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邵陽布袋戲)

木偶戲(邵陽布袋戲)

木偶戲(邵陽布袋戲),湖南省邵陽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邵陽布袋戲的發祥地白竹村燕窩嶺位於邵陽縣九公橋鎮。據劉氏家譜記載:元末明初,為避戰亂,劉姓祖宗勝公攜家眷肩挑布袋戲逃難至燕窩嶺定居,已有六百餘年。邵陽布袋戲從勝公傳至“永”字輩,共18代。邵陽布袋戲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技藝於一體,具有神秘、精緻、新奇、簡便等特徵。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邵陽縣申報的木偶戲(邵陽布袋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邵陽布袋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湖南省邵陽縣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編號:Ⅳ-92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詞說白,音樂唱腔,音樂伴奏,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邵陽布袋戲亦稱“扁擔戲”或“被窩戲”,它是一種僅以一個演員即可完成整場演出任務的民間小戲藝術。也就是說邵陽布袋戲的整個戲班子只有一個人,無論是木偶的唱、表、念、白,還是樂器伴奏都由一位布袋戲藝人完成。邵陽布袋戲的整個舞台和全部的演出行頭僅用一根扁擔即可挑起並可隨意地移至別處搭台演出,因此,邵陽布袋戲也有“千擔戲”和“—人班”之稱。
邵陽布袋戲的發祥地是邵陽縣九公橋鎮白竹樹燕窩嶺一帶,又名木偶戲,被窩戲,是一種地方的民間戲曲藝術。相傳在明崇禎六年(公元1663年),江西吉安的劉姓家族為逃避戰亂,挑著戲扭子千里迢迢,一路奔波至寶慶府,最後在邵陽縣燕窩嶺一帶定居下來。同時也帶來了世代相傳、集謀生與娛樂一體的布袋戲。邵陽布袋戲傳承已有六百餘年。布袋戲從勝公傳至“永”字輩,共18代。
清同治八年(1869)《逾浦縣誌》中關於清嘉慶辛西(1801)科舉人鄧大猷所作《竹枝詞》的記載,該詞寫道“梨園子弟不知耕,一擔傀儡隨處行,但過重陽風雨後,村村演劇賽秋成。”敘浦縣與邵陽縣相距約一百多公里,激浦縣並無布袋戲(扁擔戲)這一民間藝術,且湖南省內也僅有邵陽有布袋戲(扁擔戲)。因此,該詞中所說的“一擔傀儡”即是邵陽布袋戲(扁擔戲)。
據邵陽布袋戲老藝人回憶說︰他們的祖輩都是靠演布袋戲為生的,清末民初時期,白竹村裡的男丁幾乎都會演布袋戲,當時演出的範圍並非僅局限於湖南省內,也曾在貴州、江西、廣西等地演出。

文化特徵

唱詞說白

戲詞,即為戲曲的唱詞和說白,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對話,更是演員通過自身長久的藝術實踐、探求和理解以及表演時發自內心的對白。戲詞在布袋戲中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是戲曲的靈魂,是戲曲表情達意的基礎。布袋戲藝人農忙務農,農閒從藝。而對於布袋戲而言,它源自民間的生活,由民間走村串寨的民間小調及地方戲曲發展而來的,因此布袋戲的戲詞創作多以農民勞動、愛情以及家庭生活為背景,反映勞動大眾的生活。

音樂唱腔

唱腔是戲曲音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曲調和唱段兩個部分。每個劇種有著不一樣的唱腔,例如崑曲有“崑腔”、京劇有“西皮”“二黃”等。邵陽布袋戲的唱腔與祈劇基本類似,除旦角、丑角要用真聲外,其它的角色講究用真假聲結合(雨夾雪)的方式來表演。布袋戲的曲調些許優美動聽、些許詼諧幽默、些許粗曠豪放,但歸根結底相當樸實、結構較為簡練、短小,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布袋戲的唱腔有:北路快板、北路正板、北路高腔、南路快板、南路慢板、南路正板、南路高腔、“二流”“三流”“樂蓬船調”“西湖船調”等,與其它戲曲唱腔相比,布袋戲的唱腔顯得較為傳統,給人以明顯的陳舊感,難以與現代人的審美相一致。這與布袋戲的傳承模式和聲腔教學方法分不開,邵陽布袋戲的傳承模式是家族的男性傳承模式,“父傳子”“父輩傳小輩”,聲腔教學的方式是口傳心授,再加上邵陽布袋戲的藝人全部是邵陽縣白竹村的村民,農忙耕地,閒時從藝,大部分藝人的文化程度較低。因此布袋戲旋律不難、音域不寬,一般在一個度多一點,節奏多以四分音符、二人的節奏或簡單的附點節奏為主。

音樂伴奏

在布袋戲的演出中,伴奏雖處於鋪助的地位,但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布袋戲音樂有力的支持,對布袋戲的唱腔起著修飾和襯托的作用。而伴奏與唱腔、表演三者也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
一個藝人一副戲擔,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醜,吹打彈唱耍,全靠藝人一個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調度。
邵陽布袋戲是民間小戲,屬於傀儡戲的藝術種類,擁有與其它戲曲不同的藝術形態。不同劇目的人物是由木偶擔任,並由藝人通過操控進行表演,邵陽布袋戲的表演獨特性就是“整個舞台一擔挑,鑼鼓唱耍一人演”。布袋戲的伴奏樂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鑼、鑔、顙叫子、笛子、鎖吶,有時會選擇性的使用二胡。傳統的戲曲表演中的樂器演奏,基本上是一個演員負責一件樂器,在少數的情況下有一個演員負責兩種樂器,而布袋戲的樂器演奏則是一個人要完成六、七件樂器的演奏。因此,布袋戲的藝人要在不大的空間裡巧設機關,手、腳、口並用才能完成表演,這也成了邵陽布袋戲伴奏上的突出風格特點之一。因為這么多的樂器都由藝人手腳口並用同時完成,演奏時樂器上的輕重緩急,感情處理,也就不那么細膩了。

代表劇目

邵陽布袋戲系口傳心授,主要劇目有《封神榜》《三國演義》《西遊記》《楊孝打虎》《青龍山》《關公戰長沙》《大鬧高家莊》《黃峰嶺》等,以武打戲、鬼怪戲、滑稽戲居多。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邵陽布袋戲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技藝於一體,具有神秘、精緻、新奇、簡便等特徵。600餘年來,始終保持初創時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風格和演出形式,具有歷史文化底蘊,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傳承狀況
邵陽布袋戲遵循“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文革”中又是破除物件,加之年輕人也沒幾個願意學,布袋戲在“文革”後幾乎銷聲匿跡。2002年,一直致力於拯救民間藝術的覃保來發現有戲擔在紅白喜事中演出,才將這一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恢復。
傳承人物
劉永章,男,1942年生,湖南邵陽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邵陽縣申報。
劉永安,男,1946年生,湖南邵陽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邵陽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邵陽縣文化館獲得“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項目保護單位邵陽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6年9月,藝人劉恆貴出訪捷克斯洛伐克表演邵陽布袋戲《三打白骨精》。
2005年8月,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了邵陽布袋戲專題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