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桐柏山水簾洞
桐柏水簾洞位於
桐柏縣城西5公里。此地群山環抱,
松柏蒼翠,是
桐柏山著名風景之一。
水簾洞距地高約20米,洞內有玉雕獼猴1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灑在石缽中叮咚有聲。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有階梯山道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涼氣襲人,沁人心脾,是避暑消夏的理想之地。水簾洞下溪水旁建有小寺,寺內牆上嵌有歷代文人遊客寫的詩文和題記,稱頌水簾洞的奇絕和幽美。另有從緬甸購回的
玉佛1尊,雕工極為精緻。
地理位置
桐柏山水簾洞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綿延於巍巍桐柏山脈中段的豫鄂兩省交界地帶,距桐柏縣城三公里。分水簾洞、
太白頂、淮源、桃花洞等各具特色的景區。有大小名峰數百座,
山泉溪流58條,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區內山川秀麗,層巒疊嶂,植被完好,動植物繁多,還有千畝
原始森林,真乃天然森林公園。
關於桐柏山
桐柏山簡介
桐柏山是歷史上我國四瀆之一的千里
淮河的發源地。
水簾寺殿閣危立,主峰
太白峰頂的
雲台禪寺是中原道家發祥地之一,與普陀山齊名,高僧輩出,遍及東南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理想場所,已經成為北控中原、南攬楚湘、東迎漢東、西接宛洛的旅遊熱線。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位於
豫南鄂北交界的桐柏山脈北麓中段,具體坐標是:東經112°47′-113°11′,北緯32°17′-32°29′,景區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內分淮源、
太白頂、
桃花洞、
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區,各類景觀一百餘處。
桐柏山,是千里
淮河的發源地。位於
秦嶺向
大別山的過渡地帶上,區內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景象萬千,專家評價其“比華山高險、與黃山競秀。”她以全國獨特的
淮源文化為內涵,兼有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質文化和蘇區文化;以南北氣候交匯區位最為完整的
自然生態環境和中原罕見的原始次生植被為特色,成為我國壯麗河山的代表和令人神往的地方。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
黃河、
長江、
濟水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瀆”,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曰淮曰濟。此地始建
淮祠,即
淮瀆廟。之後歷代帝王為賜福消災,對淮河之神由東瀆大淮之神,封到
長源公、長源王,其廟宇在歷次修復中也按王公規模愈發宏偉壯觀,各種殿堂、樓、台、亭、閣及各種顯示其崇高權威的飾物如石 獅、水獸、旗桿、華表等應有盡有。每年初春朝廷欽差前來祭淮神,在淮瀆廟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行入內,一般隨員則要匍匐前進。廟院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明代開國皇帝
朱元璋親自撰文,刻巨碑立於廟內;清康熙御書“靈瀆安瀾”致祭;雍正書“
惠濟河漕”賜廟,
淮瀆成為我國當時建廟時間最早、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廟宇。獨特的
淮源景勝引來諸多名人騷客到這裡賞游詠嘆,漢
劉邦、唐
李白、
杜甫、宋蘇軾、
蔡襄等都首漫遊至此,明代“弘正七子”之一的
何景明則自號大復山人常住這裡(
桐柏山又名大復山)。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來這裡賞景吟詩的不下百人,傳世作品多達300多件。淮源在我國風景名勝資源中占據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也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 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準讀,”。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傳說神話十分豐富,
