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主要城市
南陽市
南陽市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古稱宛,河南省轄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
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現轄2個行政區、4個開發區、10個縣。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轄市。
南陽是國務院首批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
夏朝初,禹把今南陽境內鄧州作為都城。
商朝、
周朝時,現南陽境內有申、鄧、謝等諸侯國。春秋時楚設宛邑,楚國屬地,稱為宛,冶鐵中心,屈原扣馬諫王地,秦楚丹陽之戰發生地。秦設南陽郡治宛城,西漢時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東漢時期為
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 范蠡、“智聖”諸葛亮、“謀聖”姜子牙等歷史名人。三國時期,南陽是
諸葛亮躬耕隱居之地、劉備“三顧茅廬”發源地。南水北調,源起南陽。南陽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
信陽市
信陽市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位於河南省南部,東鄰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
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豫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物流中心,也是“
鄂豫皖”
區域性中心城市,北距鄭州300公里,南距武漢200公里,東距合肥346公里,西距西安534公里,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全國44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信陽山水秀麗,氣候宜人,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美譽,是中國著名的宜居之城、旅遊之城、創業之城。信陽自古以來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四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地方。境內有中國
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
雞公山、“中原第一湖”
南灣湖、
國家地質公園金剛台,唐、明兩朝國廟
靈山寺等著名旅遊景點。
信陽市,為
河南省地級市。古稱
義陽、
申州、
光州、
申城,位於
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地處東經114°06′,北緯31°125′,地勢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為
桐柏山、
大別山,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7.1%,是
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中部是丘陵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海拔50-100米,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8.5%。此區
梯田層層,河渠縱橫,塘堰密布,水田如網。北部是平原和窪地,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4.6%。
信陽區位優越。處於
武漢經濟圈、
皖江城市帶、中原經濟區的結合部和國務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的京廣、京九“兩縱”經濟帶的腹地,東中部人口密集區的中間位置。
信陽宜居宜業,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美譽。
楚文化與
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氣質。信陽是理想的宜居之城、旅遊之城,也是全國唯一連續七年入選
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
信陽國家戰略。2015年6月5日經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涵蓋鄂豫皖三省。
信陽市全境,規劃區域總面積達10.86萬平方公里的“
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實施。
信陽作為此次規劃的核心區域和明確支持發展的重點區,“規劃”的實施勢將會為信陽市的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系列政策支持依據。
駐馬店
駐馬店隸屬於河南省,駐馬店市位於河南南部,北接漯河,南臨信陽,地處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區。古為交通要衝,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駐驛歇馬而得名。
駐馬店承東啟西,貫南通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稱。京廣鐵路、京珠、大廣高速和107、106國道縱貫南北,新陽高速橫跨東西,上武高速和焦桐高速穿境而過,省道、縣道縱橫交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駐馬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自然風光秀美。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盤古創世紀活動的核心區域,是軒轅黃帝的夫人嫘祖的故鄉,是戰國時期聞名天下的兵器製造中心。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秦丞相李斯、《鹽鐵論》的編著者桓寬、志怪誌異小說家乾寶、偉大的無神論者范縝、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同時也孕育出豐富的歷史文化。這裡是盤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陽文化、車輿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鐵鑄劍文化的發源地,泌陽、汝南、上蔡、平輿、西平分別被命名為“中國盤古聖地”、“中國梁祝之鄉”、“中國重陽文化之鄉”、“車輿文化之鄉”、“嫘祖文化之鄉”和“冶鐵鑄劍文化之鄉”。同時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享有“小延安”之稱的確山縣竹溝鎮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劉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戰鬥生活過,其舊址至今保存完好。
鄧州市
鄧州市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古稱“鄧”或“穰”,是河南省直管市,豫西南門戶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
鄧州在歷史上曾是上郡據區和軍事重鎮。
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於
花洲書院,鄧州也是全球
華裔“鄧姓”發源地、醫聖
