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平陽木偶戲)

木偶戲(平陽木偶戲)

木偶戲(平陽木偶戲),浙江省平陽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平陽木偶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與藝術研究價值。它在浙江省平陽縣流傳的歷史悠久,形成時間不晚於宋代,至明清時達於鼎盛。平陽木偶造型別致,明清以來的木偶頭與戲裝製作精美,保存完整,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平陽木偶戲兼唱高、昆、徽、亂、時、灘六種聲腔,唱念兼用官話、甌語和閩語。其表演形式多樣,融提線、杖頭、布袋、人偶四種木偶表演為一體而以提線為主。在長期的演出中,平陽木偶戲積累了繁多的劇目,僅傳統劇目就有三百多種,題材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

2007年6月5日,木偶戲(平陽木偶戲)經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委員會評審和社會公示,入選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7日,木偶戲(平陽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平陽木偶戲)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浙江省平陽縣
  • 遺產編號:Ⅳ-92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技藝,唱腔,伴奏,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平陽木偶戲,自宋已有800多年歷史了,其間幾度繁榮、幾度寂寞。其中,明清兩代是它的鼎盛期。平陽木偶戲在民間星羅棋布,在平陽北港山區和半山區一帶,幾乎村村寨寨都有木偶戲班,有堅持常年演出的專業職業班,也有亦農亦藝的鄉土班;有祖宗四代、三代的家庭班,也有兄弟班、親族班;還有以高功(道士)組成的以法事儀式為主的法事木偶班等等。
清末民國初年,平陽(含今蒼南)民間尚有100多個木偶班社,一人一班的單檔布袋戲更多。
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後,溫州平陽一帶多次遭到日軍飛機轟炸,溫州三次淪陷,當時國民政府明令禁止一切戲班在民間開展演出活動,許多班社解散,藝人流落街坊賣唱,過著乞討生活,一些班社為了生存,隱退到與平陽接壤的文成、泰順及福建省邊鄰山區,演出時續時斷。抗日戰爭勝利後,一些班社又重新組合,恢復了演出。
新中國成立初期,平陽縣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頒布的戲改方針,組織全縣戲劇文藝團體進行學習。
20世紀60年代後期,“文化大革命”開始之際,文藝界是個重災區,戲劇受到嚴重摧殘,全國只剩下幾個少數演“樣板戲”劇團,縣級劇團一律撤銷,演藝人員一律被流放農村,或轉至企事業等單位。平陽木偶戲幾乎銷聲匿跡,個別民間木偶劇團在民眾的要求下,偷偷到平陽、文成、泰順及浙閩一帶山區演出,一旦被造反派抓到,人員遭批鬥,道具被沒收。
1978年,“四人幫”被粉碎後,重新招回了部分木偶戲演員,恢復成立了平陽縣木偶劇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平陽民間木偶戲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感召下,紛紛恢復演出,平陽木偶戲又迎來了恢復發展期。
改革開放以來,平陽縣木偶劇團全體演職人員,發揚了改革創新的精神,從劇目到操作表演,從舞台到布景,從音樂到聲光配置,從傳統到現代,都緊跟時代潮流,緊密地貼近生活,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

文化特徵

表演

平陽木偶戲是以提線木偶為主,集布袋木偶、杖頭木偶、人偶等四位一體的綜合型舞台表演藝術。在表演中各類型木偶發揮其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並在高科技燈光、布景、音樂的烘托下,隨心所欲地製造騰雲駕霧、赴湯蹈火、上天入地等各種舞台場景。現簡要分述各類型木偶的操縱特點:
1.提線木偶,往稱“懸絲木偶”,以線來牽動木偶表演,它的表演特點是“以上弄下”。木偶藝人站在高台上,手執“釘字牌”,以手指操弄線板上的絲線,牽動木偶身上多個關節,弄活木偶。在木偶藝人靈巧的雙手操弄下,一個柴雕木刻沒有血肉、沒有靈性的木偶,被賦予了生命,嘴會張,眼會轉、手會提、腳會走、臉頰會顫動,能靈活自如地翻滾跌爬,拔劍入鞘,捋須甩髮,端杯飲茶,揮動多種兵器。
2.布袋木偶,又稱掌上木偶,他的表演是“以下弄上”。布袋木偶只有上身,而無下身,身高約30厘米,木偶藝人把手伸進布袋木偶上身一個內套的小布袋內,食指插進木偶頸部,拇指和中指插進它的左右手,用三指操弄木偶表演多種動作。由於布袋木偶小巧玲瓏,操作起來特別靈活,特別適合表演打鬥場面。
3.杖頭木偶,表演時需木偶藝人操弄棒桿子,它的表演特點是“以下弄上”。杖頭木偶身高與提線木偶類似,不同之處在於提線木偶用絲線來操弄,杖頭木偶用棒頭來操作。杖頭木偶有三桿棒頭,一桿是木偶的頭和上身的操作棒,另兩桿是木偶的雙手操作棒,有經驗的木偶藝人可以用這三桿棒把木偶操縱得活靈活現。由於它沒有受到絲線的限制,表演起來更加自如靈動,弄槍、舞劍、提筆寫字、揮舞彩帶、身段舞姿更加優美動人。
4.人偶,又稱“肉傀儡”,藝人戴面具扮偶人同木偶同台表演。