盤古廟、
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建築隨處可見。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多次來
桐柏山考察後認為:“桐柏山是中原盤古文化產生的中心”。這裡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
禹王鎖蛟”及“
太陽神”的傳說,《
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相傳大禹治淮,發現淮水泛濫有一水妖
巫支祁在作怪,即令太陽神的兒子庚辰手拿定水神針捉拿,捉住後用鐵鏈束於淮井之中。而庚辰因迷戀桐柏山水美景,不願隨大禹東征治水,大禹一怒之下將其斬首。當地百姓念庚辰伏妖功高,就用石塊將大禹怒斬庚辰的整個山頂圍砌,叫作“太陽城”。盤古文化、太陽神文化在積澱沉厚。此外,明嘉靖年間
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
桐柏山遊覽,後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
水簾洞、
通天河、放馬場、
太白頂、
花果山、
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
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
巫支祁就是
孫悟空的原型”,桐柏山
淮源景區為“西學”提供了起源。這在國內景區文化中也是十分罕見的。 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占據著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全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
武當派鼻祖
張三豐曾在此修真,目前境內的
祖師嶺道家的香火仍旺。
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
三十六洞天 ”。
歷史背景
佛教傳入
桐柏山則始於隋唐,昌盛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寧遠府
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來桐柏山創建以桐柏山為主峰、
太白頂雲台禪寺為主寺的臨濟宗
白雲山系,被尊稱為華光德祖,經歷代法師經營,桐柏山寺院已達二十餘處,香火旺時僧眾達600餘人。因其高僧大德輩出,對佛學不斷研新,一度與浙江普陀山齊名,素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之稱。清同治年間雲台禪寺方丈馬哈奈奉詔入宮為
朝廷作佛事,事畢,獨受皇帝御賜千佛
袈裟和金鉤玉環,此物現藏於雲台禪寺作為鎮山之寶。30年代,雲台禪寺一
法師在上海
徐家匯弘法,與北京達法法師分化南北,時有“南法北達”之說。雲台禪寺通性大和尚,曾率僧團出訪印度弘法,1958年
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我國,曾提出要專訪
雲台禪寺,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如今白雲山系和尚傳至14代,僧徒遍及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河南、港澳台及日本、美國、新加坡、緬甸、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如美國
大悲院主持
如修法師、緬甸
蓮花寺主持
妙智法師、香港青年佛教協會永久導師暢懷法師、印度的如儉法師等,均出家於
桐柏山。目前,桐柏山
水簾寺與開封
相國寺、洛陽白馬寺、
登封少林寺等並稱為“
中原四大名寺”.
桐柏山景觀
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
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調查,現有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
金錢豹、
金雕、
水獺、
大靈貓、
小靈貓、麝、
白冠長尾雉、
大鯢、
穿山甲、青羊、