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習仲勛祖居地;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丹江口水庫庫區市、享有“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鄧州先後被授予對外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校油泵之鄉、優先發展中等城市試點市。2015年12月30日鄧州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國家園林城市等光榮稱號。
鄧州市享有
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總面積2369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街、區),鄧州市總人口188萬,其中城市人口40多萬。鄧州地處豫西南、湖北交界部位,位於武漢一西安一鄭州大三角和南陽一襄陽一十堰小三角附近,起著承東啟西的“橋樑”作用。
新蔡縣
新蔡縣隸屬於河南省,古稱蔡州,河南省省直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總面積1453平方公里,耕地148萬畝,轄20個鄉鎮、3個街道,36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113萬(2015年)。新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河南省直管縣、河南省林業生態縣、河南省雙擁模範縣、河南省級園林城、河南省衛生城。夏朝初年,
炎帝裔孫、華夏鑿井術的發明人
伯夷輔佐
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在此地建立呂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9年),
蔡平侯將國都遷到古呂地,史稱新
蔡國,新蔡由此得名。
固始縣
固始縣隸屬於河南省,固始縣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縣,是河南省首批五個重點擴權縣(市)、十個省直管縣(市)之一、五個規劃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豫皖兩省交界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屬華東與中原交融地帶,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分界線)穿境而過,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稱。
固始縣位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南北最長94.16公里,東西最寬56.19公里,總面積2916平方公里。東與安徽省霍邱縣相接,北與安徽省阜南縣隔淮河相望,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淮濱、潢川、商城三縣相連,南與安徽省金寨縣分界,東南角鄰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
固始自古文風昌盛,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為“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之一。固始書法群體備受國內外書法界關注,被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
因歷史上有四次較大規模人口南遷,其後裔又逐漸播遷至閩、粵、台、港、澳、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固始又有“唐人故里,閩台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2]每年承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
註:狹義的豫南僅指信陽市和固始縣。
交通
鐵路
高鐵
公路
南陽:311國道、312國道、207國道、208國道、209國道、345國道、241國道,G40
滬陝高速公路(上海—西安)、G55
二廣高速公路(二連浩特—廣州)、S59
三淅高速(三門峽—淅川)、S98
內鄧高速公路(內鄉縣—鄧州)、S83
蘭南高速公路(
蘭考縣—南陽)、
焦桐高速公路(焦作—桐柏)、
南陽繞城高速公路(全長80公里)均已建成通車,以及規劃的
武西高速(武陟縣—西峽縣)、周南高速(周口—南陽)等截至2014年末,南陽市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43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246.06萬輛,增長3.8%。
駐馬店:
高速公路5條(京港澳高速、滬陝高速、新泌高速、
大廣高速、泌桐高速)
國道2條(G106
京廣線、G107京深線)。
河港
航空
教育
著名高校
著名中學
豫南會戰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1月至2月,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河南省南部地區對日軍第11軍進行的
防禦戰役。
1945年1月,日軍為消滅豫南地區中國第5戰區主力部隊,以華中派遣軍第11軍為主,在
華北方面軍一部配合下發動了
豫南戰役。中國部隊第5戰區參戰部隊在司令長官
李宗仁指揮下展開防禦作戰。
20日,駐湖北省襄河兩岸之日軍第39、第4師團各一部和第18混成旅團,從
當陽、荊門、安陸出 發,對中國軍隊第29、
第33集團軍發起牽制攻勢。日軍第3、第 17、第40師團由應山、信陽、羅山地區分路沿
平漢鐵路及其西側 地區北進。25日,日軍左翼第3師團在小林店、古城、查山之線 展開;中央第17師團由明港向北攻擊;右翼第40師團在槐角鎮、 正陽間強渡淮河攻擊前進。
中國軍隊採取避免正面作戰,主 力機動轉移,側擊日軍的方針。以一部在平漢路西平附近阻擊日 軍,另以一部在日軍後方截斷交通,以主力預伏於方城、泌陽以 東及
上蔡、
汝南一帶,伏擊向
堰城、
舞陽北進之日軍。日軍決定 快速出擊,於26日攻占確山、邢店、高邑、泌陽一線。27日,推 進至駐馬店、汝南、
沙河店、
龍王廟一線。
此時,中國軍隊第31集團軍第13 軍由舞陽向
象河關推進,第85軍主力向上葵附近機動;第2集團軍之第68軍向象河關以南日軍尾追;第55軍向泌陽前進;第59軍向南陽前進;第22集團軍攻襲隨縣、浙河之日軍。29日,沿平漢路及西側快速北進的中路日軍,由於中國軍隊已撤出沿線地區, 使其尋找守軍主力的企圖落空。日軍左、右兩路兵團分別受到中 國軍隊第13軍和第85軍的攻擊,損失較大。
31日,日軍變更部署,將中央第17師團一部向左右兩翼迂迴,其一部由遂平經
上蔡向右旋迴,企圖與
汝南北進之右路第40師團南北夾擊第85軍;中央第17師團主 力則由遂平分兩路經西平向
舞陽方面迂迴;左路第3師團主力也 向舞陽推進,企圖南北夾擊第13軍。中國軍隊第85軍和第13軍在日軍完成合圍之前,分別向
葉縣、
郾城及
沙河以北地區轉移,使日軍再次撲空。與此同時,中國軍隊第2集團軍從泌陽、
唐河及其以北地區向舞陽日軍後方攻擊,切斷其後方聯絡線。
日軍側背受擊,決戰計畫一再落 空,即改變作戰計畫,主力向鎮平、南陽轉進;第17師團及第15、 第4師團各一部則經
象河關向泌陽轉進,企圖夾擊中國軍隊第2集 團軍,未得逞。中國軍隊第13軍乘機反攻,克復了保全寨、舞陽 ,續向方城追擊。4日和5日,日軍第3師團先後攻陷南陽、唐河 。中國軍隊第59軍進行反擊,6日,克復南陽,毀日軍汽車多輛 。日軍第17師團轉進至象河關附近,遭到第68軍截擊,傷亡甚重 ,至7日夜,向信陽方面退卻,中國軍隊跟蹤追擊殺其頗多。豫東、皖北之日軍
華北方面軍第211師團一部和騎兵第4,旅團主力 為策應豫南方面作戰,1945年1月25日分路向太和、界首前進,並以 飛機連續轟炸鄭州、洛陽、
郾城、
葉縣、
舞陽等城市和部隊。中 國軍隊第92軍與騎兵第2軍在
渦河、淝河、
沙河之線英勇抵抗。 戰至1945年2月5日,雙方傷亡均重,日軍攻陷太和、界首。中國軍隊固守沙河、黃汜、頑強抗擊。7日,日軍先後退回原駐地。11日, 全線恢復戰前態勢,會戰結束。此役,共斃傷日軍9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