技藝

平陽木偶戲的傳統基本線規可以歸納為“三線八法三要素”。“三線”包括上線、中線和下線。上線也稱千斤線,由三根線組成,木偶頭上釘兩根,脊背上釘一根;中線即木偶腹籠線;下線即木偶的腿腳線。“八法"即木偶演師執掌鉤牌懸線的基本操弄法,歸納為“八字操作法”,分別為提、轉、鉤、挑、甩、搶、閃、搖等“八法”“三要素”即“穩、準、細”。一要穩,木偶藝人在操弄木偶時,手臂要穩定,木偶在表演動作時不能時高時低、東倒西歪、飄忽不定,要較穩重,否則就會破壞整體形象,體現不出操作師表演的功底和力度;二要準,表演各種不同的動作、行為、心情時,得根據角色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情感需要,準確地以手、眼、身、法、步的形體動作表達出來,決不能錯弄絲線,以免破壞人物形象;三要細,舞台上每一個木偶角色,表演時都應該有節、有眼、有拍、有動、有靜、有快、有慢、有進、有退。一個動作、一句唱腔、一個亮相、一個眼神,都需要精心地設計,正確地理線、認真地操弄,才能將一個無生命的木偶演成有靈有性、有血有肉的活偶人。
傳統理線執掌操弄法,歸納為九大法,即梳線、勾線、匯線、夾線、松線、壓線、挑線、提線、寄線。如今,隨著木偶表演藝術的豐富和提高,木偶藝人們在傳統七條線的基本線規上,增加了許許多多的線位,從而達到節奏明快、線條流暢、精確細膩、變化多端的境界,完善了木偶形象結構、線位布局、鉤牌姿勢和理線技巧,滿足了不同角色、不同場面、不同動作的需要,如提筆寫字、端杯飲酒、舞刀弄槍等等。增加的線位包括單手單刀線、雙手雙刀線、跑馬線、劍線、射箭線、拐杖線、行走線、入座線、顛簸線、鞠躬線、起立線、扇線、雨傘線等。

唱腔

平陽木偶戲的唱腔除兒童劇採用兒歌外,其餘均採用當地戲曲音樂,包括以下5種:
1.高腔。溫州地區古老地方劇種之一。它的唱腔特點是不配絲弦,只有打擊樂器,由一人領唱,後台搭腔幫唱,靠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包括“四平”高腔、溫州高腔等。
2.崑腔。明清至民國期間,平陽有多個昆班,而且出了許多昆班名演員,如蒲門的葉金良,金鄉的葉盛桃、蔡阿種、陳銀桃,縣城的高玉卿等。有名的班社有新同福昆班、新品玉、一品香、江南春等。平陽木偶戲向昆班學習了好多劇目和唱腔。
3.亂彈(溫州甌劇)。包括正、反亂彈腔,已成為平陽木偶戲的基本調,它的音樂民間流傳較廣較普遍,一般老百姓都會唱上幾段。所以平陽木偶戲演出大部分劇目都套用亂彈腔。平陽木偶劇團已故的樂師莊國乾曾被聘任溫州戲校亂彈班的音樂老師。
4.和調。和調又稱和劇,源於明後期,由平陽民間馬燈戲發展而來,在清中後期盛極,平陽一縣曾發展到十多個和調班。平陽木偶戲移植了和劇的許多劇目。
5.兒歌。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適應兒童的需要。

