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
- 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偶戲》,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漢族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
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廣東省梅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梅州市五華縣的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民間又稱“懸絲戲”,明初由福建輾轉傳入,至21世紀初已有600餘年歷史。清末民初十分興盛,五華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足跡遍及粵東大片地區。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造型精細,形體高大,高度約為9...
木偶戲(單檔布袋戲),浙江省蒼南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單檔布袋戲,俗稱“掌上戲”。其起源一般認為傳自閩南,亦有稱是祖傳的,未有定論。流傳地以平陽、蒼南為中心,輻射泰順、瑞安、洞頭、溫嶺及閩東北一帶。其特徵是:一米見方、小巧玲瓏、雕樑畫棟的小舞台裝搭在一隻戲箱背上,周圍蒙布,...
文昌公仔戲又稱“木偶戲”,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一個戲曲藝術品種。元代時海南已出現俗稱為“公仔戲”的手托木頭班,用於表演的公仔(偶像)頭部約40厘米,以木頭雕刻,上半身以藤竹編織肩膀,兩手用木刻成,下半身用袍裙遮掩,而以靴、鞋代腳。為便於操縱,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條。演出舞台闊一丈左右,以布幔圍遮...
木偶戲,又稱“木人戲”“傀儡戲”,遍布中國除西藏、新疆、內蒙古外之大部分地區的城鄉,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最燦爛的戲劇瑰寶之一。上海是中國木偶戲盛行的地區之一,以往學者對上海木偶史的研究,多以清末道光年間為起始,至今不過二百年。但在元代末期,上海的木偶戲就已進入了鼎盛期乃至集大成期,元代詩人楊維...
遼西木偶戲產生的時間較晚,大約起於清末,至21世紀初才100多年的歷史。遼西木偶戲設計、製作創始人蔡大田(蔡萬榮),1899年出生在遼西錦州。他編創的木偶劇《嫦娥奔月》製作精良。遼西木偶戲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關劍青,生於1926年,是民間懸絲木偶藝人。1949年之後,遼西文工團將關劍青連人帶戲、木偶、道具一起...
石阡木偶戲,“石阡”是指“貴州東北石阡縣”。如其他木偶戲一樣,石阡木偶戲源自中原,木偶戲南傳過程中先從中原傳入江南,再從湖南的辰溪傳入石阡,時間大約是清中葉,至21世紀初有200多年的歷史。從第一代傳人算起,至21世紀初已經傳了七世。清晚期至20世紀50年代是石阡戲的興盛時期,當時戲班眾多,每班少者...
木偶戲(平陽木偶戲),浙江省平陽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平陽木偶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與藝術研究價值。它在浙江省平陽縣流傳的歷史悠久,形成時間不晚於宋代,至明清時達於鼎盛。平陽木偶造型別致,明清以來的木偶頭與戲裝製作精美,保存完整,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平陽木偶...
木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流傳於湖南省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偶戲(湖南杖頭木偶戲)的形成起源於湘南、湘西一帶的杖頭“內扦子”木偶,流傳到當下已有大約800 年。後來因為祁劇的產生,給木偶戲帶來了藝術的生機。從原來成年走村串戶、敬神祭祀的鄉村小戲“家庭班”,發展成為可以進入人口較多的...
晉江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指泉州地區掌中木偶戲,以泉腔演唱,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南派布袋戲流行於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五代、南宋的史料。明中時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台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於明嘉靖間,創始人為後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中葉...
木偶戲(邵陽布袋戲),湖南省邵陽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邵陽布袋戲的發祥地白竹村燕窩嶺位於邵陽縣九公橋鎮。據劉氏家譜記載:元末明初,為避戰亂,劉姓祖宗勝公攜家眷肩挑布袋戲逃難至燕窩嶺定居,已有六百餘年。邵陽布袋戲從勝公傳至“永”字輩,共18代。邵陽布袋戲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
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四川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川北大木偶戲為世界稀有的木偶劇種,可以追溯到清初移民時,至21世紀初已有300餘年歷史,主要流行於川北儀隴縣。其偶身高大,長約1.4米,重約5公斤,比京木偶大出三倍以上,酷似真人,五官靈動,四肢靈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動作...
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戲源於晉,承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是由木偶表演、劇目、音樂、木偶製作、服裝、道具、布景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人戲的...
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陝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郃陽提線木偶戲(又稱“郃陽線胡”),地處渭南黃河之濱,與山西西部地區相鄰,是中國北方提線木偶的獨有之秀。明末清初,號稱“關中八高士”之一的郃陽舉人李灌(向若)對線戲的唱腔、音樂、劇目及木偶製作等方面作了較大改革,使其更...