紅翅鳳頭鵑等33種。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
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這裡古樹名木眾多,具有千年以上樹齡的漢柏及
銀杏等古樹一百多棵,特別是清泉寺現存的千年銀杏樹,堪稱中原第一,樹旁有雍正十一年所立石碑。碑中載:“
古剎清泉寺,其廟前銀杏之高大,凡越數千年之遙,觀其形勢,四面環山,相連木成蔭,而眾鳥栖息,竹林茂密,……”。現該樹主幹腰圍9.8米,基圍11米,樹高27.5米,冠幅直徑25.5米。
桐柏山地處
桐柏--商城大斷裂帶上,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中,使地貌結構複雜,由南向北,溝谷發育,切劃深度較大。因而奇山異石較多,地下礦產十分豐富,初步探明礦藏達60種,原礦價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國人均數的14倍。這裡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質純鹼礦,有位居國內四大
銀礦之首的
露天開採金礦,還有在世界首次發現,被國際礦物質學會命名的“
桐柏礦”和“圍山礦”。國際
礦物質學會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學者到這裡考察,桐柏山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地質之謎”、“
地質博物館”、“地質櫥窗”。紅石崖為景區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層,高數百米,望若紅霞,上多溶洞、瀑布、溫泉,為景區不可多得的勝景。
景區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這裡山勢陡峭,登高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具有獨特的候觀,每當
冷空氣過境,山間的雲霧或淡薄飄渺,或綿厚穩重,或雄偉壯麗,或瞬間變幻,如玉帶,似瀑布;忽而雲蒸霧翥,峰頂即為雲海淹沒,雨絲拂面,行雲如萬馬奔騰;忽而驕陽當空,峰頂猶如孤島,腳下一派雲海,蔚為壯觀,“大復橫雲”為桐柏八大景觀之一。
文化特色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還飽含濃厚的蘇區文化。黨和國家領導人
劉少奇、
李先念、
王震、
楊靖宇、
彭雪楓、
王樹聲等都曾在這裡戰鬥和工作過。從1925年到1947年22年間,這裡先後建立過6個省級、5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原
中原軍區、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設在這裡。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軍會師”在我國解放戰爭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
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已成為對後代人進行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國內景區中尤可替代的
淮源文化,引起各級政府和海內外人士廣泛關注;1982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7年又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區,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人來此觀光考察、祭祖探源。其自然、人文景觀質量品位較高,現僅開發利用了一部分資源,其開發前景廣闊,若很好地給予開發保護利用,完全可以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壯麗河山的代表。
景點特色
水簾洞距地高約20餘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灑在
石缽中叮噹有聲。洞口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壁有階綈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暑仍凉氣襲人。桐柏山水簾洞水,清純甘冽,勝過諸多名泉。洞外有小寺,寺內牆上嵌有歷代文人遊客書寫的詩文和題記。水簾洞被道家定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後,