伴奏

1.管弦樂。使用的樂器與亂彈、和劇、崑腔均大同小異。如唱亂彈時,即以笛子、板胡為主奏樂器,二胡、三弦等為輔;唱和劇徽調時,伴奏用徽胡(又稱京二胡),不用笛子;唱和劇灘簧時,用灘簧二胡(較一般二胡音色稍剛),唱腔伴奏不用笛子,但在演奏牌子時仍用笛子,唱和劇時調伴奏則用笛子、二胡,另外還加嗩吶、琵琶、月琴和三弦等;套用崑劇唱腔時,主要樂器以笛子為主,也配用二胡、月琴、三弦等樂器。
2.打擊樂。使用的樂器有單皮鼓、板(又名三粒)、扁鼓、大鼓、吊鑔等,這些打擊樂器均由樂隊指揮(又稱鼓板師)一人掌握使用。鑼類分好幾種:特大鑼、又叫“篩鑼”,該鑼面大,發音低沉,餘音長,有威嚴或悲壯氣氛,用於祭祀、拜印等場合。大鑼,用於配合各種文武場面,也叫“武鑼”。臍鑼,也叫“突鑼”,鑼中間有一小塊突出奶狀,又叫“奶頭鑼”,多用於寺廟、宮廷音樂及其他特殊音樂效果。鈸類分鐃鈸、大鈸、小鈸。鐃鈸與京鈸規格同,多用於武場。大鈸,面大而薄,多用於文戲。小鈸,鈸面較小,用各種文場牌子或配合多種武戲中的“走邊”等動作,以上三種鈸均由一人演奏。小鑼,行話叫“外場”,用於配合各種文戲場面,隨鼓點單獨配人物上下場,有時和小鈸配合武戲中的“走邊”等動作。小月鑼,又名“雲鑼”,鑼面小而平面,演奏中用中指、無名指、小指和手掌控制發音,用於吹打牌子及輕快樂曲,由打小鑼者兼司。碰鈴,又叫“星子”,用於抒情的慢板,如“集錦頭通”均配合使用。鐋鑼,比小鑼稍大,鑼面扁平,用於集錦頭通中的吹打部分及《秋江趕船》中老艄公的唱腔部分等。

代表劇目

在傳統劇目中,有《南遊傳》《西遊記》《東遊傳》《北游傳》《封神榜》等神話戲,有《隋唐演義》《征東》《征西》《三國演義》《水滸傳》《綠牡丹》《包公案》等歷史戲,以上均為連台本戲;單本戲有宮廷戲家庭戲愛情戲童話戲等等。凡是大戲班演的劇目,木偶戲幾乎都有。大戲班不能演的飛禽鳥獸蝦兵蟹將,童話小品,木偶戲都能搬上舞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平陽木偶戲是一種綜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與藝術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1、“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文革”導致大量的民間木偶戲班紛紛解散,眾多的木偶造型、服裝道具、手抄劇本被銷毀,木偶藝人大多被迫放棄了技藝。十年浩劫之後,能夠恢復起來,重新組建的木偶戲班已經不多,曾經星羅棋布、爭奇鬥豔的民間木偶戲班風光不再。
2、市場經濟的衝擊。改革開放為木偶戲的生存發展帶來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有木偶藝人重操舊業從事木偶表演,也有木偶藝人為了更好的生計棄藝從商,從業人員流失嚴重。學藝的艱難、從藝的清貧,導致大多數的年輕人不願意學習木偶戲技藝。
3、多種文化的衝擊。外來文化等多種文化在本土的存在與發展,擠占了木偶戲等傳統文化的大量領地,年輕的木偶戲藝人較少有機會在民間演出。木偶戲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改變,它的生命力有被弱化的危險,以致危及傳承與發展,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承人物

卓乃金,男,1933年8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木偶戲(平陽木偶戲),申報地位為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獲得“木偶戲(平陽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平陽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6月15,在第26屆扎達爾國際木偶藝術家和木偶劇藝術交流活動上颳起了一陣濃濃的“中國風”,平陽木偶戲技驚四座。
2018年9月19日至23日,第十屆浙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杭州工藝周)在杭州白馬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的表演藝術家攜兩個經典木偶小品在“眼中非遺·紀錄片影像展映”版塊中亮相。
2020年11月25日,大型傳統平陽木偶劇《高機與吳三春》首演儀式在溫州市東南劇院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