怎么辦,王朴想了一個辦法,即差人買回來幾百領葦席,晝夜突擊,在崔章村搭起一座席橋,並暗裡通知各家老百姓,不許聲張。鄭貴妃來視察,王朴又裝病裝死欺騙貴妃,結果崔章橋沒有修成和伍仁橋一樣的橋,王朴落得個千古罵名,連鮎魚精也痛恨他。

現狀

伍仁橋身處安國市伍仁橋村,坐落於磁河之上,磁河早已乾枯,而伍仁橋也已風韻不在。書中描寫的“直若長虹垂掛,玉練鋪陳”的伍仁橋卻是雜草叢生、垃圾遍地,五孔橋現在只能看到三孔,其中兩孔已經被生活和建築垃圾填堵掩埋。橋面雜草叢生、垃圾糞便隨處可見,部分橋欄桿和護板東倒西歪,而橋上尤為傳神的、曾經“數也數不清”的石獅子則大部分斑駁脫落,面目全非。伍仁橋的損失不止這些,橋旁的兩頭石頭大象在三年前就被盜了,至今沒有下落。據了解,每年都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來此參觀,但看到伍仁橋的慘狀後,無不搖頭嘆息。
民國時期的五仁橋地名民國時期的五仁橋地名

建議

雖然伍仁橋保護級別為國家級,但並沒有任何
警示牌和明顯的控制保護界限。文物保護法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範圍,做出編制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分別設定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但遺憾的是,伍仁橋周圍,並無明顯的保護界限和有關的警示標誌,只是在南側橋頭,放著一截廢棄的車廂,堵住橋的一側,以示禁止機動車經過。
伍仁橋伍仁橋
據該村村主任宋計兵介紹,雖然貴妃橋在2006年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未見有關部門前來維護修繕。
據了解,此橋歷經380多年,大部構件均為明代遺物,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對望柱石獅曾有少數修補。對於伍仁橋的現狀,河北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李文龍副研究員認為十分可惜,他表示,伍仁橋在中國橋樑史上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有關部門應該制訂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讓國寶煥發昔日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