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
白雲山系,成為飲譽海內外的佛教聖地之一。 桐柏山水簾洞在河南省
桐柏縣城西5公里處,是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著名景點之一。
景區介紹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地處中原,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武漢、鄭州、
南陽、
信陽、
襄樊、河南油田六個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帶,南距武漢175公里,東距信陽75公里、北距鄭州343公里,西距南陽125公里,
312國道沿景區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方圓數百里眾旅遊觀光、度假避暑、科研考察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理想勝地。
水簾洞
水簾洞是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居挺翠峰48米高的絕壁上。洞寬10米,深5米,中有猴王石像,通天河水飛流直下,掩遮洞口,雨則龍吟虎嘯,晴則遊絲斷珠;洞內一泉捐滴,匯於一石缽內,其水甘甜凌冽,四季不涸,周有石桌石凳可供小憩。透過如雪飛簾,盡可遠眺太陽城等山色寺景,“水簾掛雪”是明清以來桐柏八景之一。
水簾寺
洞下
水簾寺,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原佛教聖地,宋代元祐年間曾修葺過此寺,1984年桐柏縣政府又重修新建,現有
大雄寶殿、毗廬殿、玉佛樓、天王殿、
僧房樓、功德堂、禪林院、
羅漢堂、
華藏圖書館各類殿堂房舍120間,各類佛祖菩薩像120多尊,大型木刻
金剛經12面,日本版大正藏兩部經書二萬餘冊。梅花、松雲二溪寺前交匯,呈雙龍捧珠之勢,終日晨鐘暮鼓、佛氣氤氳。寺旁還有竹林精舍、觀音禪林、
妙法寺、石盤寺、尚元寺等,一地多寺,寺寺相連,堪稱“中州一絕”。
水簾洞西側峻岭上有一
臥佛,首南足北,仰天而臥,頭枕元寶垛,腳蹬
花果山,身長綿延6公里。佛的髮髻及眉、眼、口、鼻清晰可辯,十分神秘、逼真。
桃花洞
桃花洞位於太白頂西側的大峽谷內,峽谷兩側峻峰擎天,古木森森,岩石壁立,大小七十二洞分布其上,其中西壁有一大洞,即桃花洞,傳為桃花仙女居住之地。桃花洞寬丈二、高九尺,深逾七丈,深處有井叫“龍池”。東壁有“觀音洞”,供有石雕觀音和
十八羅漢;北有“
孫臏洞”,上下兩層,縱深數丈,傳說孫臏曾在此著書立說;南有“鑼鼓洞”,在洞中擊石,聲如鑼鼓,奇妙異常。桃花洞前的普化寺,是中原標準的窟寺文化代表,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峽谷底巨石磊磊,溪流叮咚,是澧水的源頭,流入長江。桃花洞一溪連三潭,下有桐柏著名的“仙人擺布”景觀,其間的神話傳說,更是妙趣橫生,內有天橋寺、
鐵佛寺“漢蛟望淮”等景觀。陽春三月,桃花洞前漫山桃花盛開,花紅十里,香溢滿谷,宛若朝霞,瑰麗妖嬈。“桃洞鋪霞”為桐柏明清古八景之一。
紫雲書院
紫雲書院在裹城縣南的
紫雲山中。紫雲山乃
伏牛山余脈,主峰海拔三百七十五米,居其中者為槲坡山,又名“書院山”。山上遍植
槲樹,蒼翠可愛。有泉水湧出,流水潺澉。森木深處,山石嶙峋。沿小溪入山半里許,小石橋之北,蒼松翠竹中掩映古建築一組,即紫雲書院。
現存大殿及東西廂房各三間,門樓一間,清初
書院周圍有蓮沼、觀瀾橋、此君亭、吉祥洞等勝景,今日遺址尚存,余貌仍可觀賞。
桃花洞
桃花洞位於
淮源南面
桐柏山主峰下,只見峽谷陡峭的兩壁上,鑲著大小共三十多個石洞,西壁上有個最大的洞,可容千餘人。
更為奇特的是大洞套小洞,小洞中又有洞。洞洞相通,變幻莫測,使迷惑不知去向。峽谷兩側石壁上生長著各種樹木,以桃樹居首,每逢春日,桃紅映綠壁,一派江南風光。
太白頂
太白頂位於
桐柏縣城西十五公里的國營陳莊林場境內,是
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山勢峻峭,景色奇秀,雄偉壯觀,遠近聞名。登頂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萬山俱下,極目千里。頂上有名剎
雲台禪寺,為佛教臨濟宗
白雲山系祖庭,堪稱中原的
布達拉宮。寺東側有大淮井,是
淮河源頭;井東南30米遠石壁間有張良洞,傳說張良功成身退,
辟穀於此;還有松月台、