木偶戲(高州木偶戲),廣東省高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州木偶戲,也稱“傀戲”“傀仔戲”。高州木偶屬杖頭木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州木偶像頭雕刻精巧,表演技藝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噴煙噴火、殺頭等高難度動作;木偶藝人集唱、做、念、打和奏樂...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提線木偶戲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傳統戲劇形式,主要發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線木偶戲。其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唐代,古時被稱作“懸絲傀儡戲”,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溝通”等性質;同時,傳統的提線木偶戲劇目採用了木偶頭雕刻工藝,隱含了...
木偶戲,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傳統傳統戲劇,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木偶戲 木偶戲俗稱“泥頭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它以其內容的質樸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藝的兼容美、音樂的和諧美長期根植於民間,成為正寧農村民眾...
木偶戲(臨高人偶戲),海南省臨高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臨高人偶戲源於南宋末期。臨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驅邪時,皆用人型杖頭木偶。後經過藝人改造,搬上舞台,在清康熙年間已形成臨高人偶戲的舞台表演,其舞台不設布幛,演員手擎木偶化裝登台,人與偶在台上同扮一個角色,以人的表演彌補木偶感情之...
揚州木偶戲又稱為傀戲、“窟儡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以“剛柔相濟”“細膩傳神”而著稱於世。揚州有木偶之鄉的稱譽,其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泰興是中國的木偶之鄉。泰興廣陵鎮是木偶之鄉的發源地,這裡的木偶劇起源於清朝中期,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戲劇特色 民間木偶戲...
木偶戲(杖頭木偶戲),江蘇省演藝集團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 江蘇省演藝集團木偶劇團,移植、改編、創作了一批以木偶絕活為龍頭的精品力作,形成了“形神兼備、瀟灑俊逸”的藝術風格。在秉承傳統舉功、捻功、走功、頭功的基礎上,還創新發展了木偶作畫的絕技,在長期的國內外演出中,得到...
木偶戲(廿八都木偶戲),浙江省江山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廿八都木偶戲系提線木偶戲,於明代自江西傳入,唱腔為贛劇宜黃派。傳入廿八都後,即以師徒相授形式傳承,已傳承了18代,至21世紀初約有500年歷史。廿八都木偶戲很少受外來藝術形式的干擾、侵蝕,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始性和原本性...
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浙江省泰順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泰順藥發木偶戲是將煙花與木偶相結合的木偶戲,在泰順稱之為瓊花木偶。藝人將戲曲人物、神話人物等木偶造型混於煙花之中燃放,在煙花的帶動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飛舞、五彩紛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廟會、祭祀、民間節日等活動中表演。...
提線木偶戲,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稱懸絲傀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漢族戲劇形式。簡介 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上空提線操縱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在簡單的提線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縛繩一根。某些提線木偶幾乎能模仿人和動物的所有動作。該類型木偶直到19世紀中葉才...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表演介紹 戲劇介紹 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福建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
木偶戲(閩西客家木偶戲),福建省龍巖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2021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歷史淵源 閩西上杭傀儡戲,自明初傳入上杭,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上杭被稱為“木偶之鄉”,上杭白砂鄉是閩西(上杭)木偶的發源地。據相關資料記載,明朝初年,上杭...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可分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兩種不同的表演型態,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近代閩南布袋戲以漳州最具代表性。漳州布袋木偶戲是由木偶表演劇、布袋木偶戲、木偶頭雕刻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的傳統民俗藝術。漳州布袋木偶戲歷史悠久,其“源於晉,成型於唐宋,興於明”。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
成都木偶戲形成於唐代是一種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傳統戲劇劇種,歷代藝人智慧和實踐的結晶。成都木偶戲在繼承“川派”木偶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等姊妹藝術的表演技法,廣采南北各派木偶藝術之精華為己所用,形成了“阿睹傳神”的成都木偶。簡介 成都木偶戲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
木偶戲(泰順提線木偶戲),浙江省泰順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泰順木偶戲始於南宋,保存至今的除提線木偶戲外,尚有藥發木偶、布袋木偶戲。提線木偶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浙北及泉州兩大木偶派系的藝術因素,在頭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飾裝扮諸方面均獨具一格。泰順木偶戲的木偶頭用樟木或紋質...
木偶戲(中型杖頭木偶戲),四川省資中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資中木偶源於清光緒年間,發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 資中中型杖頭木偶製作工藝,集川中、南地區諸多木偶戲班技藝之長,採用瓷泥造型,然後石膏脫型,再用草紙、牛皮紙和皮紙逐個糊貼,最後打磨化妝。再經過科學的...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並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於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飛傳》等。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