老虎洞、小淮井等景觀。太白頂山頂四周林木遮天蔽日,1982年闢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41種,且南北兼容,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水簾洞是桐柏山之旅的第一個景點。巍巍
桐柏山層巒疊嶂,樹木蔥翠,溪流潺潺,雲繞霧漫。雄偉壯觀的水簾洞山門突兀眼前,蘇軾所題“水簾洞”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山門左側一尊豎石鐫刻著“天趣苑”三字,預示著我們將進入妙趣橫生的風景勝地。遠遠便聽到有水濺落的聲音,接著便可以看到一線飛瀑從懸崖峭壁上俯衝而下,就好象一條流動的白緞從天而瀉,這也是古人形容的“半山垂下
水晶簾,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古無人能卷得,月鉤空掛碧雲邊”的水簾掛雪。由於至今無人捲起,所以它一直懸掛在那裡,裝飾著
水簾洞。
站在
妙法寺的頂端,從遠處欣賞水簾洞的全景。但見青山環繞中,綠樹掩映下,一條飛瀑從水簾洞前垂落而下,其間雲霧氤氳,鳥兒翱翔。
水簾寺靜靜的坐落其下,與水簾飛瀑相映成趣,可謂禪味幽幽。
游過水簾寺、
大雄寶殿、彌勒殿,經同歸蓮華門,過白石橋,行至水簾洞下。常年的瀑布飛濺,谷底集水成潭,潭名浴龍潭,潭水清澈明亮,魚戲娃游。站在潭邊,任憑水花濺在臉上、身上,直覺涼風颼颼,神清氣爽。在谷底仰望水簾洞和水簾瀑布,有別是另般風情。“萬古風雲洞,千年雨露天。紅塵飛不到,高掛水晶簾。”它高懸半空,與世隔絕,與清風為伍,與白雲作伴,真是神仙眷顧的地方!沿著古樸的石階
拾級而上,一路上古木參天,修竹茂盛,山花爛漫。
桐柏山吸取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孕育著數千種奇花異樹。一路走去,只見樹幹上標註有“
青檀”、“
珊瑚撲”、“
香果樹”、“
油桐”等名稱的樹木形態各異,姿態萬千,或虬枝碩葉,或紮根岩石,或一飛沖天,給人以無盡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水簾洞吸引了古今許多文人騷客到此遊玩,留下了大量
題詠碑刻,讓我們不時駐足品味。 山路彎彎,曲徑通幽。來到水簾洞內,驚見洞寬異常,可納百人。洞內岩壁濕潤,水珠下滲,與洞外真乃兩重天地。瀑布飛流而下,遮掩著洞口,宛若一幅天然的門帘,“水簾洞”因此而得名。身處水簾洞,猶如身在天宮的瓊樓玉宇中,真的讓人有飄然若仙之感。
桐柏山風光無限,水簾洞別有洞天,身處這人間仙境,不緊讓人留連忘返。難怪明代“
前七子”領袖
何景明有詩云:“他年
淮源能相訪,桐柏山中共結廬”。
歷史文化
古往今來,
淮河源孕育出大量的神話故事,如
大禹治水、
盤古開天、
孫悟空出世等。據有關專家論證,
桐柏山便是舉世聞名的
盤古神話的發源地。《
禹貢》載:“禹導淮自桐柏。”盤古開天,“血為淮瀆”。盤古文化在桐柏山源遠流長,這裡有盤古山、盤古洞、盤古斧、
盤古墓等
天下奇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詔令祭祀名山大川,其川有二,一曰淮,二曰濟。那時,便有了位於現今
桐柏縣淮源鎮的
淮祠。淮祠旁邊的水井,謂之淮井;井上有亭,謂之淮井亭;井邊有鐵柱,柱上的鐵索深沉井底。相傳大禹治淮,把淮河水妖巫支祁鎖在淮井裡。魯迅先生在他的《
中國小說史略》中記述,
巫支祁便是孫悟空的原型。
吳承恩於明嘉靖年間在與桐柏相鄰的新野任縣令時,多次到
淮河源觀光,因此《西遊記》中許多方言均為桐柏方言,
桐柏山的
水簾洞、
花果山、
通天河、
太白頂、桃花洞、放馬場、
流沙河等景點均與《西遊記》中的描述相吻合。宗教文化是
桐柏文化的一大特色。清代以前重道,
淮瀆廟對面金台山上的金台道館,為南北朝時南朝的四大道觀之首,水簾洞被道家定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清乾隆四十九年以後,桐柏山佛教昌盛,自成
白雲山系,成為飲譽海內外的佛教聖地之一。桐柏山一地多寺,僅太白頂周圍就有20多個寺院,堪稱中州一絕。桐柏山水簾洞下的
水簾寺為千年古寺,現仍存有宋元?年間重修該寺時的碑文,1992年該寺方丈——臨濟宗第四十五代衣缽傳人印恭大和尚升座時,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高僧大德雲集於此,前來贈經致賀。
太白頂雲台禪寺自該寺住持馬哈奈親受同治皇帝千佛
袈裟和金鉤玉環後,一時名噪天下,僧眾達600多人,與普陀山齊名,有“
南普陀、北雲台”之稱。1954年,該寺住持通性又作為全國佛協代表訪問印度,受到了當時
印度總理尼赫魯的親切接見和饋贈。
紅色文化也是
桐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桐柏巍巍淮水泱泱,英烈業績山高水長”。早在1925年夏,
桐柏山就插上了紅旗,建立了黨組織。豫南工農革命軍、紅九軍、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八軍、新四軍五師、
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等均在這裡輾轉戰鬥過。1927年
楊靖宇在
回龍鄉徐老莊組建“回龍
農民協會”舊址,1936年鄂豫邊省委書記
張星江領導桐柏山紅軍游擊隊
孤峰山廟會奪槍舊址,1938年徐海東在回龍養傷舊地,1945年新四軍五師師長李先念、河南軍區
司令員
王樹聲在葉家大莊住處舊址均保存完好。桐柏民歌、桐柏皮影戲、桐柏三弦書都是桐柏山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所創造出的民間藝術。桐柏民歌起源於三國時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1985年
桐柏縣編寫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時,就採集、整理出200多首。
桐柏皮影戲始於南宋,清
康熙年間發展到頂峰,影響豫鄂兩省數十個縣市。1983年,桐柏皮影老藝人製作的皮影人參加中國民間美術展覽,引起轟動,並被《人民日報》報導。2001年8月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學女博士稻葉明子,專程到桐柏考察皮影戲藝術,大為驚嘆。桐柏三弦書盛行於清乾隆年間,以民間藝人安玉松先生為代表的安派三弦書最為有名。1988年以來,安派三弦書在南陽曲藝會演中獲得全市演唱、作曲、創作等6個一等獎。
旅遊信息
1982年這裡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區,2001年又被批准為
淮河源國家森林公園,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區,2005年被稱為“盤古”之鄉。
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地理位置優越,處於鄭州、
南陽、
信陽、
襄樊、武漢等大中城市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十分便利。現已成為
豫南鄂北旅遊觀光、度假避暑、科研探險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一大旅遊勝地。
住宿信息
·南陽王府飯店
·淅川楚都飯店
·南陽梅溪賓館
·淅川縣丹陽賓館
美食推薦
火鍋類
此類皆為熟食品,且以熱吃為宜,所以售時離不開火爐。
豆汁:它是做
綠豆粉或
團粉的粉漿,經過發酵而成。實用前,用鍋煮沸。喝時,有一種特殊的酸味。
豆腐腦、
老豆腐:豆腐腦是一種極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裡,然後加鹵。鹵是由黃花、木耳、
口蘑、
肉絲加團粉熬成。有回、漢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腦極相似,靠鍋底部分呈
麵筋狀。
麵茶:是用小
米粉和熬成的一種較稠的粥。售賣時盛在碗裡,再加一層
芝麻醬和少許花椒鹽。
油炸類
這類食品種類很多,有甜、有鹹、有涼、有熱、有酥、有脆。
炸回頭:用一塊四方
面片做皮兒,包上青韭、
團粉等做的餡,二個雙角摺疊。油炸後,皮酥餡鮮。
薄脆:也是一種
油餅,不過這種油餅特別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來特別脆。
焦圈:象手鐲樣的雙條面圈,油炸時間稍長,呈褐色時才出鍋,吃起來又焦又脆。
油煎類
這類食品是用少量的油將食品煎熟,吃起來有焦有嫩,頗有風味。灌腸:其實不是腸,而是用
團粉和
紅曲做成的象
臘腸樣的東西,切成薄片,放在
平底鍋里用
豬油煎焦,吃時加
蒜汁鹽水。
燜子:也是用團粉做的,質軟、透明,既象涼粉,又象豆腐。也是切成小片,放在平底鍋里煎,只用素油。
烘烤類
這類食品經過烘烤,都較堅硬,是小吃中的
主食。
硬面餑餑:是用發麵做成的一種點心,稍加一點糖,烘烤後很硬。
烤白薯:賣烤白薯的是推著一部雙輪手車。車上除了一個大筒爐子外,還有隨時準備入爐的生
白薯。
甜食類
愛窩窩:形狀象大元宵,做法是,先將
江米蒸熟,揉成圓團,再把由
白糖、芝麻、山楂、
豆沙等作成的餡包在裡面,外皮上再滾些乾熟
米粉即成。
豌豆黃:將豌豆煮爛、去皮,加小棗成糊狀,點以石膏,結成塊,賣時現切,很好吃。
相臨景點
南陽寶天曼
桐柏山水簾洞
南陽龍潭溝
南陽西峽恐龍遺蹟園
南陽內鄉縣衙
南陽雲華蝙蝠洞
南陽水簾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